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鄂溫克族蘇木鄉一級行政轄區

本節我們主要討論鄂溫克族蘇木、鄂溫克族鄉一級行政轄區。也就是說,鄂溫克族生活的地區除了旗一級的自治行政部門,還有蘇木一級的行政轄區。不過,鄂溫克族集中生活的旗一級的行政部門叫自治旗,而鄂溫克族集中生活的蘇木或鄉一級的行政轄區不叫自治蘇木或自治鄉,就叫×××鄂溫克民族蘇木或×××鄂溫克民族鄉等。比如,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民族蘇木、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根據我們現已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在我國蘇木和鄉一級鄂溫克民族行政轄區共有8個,其中鄂溫克民族蘇木只有1個,鄂溫克民族鄉有7個。從嚴格意義上講,牧區鄂溫克族集中生活的鄉一級行政轄區就叫蘇木,林區或農區鄂溫克族集中生活的行政轄區就叫鄉。

一 陳巴爾虎旗鄂溫克蘇木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陳巴爾虎旗莫爾格河流域有一個鄂溫克族集中生活的蘇木,也是我國唯一的鄂溫克民族蘇木。該蘇木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18°~112°,北緯48°40′~50°15′,位于陳巴爾虎旗東北部,與牙克石和額爾古納市毗連。全蘇木占地面積為7552平方公里,其中草牧場面積5540平方公里,是全旗面積最大的蘇木。1949年10月,以游牧于特尼河、孟根楚魯、海拉爾河之間的鄂溫克人為主,同時還將零星分散的少數蒙族、漢族、俄羅斯族納入其中組建了特尼河蘇木。1952年5月,特尼河蘇木人民政府,從特尼河村遷至莫爾格勒河畔的那吉村,同年10月8日特尼河蘇木改名為莫爾格勒蘇木。1953年,陳巴爾虎旗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根據莫爾格勒蘇木鄂溫克族人民的心愿,又將莫爾格勒蘇木改稱鄂溫克蘇木。1958年改稱鄂溫克人民公社。1960年鄂溫克人民公社遷至現在的蘇木所在地阿達蓋村。1984年恢復了蘇木人民政府。蘇木所在地為阿達蓋,西南距巴彥庫仁鎮80公里。該蘇木占地面積大,牧草極其茂盛,水資源十分豐富,有莫爾格勒、哈吉、恩和三條河流經過這里。這里又是三河牛和三河馬的發源地之一。蘇木轄有恩和、哈吉、那吉、畢魯圖、阿日善、輝屯、雅圖克、孟根諾爾8個嘎查。蘇木以鄂溫克族為主體民族,還有蒙古族、漢族、滿族、達斡爾族、回族、俄羅斯族等民族。蘇木總人口為2602人,其中鄂溫克族人口1685人,占總人口的64.8%。

這里四季鮮明,經常刮大風,但雪大雨少。而且,從9月中旬開始下初霜,到來年5月下旬才結束下霜期,所以有霜期長達250天或更長,無霜期一般在110天左右。他們主要從事定居和游牧相結合的畜牧業生產,即一部分人在定居點加工和經營與畜牧業生產活動密切相關的生產工具的副屬性產業,另一部分人在秋、冬、春三季過游牧生活。而且,那些體弱瘦小的牲畜一般都留在定居點圈養,而那些健康肥壯的牛馬羊或駱駝一年四季在根河以南、莫爾格河以北、三旗山以西、完工以東的遼闊的牧場上游牧。牧場的東北部靠近大興安嶺山林地帶,東部還有白樺林和松樹林。由東北流向西南的莫爾格河幾乎橫穿鄂溫克蘇木,是鄂溫克蘇木草原牧場的母親河,也是這片草原永葆生機、活力的生命之河。這里的氣候、氣溫變化比較大,冬季不僅風大雪也很大,經常出現可怕的寒流和暴風雪天氣,從11月至第二年3月的5個月間,平均溫度在-18℃以下,最低溫度達到 -50℃左右。下雪季節從10月就開始,有時一直下到來年5月底。所以,這里的河流封凍期較長,牧場雪融發綠較晚。冬季是游牧最為艱難的時期。每年的4月到6月屬于春季,春初同樣風大有寒氣,也經常下雪或下雨雪,平均溫度在9℃~10℃,但氣溫低時也會有零度以下的天氣,溫度高時也達到18℃左右。春季的牧場最忙,生產活動包括接生羊羔馬駒小牛犢、給新生的牛馬羊打印記、剪羊毛給羊消毒等;該蘇木的夏季從7月開始到8月就結束,時間比較短,平均溫度保持在16℃以上,不過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夏季也會出現30℃以上的高溫天氣。不過,這里的夏季雨水不是很多,風也不會很大,所以夏季的天氣比較干燥。夏季牧場的工作主要包括收割和儲存過冬的牧草、讓牲畜長膘長肥長肉、訓練牧馬犍牛、搭建或修理棚圈,特別是從7月15日至8月15日這一個月是收割儲存冬春牧草的季節。秋季從9月開始,11月初結束,其間如果沒有收割好冬春季節的牧草還要繼續收割,更為重要的是準備過冬房屋和棚圈、選定過冬春季節的游牧場、準備過冬用的肉食奶食、縫制過冬穿用的衣物等。因此說,秋季也是一個十分繁忙的勞動季節。

過去這里的鄂溫克人被稱為“通古斯人”或“通古斯鄂溫克人”,甚至稱作“哈木尼干人”或“那麥德人”等。其中,使用最廣且最具代表性的他稱是“通古斯”。也就是說,這部分鄂溫克人曾經生活在俄羅斯境內的通古斯克河畔,所以就叫他們為居住在通古斯克河畔的鄂溫克人。據考證,“通古斯克河”的“通古斯克”與阿爾泰語系語言中表示“清澈”之意的形容詞“通古斯克”“通古勒格”有同源關系。由于“通古斯克河”是指“清澈的河”,由此應該將通古斯鄂溫克人解釋為:“生活在清澈河畔的鄂溫克人。”盡管不同歷史年代不同民族或族群,給這部分鄂溫克族用了不少他稱,但他們的先民始終都自稱“鄂溫克”。根據我們的調研資料,很早以前鄂溫克蘇木的鄂溫克族居住在黑龍江流域,故鄉在阿穆爾海沿岸及石勒克河北岸,后來經貝加爾湖以東的通道和沿著額古納河一步步遷徙到今天生活的地方。這部分鄂溫克人早期生活在俄羅斯境內,受俄羅斯各方面的影響比較大,他們放牧的牲畜與俄羅斯的優良種畜交配,使牲畜品種不斷得到改良。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實行優秀而先進的民族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勞動積極性與生產效率,使他們的畜牧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蘇木所在地很快成為當地鄂溫克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不僅有蘇木黨委政府,還有了派出所、森林經營所、汽車與機械工具修理部、醫院、學校、郵局、商場、飯店等。陳巴爾虎旗鄂溫克蘇木培養了近30名鄂溫克干部,占蘇木干部的50%以上。而且,蘇木達(鄉長)、副蘇木達(副鄉長)幾乎都是鄂溫克族,蘇木干部和公務員中鄂溫克族約占85%。

在上級政府的大力幫助下,鄂溫克蘇木的畜牧業生產得到快速發展,牲畜頭數不斷增加,1945年時這里只有1000頭牲畜,1950年達到3300頭,1956年達到2萬多頭,每人平均占有24~25頭牲畜。與此同時,鄂溫克蘇木廣泛進行各種疾病防治工作,每個嘎查都成立了衛生所,有受過教育或培訓的醫護人員和接生員,基本上防止了各種疾病的蔓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嬰兒死亡率,使他們的人口逐年上升。尤其是過上半定居半游牧生活后,鄂溫克蘇木出現了人畜兩旺的生活景象,飼養五畜[1]的棚圈條件、技術設備、管理水平都有了明顯提高。他們讓瘦弱的五畜在定居點圈養過冬春,在游牧點放養健康且生命力強的五畜??茖W的畜牧業生產方式,燕麥飼料、豆餅、苞米等急需飼料的充足供應,以及收割牧草工作的機械化操作,所有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畜牧業產業的快速發展。根據我們的調研,鄂溫克蘇木的鄂溫克族有兩個大牧場,一個是莫爾格河流域的哈吉和灰騰牧場,它屬于夏季最理想的牧場,也是淡水資源最多的牧場,四季都可以充分利用;另一個是色格爾基牧場,這是個載畜量很高的冬季牧場,牧場上有相當豐富的油性堿草和堿土,牲畜吃了這些堿草或堿土,長得毛光水滑,提高耐寒抗寒能力,非常適合嚴寒冬季的草原牧場上牲畜的過冬需求。但是,色格爾基牧場上淡水資源不多,多數是堿性水,牲畜都不愿意喝或干脆不喝,多數情況下吃雪或喝井水,所以一旦過了冬春季節,天開始變暖時牧場的畜群都被趕到哈吉和灰騰牧場放牧。

鄂溫克蘇木的鄂溫克族牧民從小開始就在具體實踐中學習、掌握畜牧業生產技能和畜牧業知識。女孩從7歲開始跟母親學擠奶,她們初學擠奶時,母親讓女兒擠培訓好的三歲的乳牛,并準備好小桶奶和小凳子,然后母親手把手地教女兒擠奶技巧。女孩如果到了10歲還不會擠奶,會被人們認為以后沒有出息。男孩一會走路就開始學騎馬,到7歲時基本掌握騎馬本領,開始時騎沒備馬鞍子的老實馬或小矮馬,10歲以后就可以騎馬放羊了,18歲以后就去放牛、馬等大牲畜,還要掌握訓練烈馬等高難度技術活兒。如果牧人家有烈馬,可自己的兒子不會訓練烈馬,就會被人們認為是丟人現眼的事。18歲以后的男孩除完整掌握馴服烈馬的技術之外,還要學習難度很大又需要智慧和勇氣的套馬技術,以及給馬割勢烙鐵印、屠宰牲畜等技術。在這些方面有本事的年輕人不僅得到人們的尊敬和贊美,更是成為年輕女孩子追求的對象。鄂溫克蘇木的婦女還有梳八條辮子的習慣,以及婚前穿肩角凸出來的掐腰長袍,婚后要穿平肩掐腰長跑。男的除了嚴寒季節穿毛皮長袍或穿長毛朝外的大哈之外,其他時間都可以穿用呢子做的寬松大方的不扎腰帶的長袍?;蛟S是因為常年騎馬走草地的關系,不論男女老少都喜歡穿長筒皮靴子。同樣男女老少都戴三角帽子,三角帽上有菱角,兩邊有帽耳,冬天用皮毛制作,夏天用呢子制作,冬天戴的三角帽還要封面并有紅絲線帽穗。他們還用很有特點的兩轱轆馬車、四轱轆馬車和四轱轆牛拉篷車等。

這里所說的嘎查也就是指“村”,下文概括性分析該蘇木嘎查的基本情況。

1.哈吉嘎查

位于鄂溫克蘇木西南50公里處,東南與恩和嘎查相接,西與巴彥哈達蘇木接壤,是屬于純鄂溫克族嘎查。1947年,莫和爾圖與特尼河兩個蘇木合并為巴彥嗟崗蘇木。1948年,在特尼河和莫和爾圖地區建立了哈吉巴嘎,這里所說的巴嘎也就是現在說的嘎查,哈吉嘎查是1948年鄂溫克蘇木最早建的“嘎查”。1949年將索倫旗的特尼河、莫爾格勒河二地區劃給了陳巴爾虎旗,并建立了特尼河蘇木。再后來,又從哈吉巴嘎分解出若干巴嘎,留在哈吉地區的仍稱哈吉巴嘎。1958年哈吉巴嘎改稱哈吉生產隊,10年后將恩和生產隊并入哈吉生產隊,不過沒過兩年合并的兩個生產隊又分開各自成獨立的生產隊。改革開放之后,1984年,哈吉巴嘎改為哈吉嘎查。哈吉系鄂溫克語,表示“狹小”之意,哈吉河因此得名,哈吉河本身是一條十分狹小的河流,所以生活在這里的鄂溫克人就叫該河為“哈吉河”,意思是“狹小的河流”。該嘎查地處大興安嶺西麓低山丘陵地帶,有白樺與山楊混合構成的山林,山林中有黑熊、猞猁、狼、野豬、狍子、黃羊、山兔、老鷹、沙斑雞、烏雞、山蛇等野生動物。嘎查占地面積是840平方公里,其中80%以上屬于草原牧場。這里的土質為草原草甸栗鈣土壤,加上水源十分豐富,極其適宜發展畜牧業生產。根據2013年人口統計,該嘎查有58戶人家,共有150口人,鄂溫克族占86%。哈吉嘎查已經通電,并邁入畜牧業生產機械化發展的道路,還有嘎查辦公室、牧民活動中心、小商場、小賣部、醫療所等。

2.孟根諾爾嘎查

位于鄂溫克蘇木西北部,大興安嶺西北麓低山丘陵地區,莫日格勒河谷地帶,有稀疏的灌木叢和白樺林山楊林。孟根諾爾嘎查距蘇木所在地60公里,距S201公路25公里。孟根諾爾嘎查因孟根諾爾而得名,孟根諾爾是滿通古斯語族語言和蒙古語族語言通用語,其中的“孟根”指“白銀”,“諾爾”表示“湖”,“孟根諾爾”是復合名詞,有“銀色的湖”之意。該嘎查總面積為227平方公里,草原牧場面積占32.4萬畝,占總面積的95%。1964年,孟根諾爾生產隊成立,后來與雅圖克生產隊合并成立“烏蘭陶格生產隊”。1971年,兩個生產隊分開,恢復了原來的名稱。1984年,孟根諾爾生產隊改稱孟根諾爾嘎查。據2013年人口統計,該嘎查有81戶人家,總人口為258人,其中鄂溫克族占95%。孟根諾爾嘎查已基本實現現代化畜牧業生產。

3.阿日善嘎查

位于鄂溫克蘇木所在地南25公里處,地處大興安嶺西麓中低山區,海拔較高,氣溫較低。阿日善嘎查是純鄂溫克族嘎查,因有一處天然阿日善礦泉而得名。在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及其蒙古語族語言里,“阿日善”意為“圣泉”。20世紀60年代,阿日善嘎查與畢魯圖、輝屯、哈達敖包等4個生產隊合并成“布勒呼木得勒生產隊”,也就是當時所說的“團結隊”,1970年,經過重新劃分,又恢復了阿日善生產隊,1984年改稱阿日善嘎查。該嘎查位于鄂溫克蘇木東南,距蘇木所在地25公里,嘎查占地面積560平方公里,其中草場面積有480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85.7%。據2013年人口統計,阿日善嘎查共有93戶人家,總人口為244人,其中鄂溫克族占71%。嘎查內已通電,畜牧業生產已經邁入機械化階段,并有了嘎查辦公室、牧民活動中心、小商場、小賣部等。

4.雅圖克嘎查

位于鄂溫克蘇木東北方向的60公里處,大興安嶺西北麓低山丘陵區,距“S301國道”20公里,與額爾古納市接壤。嘎查總面積256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場23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3%左右。這里的土質為草原草甸栗鈣土壤,并有星星點點的湖泊、泉眼、泡子、沼澤地等,所以水資源相當豐富,十分適宜放牧和發展畜牧業經濟。根據我們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嘎查所在地稱為“雅圖克”,該詞屬于鄂溫克語,主要表示“曲折的”“費勁的”“麻煩的”等含義。這里是純牧區,是一個純鄂溫克族嘎查,據2013年人口統計,全嘎查共有住戶114戶,總人口為316人,其中鄂溫克族有82戶、人口達到305人,剩下的住戶是精通鄂溫克語的蒙古族。嘎查所在地有嘎查辦公室、牧民活動中心、小商場、小賣部、醫療所等。

5.恩和嘎查

該嘎查位于蘇木西32公里處,地處大興安嶺西北麓低山丘陵地區,有白樺樹與楊樹混合林。恩和嘎查土地面積為390平方公里,草牧場面積21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4%,另有機動草場1萬畝,土質為草原草甸栗鈣土壤,適宜于發展畜牧業經濟。這是個純鄂溫克族嘎查,駐地為仙丹乃布拉日村。20世紀50年代初,恩和生產合作社成立,1958年,在此基礎上納入周邊散居游牧戶,發展成為恩和生產隊,20世紀60年代末被并入哈吉生產隊。1974年,恩和生產隊從哈吉生產隊分出來,改革開放以后,也就是于1984年,改稱恩和嘎查?!岸骱汀币辉~為鄂溫克語,是由“額勒克”(elke)一詞演化而來,鄂溫克語里“額勒克”是形容詞,表示“緩慢的”“穩當的”“太平的”“寬廣的”等含義。據2013年嘎查人口統計,恩和嘎查有97戶人家,286口人,其中鄂溫克族有281人,其他是蒙古族,但都精通鄂溫克語。此地經濟是純粹的畜牧業經濟,有永久性磚棚圈等,而且,這里的畜牧業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充分發揮著畜牧業經濟的地域性優勢。嘎查所在地有嘎查辦公室、牧民活動中心、小商場、小賣部、醫療所等。

6.輝屯嘎查

位于鄂溫克蘇木東北12公里處,大興安嶺西北麓低山丘陵地區及樺樹林與山楊林地帶。該地土質多為草甸栗鈣土壤,加上湖泊、泉流、泡子等水資源較豐富,十分適宜發展畜牧業經濟。輝屯嘎查有狼、狐貍、猞猁、狍子、黃羊、山兔、蛇、烏雞等野生動物。輝屯嘎查有草場面積414883畝,耕地面積6000畝?!拜x屯”是個蒙古語形容詞,主要表示“冷的”之意,據說該地區有一眼冷水泉,由此而得“輝屯”之名。毫無疑問,輝屯也是一個純鄂溫克民族嘎查,這里的人們都喜歡住用圓木制作的“木克楞”房。據2013年嘎查人口統計,輝屯嘎查共有84戶住戶、人口253人,其中鄂溫克族占嘎查總人口的83%。這里也初步實現了畜牧業機械化生產,實現了通電通路及磚瓦棚圈養牲畜。嘎查所在地有嘎查辦公室、牧民活動中心、小商場、醫療所等。

7.畢魯圖嘎查

位于蘇木東南16公里處,大興安嶺西北麓低山丘陵地區,有白樺林和山楊林,土質為草原草甸栗鈣土壤,水資源十分豐富,野生動物有黑熊、狼、狐貍、猞猁、狍子、黃羊、山兔、蛇、山雞等。這里最適宜發展畜牧業經濟,這也是一個純鄂溫克族牧民生活的嘎查。畢魯圖嘎查建于1948年,主要發展畜牧業經濟。“畢魯圖”是滿通古斯語族和蒙古語族語言共同使用的名詞,主要表示“磨石”之意,因附近山上盛產磨石而得名。據2013年嘎查人口統計,嘎查共有78戶住戶、人口為228人,其中鄂溫克族占總人口的92%。這里已經通路通電,畜牧業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嘎查所在地有嘎查辦公室、牧民活動中心、小商場、小賣部、醫療所等。

二 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

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23°~127°,北緯51°~53°,位于大興安嶺腹地,S301省道邊,根河市西南4公里處的遠郊,與原好里堡鎮、原得爾布爾鎮、金河鎮三鎮交接,占地面積為1767平方公里,地形特點東高西低,有東北西南走向的丘陵和林間牧場,平均海拔700~1100米,屬于寒溫帶濕潤型森林氣候,四季溫差比較明顯,但冬季漫長,年平均氣溫在-6.5左右,極端高溫氣候達到32°上下,極端低溫為-48.8°~-50°,年降水量300~45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是35~85天,積雪期210天,積雪厚度達1米以上。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有其極為豐厚的森林資源,轄區森林面積達37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8%。林中有松樹、樺樹、楊樹、柳樹、柞樹及奧克登樹、布魯登樹、拉黑爾樹、布魯杜維克樹等[2]樹木;有紅豆果、燈籠果、野葡萄、稠李子、山丁子、野草莓、山紅果等山林野生果實;有各種野菜和木耳、黃蘑、松蘑、油蘑、白蘑、山蘑等菌類;有熊、獐、狼、山狗、野豬、狐貍、山貓、蛇、犴、野鹿、黃羊、狍子、山兔、雪兔、灰鼠、松鼠、野雞、野鴨子及極其豐富的淡水魚類。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水資源十分豐富,有激流河、敖魯古雅河、塔利亞河、牛耳河、金河、烏魯吉氣河、孟貴河等幾十條大小河流。這里是根河林業局第三木材場生產車間舊址,三面環山一面臨河,風景優美。

歷史上,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族曾被稱為“馴鹿部”“馴鹿人”“馴鹿鄂溫克人”“雅庫特人”“雅庫特鄂溫克人”等?!榜Z鹿部”“馴鹿人”“馴鹿鄂溫克人”從字面上都易于理解,意思就是“牧養馴鹿的人”,但“雅庫特人”“雅庫特鄂溫克人”的“雅庫特”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是因為敖魯古雅鄂溫克人的先民早期曾在俄羅斯雅庫特自治州的雅庫特河沿岸生活,換言之“雅庫特鄂溫克人”的“雅庫特”一詞源自俄羅斯雅庫特自治州的雅庫特河?!把艓焯亍保▂akut)屬于突厥語,表示“寶石”之意。雅庫特河盛產寶石,喜歡采集“寶石”的突厥人紛紛來到該河兩岸采集“寶石”,同時把這條河也稱為“雅庫特河”,直譯應該是“寶石河”,意譯就是“盛產寶石的河”。自古生活在這條河岸邊的鄂溫克人就被突厥人稱為“雅庫特人”,即生活在“寶石河的人”或“生活在盛產寶石河岸邊的人”。后來,突厥人明白他們是鄂溫克人后,又稱他們為“雅庫特鄂溫克人”。所以,俄羅斯的一些西伯利亞民族學家或采集“寶石”的商人,將這部分鄂溫克人習慣性稱為“雅庫特人”或“雅庫特鄂溫克人”。

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雖然只有233人,但他們同樣是我國鄂溫克族三大組成部分之一。這三大組成部分在歷史上分別叫索倫、通古斯、雅庫特,后來又被稱為輝河、莫日格勒河、敖魯古雅河的鄂溫克。這種分類同他們的歷史、語言、文化、生產、地域等方面都有直接關系。比如,輝河鄂溫克人,也就是所謂索倫鄂溫克人,是較早從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遷入我國,在清朝時期被編入索倫部軍民合一的軍事化社會組織,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主要生活在農村牧區,他們的口語受漢語、達斡爾語影響較大。莫日格勒河畔鄂溫克蘇木的鄂溫克人與敖魯古雅鄂溫克人,也就是所說的通古斯鄂溫克人和雅庫特鄂溫克,是較晚時期從俄羅斯遷移到我國境內。其中,鄂溫克蘇木的鄂溫克人是從草原上趕著牲畜來到莫日格勒河一帶,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經營純粹的畜牧業經濟,他們的母語及宗教信仰受蒙古語和蒙古族喇嘛教的影響較大。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人是經興安嶺山林趕著馴鹿群來到我國境內,同樣經營的是純粹意義上的山林牧養馴鹿的畜牧業經濟,他們的語言及宗教信仰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俄羅斯語及俄羅斯東正教的影響。與此同時,在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方面也存在各自的特征。

17世紀以后,沙皇俄國不斷派遣遠征的哥薩克軍隊,到東西伯利亞鄂溫克人生活區燒殺搶掠,進行殘酷剝削和壓迫。經過數十年的抗爭失敗后,這部分鄂溫克人告別故鄉,于1820年沿著東西伯利亞勒拿河流域的山林遷徙到我國境內的黑龍江上游漠河地區,1858年遷至額爾古納河南岸大興安嶺北部的森林地帶。受1689年簽訂的《尼布楚條約》的直接影響,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兩岸的牧養馴鹿的鄂溫克人相互間的交往變得越加困難,林間馴鹿牧場的使用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和干擾。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馴鹿產業的發展和馴鹿品種的優化。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俄國境線的管理得到進一步強化,中斷了兩國牧養馴鹿人的聯系與往來。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時期,尤其是1937年以后,日軍強制性切斷了中俄邊境地區的貿易往來,改為日本特務機關直接收購馴鹿及獵獲產品,并將當時的額爾古納旗政府駐地奇乾作為軍事活動中心,繼續對鄂溫克族進行殘酷壓迫和經濟剝削,使牧養馴鹿的鄂溫克人生活雪上加霜,陷入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為了躲避日益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鄂溫克人趕著僅有的馴鹿逃到深山老林,幾乎過上與外界隔絕的山林原始生活,人口由300余人驟減到136人。種種遭遇點燃了馴鹿鄂溫克人的無法熄滅的憤怒與反抗之火。1945年8月,當蘇聯紅軍攻打奇乾日本軍營時,15名馴鹿鄂溫克族人組成游擊隊,積極主動協助蘇聯紅軍打擊日寇。在艾牙蘇克河戰役中,經過激烈戰斗日軍全部被鄂溫克族游擊隊殲滅,使鹿鄂溫克人組成的反法西斯游擊隊為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上文提到的奇乾屬于鄂溫克、漢族、俄羅斯商人經商的商貿活動區。這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河,森林密布,也是早期鄂溫克人躲避戰亂、休養生息的寶地。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后,從俄逃難而來的部分白俄羅斯商人或富豪就在此居住,還開辟了農業生產和牧業生產,經營各種珍奇毛皮生意。直到新中國成立前,這里都是鄂溫克商人和俄羅斯商人進行各種貿易的重要場所,也是牧養馴鹿的鄂溫克人的重要活動中心,是馴鹿鄂溫克族居住最多的一個地方。正因為如此,新中國成立后由政府把奇乾選定為牧養馴鹿的鄂溫克人的定居點。牧養馴鹿的鄂溫克人常年同俄羅斯商人進行各種交易,早期他們的先輩還受過俄式教育,在俄羅斯人經營的農場或加工廠當過工人,還有的當兵為沙皇帝國效過勞。因此,他們都有較高的俄語俄文水平,衣食住行及生活習慣等都受到俄羅斯的影響。再加上鄂溫克人與俄羅斯通婚較多,出現不少跨國婚姻及混血孩童。

1948年1月,呼倫貝爾盟政府將額爾古納左旗和額爾古納右旗合并為額爾古納旗,旗政府所在地設在三河鎮,牧養馴鹿的鄂溫克人當時歸屬第四區管轄。從1952年開始,政府為了強化巡護森林、森林安全、森林防火,禁止森林亂砍亂閥、木材盜伐,以及進一步嚴厲打擊山林珍稀動物偷獵行為,給山林中牧養馴鹿的鄂溫克人全部更換了新槍支,同時交給他們護林防火重任,給他們發放護林費補貼,對他們實行免費醫療,為他們選定相對穩定的牧養馴鹿的優質牧場等。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鄂溫克牧民生產生活和護林防火的積極性。1957年2月,經呼倫貝爾盟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并得到內蒙古自治區批準,在奇乾成立了鄂溫克民族鄉,牧養馴鹿的鄂溫克人這才有了自己的鄉一級政府,有了本民族鄉長和副鄉長以及其他鄉政府干部,還有供銷社、醫療所、學校等。為改變牧養馴鹿的鄂溫克人在山林中無固定居、所終年過游牧生活的現狀,政府出人、出力、出錢給他們搭建冬暖夏涼的原木“木克楞”房,引導牧養馴鹿鄂溫克人的多余勞動力和家屬下山定居,1957年年底,約有一半人在奇乾定居了下來。1959年,政府又撥專項經費,在奇乾修建33間“木刻楞”房。到了1960年春,就有40余戶人家搬進了新住房,同年秋又有18戶人家定居,這時馴鹿鄂溫克人除個別人家外基本上實現了定居生活。1960年9月,在這里成立了奇乾人民公社,鄂溫克牧民牧養的私有馴鹿,由人民公社全部收回再進行分配,也就是說,馴鹿歸屬了人民公社集體所有。1961年,人民公社將馴鹿牧養權落實到山林中的各個牧場的牧養點。1964年,由于中俄關系惡化,邊疆形式緊張,上級政府下達緊急搬遷任務,要求他們搬遷到阿龍山林業小鎮,不到一個月時間,整個人民公社全部搬遷到位,上級政府還緊急下撥??钤谒麄兊男戮狱c成立服務站,設立招待所、食堂、診療所等配套設施,牧民們也只能在阿龍山一帶的山林中牧養馴鹿。1965年初,中俄邊境戰事緩和后,呼倫貝爾盟公署再次下文讓他們遷到滿歸鎮,成立了滿歸鄂溫克鄉,行政事務歸屬于阿龍山鎮管轄,鄉政府設在滿歸。1965年9月,經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旗批準,35戶鄂溫克牧民遷到滿歸林業局17公里處的老敖魯古雅地區,鄉政府為牧民們搭建了磚瓦結構的新房。1967年4月,在這里還成立了東方紅獵業生產隊,馴鹿及槍支彈藥等均歸集體所有,生產資料從個體所有轉向集體所有。1968年8月,建立滿歸鎮,打造鄉鎮合一的新發展模式。1973年6月,在滿歸鎮行政區內劃撥部分用地,新建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鄉政府所在地就設在敖魯古雅河河畔。

改革開放初期,1980~1983年,政府投入專項資金把舊“木刻楞”全部翻蓋成磚瓦結構的房屋,還給4個牧養馴鹿點配備了“活動板房”,以改善鄂溫克人山上山下的居住條件。1984年馴鹿全部承包給了個人。同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政府還制定了“以馴鹿業為主,發展多種經營”的建設規劃,進一步實施馴鹿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鄂溫克族牧民的生產積極性,使他們牧養的馴鹿頭數逐年增多。2000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給民族鄉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地方政府科學地認識到,鄂溫克族牧民生活區域基礎設施已老化陳舊,加上現有的生活與城市化、現代化、電氣化、智能化生活差距太大,而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投入十分巨大的資金,因此,市政府大膽提出整體移民計劃,進而根據國家西部大開發和10萬人口以下少數民族鄉村一次性脫貧的“興民富民”規劃,向國家申請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一次性脫貧搬遷的項目計劃,并很快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審批通過,最終促成了2003年8月10日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生態移民”。緊接著他們著力打造農業建設,2004年年底,該鄉經營的農場面積達到1204公頃,其中,小麥播種面積167公頃,產量達301噸;馬鈴薯播種面積69公頃,產量242噸;油菜播種面積720公頃,產量1134噸;蔬菜播種面積7公頃,產量31噸。另外,鄉政府還進一步加強地方性小型工業企業建設,其中就包括鹿產品精深加工、木材加工、水泥廠、酒廠、面粉廠、工藝品廠等。工業銷售收入超百萬元,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徹底改變了牧養馴鹿的鄂溫克人沒有工業企業的歷史。同時他們開展生態文化、民俗文化旅游,2006年夏季,根河市政府精心打造“敖魯古雅”和“中國最后一個狩獵部落”旅游黃金品牌,吸引了上萬名旅游者前去觀光,僅一個夏季就創收近千萬元。2006年6月,根河市將周邊的好里堡鎮與得爾布爾鎮并入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鄉人民政府設在得爾布爾鎮。除了以上談到的好處外,這次“生態移民”也是想從根本上解決山林中牧養馴鹿產業面臨的生產生活及勞動力再分配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地方政府清楚地看到,山林里牧養馴鹿的傳統產業很難做強做大,也很難滿足鄂溫克人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求。換句話說,面對市場經濟帶來的激烈的競爭與挑戰,他們面臨的核心問題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安排數量較多的剩余勞動力,增加牧養馴鹿鄂溫克人的勞動收入,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讓他們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內蒙古政府批文下來后,根河市黨政部門和鄉政府共同努力,在較短時間里打造出一個通路、通電、通煤氣、通暖氣、通自來水的全新的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

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興建了鄉政府大樓、派出所、學校、廣播站、衛生院、文化站、馴鹿文化博物館、敬老院等設施,出現了賓館、酒店、民族風味飯店、民族特色商場、民族工藝制作室、小商場、小賣部等。每戶鄂溫克族人家,均分配到88平方米左右的原木結構且具濃厚鄂溫克族森林文化特色的“木刻楞”房,總建筑面積達到204800平方米。這使山林牧場上自然牧養馴鹿的鄂溫克族有了更加溫馨、溫暖、舒適、現代化的住所。更加可貴的是,在政府出面、積極引導、市場化運作下,鄉政府在行政區劃內興建了環保性能強的鹿茸加工廠、鹿心滋補酒廠、華麗木制品廠、民間工藝品廠、鵬宇高技術紙品廠、現代木炭廠、液化石油氣貯配站、鑫源面粉廠、現代化紙板廠、順天利卜留克開發有限公司等12家鄉屬企業。另外,鄉轄區內還引進石油公司油庫、液化石油氣貯配站、肉品加工場、林場、農場等8家企業。毫無疑問,這些鄉辦企業和外來企業給該鄉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強盛活力和生命力,使那些在馴鹿牧場上閑散的剩余勞動力均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其中有的當上旅游專業戶,有的搞傳統文化用品制作和商業經營,有的經營民族文化餐飲業、馴鹿文化家園,有的縫制民族服飾、進行民族藝術品加工,有的養殖奶牛、肉牛、肉羊和狐貍、貂等。除此之外,也有人到鄉屬企業、鄉政府、廣播站、衛生院、文化站、博物館、敬老院、賓館酒店工作,還有人做起了小商場、小賣部、蔬菜店生意等。敖魯古雅鄂溫克族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很快,對此我們在前面也提到過一些,比如森林民俗文化旅游、早期游獵文化旅游、興安嶺自然景觀旅游、牧養馴鹿點體驗馴鹿文化旅游、撮羅子文化旅游、敖魯古雅牧養馴鹿部落旅游、樺樹皮文化旅游、森林傳統文化旅游等,新興旅游場所、旅游內容、旅游項目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這一切使在山林牧場上牧養馴鹿的鄂溫克牧民直接受惠,經濟收入十分可觀。通過發展民俗文化族游產業,鄂溫克人一方面宣傳他們純綠色的民族傳統生產生活及文化,另一方面也為他們保護優秀而古老傳統文化注入了強盛的活力,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往日蕭條、孤單的馴鹿牧場和牧養點成為該鄉熱鬧快樂、游客不斷、收入豐厚、充滿活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2010年后,敖魯古雅鄂溫克人在自家馴鹿牧場和牧養點都開發了旅游產業,與此相配套的手工制作的各種馴鹿文化旅游紀念品也受到旅游者們的歡迎和青睞,甚至旅游紀念品個體商店發展到20多家,年銷售收入已達100萬元以上,每戶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所有這些,充分發揮了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每一位鄂溫克人的聰敏、才智、勤勞,使每一位鄂溫克人都獲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幸福感。

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行政轄區內有依力古力村、毛力克村、孟庫依村、齊斯毛斯克4個牧養馴鹿點,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山林中自然村落,在這4個馴鹿牧養點生活的都是牧養馴鹿的牧民,人口不多,一般保持在 5~10人。而且,這些馴鹿牧養點的牧民,均住在政府提供的現代化冬暖夏涼的帳篷里;牧民根據山林牧草牧場需求,還要根據季節變化,在山林中四處遷徙,地方政府會根據他們新居點的各種需要及時送去生產物資、生活用品、糧食蔬菜瓜果、季節性衣物等。

絕大多數牧養馴鹿鄂溫克人已經下山,搬遷到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生活,過上現代化敖魯古雅人的生活。據2014年全鄉人口統計,這里的住戶達到456人家,總人口是1290人,其中鄂溫克族有233人,其他1057人屬于漢族、達斡爾族、蒙古族、滿族、回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7個民族。民族鄉里興建初期,作為配套工程,鄉政府拿出8000平方米土地建了鄉民族學校,內設小學部和初中部,并都安排了配套教學隊伍。但由于鄉所在地離根河市太近,根河市教學質量又高,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人們都愿意將適齡兒童或初中生送到市里學校就讀。因此,沒有幾個人在鄉里的學校讀初中,這種情況下,鄉民族學校撤銷了初中部,只保留了小學部。然而,到2007年9月開學時小學部也只剩下9名學生。根河市教育局從實際情況出發,將敖魯古雅鄂溫克鄉民族學校與根河市第二小學合并為“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學校”,該鄉的鄂溫克族學生全部到該小學讀書,原來鄉民族學校的教職工也都被分配到了根河市不同小學或中學。該鄉民族學校校舍經過重新改造裝修,成為敖魯古雅賓館。過去,該鄉各種傳染病,特別是肺結核病十分嚴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健康和生命,自從整體“生態移民”到根河遠郊后,該鄉不僅有了以結核病防治醫療為中心的現代化衛生院,鄂溫克族牧民全部被納入城鎮醫療保險,還為每一位鄂溫克人建立健康醫療檔案卡,每年免費接種乙肝疫苗等預防性疫苗??傊涍^30余年辛勤努力,這里換了人間,牧養馴鹿鄂溫克族牧民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1.王英獵民點

又稱馬連東獵民點,在滿歸林業局高地林場,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262公里,現居一家3口人,牧養110頭馴鹿。

2.劉峰獵民點

在滿歸林業局高地林場,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260公里,現一家4口人,牧養30頭馴鹿。

3.達瑪拉獵民點

在阿龍山林業局阿烏尼林場,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170公里,現四家6口人,牧養96頭馴鹿。

4.留霞獵民點

在阿龍山林業局,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210公里,現兩家3口人,牧養44頭馴鹿。

5.索國光獵民點

在阿龍山林業局,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200公里,現兩家3口人,牧養65頭馴鹿。

6.侯樹林獵民點

在阿龍山林業局,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165公里,現兩家3口人,牧養65頭馴鹿。

7.楊雙虎獵民點

在阿龍山林業局,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203公里,現兩家2口人,牧養66頭馴鹿。

8.馬利亞索獵民點

在阿龍山林業局,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180公里,現兩家3口人,牧養86頭馴鹿。

9.達瓦獵民點

在金河林業局,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110公里,現一家2口人,牧養110頭馴鹿。

10.阿榮布獵民點

在金河林業局,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80公里,現兩家3口人,牧養46頭馴鹿。

11.古文強獵民點

在金河林業局,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70公里,現兩家3口人,牧養28頭馴鹿。

12.布冬霞獵民點

在根河林業局,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60公里,現兩家4口人,牧養79頭馴鹿。

13.何磊霞獵民點

在根河林業局,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40公里,現兩家3口人,牧養27頭馴鹿。

14.古革軍養鹿點

在根河林業局,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170公里,現一家3口人,牧養79頭馴鹿,同時經營森林牧養馴鹿文化旅游。

15.鄉馴鹿養殖點

在根河林業局,距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80公里,現兩家4口人,牧養59頭馴鹿,同時經營森林牧養馴鹿文化旅游。

三 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

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23°32′54″~123°56′02″,北緯48°42′16″~49°14′55″,海拔高度為638.3米,處于低山丘陵地帶,三面依山一邊傍水,地勢由北向南呈梯形降低,諾敏河從北向南為鄉東界。該鄉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3]西北部,大興安嶺東麓,諾敏河西岸,南連寶山鎮,北接鄂倫春自治旗諾敏鎮,西邊還與阿榮旗得力其爾鄉相接,東邊也有莫旗的庫如奇鄉與阿爾拉鎮,距旗所在地尼爾基鎮150公里,占地面積529.48平方公里。這里四季變化鮮明,但冬季時間較長,一般從本年度的11月至來年的3月均為風寒地凍、冰雪覆蓋的冬季,4~5月是春天,6~8月屬于夏季,剩下的9月和10月兩個月是秋天。也就是說,冬天5個月,夏天3個月,春秋各2個月。盡管如此,每個季節都有十分顯著的天氣變化和氣候特征。比如說,春季升溫較快,風大且干旱少雨,夏季溫度較高但多雨悶熱,秋季雨水急風力較猛霜來早,冬季漫長,風雪大、有嚴寒。這里年平均氣溫保持在-11℃~10℃,夏季氣溫達到38℃,嚴冬季節達到零下-46℃,霜期從第一年的9月初到第二年的5月下旬,長達9個來月。年平均降水量為400~500毫米,降水量多的年份可達800毫米、降水量少的年份僅有300毫米,降水量最多的是在7~8月,可保持在100毫米左右。該鄉土地肥沃,以暗棕黑土地為主,適合發展農牧林產業,同樣適于各種植物的生長。全鄉林地面積49.9萬畝,草場面積是16.4萬畝,河流與灘涂所占面積為2.4萬畝,以及荒坡、溝谷和沼澤地2.7萬畝。這里適宜農、牧、林、漁和旅游產業全面發展的理想沃土,地下還有瑪瑙、翠玉、珍珠巖和花崗巖等珍貴的礦產。

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的杜拉爾應該源于17世紀之前曾居住于黑龍江支流牛滿河上游的杜拉爾河岸邊的鄂溫克人,由此把他們稱為“杜拉爾人”,后來又變成杜拉爾姓。杜拉爾河在當時的璦琿城東約300里處?!岸爬瓲枴保╠ular)一詞,《清朝通典·姓氏略·滿洲八旗姓》稱“多拉爾”或“杜拉爾”是滿語,表示“住在河邊的人”,他們的先民世居于黑龍江上游的伊敏河、輝河、扎魯木得河一帶,所以就叫他們為“杜拉爾”。其實這種解釋不無道理,在通古斯諸語里“河”就叫“都”“多”“杜”(duwa>duo>doo>do),“人們”叫“瓦拉爾”“烏拉爾”(walar>ular)。把這兩個名詞結合到一起就會成為“都烏拉爾”“多烏拉爾”“杜烏拉爾”(do+ular=do+ular>doular>dular~dolar),從語用學和語音演變規律的角度來講,“多烏拉爾”“杜烏拉爾”(doular>dular~dolar)很容易發音成或演化為“多拉爾”“杜拉爾”(doular>dular~dolar)等,指“生活在河邊的人”“住在河邊的人”“沿河而居的人”等。另外,在阿爾泰語系早期滿通古斯語族和蒙古語族語言里,“多拉爾”一詞還可以表示“清澈的”或“碧波蕩漾的”,因而也可以將“杜拉爾河”解釋為“清澈的河流”或“碧波蕩漾的河流”等。《黑龍江志稿》中說“杜拉爾”與金氏舊姓“都烈”有關,后改為“杜”,該說法同樣合乎情理,只是沒有說得太清楚或到位。眾所周知,通古斯諸語里尊敬或親昵他人時,在“姓”或“人名”的第一個字或詞首音節后面使用“烈”(lie)這個詞。例如,在杜姓杜拉爾的“杜”、人名“涂滿嘠”的“涂”及“那達卡”的“那”后面均使用“烈”,變成“杜烈”“涂烈”“那烈”等包含尊敬或親昵的叫法。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都烈”或“杜烈”的“烈”不是姓氏用語,是人們對于稱呼者表示尊敬、強化情感、表達親昵心理的特定用語。故《黑龍江志稿》將金氏舊姓“都烈”與杜姓聯系起來論述不無道理。總之,“杜拉爾”跟“杜拉爾河”有關系,“杜拉爾河”又和歷史上生活在河兩岸的人們有關。毋庸置疑,莫旗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是因為杜拉爾鄂溫克人居住于此而得名。

杜拉爾鄂溫克人的先民走過的歷史與整個鄂溫克族的歷史息息相關,對此就不做更多論述了,在《鄂溫克族簡史》及跟鄂溫克族相關的歷史檔案、清代書籍、研究著作里都講得比較清楚。在這里,我們只是想概括性地講,當今生活在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族,在17世紀以后離開鄂溫克族索倫營,應清朝指令,由黑龍江上游南遷至大興安嶺東麓山區諾敏河西岸進行軍事戍邊,抵抗和趕走沙皇帝國的入侵者,保衛我國東北邊疆及疆土的完整。雖然,在此之前,這一帶還沒有人定居下來,但事實上從更早的時期起,這里已成為杜拉爾鄂溫克族先民的理想獵場。那時,他們經常在該地區進行游獵活動。到了17世紀中期他們才在現在的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所在地居住下來,由于該地區三面環山一面又有諾敏河,是十分理想的軍事基地和要塞,再加上土地肥沃,非常有利于開荒種田,所以他們開始在這一帶安營扎寨,一邊修整和恢復多年跟隨索倫部軍團,在戰場上嚴重受損和疲憊不堪的部隊,一邊保衛和維護興安嶺東麓地區的安全,與此同時在這片沃土上開荒種田。杜拉爾鄂溫克民族生活區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屬于布特哈總管衙門管理,雍正九年(1731)曾被劃入阿爾拉赫巴管轄范圍,民國時期又隸屬于當時的建布西設治局第四區轄區。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之后,于1932年成立了莫力達瓦旗,杜拉爾鄂溫克族生活區域劃入其轄區。盡管如此,勇敢善戰的杜拉爾鄂溫克族從未停止過對于侵略者和外國列強的反抗,他們組織游擊隊,開展游擊戰,有時協同東北抗聯打擊日本入侵者,立過不少的戰功,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和巨大的犧牲,當時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疫病流行,杜拉爾鄂溫克族人口急劇下降。到1946年該地區被解放時,只留下6個村屯,不足600的人口。土改時期,杜拉爾鄂溫克民族生活區歸屬莫力達瓦人民政府阿爾拉努圖克管轄,1956年11月18日,杜拉爾鄂溫克族民族鄉正式成立,鄉政府所在地定在查哈陽村。1958年,根據上級政府的相關文件,杜拉爾鄂溫克族民族鄉改稱杜拉爾鄂溫克族人民公社。1976年,鄉政府搬遷至查哈陽村。改革開放后,也就是于1984年,重新恢復了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的鄉名。同時,劃定鄉屬包括5個少數民族村在內的12個行政村及30個自然屯。據2005年鄉人口普查,該鄉總戶數為231戶,總人口是7458人,其中鄂溫克族人口是570人??墒?,到了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該鄉的鄂溫克族人口減到448人。該地區的鄂溫克族主要分居于杜克塔爾村、后沃爾奇村和達哈淺村三個行政村。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除了鄂溫克族,還有漢族、達斡爾族、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鄂倫春族、回族、朝鮮族等民族。我們掌握的第一手調研資料顯示,該鄉的絕大多數鄂溫克族屬于杜拉爾姓。所以人們說,這里是名副其實的杜拉爾姓氏的鄂溫克族生活的鄉村。

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族人民很就掌握了在溫寒帶地區種植稷子及麥子的技能,后來又學會了種植谷子、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等。對于該鄉的鄂溫克族來說,農業經濟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是他們最為重要的生產方式。全鄉農田面積一直保持在21萬畝左右,產糧達到2100萬公斤,特別是近幾年,逐步實現機械化種田,不斷更新種植技術之后,糧食產量逐年提高。畜牧業生產是該鄉的輔助性產業,人們充利用現有牧場,著力發展以牛羊為主的地方性畜牧業經濟,大小牲畜的頭數連年快速增長,從而給經營牧場的牧民們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另外,狩獵業、漁業和林業等產業是他們的傳統產業,這些輔助性產業在早期發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早期珍稀野生動物較多,有十分重要的市場價值,給他們帶來過豐厚的經濟利益;后來隨著山林珍稀動物的不斷減少,他們又開發了淡水漁業產業;當漁業產業遇到挫折或市場走勢不理想時,杜拉爾鄂溫克族又開辟了山林伐木業,把山林中的木材砍伐下來,像木排一個接一個地捆綁好,順江河流向不斷運往內陸地區或沿著大江大河建起的大小城市,賣給那些需要木材的建筑商人,也得到不少的經濟利益。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隨著杜拉爾鄂溫克人生活環境和條件的不斷變化,作為輔助性產業經營的狩獵業、漁業、木材砍伐業都一一退出歷史舞臺,作為自主產業農業的經濟獲得長足的可持續發展,與此相配套的蔬菜種植業、黃煙種植業也獲得較好的市場效益。當然,畜牧業經濟也是該地區歷史悠久的輔助性產業,此前由于連年戰爭,畜牧業經濟受到毀滅性打擊。20世紀50年代以后才有了一些起色,現在已經成為本地區重要的輔助性產業,對于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生態保護、環境優化等一系列政策的頒布和落實,原來被破壞的森林和植被又恢復了生機,諾敏河畔又出現漁業豐收的場景,年產水產品達26噸。

現在的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已經實現了村村通路、通電、通有線電視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100%。全鄉有7所學校,其中小學6所,初級中學1所;還新建了農業科技與服務站、文化站、文體活動室、圖書閱覽室,以及3所衛生院等,同時,還建了10個村級衛生網點,均配備了村醫,解決了村屯常見病與多發病的診治工作。由于鄉政府很重視全民健康和民族體育事業,所以像賽馬、射箭、摔跤、搬棍、頸力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很快普及到村屯和家庭,特別是“曲棍球”運動很受大家的青睞,經過申請,莫旗在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民族中心學校設立了旗曲棍球訓練基地,培養造就了相當數量的“曲棍球”體育健兒,多年來向旗和自治區乃至國家輸送了多名優秀“曲棍球”運動員??傊?,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自從成立以來,在國家和上級各級政府的關心幫助和支持下,在全鄉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和不懈努力下,變成了一個全新的,經濟社會快速、穩步、健康、理想發展的民族鄉。

1.查哈陽村

查哈陽村是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鄉政府所在地,是民族鄉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該村位于諾敏河西岸,距莫旗政府所在地有83公里。東西走向延伸的村落略呈矩形。作為鄉政府所在地,有鄉政府辦公樓、村委會辦公房、杜拉爾中心學校、林場、衛生院、電信所、糧庫、郵電所、文化站、派出所、農機所、農機推廣站、農機經營管理站、畜牧站、土地管理所、供電所和加油站等。另外,該村還有藥鋪、小百貨店、小賣部、農機修理鋪、牲畜屠宰場、牛奶站、各種批發零售商店、商貿集市、早市、食品店、蔬菜店、水果店、小飯店、理發店等。該村總戶數為220戶,總人口是765人。居民以鄂溫克族居多數,另外也有漢族、達斡爾族、蒙古族等。查哈陽村下面還有兩個自然屯。該村的支柱產業是農業,農業耕地總面積為28767畝地,主要種植小麥、稷子、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畜牧業經濟是該村的輔助性產業,主要飼養優良品種的牛羊和一些馬匹,還有養豬場。

2.杜克塔爾村

杜克塔爾村位于鄉政府所在地東北1公里處,東邊是諾敏河,南面與查哈陽村相接,北有尼西空村,總面積2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11290畝,林地7500畝,草場占21000畝,有94戶人家和269口人,該村居民以鄂溫克族為主,另有達斡爾族、漢族、蒙古族等民族。杜克塔爾村的主要產業是農業,一般都種植谷子、玉米、黃豆等農作物。同時該村大力發展作為輔助型產業的畜牧業經濟。

3.前沃爾奇村

前沃爾奇村位于鄉政府所在地最南端,與寶山鎮相接,東邊是諾敏河,西邊跟博榮店太平塔為界,南面與查哈陽村連接,北和后沃爾奇村為鄰,全村總面積是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19339畝,林地15000畝,草場占14000畝,有162戶人家和561人口,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漢族、蒙古族、滿族等,但其中達斡爾族人口居多。前沃爾奇村的支柱產業是農業,主要種植各種豆類及白瓜子、葵花籽、土豆及各種蔬菜。此村還著重扶持輔助性產業,包括畜牧業、家庭養殖業、糧油加工業、家庭淀粉廠等村辦企業。

4.后沃爾奇村

后沃爾奇村位于鄉政府所在地南邊,后沃爾奇村北面就是鄉政府所在的查哈陽村,東邊是諾敏河,南邊是南沃爾奇村,西邊是初魯格奇和西沃爾奇村。村轄區內有獨角龍、后沃爾奇、博榮三個自然屯??偯娣e為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是31646畝,草場占有面積為14000畝,林地面積有15000畝。該村有182戶人家和694口人,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漢族、滿族等民族。這里的主要產業是農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農田,除了種小麥、谷子、玉米之外,還種各種優質豆類及土豆和蔬菜。畜牧業經濟作為輔助性產業,作為本土化經濟同樣發揮相當強的活力,另外村里也開辦了一些個體性質的糧食加工等小型產業。

5.尼西空海拉松村

尼西空海拉松村位于該鄉的中北部,東鄰諾敏河,西與阿榮旗相接,轄區內有五家子屯、興發屯、特溫淺屯等,耕地面積為15955畝,有219戶人家和902口人,除了鄂溫克族,還有漢族、達斡爾族、蒙古族等。該村的輔助性產業為畜牧業,有些養畜大戶,主要養牛、羊、豬等牲畜。村里有衛生室、集貿市場、農機修理鋪、自來水辦公室、村辦學校等。根據我們掌握的資料,尼西空海拉松村在整個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內,屬于相當富裕的村。

6.西沃爾奇村

西沃爾奇村位于鄉政府所在地西南20公里,東有前沃爾奇村,西有阿榮旗得利其爾鄉,南有寶山鎮太平山村,北有半布庫村,所轄面積19平方公里,轄區有4個屯,有178戶人家和834口人,居民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漢族、蒙古族等。支柱產業同樣是農業,耕地面積22062畝。畜牧業是輔助性產業,村里有小學和衛生室,以及由客運專業戶、農機設備修理鋪、小賣部、小商場、小飯店等。

7.初魯格奇村

初魯格奇村位于鄉政府所在地西南12公里,東有大克淺村,西有阿榮旗得利其爾鄉,南有西沃爾奇村,北有查哈陽村,耕地面積40590畝,轄區有4個屯,有380戶人家和1300口人,居民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漢族、蒙古族等。該村以農業為主,以牧業為輔,也有養蜂專業戶、客運專業戶、農機設備修理鋪、小賣部、小商場、小飯店等,還有小學和衛生室。

8.瓦西格奇村

瓦西格奇村位于鄉政府所在地北11公里,東有諾敏河,西有阿榮旗二號甸,南有特溫淺村,北有吾都海拉松村,耕地面積16835畝,轄區有2個屯,總人口為728,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漢族、蒙古族等。該村也是以農業為主,以牧業為輔,但同樣有養蜂專業戶、柳編產業、客運專業戶,除農機修理站、小賣部、小商場、小飯店等之外,還有衛生室。

9.吾都海拉松村

吾都海拉松村位于鄉政府所在地20公里,東有諾敏河,西有阿榮旗二號甸,南有瓦西格奇村,北有鄂倫春自治旗諾敏鎮,耕地面積21328畝,轄區有4個屯,有154戶人家和586口人,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漢族、蒙古族、鄂倫春族等。該村有小學和衛生室。這里同樣以農業為主,以牧業為輔,另有農機修理站、小賣部、小商場、小飯店等。

10.特溫淺村

特溫淺村位于鄉政府所在地10公里,東臨諾敏河,西同阿榮旗得利其爾鄉相望,南與尼西空海拉松村相接,北面是瓦西格奇村,耕地面積11130畝,轄區有4個屯,有109戶人家和534口人,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漢族、蒙古族等。該村有小學和衛生室。這里的支柱產業同樣是農業,牧業是輔助性產業,另,村里有農機修理站、集貿市場、小賣部、小商場、小飯店等。

四 巴彥鄂溫克民族鄉

該鄂溫克民族鄉地理坐標為49°15′~49°40′,東經124°~125°,處于莫旗和鄂倫春自治旗交匯的地區,G111公路從鄉里穿過,屬于莫旗管轄,距旗政府所在地尼爾基鎮140公里,位于莫旗紅彥鎮的東側,塔溫敖寶鎮西邊,哈達陽鎮以南,鄂倫春自治旗大楊樹鎮之北。該民族鄉土地總面積是1400平方公里,土壤以黑土為主,其中耕地51萬畝,林地面積32萬畝,草場面積45萬宙,水域面積3萬畝。巴彥鄂溫克民族鄉地處丘陵山區,這里山丘連綿,有大青山、楊木山、德博斯克山等山峰,而且,大小河流縱橫交錯,除有發源于大興安嶺沃其山麓的嫩江主要支流甘河貫穿全鄉南北之外,還有巴格列河、卡布塔那河、烏魯齊河、達爾濱河、奇庫木臺河、葛根河、石頭溝河等大小河流。天氣季節性變化比較明顯,屬溫寒帶大陸性氣候,夏季最高溫度30℃,冬季最低溫度-40℃~-45℃,全年無霜期保持在100~120天,一般都9月上旬就有霜,10月底就下雪,11月中旬河水冰封,封凍期從11月中旬開始到第二年的4月中旬,積雪日長達160余天。所以,該地區冬季較長,幾乎有5個來月的時間,4月中旬到6月中旬是春天,6月中旬至8中旬為夏季,剩下的8月中旬和11月中旬是秋天,春秋風大,夏末和秋初有一定降雨量,全年降水量為450亳米左右。

巴彥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人是為了保衛我國東北邊疆及疆土的完整,抵抗和趕走沙皇帝國的入侵者,被清朝政府派遣到這里來的??滴趿辏?667),他們被編為“布特哈部”,雍正九年(1731),被編為“布特哈八旗”的“鑲黃旗”,光緒三十二年(1906),歸入西布特哈總管衙門管轄。巴彥鄂溫克民族鄉的生活區域是鄂溫克族先民的獵場。清朝順治年間,他們被派遣到這里后,一邊保衛邊疆,一邊開荒種糧??梢哉f,他們是這塊沃土最早的開發者。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之后,1933年,日偽當局為了更加殘酷鎮壓鄂溫克族,在額爾河設立了巴彥旗公署和巴彥努圖克。勇敢善戰的鄂溫克族,自己組建山林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一些游擊隊員還參加了東北抗聯,為消滅和趕走巴彥地區的日寇發揮了積極作用,當然他們也付出了十分沉痛的代價,鄂溫克族不少優秀的年輕游擊隊員犧牲在抗日戰場上。1946年,該地區獲得解放。1949年,巴彥旗被政府撤銷,生活在巴彥地區的鄂溫克人被納入莫旗管轄。1958年10月1日,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批準,巴彥鄂溫克民族鄉正式成立,鄉政府就設在滿都呼淺村。20世紀60年代,巴彥鄂溫克民族鄉改為巴彥鄂溫克族人民公社,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于1984年7月才恢復了巴彥鄂溫克民族鄉的名稱,同時鄉人民政府遷到滿都呼淺村。

巴彥鄂溫克民族鄉的“巴音”(bayan~bayin)是滿通古斯語族語言和蒙古語族語言中普遍使用的形容詞,主要表示“富饒的”“富裕的”“富有的”等意思。根據我們掌握的資料,巴彥鄂溫克民族鄉共有17個村,鄂溫克族集中生活在其中的2個村,達斡爾族較多的村有4個,其他11個村里漢族居多。根據我們2014年掌握的人口統計資料,全鄉總戶數是4612戶,總人口為17842人,是一個以鄂溫克民族為主體,漢族人口居多的鄂溫克民族鄉,另外,還有達斡爾族、蒙古族、滿族、鄂倫春族、回族等民族。而且,該鄉村村通電、通電話、通路、通公交車,家家有電視,還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方便干凈安全的燃氣。該鄉也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地區,農業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和現代化,該鄉努力發展新型農業經濟,農業經濟綜合實力不斷提高,農業財政收入得到逐年穩步提高。農作物品種主要是小麥、大豆、玉米、馬鈴薯以及各種蔬菜。與此同時,該鄉著力提升傳統產業的經濟價值和造血功能,使一直以來作為輔助性產業經營的畜牧業得到更大規模、更快速度的發展,優質品種牛羊的棚圈飼養給本地區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過去以伐木放排和狩獵為輔助產業的人們,現已變成種樹造林、護林防火的人員,有的還開始經營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溫寒帶農家文化特色、傳統文化特色、山林文化特色、游牧文化特色、季節文化特色的旅游產業,也有的人從事民族服飾加工、民族特色生產生活用品制造、民族飲食服務、民族藝術品制作等產業。所有這些,不僅解決了那些靠狩獵、伐木放排過日子的人們的生產生活問題,同時對于本地區鄂溫克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宣傳、保護和挽救,乃至對于生態保護、環境優化等均產生深刻影響和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隨著巴彥鄂溫克民族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鄉里除了相當漂亮的鄉政府辦公樓,還有了派出所、銀行、郵政所、文化站、廣播站、醫院、中心校、文體娛樂活動中心、文化中心大樓。一些村里還有了初級小學、衛生室和鄉村醫生。鄉里還大力發展本民族各種節日活動,包括瑟賓節、冰雪節、敖包節、村屯節、秋季豐收節等。在這些節日里,鄉民們開展民族服飾展覽和表演、母語比賽、母語歌詠比賽、民族歌舞表演、薩滿舞表演、秧歌表演等活動,還進行曲棍球、賽馬、摔跤、搬棍、勁力、搶樞等具有傳統民族文化特色的比賽項目,使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給他們營造出快樂、幸福、美好的精神生活氛圍。毫無疑問,巴彥鄂溫克民族鄉已經邁入經濟社會穩步健康理想發展的軌道,呈現出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民族團結,人民群眾安居樂業、農村經濟強力推進、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進而成為鄂溫克人生活的綠色家園,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少數民族鄉。

1.石頭溝村

位于莫旗巴彥鄉東南18公里處,西鄰葛根臺村,南與同心村相鄰,北鄰巴彥農場六隊,往東距紅彥鎮10公里,全村總面積約4.5平方公里,耕地26000畝,人工造林2250畝,天然林保護樹林5000余畝。該村總戶數為248戶,總人口是1150人,主要有漢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但以漢族為多。農作物主要以大豆為主,輔助作物有小麥、玉米、雜豆、馬鈴薯等,輔助型產業是牧業。該鄉還有小校、醫療室、廣播站,并已通路、通電、通電視、通手機。

2.烏塔村

位于該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滿都村以北9公里,111國道從村中穿過。轄地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有30000畝。該村總戶數是263戶,總人口為1100人,有漢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但以漢族為主。農作物以大豆為主,輔助作物有小麥、玉米、雜豆、馬鈴薯等。這里的輔助型產業是牧業。

3.達爾濱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北部,距縣城150公里,占地面積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653畝,林地2000畝,現有總戶數248戶,總人口678人,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漢族、蒙古族等民族,以達斡爾族人口居多。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玉米、大豆及各種蔬菜,輔助型產業是牧業。該村已通路有力電,用上了電話手機,看上了電視,還有了學校、醫療室、廣播站、農貿市場、小商場、小賣部、小飯店等。

4.達拉濱村

位于齊齊哈爾加格達奇鐵路線達拉濱車站南200米,距巴彥鄉35公里,耕地面積為26000畝,林地占232.5畝。該村總戶數為286戶,總人口1071人,其中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漢族,漢族占絕大多數。這里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玉米和大豆等農作物。牧業是他們的輔助型產業。

5.平安村

位于鄉最北端,與鄂倫春自治旗大楊樹鎮毗鄰,西與奎勒河鎮隔甘河相望。轄區耕地面積為42150畝,林地面積是187畝,總戶數為415戶,人口有1254人,有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漢族等民族,漢族居多。該村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玉米和大豆等農作物。牧業同樣是輔助型產業。村里有學校、醫療室、廣播站、農貿市場、商店、小賣部、小飯店。

6.巴依額熱村

位于甘河西岸,距鄉政府所在地西南約4公里處,烏魯其小河與甘河匯合處北側,沿河東西分布。全村人口為89戶511人。村里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漢族等民族。該村山水相依,水草豐美,自然條件較好,周圍丘陵連綿,東靠甘河,南接敖包山。村里主要經營農業經濟,兼搞牧業。村里有小學校、醫療室、廣播站、小商店、小賣部、小飯店等。

7.滿都呼淺村

該村為白彥鄂溫克民族鄉政府所在地,位于甘河東岸,地勢平坦,東西向延伸,屬河谷平原地區。村里總戶數為347戶,總人口是1378人。村里有鄂溫克族、達斡爾族、漢族等民族。該村山水相依,水草豐美,天然條件較好,周圍丘陵連綿,東靠甘河,南接敖包山。耕地面積27700畝,村里主要經營農業經濟,農作物以麥子、谷子、玉米、大豆為主,還種植各種蔬菜。而且,作為輔助性產業,畜牧業經濟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村里有小學校、醫療室、廣播站、小商店、小賣部、小飯店等。

8.薩瑪依熱村

也叫“薩瑪依熱氏族村落”,也是甘河流域較早形成的村落之一。鄂溫克人都叫“薩瑪街”,位于甘河西岸,距鄉政府所在地西南約7.5公里。該村依山傍水,周圍山丘接連,北有畢爾坎小河,東靠甘河西岸,東南邊的山上還有建村時栽植的落葉松林,村西是一片平川,村南有查勒巴奇山。薩瑪依熱村地勢向東西延伸,略呈矩形。全村總戶數為107戶,總人口是320人。他們主要從事農業,兼搞牧業。村里有小學、醫療室、廣播站、小商店、小賣部、小飯店等。

五 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

該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22°38′,北緯47°32′,屬于扎蘭屯市管轄,位于扎蘭屯市西南63公里處,東邊有扎蘭屯市蘑菇氣鎮,南與該市的洼堤鎮相接,西側有同樣是該市的浩繞山鄉,北邊是鄂倫春民族鄉接壤,鄉人民政府設在薩馬街。地勢為東西走向,呈長方形,西北地理位置較高,東南地理位置較低,東南地區多為丘陵山岡,西北地區以中低山為主,東西最寬處約52公里,南北最長處約56公里,屬于溫寒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無霜期115天左右,年平均日照2600~2900小時,年平均降水450毫米,霜凍期大多在10月上旬。土質多小黑土成粒狀結構,靠近濟沁河流域多半由黃沙和黑黏土構成,土壤結構以黑土為主,適宜種植大豆、玉米、小麥及其他經濟作物。晝夜溫差較大,濟沁河由西北向東蜿蜒流過。這里水資源十分豐富,除了濟沁河之外,還有哈拉河和根多河及其支流,山泉、水溪、泡子等星羅棋布。

這片土地富有而美麗,到處是樹木花草,主要有樺樹、楊樹、柳樹、柞木、榆樹、灌木、稠李子樹、山丁子樹、榛子樹、燈籠果樹等樹木,森林里還長有稠李子、山丁子、榛子、燈籠果、山杏、草莓等野果。森林和水邊還有興安杜鵑、胡枝、毛榛、柳葉繡線菊等特有灌木。其中最為著名的草本植物有大葉樟、苔草、蚊子草、地榆、鹿蹄草等,也有蕨菜、黃花菜、野韭菜、野蔥、野蒜、柳蒿芽、木耳、蘑菇、猴頭等可食用植物和菌類。中草藥藥材也很豐富,主要有黃芪、桔梗、防風、蒼術、柴胡、赤芍等幾十種。這里野生動物也有不少,特別是天然林環保工程實施以來,森林里的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曾經一度消失的野生動物也出現在森林深處,給森林帶來無限生機,比如,熊、狼、野豬、狐貍、獾子、猞猁、貉子、野鹿、黃羊、狍子、野兔、蛇、灰鼠等,森林中還有各種飛禽,如烏雞、飛龍、沙半雞、鵪鶉、布谷鳥、喜鵲、百靈鳥等。在濟沁河、哈拉河、根多河與湖泊里有水獺、哲羅魚、草根魚、細鱗魚、狗魚、鯽魚、鯉魚、鯰魚等淡水魚類,還有鴛鴦、野鴨、大雁等水禽。這一帶地下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用本地區鄂溫克人的話說,這里是農、牧、林發展的理想土地。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里姓薩的鄂溫克人較多。據他們講,薩姓是屬于鄂溫克族早期“薩馬基爾”(samagir)家族姓的第一音節的讀音“薩”(sa),“薩馬基爾”后來用漢語轉寫成“薩馬街”,也就是將詞尾的“基爾”縮寫成“街”。另外,也有因為“薩馬基爾”(samagir)的詞尾音節首輔音g音弱化演變為y音,被發音為薩瑪依爾(samayir)的現象。正是因為姓薩的鄂溫克人最早來到這里,開發了這片土地,后來的人們就稱這里是“薩馬基爾鄂溫克人生活的地方”或“薩馬基爾村”“薩馬基爾屯”等,再后來就被簡稱為“薩馬基爾”,到最后就變成了“薩馬街村”“薩馬街屯”等。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該地區是鄂溫克族薩馬基爾家族最早開發的獵場。17世紀中葉,皇太極將薩馬基爾姓的鄂溫克人編入“索倫牛錄”,他們沿曾經的打獵線路,經雅魯河下游向上游遷徙,來到濟沁河流入雅魯河的河口一帶居住下來??墒堑搅丝滴趿辏?667),薩馬基爾鄂溫克人又被重新編入“布特哈[4]打牲部”下屬的濟沁阿巴。這里出現的“阿巴”(aba>awa)一詞在通古斯諸語及蒙古語族語言里均有使用,一般表示“圍獵”之意,但也有“狩獵”的意思。雍正九年(1731)編制“布特哈八旗”時,薩馬基爾鄂溫克人同濟沁阿巴編入“正藍旗”。到了清代中后期,隨著居住區域獵物不斷減少,獵場不斷遭到破壞,薩馬街鄂溫克人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一直以來經營的農業生產方面。清光緒十七年(1891),薩馬基爾鄂溫克人把居住點基本上固定在今天的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由于這里依山傍水、有森林草地,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加上氣候環境和條件十分適合開展溫寒帶地區農業經濟,所以到這里從事耕地種田的人不斷增多。1901年,中東鐵路開工后,雅魯河流域的另一部分鄂溫克人也遷到此處,進而形成以薩馬基爾鄂溫克人為主的一定規模的鄂溫克族村落。1933年,也就是在日偽時期,鄂溫克族村被命名為薩馬街嘎查,被劃入濟沁河努圖克管轄范圍。1940年,薩馬街嘎查改稱為薩馬街努圖克,隸屬布特哈旗管轄。薩馬街的鄂溫克人不僅與沙皇帝國打了十幾年仗,還在日本軍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時,自愿組成山林游擊隊,開展游擊戰,不斷偷襲、襲擊、攻打在富拉爾基、扎蘭屯等地盤踞的日寇。薩馬基爾鄂溫克人山林游擊隊,參加富拉爾基江橋保衛戰,打死打傷百余名日本侵略者。日本投降后,在戰爭中成長并壯大起來的薩馬基爾鄂溫克人山林游擊隊,按照內蒙古騎兵第五師的軍事指令,經過激戰徹底打退國民黨第七旅,打通了烏蘭浩特的軍事要道,積極協助內蒙古東部各族各界革命人士參加自治政府成立大會,同時也打亂了國民黨反動派屠殺內蒙古革命人士,破壞自治政府成立大會的陰謀及軍事計劃。不過,在激烈的戰斗中,也犧牲了不少薩馬基爾鄂溫克人游擊隊優秀戰士,他們的家人后來都成為烈士家屬。

解放后,這里恢復了往日和平安詳的生活,但薩馬街鄂溫克人還延續著薩馬街努圖克的建制,由布特哈旗直接管理。1949年12月,薩馬街努圖克轄區內有3個嘎查。1950年5月30日,薩馬街努圖克的馬鹿溝嘎查改稱為馬隆溝嘎查。1952年,馬隆溝嘎查又分出馬隆溝和護林2個嘎查。1956年9月15日,薩馬街努圖克轄區已有了馬隆溝鄉和下屬的團結、護林2個嘎查。1958年3月28日,根據相關文件精神,努圖克建制撤銷,在馬隆溝鄉和團結嘎查的基礎上新建了薩馬街鄉,鄉政府所在地在薩馬街,再后來,薩馬街鄉改稱為薩馬街人民公社,以及薩馬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等。1974年3月,薩馬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增設炮臺砬子、哈拉口子2個生產大隊。改革開放以后,1980年,薩馬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被撤銷,改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過了四年,在1984年元月,布特哈旗撤銷,改為扎蘭屯市,薩馬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被劃入扎蘭屯市轄區。同年9月27日,經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批準,薩馬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同樣選定在薩馬街。

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成立30多年,以農業產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方面,其經濟指標逐年上升,經濟收入不斷提高。該鄉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谷子、玉米、大豆、馬鈴薯等,與此同時,還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產業,這也成為本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新支撐點。現在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耕地面積達到143385畝,糧食總產量達到4555噸,實現農業產值1114余萬元。該鄉的輔助型產業是畜牧業,且以飼養牛、馬、綿羊為主。改革開放后,作為輔助型產業的畜牧業經濟得到持續性發展,給本地區人民的生活帶來十分可觀的經濟收益。更加可喜的是,與農牧業傳統經濟相配套的新型加工業迅速崛起,具有本地特色、民族特色的農產品、肉食品不斷進入市場。養雞、養鴨、養豬等養殖產業的迅速成熟和壯大,使肉雞、肉鴨、肉豬、雞蛋、鴨蛋市場很快活躍起來,成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支點??捎^的經濟收入,激發了養殖專業戶的積極性,有力推動了與此相關的產業。傳統輔助型產業——狩獵業和伐木業等都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環境保護與優化成為人們的生活理念,杜絕了山林樹木的亂砍濫伐現象,這使由戰爭、自然災害、生活極度困難時期造成的環境破壞、山林破壞得到了控制,山林又重新恢復了生機,回到了往日山綠水清的美好景色,那些曾經被毀壞的植被又茂盛了起來,曾經消失的野生動物又回到了林子里,曾經被污染的河流又回到魚群舞躍、鴨子戲水的美景。

薩馬街鄂溫克民族鄉現在村村通路通電通公交車,鄉所在地有了鄉政府辦公樓及醫院、文化站、廣播站、衛星地面接收站、中心校、幼兒園、郵局、林管所、派出所、銀行、電信所等,同時居民還喝上了自來水,用上方便干凈的燃氣灶。更加可貴的是,該鄉的每個村都通電、通電話,有了電信所、有線電視、郵政室、衛生網點等。

1.團結村

位于鄉南0.25公里,面積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萬畝,草場面積1.7萬畝。有657戶人家,總人口為1643人,有鄂溫克族、漢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倫春族、朝鮮族、藏族等。該村的主要產業是農業,以種植玉米、大豆、白瓜子、角瓜、綠豆、黑豆為主,輔助型產業是畜牧業和林業。

2.獵民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面積118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0.8萬畝,草場面積8萬畝。有134戶人家,總人口為332人,有鄂溫克族、漢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朝鮮族等。該村的主要產業是農業,以種植玉米、大豆、白瓜子、角瓜為主,輔助型產業是畜牧業和林業,還有民俗旅游產業。

3.護林村

位于鄉東北方向13公里里,面積1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萬畝,草場面積1.38萬畝,有813戶人家,總人口為2018人,有鄂溫克族、漢族、達斡爾族、蒙古族、朝鮮族等。該村的主要產業是農業,以種植玉米、大豆、白瓜子、角瓜、綠豆、黑豆為主,輔助型產業是畜牧業和林業。

4.馬龍溝村

同樣位于鄉東北方向,面積15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萬畝,草場面積1萬畝,有695戶人家,總人口為1004人,有鄂溫克族、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滿族、錫伯族等。該村的主要產業是農業,以種植玉米、大豆、白瓜子、角瓜、綠豆、黑豆為主,輔助型產業是畜牧業和林業,還有運輸業和冷水魚養殖產業等。

5.哈拉口子村

位于鄉西北方向10公里處,面積1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萬畝,草場面積2.5萬畝,共有328戶人家,總人口為738人,有鄂溫克族、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滿族等。該村的主要產業是農業,以種植玉米、大豆、白瓜子、角瓜、綠豆、黑豆為主,輔助型產業是畜牧業和林業,還有運輸業和冷水魚養殖產業等。

5.紅炮臺新村

位于鄉西北方向20公里處,面積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萬畝,草場面積4.3萬畝,共有313戶人家,總人口為757人,有鄂溫克族、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滿族等。該村的主要產業是農業,以種植玉米、大豆、白瓜子、角瓜、綠豆、黑豆為主,輔助型產業是畜牧業和林業,還有運輸業和冷水魚養殖產業等。

六 查巴奇鄂溫克族鄉

該鄉屬于阿榮旗管轄,地理坐標為東經123°01′~123°53′,北緯48°30′~49°01′,位于大興安嶺南麓,阿倫河東岸,阿榮旗駐地那吉[5]鎮東南52公里處,南有霍爾奇鎮,西側是三岔河鎮,北面有博克圖及國營林場。這里屬于溫寒帶半濕潤性氣候,最高氣溫達37℃,最低氣溫是-39℃。查巴奇鄂溫克族鄉占地總面積是72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4.6萬畝,林區或山林面積55.5萬畝,草場草甸為28萬畝。地勢北高南低,高度在海拔400~1149米,阿倫河上游地帶有花崗巖、花崗玢巖、石英巖、安山巖、玄武巖等,阿倫河及支流文布奇河、大疙瘩奇河均屬淡水河,沿河兩岸形成河川草甸子、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土壤為暗棕色黑土、草甸黑土、沼澤黑黏土,且有機物含量高,適合植物和農作物生長。

該地區一年四季氣候變化比較明顯,春季為4~5月,天氣多變、多風又溫差大,降水較少,大風天約有半個月,春天也有下雪或刮風雪的時候;夏季為6~8月,降水較多,氣溫較高;秋季是9~10月,秋高氣爽,降水量少,早晚溫差大,深秋季節時常降小雪,9月中旬就有初霜;冬季很漫長,從頭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3月初幾乎都屬于寒冷的冬天,而且有一定降雪量,刮西北風的時候也較多,所以風雪天也有不少。

查巴奇鄂溫克族鄉山比較多,并均有一定高度。比如,有平頂山、時尼奇山、黃格爾達山、烏色奇山、新力奇頂子山、央格爾山等20多座,海拔在900米到1168米。該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除了起伏重疊的山巒、縱橫交叉的河流之外,還有茂密森林、林間草原草甸、沼澤等,森林植被主要有落葉松、樟松、柞樹、白樺、黑樺、蒙古櫟、山楊、稠李子樹、山丁子樹等,森林邊緣和大小山坡上還長有榛子樹、胡枝子、興安杜鵑、長果刺梅等樹種或灌木,林間草原草甸長有大話馬先蒿、紫花鳶尾、黃花菜、金老梅、粉刺柳、野火球、山野豌豆叉分蓼、短瓣金蓮花、柳葉繡線菊等幾十種優質牧草。而且,沼澤地植被也有不少,比如有小葉樟、細葉繁縷、驢蹄草、大葉樟等草本植物。與此同時,山林和草甸生長的中草藥里有黃芹、黃芪、黨參、防風、赤芍、紫湖、桔梗、龍膽草等近百種,以及稠李子、山丁子、燈籠果、野草莓、榛子、木耳、蘑菇、蕨菜、黃花菜、野韭菜、野蔥等野生水果、菌類、野菜。由于這十幾年不斷強化退耕還林、森林生態保護、生態環境優化等工作,這一帶森林草原植被快速恢復,給森林野生動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甚至一些曾經消失的野生動物又重新出現在森林里。現在這里的野生動物里就有狼、狐貍、猞猁、野貓、駝鹿、馬鹿、棕熊、狍子、野豬、雪兔、雉雞、飛龍、鴛鴦等。所有這些,都給查巴奇鄂溫克族鄉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無限生機。

查巴奇鄂溫克族鄉的“查巴奇”(chaalabaqi>chalabaqi>chalbaqi>chabaqi)一詞是鄂溫克語,表示“有白樺樹的地方”。也就是說,地名“查巴奇”(chabaqi)是在有“白樺樹”含義的名詞“查巴”(chaba)后面,接綴從名詞派生名詞的構詞詞綴“奇”而構成,變成表達“有白樺樹的地方”詞義的地名了這種說法,與鄂溫克語里說的“扎格達奇”(zhagadaqi>zhagdaqi)一詞的構詞結構完全同,該語言中“扎格達奇”(zhagadaqi>zhagdaqi)的“扎格達”(zhagada>zhagda)。是指“松樹”,后面接綴“奇”(-qi)之后,成為含有“有松樹的地方”概念的地名。另外,在鄂溫克語的一些方言土語中,也有將“查巴奇”(chabaqi)說成“薩巴奇”(saalabaqi>salabaqi>salbaqi>sabaqi)或“薩巴希”(saalabaxi>salabaxi>salbaxi>sabaxi)的現象,但詞義都一樣。

查巴奇鄂溫克族鄉及其周圍更廣泛的山林是該鄉鄂溫克族先民的自然獵場在此狩獵的歷史悠久。清初,他們被編入索倫部,后被編入布特哈八旗鑲白旗,他們的自然獵場也成為布特哈八旗的圍獵場??滴跷迨吣辏?718),清朝政府從鑲白旗兵營中抽調500名將士,遠征新疆平定準格爾叛亂。雍正十年(1732),又抽調1600余名將士及帶家屬,前往呼倫貝爾戍邊。日本帝國主義強占領我國東北時期,查巴奇鄂溫克族人民自覺組成山林游擊隊,頑強抵抗日偽軍,給他們沉痛打擊。1933年阿榮旗公署建立,隸屬偽興安東省管轄范圍,同時成立了查巴奇鄉。1936年查巴奇被劃入圖布新努圖克管轄。1940年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第三支隊在查巴奇鄉組建了抗聯聯系點,強有力地支持了東北抗聯的活動。

新中國成立后,查巴奇鄉積極開展土改運動。1951年查巴奇、文布奇、東溝、嘎達奈4個自然屯共建13個互助組,廣泛開展農業生產。1954年查巴奇成立查巴奇、文布奇、東溝3個農業社,1955年該地區成立了大時尼奇林場。1956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成立了查巴奇鄂溫克民族鄉,鄉政府設在查巴奇村。1959年查巴奇鄂溫克民族鄉并入查巴奇林場。1961年又成立查巴奇鄂溫克族人民公社,下設查巴奇一隊和二隊、文布奇隊、東溝隊4個生產隊。1972年由于流動人口不斷增加,該公社生產隊發展成6個,還有了農業機械管理站和獵民隊,隨后還有了郵政所、農業銀行營業所、信用合作社、計劃生育辦公室。該地區于1931年就開辦了小學,1963年有了衛生所。

改革開放以后,這里的經濟社會發展很快,1984年,恢復了查巴奇鄂溫克民族鄉的鄉名,鄉政府同樣設在查巴奇村。該鄉是一個以鄂溫克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鄉。轄區內有13個鄉直機關,11個行政村,37個自然屯,40個村民小組,以及查巴奇、大時尼奇、阿力格亞、庫倫溝4個國營林場。鄉政府所在地已經有了設備齊全、現代化的辦公樓、中心學校、醫院、文化站、廣播站、衛星接收站、郵局、林管所、派出所、銀行、電信所等,同時居民還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方便干凈的燃氣。那些行政村也基本上通路通電通電信了。2010年該鄉的獵民村、河西村、民族村、文布奇村、團結村、榆樹村、郭家窯村、大石砬村、小石砬村9個村被自治區認定為革命老區村,查巴奇鄂溫克族鄉也被認定為革命老區鄉。除了主體民族鄂溫克族之外,還有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漢族、滿族、回族、朝鮮族、錫鉑族等族。根據我們掌握的資料[6],查巴奇鄂溫克族鄉有3906戶人家,總人口為12279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838人,占全鄉總人口的31.2%;鄂溫克族人口是887人,占全鄉總人口的7.2%。該地區交通便利,301國道和綏滿高速公路穿過該鄉,村村通路。該鄉有耕地面積24.6萬畝、林地55.5萬畝、草場28萬畝。農業是特定區域性主導產業,該鄉主要種植大豆、玉米、谷子、向日葵及豆角、黃瓜、圓白菜、大白菜、小白菜、西葫蘆、南瓜、胡蘿卜、紅蘿卜、大蘿卜、卜留克、茄子、大蒜、西紅柿西瓜、香瓜、土豆、紅薯、大青椒、尖椒、辣椒等溫寒帶蔬菜瓜果,大力推動食用菌種植產業和綠色有機食品基地。與此同時,該鄉不斷開發農產品加工,進一步加快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和蔬菜瓜果進入國內市場的步伐。另外,各種養殖業,尤其是奶牛養殖、肉牛養殖、肉羊養殖,以及梅花鹿、野豬、豬、鴨、雞、獺兔、魚等養殖產業發展較快。當地大力發展旅游業,開發了鄂溫克族博物館、牧人寨景區旅游、鄂溫克家庭民俗旅游、河西村旅游、獵民村傳統文化旅游、老神樹觀光旅游、山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村旅游、民俗風情休閑旅游業、休閑旅游度假基地旅游、彩虹谷旅游、仙人洞山莊及洞內石雕和洞外自然景觀旅游等內容,利用“6·18瑟賓節”、鄂溫克族冰雪節、鄂溫克族傳統歌舞節等民族傳統節日活動,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尋找新起點、新亮點、新增長點。不難看出,這些新興產業的不斷成熟和發展,打造出了以溫寒帶農業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傳統文化為寄托,以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市場繁榮、經濟發展為目標的嶄新的查巴奇鄂溫克族鄉。

1.民族村

在查巴奇鄂溫克族鄉所在地,位于阿倫河東岸,西靠阿倫河與河西村隔河相望,北與林區相接、東與河東村相連、南與文布奇村連接,村東有301國道。該村共有570戶人家和2565口人,除鄂溫克族,還有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滿族、回族、朝鮮族、鄂倫春族等。經濟以農業為主,農耕面積為21965.55畝,主要種植稷子、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和蔬菜、黃煙等,兼營飼養奶牛和肉牛、肉羊等畜牧業產業,以及經營運輸、客運、農機修理、服裝加工、糧食加工、食品加工、小賣店、小飯店、豆腐房、理發店等服務產業。有人從事護林防火、植樹造林等工作。由于民族村在鄉政府所在地,所以各種城鎮設備設施,包括學校醫療和各種服務都共享。

2.獵民村

該村同樣在查巴奇鄂溫克族鄉所在地,共有63戶人家,總人口為312人,除鄂溫克族,還有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等。該村以牧業為主,經營牧場,牧草收割基本實現現代化。過去,他們的輔助型產業是狩獵。政府禁獵之后,這里開始經營機械化種糧,耕地面積為7726.95畝,主要種稷子、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和各種蔬菜。作為主業的畜牧業經濟發展比較快,而且奶牛、肉牛、肉羊、馬匹飼養已有一定規模,加上與此相關的奶食品、肉食品、皮毛制品、皮毛服飾加工業興起,以及獵民文化和畜牧業文化特色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些都對本村經濟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河東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東4公里處,西側隔301國道與民族村相望,南邊有文布奇村,東與小石砬村相接。該村共有105戶人家,總人口是449人,生活著鄂溫克族、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等。生產活動以農為主,農耕面積為8982.4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其中,大豆種植占農田面積的70%左右。這里是大豆種植專業村。另外,村民也飼養肉羊肉牛,采集中草藥、山蘑和榛子等,成為在該村占有重要地位的輔助型產業。村里也有小飯店、小賣部、農機修理部、農副產品加工等服務型小產業。

4.河西村

該村東邊是阿倫河,西和南與霍爾奇鎮相連,北面是林區,共有344戶人家,總人口為1238人,有鄂溫克族、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滿族等,轄區內有6自然屯,生產活動以農業為主,農耕面積為18570.75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其中,大豆種植面積占糧田面積的70%以上。這里也是大豆種植專業村。作為輔助型產業主要飼養奶牛、肉牛、肉羊和肉豬,同時也經營肉食品加工產業。也有人搞中草藥采集和榛子采集產業,以此提高經濟收入。還有一些人開小飯店和小賣部、農機設備維修、農副產品加工、運輸的服務型產業。該村還有初級小學和衛生室。

5.榆樹溝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東南21公里處,西側有文布奇村,南有團結村,東鄰亞東鎮柳毛溝村,北靠大石砬村,總面積為72.5平方公里。轄區有4個自然屯,共有181戶人家,總人口是750人,其中有鄂溫克族、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滿族等。生產活動以農業為主,農耕面積為17519.4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其中,大豆也占農田面積的70%以上,也是大豆種植專業村。畜牧業作為輔助型產業發展較快,村民除了飼養奶牛、肉羊、肉牛之外,還養豬和養馬。與此同時,不斷推進護林防火、退耕還林、造林綠化、生態環保工作,取得十分顯著成績。村里通路通電通電話,也有了學校、醫務室、村廣播站、小飯店、小賣部、農機修理部、農副產品加工等。

6.團結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東南56公里處,南面跟郭家窯村相接,北有榆樹溝村,東鄰亞東鎮柳毛溝村,西邊是文布奇村,總面積為56平方公里。該村共有165戶人家,總人口是602人,其中有鄂溫克族、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滿族、朝鮮族等。生產活動以農業為主,農耕面積為11534.1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其中,大豆種植面積占農田地的75%以上。該村是個地地道道的大豆種植專業村。與此同時,該村積極發展畜牧業產業,其中肉羊飼養占重要位置,其次是肉豬飼養業,再就是奶牛與肉牛飼養產業。村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給村里的運輸、小飯店、小賣部、農機修理部、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注入了活力,取得了一定經濟效益。村里還有學校、醫務室和廣播站等。

7.郭家窯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東南,南面有霍爾奇鎮后山根村,北與文布奇村相接,東有霍爾奇鎮前進村,西邊是疙瘩奈村,東側還有301國道。該村共有211戶人家,總人口是760人,有鄂溫克族、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等。生產活動以農業為主,農耕面積為21870.9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和各種蔬菜。其中,大豆種地面積占農田地的72%以上,是大豆種植專業村。該村的家畜飼養、采集業、農副產品加工等輔助型產業發展比較理想,也取得了應有的經濟效益。還有農業機械維修、運輸、小飯店、小賣部等。

8.文布奇村

又稱文木奇村,位于阿倫河上游左側,那吉屯東南9公里處,村落處于從東北向西南延伸的緩坡地區。東邊是團結村,南有郭家窯村,北邊有河東村。這里曾是鄂溫克族聚居的村落,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根據前幾年的人口統計,該村共有191戶人家,總人口是794人,有鄂溫克族、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朝鮮族等。該村早期以牧業為主,以狩獵業和林業為輔。后來,因禁獵和封山育林,傳統意義上的狩獵業和伐木業已被農業、采集業及服務型產業取代。文布奇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和各種蔬菜,其中,大豆種地面積占農田地的72%以上,該村也是一個大豆種植專業村。

9.大石砬村

位于山林地區,也就是在大文布奇溝頂的老爺嶺山下,東邊是亞東鎮三岔河,南與是榆樹溝村為鄰,西與小石砬村相接,北有得力其爾鄉。該村南北長13公里,東西寬5.2公里,總面積是6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20537畝,山林面積43000畝,占村總面積的43%,還有700畝經濟林,退耕還林120畝,林間草甸子30000畝。由于該地區是屬于山林地帶,所以氣候比較寒冷,無霜期只有100天左右。該村居民有鄂溫克族、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等。他們的支柱產業是農業,主要種植大豆和玉米及耐寒力強的季節性蔬菜,但以種大豆為主。該村畜牧業經濟作為輔助型產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主要飼養肉羊、肉牛、肉豬和奶牛。另外,有人從事護林防火、種樹造林、采集、農副產品加工等工作。

10.小石砬村

位于山林地帶和大文布奇溝的中段,東有大石砬村,西與嘎達奈村相連,南邊是文布奇村,北側是河東溝,總面積是5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20359畝,山林面積21960畝,還有林間草甸子。這里同樣屬于山林地帶,氣候變化大,天氣較寒冷,冬天漫長,無霜期也只有100天左右。小石砬村共有164戶,總人口為636人,村里有鄂溫克族、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等民族。該地區還是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大豆和玉米及耐寒力強的季節性蔬菜,不過以種大豆為主。輔助型產業有飼養業、采集業,以及農副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維修、客運、小飯店、小賣部等。

11.嘎達奈村

也作疙瘩奈村。該村位于阿倫河上游右側,鄉政府所在地東南6公里處,屬東西走向的地形。東邊是文布奇村,西側有霍爾奇鎮那克塔村,南面同霍爾奇鎮后山根村相連,北與民族村隔河相望,總面積是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13377.3畝,有闊葉林和河提林,還有草甸草場。該村的總戶數為185戶,總人口是720人,村民以鄂溫克族為多,另有漢族、達斡爾族、蒙古族、滿族等民族。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基本上都種小麥、谷子、玉米、大豆,以及溫寒帶季節性蔬菜,但以種小麥為主。輔助型產業有畜牧養殖、植樹造林、旅游、農產品加工、畜牧產品加工、農機設備維修、客運、小飯店、小賣部、個體商店等。

七 得力其爾鄂溫克民族鄉

該鄉的名稱也有人寫成“德勒克爾”。得力其爾鄂溫克民族鄉地理坐標為東經123°32′~123°47′,北緯48°35′~48°48′,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榮旗東北部,距旗所在地那吉鎮北85公里,格尼河上游東岸,東側還有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寶山鎮及杜拉爾鄂溫克民族鄉,南邊是阿榮旗亞東鎮,西與阿榮旗三岔河隔格尼河相望,北靠林區并與得力其爾林場交界。得力其爾鄂溫克民族鄉西北高、東南低,屬高山、丘陵、漫崗地形,地勢起伏較小,坡度一般小于15°,地理形態為南北狹長。格尼河貫穿全境,格尼河水量充足,兩岸草甸寬闊平坦,適宜種植水稻和發展畜牧業生產。全鄉土地總面積為3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是24.38萬畝,有次生林64萬畝,可放養柞蠶和蜜蜂。全鄉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平均日照2900小時,無霜期為90~115天,年降水量400毫米,平均氣溫1.5~1.6℃。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涼短促,春季干燥風大,秋季冷暖溫差大,秋霜早。土壤有機質含量6.7%,含氮0.4%,含磷5.9%,含鉀2.6%,這種含氮磷鉀的肥沃土壤,既有利于各種農作物的生長,又有利于各種草木的生長,宜農宜牧。林木以柞木為主,其他還有白樺、黑樺、楊樹、柳樹、稠李子樹、山丁子樹、榛子樹、山杏樹、長果刺梅樹及灌木叢等,草甸牧草品種多、營養豐富,有山野豌豆、叉分蓼、短瓣金蓮花、柳葉繡線菊等優質牧草和植被。而且,林木地帶和草甸牧場上生長的中草藥種類豐富,有黃芹、黃芪、黨參、防風、術、赤芍、紫湖、桔梗、龍膽草等近百種,森林及河套樹林里還有稠李子、山丁子、燈籠果、野草莓、榛子、杏、木耳、蘑菇、猴頭蘑、蕨菜、黃花菜、野韭菜、野蔥等野生植物。森林里還有狼、狐貍、猞猁、駝鹿、馬鹿、棕熊、狍子、黃羊、野豬、雪兔、雉雞、棒雞、飛龍等野生動物。在淡水河及湖泊里,有哲羅魚、鯽魚、鯉魚、草魚、狗魚、白魚、老頭魚、紅尾巴魚等魚類及野鴨、鴛鴦等水禽。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美自然環境已成為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

得力其爾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人,也叫“格尼河流域的鄂溫克人”,早在清朝之前就在格尼河流域及森林地區狩獵。換句話說,這一帶最早是他們開發的自然狩獵場。17世紀初,沙俄在這一帶發動戰爭,擾亂邊疆社會的安寧和生活。清朝政府充分認識到強化格尼河流域安全的重要性,也知道這一帶是得力其爾鄂溫克人開發的自然獵場,得力其爾鄂溫克人對這一帶的地形、地貌、環境都比較熟悉,所以于清順治十年(1653)派這部分鄂溫克從黑龍江上游的生活區遷至格尼河流域定居,守衛邊塞。到了康熙六年(1667),他們又與阿倫河流域的鄂溫克人一同編入“布特哈打牲部”屬下的涂格敦阿巴,雍正九年(1731),涂格敦阿巴編為“布特哈八旗”的“鑲白旗”,光緒三十二年(1906),得力其爾鄂溫克人歸屬于當時從“布特哈八旗”新分離出來的西布特哈管轄。該地區的鄂溫克人作為索倫部軍營的將士,南征北戰,參加大小無數次戰役,立下過赫赫戰績。日本軍國主義占領東北后,他們又自愿組成山林游擊隊,攻打日偽軍定居點或軍事要地,他們中的部分優秀游擊隊員還加入到東北抗聯,格尼河流域成為東北抗聯的主要戰區之一,廣泛而深入開展山林抗日游擊戰,狠狠地打擊了布特哈地區盤踞的日寇。

得力其爾鄂溫克民族鄉的主體民族是鄂溫克族。除了鄂溫克族,還有漢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倫春族、滿族、朝鮮族、回族、錫伯族、藏族等民族。1973年,因當時內陸地區經濟蕭條和生活困難,有相當多的人口從山東、遼寧、黑龍江等地遷入得力其爾鄂溫克民族鄉,這不僅增加了該地區人口數量,也給周邊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帶來一定的負擔,形成了以鄂溫克族為主體,漢族占絕對多數的鄂溫克民族鄉。現在該鄉總人口為14305人,其中漢族就有12178人,占總人口的85.13%,少數民族人口只占14.87%。在少數民族中,鄂溫克族有328人,占總人口的2.29%。全鄉轄區內有9個行政村、21個自然屯和48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所在地為忠誠堡村,鄉政府所在地有13個鄉直單位,以及4個外駐單位。村落沿平川南北向延伸,略呈矩形。

得力其爾鄂溫克民族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體的農業大鄉。農業是該鄉的基礎產業和主導產業,全鄉擁有耕地面積24萬畝,主要種植大豆、玉米、水稻、谷子等糧食作物,還種植豆角、黃瓜、圓白菜、大白菜、小白菜、西葫蘆、南瓜、胡蘿卜、大蘿卜、茄子、大蒜、土豆、紅薯、大青椒、尖椒、辣椒、西紅柿、西瓜、香瓜等溫寒帶地區季節性蔬菜瓜果。近年來,該鄉又發展了中草藥種植產業。而且,農業生產基本上走上優品種、高產量、規?;C械化、現代化發展道路。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大農副產品開發力度,現已形成以大豆產品、玉米產品、馬鈴薯產品、柞蠶產品、白瓜子產品、山野菜產品等為主的加工工業。作為輔助型產業,畜牧飼養產業也取得了鼓舞人心的經濟效益,特別是畜牧業成為該鄉的富民產業后,該鄉不斷強化鄉村防疫網絡建設,積極引導養畜戶種草養畜和棚圈建設,改變傳統粗放性養畜方式,有效保護了牧場草甸,使以肉羊、肉牛、肉豬、大鵝為主的飼養產業,以及不斷發展的奶食產品和肉食產品等,均有了十分雄厚的市場經濟基礎和理想的產業發展前景。

過去,林業對該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過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及“封山育林、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工程之后,該地區積極開展植樹造林、護林防火工作,徹底制止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行為,對該鄉的生態環境保護,對恢復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更讓人高興的是,隨著自然環境、生態環境、森林環境的不斷優化,該地區積極發展旅游業,開發了美人湖旅游、烏蘭泡旅游、圣水山莊旅游景點旅游、浩饒山風景區、森林小火車旅游、鄂溫克族山林文化旅游、鄂溫克族狩獵文化旅游等各種特色旅游線路。與此相關,鄉里還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主要以鄂溫克族“瑟賓節”、鄂溫克族歌舞活動、鄂溫克族民間藝術文化、鄂溫克族傳統服飾文化,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文化,以及東北“抗聯”戰斗過的地方與革命老區等紅色旅游為主題,開展不同角度、不同內涵、不同層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產業,同樣收到一定經濟效益。

得力其爾鄂溫克民族鄉的每一個村都通了路和電及公交車,用上了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鄉所在地有了自來水、燃氣灶,還有了文體廣電中心,電視轉播臺,全鄉電視覆蓋率達100%。鄉里有相當現代而辦公設備齊全的辦公樓,還有郵局、銀行、派出所、文化站、中學、小學、公辦幼兒園、醫院和社區服務站。得力其爾鄉還是享譽全市的“籃球之鄉”,另外還有群眾業余文化隊伍5個,群眾性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傊?,得力其爾鄂溫克民族鄉以全新的面貌,步入全新的和全面的發展階段。

1.新立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南4公里處,轄區面積20平方公里,轄太平山屯、新立屯2個自然屯,共有203戶、911人,有鄂溫克族、漢族、布依族、達斡爾、蒙古族、滿族等民族?,F有耕地面積1.45萬畝,林地面積225畝,水面積是800畝,草場面積為300畝。該村以水稻、玉米、大豆種植為主導產業,還有肉羊養殖業輔助性產業。

2.忠誠堡民族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轄區總面積40平方公里,下轄忠誠堡村、東興堡村、七道泉子村3個自然屯,共有912戶,總人口是3437人,有鄂溫克族、漢族、達斡爾、朝鮮族、蒙古族、滿族等民族。這里的耕地面積是3.5萬畝,林地面積1300畝,水面面積為400畝。村民以水稻、玉米、大豆種植為主要產業,還經營肉羊養殖產業。

3.興南鎮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以北3公里處,轄區面積36平方公里,共有245戶、總人口為1036人,包括鄂溫克族、漢族、達斡爾族、錫伯族、朝鮮族、蒙古族、滿族等。耕地面積2.7萬畝,林地面積3000畝,水面面積450畝,草場面積300畝,村民主要種植大豆、玉米、水稻等,同時兼營肉驢、肉羊養殖業。

4.東北溝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東北8公里,轄區面積28平方公里,下轄莊河點、馬家點、黃家點和管家點4個自然屯,共有206戶、958人。該村人口有漢族、朝鮮族、蒙古族、滿族等?,F有耕地面積2.3萬畝,林地面積6000畝,該村主導產業是種植業,村民種植玉米、大豆、小雜、中草藥等,還有畜牧業,村民養殖肉牛、肉羊、生豬、小笨雞等。

5.得力其爾民族村

位于鄉政府以北10公里處,轄區面積28平方公里,下轄得力其爾屯、奶牛小區屯和蒙紅新村屯三個自然屯,共有379戶、1445人。其中,包括鄂溫克族、漢族、達斡爾族、錫伯族、朝鮮族、蒙古族、滿族等民族?,F有耕地面積2.3萬畝,林地面積7892畝,水面面積1883畝,草場面積16785畝。農業以種植大豆和玉米為主,村里還經營肉牛、肉羊、白鵝養殖等產業。

6.杜代溝村

位于鄉政府以北15公里處,轄區面積55平方公里,下轄杜代溝屯、小杜代溝屯2個自然屯,共有638戶、2093口人,有鄂溫克族、漢族、達斡爾族、朝鮮族、蒙古族、滿族等民族?,F有耕地面積4萬畝,林地面積500畝,水面面積750畝,草場面積1000畝。農業生產以種植谷子、麥子、玉米、大豆為主,同時經營肉牛、肉羊養殖產業。特色產業以黑木耳種植、野山榛栽培繁育為主。

7.龍頭山村

該村位于鄉政府以北15公里處,轄區面積58平方公里,下轄前龍頭山、后龍頭山2個自然屯,共有381戶、1652人,有鄂溫克族、漢族、達斡爾族、蒙古族、滿族等民族?,F有耕地面積4萬畝,林地面積4000畝,農業以玉米、大豆、小雜糧種植為主,也有肉牛、肉羊、生豬養殖產業。

8.馬河村

鄉政府所在地西北28公里處,轄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下轄楊維溝屯、牧奎屯、馬河屯、馬河農場等4自然屯,共有525戶、1636口人,有鄂溫克族、漢族、達斡爾族、回族、蒙古族、滿族等民族?,F有耕地面積5.1萬畝,林地面積31500畝,水面面積有200畝,草場面積是20000畝。村民主要經營谷子、玉米、大豆等的種植產業,同時經營肉牛、肉羊、生豬養殖產業,還將黑木耳種植作為特色產業。

9.馬河獵民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西北25公里處,轄區面積10平方公里,共有93戶、276人口。這里有鄂溫克族、漢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蒙古族、滿族等民族。現有耕地面積1.05萬畝,草場1600畝。該村以種植玉米和大豆及各種蔬菜為主,還從事養殖牛、羊、馬等為主導的輔助型產業。

八 興旺鄂溫克族鄉

興旺鄂溫克族鄉過去叫“嘎布卡”或“嘎布喀”,該鄉所處的地理坐標應在北緯47°57′~48°55′,東經124°18′~125°59′,位于訥河市西南52公里,嫩江中游東岸,甘南縣莫旗富??h交界處,鄉政府駐地距市區36公里,東邊是和盛鄉,南有富裕縣,西與嫩江甘南縣及莫旗隔江相望,北面有拉哈鎮,地勢結構南北距離長,東西間距相對窄,全鄉總面積為372.8平方公里,鄉政府所在地叫團結村。轄區東側有G111國道,西側有G111國道,齊齊哈爾到加格達奇的鐵路經過該鄉的團結站和清水山站。該地區是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保持在-0.7℃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50.9毫米左右,無霜期在120~125天,水資源非常豐富,除了嫩江及其支流之外,還有9個湖泊。草甸面積占地45000畝,森林面積為24196畝。森林與草甸上的草本植物品種多樣,多達上百個種類,營養也都很豐富,還有短瓣金蓮花和柳葉繡線菊等優質牧草。另外,在森林地帶和草甸上生長著各種名貴藥材,包括五味子、芍藥、龍膽、草黃芹、黃芪、黨參、防風、赤芍、紫湖、桔梗草等近百種。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深度推進,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特別是森林植被的不斷恢復,各種野果、菌類、野菜的不斷增多,這里的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曾經消失的野生動物也重新出現在森林中,給森林帶來了無限活力和生機。比如,在興旺鄂溫克族鄉轄區的森林里除了狐貍、猞猁、狍子、黃羊、野豬、貉子、兔子、野雞、飛龍、松鼠之外,還出現了棕熊、狼、駝鹿、馬鹿、雪兔、棒雞、天鵝等珍稀野生動物。在那縱橫交錯的大小淡水河及湖泊里,有哲羅魚、鯽魚、鯉魚、鰱魚、草魚、狗魚、白魚、老頭魚、紅尾巴魚等魚類,水獺、水貂、野鴨、鴛鴦等時有出現。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已成為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條件。而且,這里的地下礦藏資源也很豐富。

在歷史上,南至百羅日,北起訥謨爾河口都屬于嘎布卡的土地。我們調研時,該鄉的鄂溫克族老人告訴我們,他們祖祖輩輩在這里生活,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有的老人說可能比這個時間更長。清初,不堪忍受沙俄統治者的壓迫,他們的先民渡過黑龍江南下,遷徙到嫩江中游東岸,沿江共建了百露屯、楊樹屯、榛子街屯、擺渡屯等8個村屯。由于這一帶統稱為嘎布卡,所以這8個村屯的鄂溫克人被稱為“嘎布卡的鄂溫克人”,用鄂溫克語說是“嘎布卡淺”?!案虏伎\”的“嘎布卡”(gabka>gawka)是鄂溫克語名詞,表示“峽谷”或“山谷”等詞義。“嘎布卡”的后綴“淺”(-qian)是從名詞派生名詞的構詞詞綴,有“人”或“人們”之意,“嘎布卡淺”(gabkaqian>gawkaqian)一詞,應該表達“生活在峽谷里的人們”或“生活在山谷里的人們”等詞義。從這個意義上說,“嘎布卡”是生活在嫩江中游東岸的8個鄂溫克族村屯的總稱。不過,當時這些村屯隸屬布特哈總管轄區。根據我們的調研,這些村屯完全是依照清朝八旗軍事化社會的設定,按姓氏家族為核心組建的,同時編入扎蘭正白旗。嘎布卡地區的村屯,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歸東布特哈總管衙門管轄,宣統二年(1910),又被劃歸訥河理事通判廳所轄,民國二年(1913)隸屬訥河縣,后來又被納入訥河縣第三區管轄范圍。東北淪陷,日寇侵占東北后,這一地區由拉哈站接管,后來又被祥云村接管。在這極其特殊而苦難的歷史時期,生活在嘎布卡的鄂溫克族組成游擊隊,開展游擊戰,強有力地打擊了日寇,同時,積極參加東北抗聯,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做出了貢獻。1945年抗戰勝利后,嘎布卡地區的鄂溫克族被劃歸為拉哈區管轄,新中國成立后改為新設立的訥河縣第十五區管理,1956年4月成立占仁索倫族鄉。1958年9月占仁索倫族鄉改成團結人民公社,同時將鄰近的2個漢族鄉合并到人民公社里。1984年4月再次改名為團結鄉。1987年3月這部分鄂溫克人從團結鄉分離出來,納入剛剛新成立的興旺鄂溫克族鄉,成為黑龍江省鄂溫克族聚居的特定區域。1987年經黑龍江省政府批準,成立了訥河縣興旺鄂溫克族鄉,鄉轄包括沿江、龍江、興旺、鄂溫克、建國、新興、百路等12個行政村,74個自然屯,其中索倫村和百路村是鄂溫克族集中生活的村落。全鄉總人口為36000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是1796人,鄂溫克族人口只有816人。在地該區,除鄂溫克族之外,還有漢族、滿族、蒙古族、達斡爾族、朝鮮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回族8個民族。

興旺鄂溫克族鄉鄂溫克族的傳統產業是狩獵業和采集業。后來,隨著森林野生動物的不斷減少,以及森林植被的不斷破壞,這兩個傳統產業難以為繼,使得興旺鄂溫克族鄉的鄂溫克人必須改變生產方式,重新選擇新的產業、新的謀生手段、新的發展道路,需要調整生產模式和產業結構。就這樣畜牧業成為他們的新選擇,他們在美麗富饒的草原牧場,下大力氣飼養羊、牛、馬等家畜,而且很快獲得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他們也開始開荒種田,推動農業生產,大量種植適合于溫寒帶地區自然氣候的谷子、稷子、糜子、大豆、玉米、高粱、馬鈴薯等農作物,沒過幾年農業生產也取得鼓舞人心的收獲。當然,這和該地區土地肥沃、水資源十分豐富有必然聯系。如今,當地人依然把農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經營,鄉政府提出要走以農為主、以牧為副的經濟發展道路。現在,興旺鄂溫克族鄉的耕地面積有268000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蕎麥、燕麥、谷子、稷子、糜子、大豆、玉米等,但以水稻和玉米為主。他們還種植葵花、西葫蘆、南瓜、紅蘿卜、大蘿卜、茄子、紅薯、甜菜、豆角、土豆、黃瓜、圓白菜、大白菜、青椒、大蒜、香瓜等溫寒帶季節性蔬菜瓜果。天然河套平原水草豐美,土地土質肥沃,世居嘎布卡的鄂溫克族,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該地區江河湖泊中魚類數量眾多,捕魚也成為他們不可忽視的一項輔助型產業,鄉里出現了不少養魚專業戶,漁業也給他們帶來了不少的經濟利益。隨著草原草甸和森林植被的恢復,采集業,包括藥材采集、野果野菜采集,又煥發了生機,成為輔助型產業之一。隨著本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在上級政府和國家的大力支持,興旺鄂溫克族鄉村村通了路,有了電、電話、電視機。鄉政府所在地不僅有了現代化辦公設備齊全的辦公樓,還用上了自來水和燃氣灶,鄉里有了文體廣電中心、電視轉播臺、郵局、銀行、派出所、文化站、中學、小學、幼兒園、醫院、社區服務站、商場、集貿市場、旅館、飯店等。這些給興旺鄂溫克族鄉全面發展注入了強盛的活力和生命力。

1.新興村

位于鄉政府駐地西南11公里處,村委會在西興屯,也是鄂溫克族比較集中生活的村落。新興村東有黑龍村,南靠富裕縣,西與新江林場村相接,北有興旺村比鄰。新興村轄區有4個自然屯,9個村民小組。這里有776戶人家,總人口2819人。占地面積為2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000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以及甜菜、馬鈴薯、葵花和各種蔬菜。所屬村屯主要有西興屯、腰興屯、大平房屯、東興屯等。

2.索倫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往西北9.5公里處,村委會在占仁屯。索倫村東依河江村,南靠興旺村,西有嫩江,北與嫩江村相接。該村轄區有3個自然屯,5個村民小組。這里是以鄂溫克族為主的村,有264戶人家,總人口為1080人。占地面積有8.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是8454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雜糧及甜菜、馬鈴薯、葵花等。所屬村屯有小后屯、臻子街屯等。

3.民強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最東端10公里處,村委會在治安屯。該村東側是和盛鄉仁厚村,南邊有鋼鐵村,西靠鳳鳴村和永久村,北面是同義鎮保國村。村轄4個自然屯,7個村民小組,有743戶人家,人口為2728人??偯娣e為1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是22047畝,主要作物有玉米、大豆、雜糧、甜菜、馬鈴薯、葵花等。所屬村屯有公安屯、保安屯、龍安屯等。

4.鳳鳴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東4.5公里處,村委會在雙合屯。該村東和民強村相鄰,南有鋼鐵村,西靠團結村,北邊是永久村。村轄7個自然屯,9個村民小組,有865戶人家,總人口為3412人。占地面積是2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4242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雜糧,還有甜菜、馬鈴薯、葵花等。所屬村屯有東金山屯、西金山屯、青龍屯、楊樹林屯、史地營子屯、趙地營子屯等。

5.百路村

位于鄉政府駐地西南25公里處,村委會在百露屯。北與嫩江比鄰,東和新江林場村相鄰,西與嫩江為界,南靠富裕縣村。轄1個自然屯,1個村民小組,有223戶,802人。占地面積為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311畝,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雜糧,還有甜菜、馬鈴薯、葵花等。

6.河江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北7公里處,村委會在十里河子屯。該村東和天津村相接,南靠興旺村和團結村,西有索倫村,北與天津村比鄰。轄8個自然屯,8個村民小組,有840戶人家,總人口為3217人。占地面積有18.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是24363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雜糧,還有甜菜、馬鈴薯、葵花等。所屬村屯有十里河子屯、張海樓屯、安家屯、崔仁屯、老萬屯、周家粉房屯、文明屯、林江屯等。

7.天津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往北6公里處,村委會在天津屯。該村東和永久村相鄰,南靠團結村,西與河江村相接,北有拉哈村。轄區內有7個自然屯,14個村民小組,有640戶人家,總人口為2645人。占地面積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19101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雜糧、甜菜、馬鈴薯等。所屬村屯有天津屯、窮棒崗屯、王狗皮屯、長發屯、前五撮房屯、后五撮屯、楊占長窩堡屯等。

8.永久村

位于興鄉政府所在地向東6公里處,村委會在佟文剛屯。該村東和民強村相鄰,南靠鳳鳴村,西與團結村為相接,北有同義鄉新合村。轄區內有7個自然屯,7個村民小組,有630戶人家,總人口為2630人。占地面積是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23058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雜糧,以及甜菜、馬鈴薯、葵花等。所屬村屯有佟文剛屯、合安屯、李大牛車屯、袁家窩棚屯、趙鐵匠屯、鄒信屯、夏家屯等。

9.鋼鐵村

位于興鄉政府駐地南13公里處,村委會在鄧家屯。東面有盛鄉復興村,南邊是和盛鄉華升村,西與康樂村相接,北有鳳鳴村。該村轄區有6個自然屯和6個村民小組。鋼鐵村有620戶人家,總人口是2840人。占地面積是15.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21484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雜糧,以及甜菜、馬鈴薯等。所屬村屯有鄧家屯、馬場屯、西幸福屯、東幸福屯、勝利屯、東鳳屯等。

11.黑龍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南8公里處,村委會在前馮地營子屯。村東和鋼鐵村相接,南面是富裕縣東勝村西與新興村,北有團結村。轄區內有10個自然屯,12個村民小組。該村有1200戶人家,總人口是5520人。占地面積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46259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雜糧,以及甜菜、馬鈴薯、葵花等。所屬村屯有前馮地營子屯、后馮地營子屯、前青龍山屯、后青龍山屯、腰馬場屯、北興屯、新發屯、后馬場屯、康樂屯、小西山屯等。

12.興旺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向西6公里處,村委會在范家屯。興旺村東面有團結村,南邊是新興村,西與新興村與新江林場村相接,北有索倫村。該村轄區內有9個自然屯,13個村民小組。這里共有1065戶人家,總人口是4146人。占地面積為32.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7047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雜糧,以及甜菜、馬鈴薯、葵花等。所屬村屯有范家屯、麻簾屯、兩半屯、王家店屯、新立屯、楊樹屯、馬場屯、建國新村、窯地屯等。

13.團結村

位于鄉政府所在地,村委會在忠義屯。該村東與永久村相接,南靠黑龍村,北有河江村和天津村,西面是興旺村。該村轄區內有7個自然屯,10個村民小組。全村有701戶人家,總人口是2714人,占地面積為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21029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雜糧,以及甜菜、馬鈴薯、葵花等。忠義屯、油坊屯、三撮房屯、大草甸子屯、高富屯、四馬架屯、胡家屯、孟家溝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江县| 观塘区| 阳春市| 镇巴县| 泰来县| 陆川县| 南投市| 滁州市| 苍梧县| 务川| 东至县| 长子县| 胶州市| 琼海市| 云南省| 罗甸县| 凤翔县| 天水市| 综艺| 叶城县| 股票| 铜川市| 宁远县| 临城县| 登封市| 右玉县| 观塘区| 金乡县| 新和县| 衡南县| 乌拉特前旗| 遵化市| 安阳县| 巫溪县| 二手房| 平阴县| 莫力| 通河县| 来宾市| 普洱| 香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