- 鄂溫克族瀕危語言文化搶救性研究(全2卷)
- 塔米爾 那敏 朝克
- 9360字
- 2019-10-11 16:21:13
第三節 鄂溫克族集中生活的村屯
本節主要介紹與鄂溫克族生活密切相關的村屯,及歷史上鄂溫克族生活過的村屯。由于這些鄂溫克族村屯的資料十分有限,所以我們只能簡明扼要地進行介紹。另外,還應該說明的是,我們在這里所說的鄂溫克族的村屯,只涉及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不涉及其他省市區鄂溫克族的村屯。我們在下文的介紹中,盡量避免在前面討論過的村屯。
一 內蒙古地區與鄂溫克族相關的村屯
1.格尼淺屯
現稱亞東鎮,位于格尼河西岸,那吉屯東北47公里處,由于這部分鄂溫克人最早生活在“格尼河”岸邊而得名。“格尼”一詞鄂溫克語,表示“思戀”之意,“格尼淺”(geniqian)表達“思戀河岸邊生活的人們”。1936年,格尼淺屯設立。1947年,被劃入圖布新區委會。1958年成立格尼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亞東鎮,轄12個村委會,2個居民委員會,53個自然村。村內有鄂溫克族、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朝鮮族、達斡爾族等民族。村面積420平方公里,地處低山丘陵,鎮區西部沿山,東部為平川,東西向延伸,呈矩形聚落,居民主要從事農業。
2.哈亞村
位于格尼河中上游左岸,“哈亞”為鄂溫克語,有“慢坡山風”之意。涂格敦氏族曾在此地居住過。
3.斡爾奇村
位于格尼河中游右岸,“斡爾奇”為鄂溫克語,意為“有楊樹的地方”。鄂溫克人在清朝時期生活過的村莊。
4.斡勒莫日登村
又稱“沃勒莫爾丁村”,無論是“斡勒莫日登村”,還是“沃勒莫爾丁村”都是鄂溫克語,表示“長有楊樹的河灣子”之意。該村位于格尼河下游右岸的河谷,西面依山,北有河流,呈東西向分布的地勢。曾經是敖拉熱姓氏家族聚居的村落,該村為不規則塊狀聚落。
5.伊勒本德村
現叫“爾本德村”,位于格尼河中游右岸,“伊勒本德”為鄂溫克語,意為“圍獵的地方”。該村是涂格敦氏族聚居的村落,現屬亞東鎮管轄,村子在該鎮西北11公里處。
6.冷伯日格村
位于格尼河中游左岸,“冷伯日格”為鄂溫克語,表示“長毛動物”“笨重的動物”。那哈塔氏聚居的村落。
7.那哈塔村
位于格尼河中游左岸。那哈塔是鄂溫克族三大姓之一,是那哈塔聚居的村落,村名由姓得來。地處丘陵地帶,村沿山腳東南西北延伸,略呈矩形。
8.薩拉達特村
現在叫作“山里屯村”,位于格尼河中游左岸。薩拉達特村的“薩拉達特”是鄂溫克語,表示“放排木終點站”之意。是杜拉爾、何爾特基爾姓鄂溫克族聚居的村落,因為早年這里的鄂溫克人從事放排木產業,由此該村也就叫作薩拉達特村。
9.庫位村
位于阿倫河上游支流左側的平原地區,查巴奇西北21公里處,村沿庫倫河東岸向南北延伸。這里屬于庫倫溝林場駐地。根據我們掌握的資料,“庫仁”是鄂溫克語,表示“圍獵”“圍墻”等含義。1956年林業部門在此建林場后,該地區主要經營林業,居民幾乎都從事林業生產。改革開放,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之后,特別是啟動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后,這里的林業工人開始經營養殖業、旅游業和其他服務型第三產業。
10.呼莫村
位于阿倫河中游左岸,“呼莫”屬于鄂溫克語,表示“山岡”之意。清代,這里是鄂溫克族杜拉爾姓的人氏居住的村落,現在新發村東山丘陵一帶,隸屬新發鄉管轄。
11.伊其罕村
位于阿倫河上游左側,鄂溫克族杜拉爾姓居住村落。“伊其罕”屬于鄂溫克語,意為“盛產磨石的地方”,建村已有300余年歷史。
12.伊拉達村
位于阿倫河上游左側,是鄂溫克族杜拉爾姓、涂格敦姓的人們早年居住的村落。清代著名鄂溫克將領海蘭察之父母雍正十年(1732)從該屯遷移到呼倫貝爾索倫左翼旗,移民戍邊已有270多年。
13.章塔爾村
位于阿倫河中游右岸,那吉屯西南4公里處。“章塔爾”是鄂溫克語,表示“十坰地”之意。清初為鄂溫克族那哈塔、杜拉爾、尤克基爾(簡稱姚氏)等姓氏家族生活的村落。1913年設為布西設治局的警察分駐所駐地,1918年布西第五區分所設在章塔爾,1926年雅魯縣第三警區設于章塔爾,1936年屬圖布新努圖克興隆溝嘎查,1947年屬三道溝努圖克,設章塔爾農會。1962年屬那吉鎮,1969年屬新發朝鮮族鄉。村落沿公路兩側南北向延伸,略呈矩形。
14.扎日霍氣村
又稱“扎爾古奇”,位于阿倫河中游右側。“扎日霍氣”是鄂溫克語,表示“緩流小河谷”之意。該村里早期生活的一般都是杜拉爾家族的鄂溫克人,后來也有其他家族的人口,建村已有300多年。
15.吉木倫村
該村也寫作“知木倫村”,位于阿倫河中游右側,早期主要是杜拉爾家族和涂格敦家族的鄂溫克人生活的地方。該村以橫斜一條小河而得名,建村已有300多年,屬霍爾奇鎮管轄。
16.倫圖呼村
位于阿倫河中游右岸,“倫圖呼”是鄂溫克語,表示“尖山子”之意。這里的杜拉爾家族和阿爾本淺家族的鄂溫克人是在清末從雅魯河遷居過來,建立的村落。
17.努希特村
位于阿倫河上游左側。“努希特”是鄂溫克語,表示“暮色蒼茫之地”之意。這里的杜拉爾家族、哈赫爾家族、伊格基爾家族的鄂溫克人是在清代先后從雅魯河中游遷移而來,開發并建立村屯生活百年以上。
18.莫爾頂村
也寫作“莫日登村”,位于阿倫河東岸,霍爾奇鎮西北1公里處,四面環水。莫爾頂村的“莫爾頂”是鄂溫克語,表示“河灣子”之意。這里是杜拉爾家族、涂格敦家族的鄂溫克人開發建村,生活300多年的地方。他們的先民走過從狩獵生產到畜牧業生產,又從畜牧業生產走入農業生產的漫長歷史發展歲月。
19.那克塔鄉
位于阿倫河上游右側,那吉屯西北36公里處。那克塔鄉的“那克塔”是鄂溫克族的一大家族姓。這里原屬霍爾奇轄區,后來由于人口增多,單獨成為鄉一級政府。1984年才正式建鄉,轄區內有10個村,49個自然村。該鄉的面積為484平方公里,地處低山丘陵地帶,溝川縱橫,境內有小索爾奇河,兩岸榆樹和柳樹等林木叢生。經濟以農業為主。2006年撤鄉并鎮,又劃歸霍爾奇鎮管轄。
20.西尼奇村
又稱“大時尼奇村”,位于查巴奇山北約42公里處,阿倫河北岸。地處低山丘陵地帶,依山傍水,東西延伸,略呈塊狀。西尼奇村的“西尼奇”是鄂溫克語,表示“落葉松茂密的地方”之意。1956年地方政府在此建林場,這里的鄂溫克人也被納入林場管轄范圍。
21.索洛霍奇村
又叫“索古西村”,位于阿倫河中游左側,索洛霍奇村的“索洛霍奇”是鄂溫克語,表示“左邊”之意。這里的那哈塔姓、達額特姓、阿本淺姓的鄂溫克人在清代末期從雅魯河中游遷居此地,已有一百多年。
22.松吉特村
位于阿倫河中游右側,紅花梁子東10公里處。松吉特村的“松吉特”是鄂溫克語,表示“野韭菜”之意。最早開發此地的是那哈塔家族的鄂溫克人,后來也遷來其他姓氏家族的鄂溫克人。他們的先民,約在康熙年間遷到這里,現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村西北靠山,東南平地,西南東北向延伸,呈矩形。主要從事農業經濟。
23.小索爾奇村
鄂溫克語稱“尼西洪索洛霍奇”,表示“小河上游”之意。1900年前后,杜拉爾家族的部分鄂溫克人經由雅魯河流域臥牛河口,遷居到這里,后來,被劃歸那哈塔鄉所轄范圍。該村北面靠山,南有河流,東西向延伸,呈矩形村落。
24.霍爾奇鎮
位于阿榮旗阿倫河上游左側,那吉屯北27公里處,阿倫河谷平原。霍爾奇鎮的“霍爾奇”屬于鄂溫克語,表示“山環水繞”之意。早年里有18戶鄂溫克族人家,后建霍爾奇努圖克,20世紀50年代末改為霍爾奇人民公社,1984年12月改為霍爾奇鎮,轄區有12個行政村,58個自然屯,面積為520平方公里。
二 黑龍江地區與鄂溫克族相關的縣、鄉及村屯
1.嫩江縣
位于興安山地與松嫩平原過渡地帶,黑龍江省西北部,黑河市西部,東接小興安嶺并與璦琿區、孫吳縣、五大連池市毗鄰,北依伊勒呼里山并與呼瑪縣交界,南連松嫩平原還與訥河市接壤,西臨嫩江,與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隔江相望,距離黑河市25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24°44′30″~126°49′30″,北緯48°42′35″~51°00′05″,南北長度274公里,東西寬度151公里,總面積為15107.2平方公里。嫩江縣隸屬黑龍江省黑河市管轄,所在地區有低山丘陵、天然林海、茂盛植被、豐饒資源。這里是鄂溫克族世居的地方,特別是康熙年間,這里建了許多鄂溫克族村屯。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鄂溫克族生活的區域不斷減少,原有的許多鄂溫克村屯,在不同年代劃歸不同的市縣管轄,也就是說,嫩江地區鄂溫克族在歷史上生活的地方已濃縮在兩鎮兩鄉轄區之內。
(1)哈謝日特愛勒屯
位于嫩江縣東北25公里處,坐落在嫩江上游左岸。康熙二十一年(1682),鄂溫克族杜拉爾姓的協領率家族建立的村莊,后遷來其他姓氏家族的鄂溫克人和達斡爾人,使村里的人口增加了不少,最后發展成為今天的聯興鄉哈什太村。最初村名叫“哈日謝爾日勒特”,在鄂溫克語里表示“急流沖擊岸邊柳叢”之意,這跟該地區科洛河的湍急河流經常沖擊河岸密布的柳樹有關。隨時間推移,村名由“哈日謝爾日勒特”演化為“哈謝日特”。前面我們說過“愛勒”一詞表示“村”或“屯”。該村西邊是嫩江,南面是科洛河,東和北面都是平原。世居此地的鄂溫克人開始經營畜牧業和狩獵業,兼營捕魚、采集、流放排木;后來經營農業,畜牧業和漁業成為輔助型產業。后來這里的人們陸續西遷至茂密山林地帶或草原,現散居于黑龍江省、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境內。
(2)懷訥特恩聯愛勒屯
位于墨爾根城東北12.5公里,坐落在特恩聯河北,科洛河南,嫩江東岸2公里處,北距哈謝日特12.5公里,東邊是平原地帶。懷訥特恩聯愛勒村用漢語說就是“北奇嶺”。該村是康熙年間,由鄂溫克族克烏日淺杜拉爾姓的部分鄂溫克人建立的。由于該村建在特恩聯河之北,所以就叫“懷訥特恩聯愛勒村”,其中“懷訥”指“北”,“特恩聯”是河名,“愛勒”表示“屯”。那么,這三個詞加在一起,就是“北河村”的意思。這里三面環水,盛產魚類。但是,江河泛濫時,他們的農田和村寨經常遭受洪澇災害。20世紀60年代初,因連續幾年遭水災,村民們遷至莫旗納文鎮哈達陽村生活。
(3)博克圖愛勒屯
該屯名也叫博克圖村,位于嫩江鎮北5公里處,坐落在嫩江東岸,北距懷訥特恩聯愛勒屯7.5公里。康熙年間,由克烏日淺杜拉爾家族的部分鄂溫克人與其他民族同胞共建。村南和村東是平原,北靠孤山,西邊是嫩江,嫩江水從村西流過,是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博克圖村的“博克圖”是鄂溫克語,表示“孤山”之意。該地區的鄂溫克族人,開始以畜牧業為主,兼營漁獵,后來才從事農業生產。隨著歷史發展,許多鄂溫克族相繼遷往莫旗、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定居,現村內沒有剩下多少鄂溫克族人家。
(4)都日本淺村
位于嫩江鎮西5公里處,坐落于嫩江南岸。光緒年間,由塔俄日淺杜拉爾姓的鄂溫克族人為主構成。因建村時只有四戶人家,所以就叫“都日本淺”,其意為“四家子”。雖然后來也遷來不少達斡爾族和漢族,但村名沒有變。現在就叫嫩江鎮四家子村。
(5)闊魯日阿木蘇日屯
漢語稱“霍龍口子”,又叫“新立村”,位于墨爾根東北20公里處,坐落于科洛河流入嫩江的河口附近。闊魯日阿木蘇日屯的“闊魯日”指科洛河,而“阿木蘇日”是表示“口”之意。那么,“闊魯日阿木蘇日”表達“科洛河之口”或“科洛河口”。光緒年間,由克烏日淺杜拉爾氏鄂溫克人所建,后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搬遷到莫旗。
(6)博霍爾屯
也叫“博烏熱屯”,現在就叫“博霍村”,位于嫩江鎮城東25公里處,坐落在科洛河南岸,博烏熱山之北。毫無疑問,該屯因“博烏熱山”而得名。博烏熱山的“博烏熱”是指“獵鹿”之意。康熙年間,由杜拉爾家族的部分鄂溫克人共同開發建立。1974年春,該屯的鄂溫克人全部遷到莫旗哈達陽鎮。
(7)霍庫恩日多印愛勒屯
現在用漢語改稱“繁榮村”,位于嫩江鎮西10公里處,坐落在嫩江南岸,西臨大溝河套和白臉山,東部和南部地勢平坦,東距都日本淺5公里,地處嫩江中游強起伏臺地區。順治年間,克烏日淺杜拉爾氏鄂溫克族人從黑龍江北岸南遷至此,建霍庫恩日多印愛勒屯,建村初期村民全為鄂溫克人。該村的西面有多條河溝。當時,達斡爾族人稱這里的鄂溫克人為“霍庫恩日”,所以說“霍庫恩日多印愛勒屯”的“霍庫恩日”是指“鄂溫克人”,“多印”表示“河套”之意,“愛勒”是說“屯”,合在一起就是“鄂溫克河套屯”或“鄂溫克人居住的河套屯”的意思。到后來,一部分達斡爾族遷居到該屯定居。民國和偽滿時期,部分鄂溫克人遷到莫旗靠山區生活。1956年留住此地的鄂溫克人被劃入新建的騰克木魯民族鄉。1958年始,不斷涌入外來人口,漢族人口漸漸增多。1974年,這里的鄂溫克人絕大多數搬遷到莫旗,村中只留下十幾戶鄂溫克人。現該村成為嫩江縣前進鎮唯一的民族村,就叫“繁榮村”。
(8)克伊日木楞愛勒屯
該屯現在是臨江鄉大石砬子村,位于嫩江鎮西15公里處,坐落在嫩江中游南岸,地處低山丘陵地帶,北臨嫩江與莫旗隔江相望,南與率俄提村接壤,東與霍庫恩日多印愛勒屯隔白臉山為界,西與奇熱克勒村毗鄰。而且,該地區東西兩側有連綿逶迤的山丘,南邊有河溝小溪和沼澤池塘,處于兩山之間,西山之上生長著茂密的椴樹,是個風景宜人的好地方。順治到康熙年間,鄂溫克族克烏日淺杜拉爾氏的一支的鄂溫克人渡江南下,遷徙到此地建屯定居,隨后有達斯歡淺那哈塔姓部分鄂溫克人遷居本屯。該屯名“克伊日木楞愛勒”的“克伊日木楞”是指“鋸齒”,該詞與“愛勒”一結合就成了“鋸齒村”。據說,遠看西山上連成一片的椴樹形似鋸齒,所以人們就叫了這一屯名。由于后來的移民越來越多,1974年后,鄂溫克族大部分遷居到莫旗,或鄂溫克族自治旗。最后該村改稱為“大石砬子村”。
(9)率俄替愛勒屯
該屯現在叫前進鎮新華村,位于嫩江鎮西南12.5公里,北距克伊日木楞愛勒屯4公里,東距霍庫恩日多印愛勒屯4公里。地處嫩江中游強起伏臺地區,村四周都是崗坡地,林木叢生。屯南有一座雙峰山,當地人稱雙山,屯北有座敖包山,形似頭南尾北的臥虎,屯東北是起伏的臺地。屯西南有一泉流,泉水流淌匯成小河,從村前繞至村東,流經一片柳樹林,沿臺地向北注入嫩江。雍正年間,杜拉爾家族的部分鄂溫克人到此建屯。他們把“野蒿”叫“率俄替”,所以初到這里見到滿地的野蒿后,他們就把這一帶叫作“率俄替”,其意是“長滿野蒿子的地方”。后來,由于這里移民不斷增多,1974年,鄂溫克人集體搬遷到莫旗。遷到這里的漢人將該屯稱為“水樺臺”,應該是“率俄替”的變音說法,解放后村名更改為“新華村”,沿用至今。
(10)奇熱爾克勒愛勒屯
也稱“奇熱樂克勒屯”,現在叫臨江鄉“向陽村”,位于嫩江鎮西17.5公里,坐落在嫩江南岸。乾隆年間,克烏日淺杜拉爾家族的部分鄂溫克族人來這里開發建屯。由于這里靠奇熱爾克勒山,所以就按照這一山名起了屯名。光緒年間,鄂溫克族遷至莫旗。之后,漢人遷入此地,同時將屯名改為“小石砬子”,20世紀60年代又把屯名改為“向陽大隊”,現今變成了“向陽村”。
2.遜克縣
(1)洪庫熱愛勒屯
位于遜河鎮東南,坐落在遜畢拉河南岸,西與雙河村相距9公里。洪庫熱愛勒”的“洪庫熱”一詞是屬于達斡爾人對于鄂溫克人的他稱,這里所說的“洪庫熱愛勒”是指“鄂溫克屯”之意。后來,漢族移民多了,就把這里改稱為“棲林屯”,意為“森林人的屯”。最初,到這里開辟建屯的是杜拉爾家族的部分鄂溫克人,后來也來了不少其他姓氏的鄂溫克人和達斡爾人,可是到了1932年,棲林屯的鄂溫克人陸續西遷。現在這里沒有留下幾戶鄂溫克族人家。
(2)烏底溝屯
位于奇克鎮東南30公里處,距西北的松樹溝屯5公里,坐落在遜河的支流庫爾濱河畔,東距黑龍江25公里。烏底溝屯也稱“無底溝屯”。道光年間,由于戰亂,杜拉爾家族的鄂溫克人一小部分人遷居這里。1930年,該屯的鄂溫克人遷入小興安嶺山區,烏底溝屯成為漢族村,現屬松樹溝鄉管轄。
3.五大連池市
(1)索羅斡熱村
該屯現為團結鄉永安村,位于小興安嶺北段西南側,訥謨爾河上游北岸,五大連池市府所在地青山鎮西北24.5公里,北6公里處是臥虎山火山口,東北9公里處是藥泉山,東南4公里是石龍河匯入訥謨爾河的河口處,西面與托莫淺村相接。順治六年(1649),從黑龍江上游北岸精奇里江流域遷至這里的部分杜拉爾鄂溫克人建了索羅斡熱村,建村初期分東西兩個屯,東屯叫“德熱索羅斡熱”,西屯叫“多瓦熱索羅斡熱”。德熱索羅斡熱內部又分前后兩個屯,南屯叫“額莫樂索羅斡熱”,北屯叫“懷納索羅斡熱”。索羅斡熱屯是由這些屯組合而成的一個大屯。起初,居住在索羅斡熱屯的全是杜拉爾家族的鄂溫克人。據說,大哥及其子孫居住在“懷納索羅斡熱”屯,二哥及其子孫居住在“額莫樂索羅斡熱”屯,三弟及其子孫居住在“多瓦熱索羅斡熱”屯,可見索羅斡熱村是同一家族的鄂溫克人。很顯然,索羅斡熱村的“索羅斡熱”是由“索倫”這一鄂溫克族他稱派生并演化而來的名稱,“斡熱”是后綴,表示“人們”或“們”之意,索羅斡熱是“索倫人們”或“索倫們”之意,換句話說就是“鄂溫克人”,索羅斡熱村說的是“鄂溫克人的村”或簡稱為“鄂溫克村”。這里是個富饒美麗的地方,北靠丘陵崗地,南有平川沃野,東邊是石龍河。20世紀初,大量移民涌入此地,索羅斡熱村的鄂溫克人西遷,遷至訥河縣達斡爾族村屯居住,1918年絕大多數鄂溫克人遷居莫旗巴彥村,1938年剩下的鄂溫克人也全部遷到當時的巴彥旗葛根努圖克,建齊如木臺村定居。現在的索羅斡熱村基本上沒有鄂溫克族,即使有也融入漢族,因此永安村也就成了漢族村。
(2)托莫淺村
現屬于團結鄉新民村,位于五大連池市府所在地青山鎮西北35公里處,坐落在訥謨爾河上游北岸,北面2.5公里處是蓮花山,南有訥謨爾河,東距索斡熱屯1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順治年間,杜拉爾姓的鄂溫克族托莫淺人來這里開發建屯,是訥謨爾河流域鄂溫克人建屯較早的屯子之一。后來“托莫淺屯”變成“托莫淺村”,并由三個自然屯組合而成。東托莫淺,漢稱東山灣,現為東升村;腰托莫淺,漢稱腰屯或腰山灣,現為新升村;西托莫淺,漢稱西山灣,現永生村。這三個屯中最早建立的是腰托莫淺,也寫成“托莫淺”“吐米淺”“托密淺”“托木淺”等。后在托莫淺以東建東托莫淺了,以西建西托莫淺,這樣居于中間的托莫淺自然就成為腰托莫淺,鄂溫克人將這三個相鄰的自然屯統稱為托莫淺村。世居于此地的是杜拉爾姓氏的鄂溫克人,還有小部分烏力斯氏的鄂溫克人。到了20世紀初,這里的鄂溫克人遷到西布特哈地區,落腳到現在的莫旗騰克鄉宜斯勒屯村。1949年,又有部分鄂溫克人遷至莫旗闊奇屯,再后來剩下的鄂溫克人搬遷到鄂倫春自治旗諾敏鎮定居,結果在托莫淺村幾乎沒有鄂溫克族了,成為以漢族居民為主的新民村。
(3)杜拉斯勒屯
現在叫新興村,位于五大連池市府所在地青山鎮西北4公里處,訥謨爾河上游南岸。順治年間,薩瑪基爾和杜拉爾家族的部分鄂溫克人遷居此地,開發建屯。顯而易見,杜拉斯勒屯的“杜拉斯勒”之說是達斡爾人對于“索倫鄂溫克人們”的稱呼,意思是“索倫人們”或“索倫鄂溫克人們”。該屯分前后兩個自然屯,前自然屯叫“額莫樂杜拉斯勒”,簡稱為“前屯”,后自然屯叫“懷納杜拉斯勒”,簡稱“后屯”,前后兩個自然屯相距0.5公里,鄂溫克人將這兩個自然屯統稱杜拉斯勒屯。前屯居住的是薩瑪基爾姓鄂溫克人,后遷來杜拉爾姓鄂溫克人。20世紀30年代以后,該屯的鄂溫克人先后搬到巴彥旗葛根努圖克,建立葛根布拉爾屯定居。后屯的鄂溫克人在這一時期,陸續遷到訥河和莫旗。到了1940年,遷居訥河縣的鄂溫克人,再次遷徙到莫旗巴彥鄂溫克族鄉的葛根臺村和滿都呼淺村。當時的額莫樂杜拉斯勒屯,現稱為“新興村前屯”,懷納杜拉斯勒,現稱“新興村后屯”。杜拉斯勒屯,已成為漢族居住的村屯,屯名統一改稱新興村。
4.甘南縣
(1)薩瑪愛勒屯
位于甘南縣東陽鎮東南,嫩江中游西岸。順治年間,薩瑪伊爾家族的一支鄂溫克人在此開發建屯。由于開發此地建屯生活的都是薩瑪伊爾家族的鄂溫克人,所以也就叫作薩瑪愛勒屯。1947以后,該屯的鄂溫克人搬遷到索倫村,20世紀50年代末這里變成以漢族為主的屯子。現已劃歸甘南縣管轄,歸屬甘南縣東陽鎮,村名叫薩瑪街村。
(2)桂勒特屯
現稱隆勝村,位于甘南縣東陽鎮東南,嫩江中游西岸。順治年間,鄂溫克族涂布敦家族和敖拉家族遷至此地開發建屯。桂勒特屯的“桂勒特”是鄂溫克語,意為“有山杏的地方”。因為該地區的樹林里山杏很多,所以就叫“桂勒特”。世居此屯的涂布敦鄂溫克人和敖拉鄂溫克人,20世紀50年代以后陸續遷居到索倫村。這里早期是嘎布卡所轄的鄂溫克屯,現屬甘南縣所轄,屯名也改為“隆勝村”。
5.齊齊哈爾市
(1)齊齊哈爾城
也就是現在的齊齊哈爾市區,歷史上稱“卜奎城”或“卜魁城”,現在叫“鶴城”。該城位于黑龍江省西部,嫩江中游東岸2公里處,南距哈爾濱市350公里,北抵墨爾根城220公里,地處嫩江中游平原帶。總面積436平方公里。康熙二十七年(1688),索倫鄂溫克總管瑪布岱等咨文理藩院,請求建城。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康熙帝下旨索倫總管,選擇嫩江東岸卜奎站為筑城地址,組織施實筑城。這是一座木城,分內城外廓,“齊齊哈爾”或稱“卜奎”。“齊齊哈爾”原是屯名,布特哈總管駐地在齊齊哈爾屯,所以城名也用了此名。但由于該誠建在卜奎。卜奎是村名,也是驛站名,但實際上也是人名。卜奎也寫成“博克”“布庫”“布枯”等,卜奎是索倫鄂溫克卜喇穆姓人,清康熙年間,任布特哈索倫副總管,率族人在嫩江東岸屯墾建田,由此被稱為卜魁村。當時從黑龍江城至茂興驛道20個驛站中卜魁村還被納入第13站,就是歷史書上所說的“卜魁站”。卜奎村和卜奎站名的叫法均來自鄂溫克族卜魁這一人名。康熙三十七年(1698),墨爾根副都統喀特護移駐齊齊哈爾城,500名滿洲兵和220名漢軍隨喀特護移駐齊齊哈爾城。康熙三十八年(1699),黑龍江將軍從墨爾根城移駐齊齊哈爾城,隨黑龍江將軍移駐齊齊哈爾的鄂溫克官兵4個佐及眷屬。自此,齊齊哈爾城為黑龍江將軍駐地,成為“褚城之都會”。齊齊哈爾城的鄂溫克八旗官兵,因戰事頻繁連年不間斷征調,馳騁疆場,傷亡慘重。至清嘉慶年間,鄂溫克族各佐男丁銳減,甚至達到有佐無兵的狀態。到清末乃至民國在原齊齊哈爾城所在地剩下的鄂溫克族人只有300多名。民國初,齊齊哈爾城成為黑龍江督軍府所在地。偽滿時期,在齊齊哈爾城的基礎上發展成齊齊哈爾市。
(2)呼音淺村
現稱碾子山村,位于齊齊哈爾城西北110公里,朱家坎西北35公里,中東鐵路沿線。順治年間,從黑龍江北岸南遷的鄂溫克族,在雅魯河中游左岸開發建屯。呼音淺村的“呼音淺”是鄂溫克語,源自“豪英高格德”,有“英雄豪杰之峰”之意。由于這一帶出了許多英雄豪杰,所以把旁邊石峰山稱為“英雄豪杰之峰”,后來也成為屯名和村名。雍正十年(1732),由布特哈八旗調出鄂溫克族官兵1636人,由總管博爾本察和達巴哈二人帶領,進駐呼倫貝爾草原駐牧戍邊時,呼音淺屯的鄂溫克族幾乎全部遷到呼倫貝爾索倫旗,定居在輝河和伊敏河流域。清末,關內漢族遷入呼音淺屯,發現豪英峰山石非常堅硬,可鑿碾盤和碾滾,因此將“豪英峰”改稱“碾子山”,而呼音山也隨之改稱碾子山。
(3)昂阿插喀村
現稱昂昂溪,位于齊齊哈爾市西南市區。昂阿插喀村的“昂阿插喀”是鄂溫克語,意為“宿營地”。康熙年間,以索倫鄂溫克人因反抗清政府被流放到昂阿插喀地區開荒種田。清軍入關后,這部分鄂溫克人沿嫩江支流雅魯河向西北遷徙,在雅魯河下游至上游建村屯、濟沁河山林地帶建村屯、綽爾河上游到大興安嶺的柴河和杜拉爾河建村屯等地居住。
[1]五畜是指草原畜牧業生產中將牛、馬、羊、山羊、駱駝叫五畜。
[2]奧克登樹(okdon)、布魯登樹(buldun)、拉黑爾樹(lahir)、布魯杜維克(bulduweike)樹等樹都是敖魯古雅鄂溫克語命名的叫法,在植物學等詞典里沒有找到相關稱謂或樹名,均屬于十分珍奇而稀有樹類。
[3]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往下簡稱“莫旗”。
[4]布特哈(butaha),是早期滿通古斯語族語言,主要表示“漁獵”之意,但也可以指“狩獵”這一詞義。
[5]“那吉”(naji),鄂溫克語,表示“魚窩子”。
[6]2010年該鄉提供的人口統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