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小城鎮型農民集中居住及其文化適應性研究

——以陜西省邑縣王家社區為例

一 引言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由此可見,農村社區建設對創新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統籌城鄉均衡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農村社會發展進入了新的轉型階段。尤其是東部相對發達的地區正大力推進合村并居,通過舊村改造和撤村并居等形式進行新農村社區建設。隨著合村并居的廣泛展開,許多地方出現了大規模的“造城運動”,使村落數量快速減少,而新建的集中化樓房居住區大量涌現。[43]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也在如火如荼進行。

農村社區建設旨在構建新型的農村社會生活共同體,實現農村社區及整個社會的融合,也是我國農村基層組織與管理方式的重大變革和制度創新,是新時期、新階段我國農村的一項重大的社會建設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44]在西方,“城市化”一詞是指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逐漸增長,與之相伴的是經濟活動、管理和政治組織以及鄉村地區通信網絡的集中。[45]從歷史上看,人類的城市化幾乎發生在一夜之間。早在1850年,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城市化像現在一樣。當時只有超過10萬人居住在城市,僅占世界總人口的2%。世界上最快速的城市化發生在19世紀的英國和美國,而20世紀時,城市化的加速則在另一些國家被世人見證。城市的數量在不斷增長,這是因為相比農村,城市能夠提供給人們更多的社會和經濟福利。[46]從中國城鄉社會變遷的歷史看,城市與鄉村始終構成了同一進程的兩側。從當代中國城鎮化的進程看,城鎮化每一階段的推進必然牽涉鄉村,引發農村、農業和農民的許多方面的實際反應。[47]毋庸諱言,這種由政府主導的“規劃性變遷”[48]已經對農村社區建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極大改善了農村社區環境的同時,對農民原有的日常生活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集中居住使個人與家庭的生活空間及社區與鄰里的公共空間被高度壓縮,同時還拉大了農民住所與土地之間的距離,增加了農民的生產成本與勞動負擔。可以說,農村的城市化清除了農業生產的環境與條件,也剝奪了農民生計的資源基礎。[49]

當下的新農村建設在相當程度上也是百年來鄉村建設運動的延續,從根本上說,一個世紀以來的農村建設和發展問題都是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問題,也是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問題。[50]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主導作用,政府主導的意蘊明顯掩蓋了民間社會自身的努力。[51]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通過服務增強人們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這是當前農村社區建設的正確方向,也是構建新型社會生活共同體的必由之路。[52]盡管近年來,學界關于農村社區建設的研究成果較多,但是當前農村社區誰來建設、怎樣建設、從何處著手展開更有效等核心問題仍未解決,農村社區建設的現實可操作性有待提升。[53]因此,在農村社區建設中必須將制度制定與實施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農民主體在構建新型農村社會生活共同體中的作用,使農村社區建設既能適應新時期鄉村治理的需要,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使廣大農民真正從中受益,同時也有利于維護國家的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54]

二 調研地點基本情況

邑縣鄭鎮位于該縣的西部,距縣城19公里,三面臨溝,東與太村鎮相連,鎮域面積40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兩萬七千多畝,主導產業——蘋果種植的面積為兩萬三千多畝。王家社區位于鄭鎮區以南,由王家村、李家村、鄭家村三個村組成,輻射帶動席家村、賈家村等村的發展,規劃占地500畝。目前,已初步建成王家、李家及鄭家三個村民居住小區和全鎮農民進城鎮居住落戶的小區,建成民宅360戶、多層居民樓4棟168戶、兩層商住樓330間、綜合服務中心1200平方米、果蔬批發市場1.1萬平方米、中心幼兒園1100平方米,先后被授予省級衛生村、市級平安村及衛生村等稱號。“遷村并居”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但目前多數地區采用的直接轉換方式已經表現出了諸多問題,急需從組織機構、職能設置、經費制度及人才機制等方面予以完善,并針對農民權益保護的重要需求提供針對性解決措施,學者李長健針對農民集中居住的治理困境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和對策。[55]

三 調查發現

王家社區是鄭鎮的第一個新型社區,位于鄭鎮政府東南1.5公里處。社區居民由原來的王家村、鄭家村及李家村三個行政村的部分農戶構成。由于王家社區主要是以王家村的農戶為主,因此就以王家社區命名。王家社區共有120戶王家人、40戶李家村的人、80戶鄭家村的人??梢姡陆ǖ纳鐓^已經打破了行政村的邊界,容納了來自不同村莊的農戶。課題組于2013年8月在鄭鎮王家社區中的幸福小區進行調查,發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196份,有效問卷187份,有效回收率為95.4%。

如表2-44所示,整個樣本的基本情況如下:從調查對象的性別方面來分析,男性占52.4%,女性占47.6%;從年齡結構來看,30歲及以下的只有14個人,占樣本的7.5%,31歲以上的占92.5%,這個地區的青年人所占比例不高,青年勞動力流失,主要原因是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蘋果的種植需要較高強度的勞動,一些年輕人難以承受,寧愿選擇打工也不愿回到家鄉種植蘋果,而這個地區還存在70歲的老人下地從事生產活動的現象;從受教育程度上來分析,沒上過學的有34.2%,占總樣本的1/3多,初中及以下學歷的人占83.9%,本科及以上的僅有兩人,說明這個地區的教育發展還很落后。通過對陜西省鄭鎮王家社區的實地調查,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西部地區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現狀。對于王家社區而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主要體現在下述四個方面。

表2-44 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一)農民宅基地遠離滑坡危險,村莊規劃從無序走向有序

王家村原來的村址靠近溝邊,在雨季時溝壑容易滑坡,威脅著王家村的許多農戶。在2008年之前,村莊農戶的宅基地都是在老村的基礎上劃撥地基,而且沒有統一的規劃,農戶之間可以兌換,只是這些新的宅基地距離溝邊遠了1~2公里。但是自從2007年邑縣被劃為全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縣以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熱潮在全縣范圍內涌動。王家村的村支書思想觀念開放,當時就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開始動員王家村村民拋棄舊思想,要專門劃出一片空地建設統一的新型社區。當時許多農戶對這一想法持懷疑態度,因為他們擔心把平整的耕地用于建設房屋,覺得有點可惜,再說耕地上還有蘋果樹,都不愿意砍樹。但是,村書記開始動員農戶時主要的困難是置換出新型宅基地,然后才有可能建設新型統一社區。自從置換出200畝土地之后,王家村的新型宅基地規劃都在距離鄭鎮1.5公里處,不再允許農戶在老村里蓋新房。這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才有了保障。

(二)新農戶住宅整齊劃一,社區基礎設施齊全

農村社區公共設施是社區建設的物質載體,是農戶進行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基礎。王家社區總面積為5.5萬平方米,可容納民宅500戶左右。目前,王家社區由7條街構成,即王家村的120戶,占據四條街;鄭家村的80戶,占據一條靠近鄭鎮的主街;李家村的40戶,占據兩條街。每條街路面都是水泥硬化的,路面寬5米,排水設施俱全。農戶住宅都是由政府統一設計和建設,每戶三室兩廳兩衛(約124平方米),地梁、柱子、彩瓦、裝飾掛件等一應俱全。社區基礎設施也很齊全,村辦公室占地270平方米,配套桌椅25套;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占地520平方米,休閑廣場及公共綠地占地20000平方米;鋪筑水泥街道1400米、供水管網5000米,地埋電纜2000米;入戶電話寬帶160戶;安裝路燈20盞,道沿2000米;鋪設自來水入戶管道1800米,且延伸輸水管網,接通全村自來水;鋪設下水道1400米、移動信息線路1000米,并設有兩處垃圾堆放點。正是由于農戶集中居住在統一規劃的新型社區里,政府才能集中、有效地利用有限資金進行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社區基礎設施的完善對于美化社區居住環境以及方便民眾生活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社區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為留守人口群體提供了便利

隨著王家社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其社會服務體系也顯著改善。王家社區服務中心設有1間圖書館,配套圖書5000余冊,為村民提供了學習的場所和條件。2009年鄭鎮某煤礦公司投資200萬元建設了1所幼兒園,目前共有學生160名,其中也有來自附近其他村莊的孩子;教師共有15名,都是從縣里調過來的。在新建這所幼兒園之前,各個村上都有私人幼兒園,但教育質量差。各村原來的小學也因王家社區建立后許多孩子到離家較近的鄭鎮中心小學就讀而于2011年相繼撤銷。王家社區有一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室,為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就醫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另外,社區有3家商店,基本上能滿足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由于出現了7條公共的社區街道,現在街道的衛生工作都是由社區服務中心安排部分農戶負責打掃,這些農戶每月可以從社區服務中心領取一定的勞務費。由此可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的完善為社區農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同時也對改善教育環境和衛生環境等方面提供了基本保障??偟膩碚f,王家社區的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社區周圍的醫療衛生設施和教育設施完備,調查當中發現,89.9%的農戶認為新社區的環境較自己原來居住的村落有了很大的改善,包括社區綠化、公共設施建設、合作醫療點構建等,66%的農戶對新社區的醫療條件和服務表示“滿意”。

(四)形成新的社區文化活動空間,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文化設施的配套建設是形成社區農戶新的文化活動空間的基礎。在王家社區建設之前,王家村、李家村和鄭家村每個村莊里都有一個廟,每年正月十五,各村村民都在各自廟前放煙火,以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吉祥?,F在,在王家社區里修建了一個占地近兩萬平方米的五龍文化廣場。鄭鎮政府每年都要安排的文藝會演,就在該廣場上舉行。文藝會演主要由鎮政府組織,各個村莊都派代表來參加,比賽項目有拔河、扭秧歌等形式。有時候鄭鎮政府開大型會議也設在五龍文化廣場上。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提升人們的文化生活水平及保持留守人口的身心健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四 主要問題

從我國農村社區建設的興起背景與發展歷程來看,它是一場規劃性變遷過程,政府在社區建設中扮演了積極能動者和行動主體的角色,起到了動員、組織、引導、規劃和推動的重要作用。與傳統內發和自然生長的社區不同,現代意義上的社區主要是一種計劃性或規劃性社區,體現了國家自上而下、由外向內地進行整合和理性建構的特點。[56]毫無疑問,農村社區建設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但是如果單純從國家或者地方政府的視角去著力推動農村社區建設,可能還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一)新型社區呈現“形似而神不似”的過渡性特征

目前的村莊合并,多是停留在把村民的居住集中在一起,或者先把行政機構合并在一起。從表面上看,這打破了原有村莊的行政界限和社會邊界,但實際上它們還沒有完全融合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區。其內部仍然保留原村莊“各自為政”的特點,各村自我管理,統一的社區化管理或組織還不健全。[57]對村莊合并之后所建立的新型社區的管理,應不同于傳統的村莊式管理和城市社區管理。因為這類新型社區是既不同于傳統村莊也不同于城市社區的一種新型生活單位,其具有一些新的特點。尤其是對于西部地區來說,由于城市化水平較低,新型社區的建設大多只是把農民在空間上集中于新建社區之內,而沒有對社區的治理進行長期規劃,對于社區的管理機構及人員也沒有進行良好的設置與分配,使新型社區顯現出“形似而神不似”的特征。通俗點來說,其只是建得像城市社區,而并沒有達到城市社區應有的管理水平及社區認同,從而也就實現不了對新型社區的重新整合,使新型社區的治理出現了困難。以王家社區為例,原來的村干部雖然名義上在王家社區里任干部,但是在各村里仍然設有村“兩委”辦公室。住在王家社區里的農戶,如果遇到問題還是習慣于找以前各村的村干部。土地流轉也沒有打破村與村之間的界限,都是在各村內部展開。另外,對來自鄉鎮以上的扶貧項目,王家社區的負責人無權分配,只能等待鎮上統一安排,而且分配還是以原來行政村為單位進行的。例如,王家村由于啟動社區建設項目比較早,最早搬進王家社區的王家村農戶就能得到縣計劃局每戶每人5000元的補貼,而后來的其他行政村的農戶則沒有享受到這種政策支持。從王家社區的這些現象中,可以看出社區治理在機構設置及人員配置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了社區治理的不科學;而正是王家社區在治理上的不科學,才導致了居民對于社區事務的不了解。由此可見,當前政府推動這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具有空間上的社區含義,但是缺乏實質意義的整合和融合,使新型社區管理呈現“有名無實”“大社區,小管理”的治理格局。

同時,搬入新社區后,大多數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是務農,外出打工的比重占28.3%,農民表示農閑時他們可能會去外地打工,如此既可以打發空閑時間又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但同時我們也了解到外出打工的勞動力主要集中于青壯年,年齡偏大的農民表示更愿意在家中勞作。接下來依次是在附近打零工和做小生意的農民,各占11.8%和7.5%,他們大多還是以務農為主,打零工和做小生意都主要是作為副業。從表2-45可看出農民們的收入模式比較單一,并且農業生產對土地的依賴性強,受大自然的影響大,農業收入存在不穩定性,農民集中居住后的收入來源沒有發生較大改變。

表2-45 新社區農戶的收入來源情況(多選)

(二)農戶出現階層分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進程緩慢

當前,政府在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過程中忽視了農民群體內部的貧富分化問題。但實際情況是,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當前農民內部階層分化已經非常嚴重,這種情況對于西部地區的農民來說同樣也是普遍存在的。農戶進入新型農村社區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但依靠政府少量的補貼遠遠不夠。當地農民大部分依然依靠蘋果種植業獲得收入來源,表2-46體現出了邑縣的地域特色,邑縣作為全國有名的蘋果生產縣,多數農民利用這一優勢來保證自己的收入。相比之下,糧食種植所占的比例就只有19.8%,大多數的農民們在生活方式方面的調查中表示家中的糧食主要來源是到集市上購買。但是有少部分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戶只能通過自己種植的糧食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

表2-46 種地農民生產類型

在調查過程中,筆者了解到經營果園需要較大強度的勞動力,不單單是每天的澆水施肥,更重要的是蘋果生長期間的光照培養,需要人工為蘋果套袋。而村中的青壯年大多選擇外出打工,由于勞動力價錢增長,雇人幫忙的現象較少,于是家中的老人成了此項重任的擔當者,平均每家擁有六畝土地,一畝土地需要套上一千來個袋子,難免會顯現出力不從心的現象。同時,對于果園保險的情況,在訪談中發現各個村子的果園保險購買情況不一,有的村子集體購買,有的村子單獨購買,有的村子甚至不提及,對于保險賠償普遍沒有貫徹落實,交保卻難以獲得賠償,在這方面政府應該維護農民的利益。歸根結底,生產模式的單一化導致農民收入風險增加,并且如果新農村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不能單單依靠蘋果產業,應該大力開發引進新興產業,同時吸引年輕的勞動力重新回到村中,幫助新農村進一步發展壯大。

結合表2-47可見,在有效調查樣本中,新型社區中有28.8%的村民擁有工作,而71.2%的村民都只是擁有臨時工作,大多數村民是在農活較為清閑之時為了增加家庭收入而在村子附近找的零工,還有的村民是為新村房屋建設裝修幫忙的,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由鄰居、好友幫忙介紹的。村民們就業的范圍幾乎局限在了村子的周圍,可見新型社區中居民的就業并沒有能夠很好地融入城市中去。

表2-47 農民就業情況:是否就業統計

王家社區的房子規劃都由鄉鎮統一安排,由固定的建筑隊施工修建,農戶只需要支付資金。筆者調查發現,搬進新型社區的農戶都是家庭條件經濟較好,且有勞動力在外打工(做裝修工、煤礦臨時工等),或是能從親戚、朋友處借到錢的。王家社區統一建設的新型房屋,2008年時一套大約需要12萬元,加之一戶能得到2萬元的政府補貼,所以農戶至少需要自己支付10萬元才能修建政府統一規劃的新型房屋,這些資金對普通農戶而言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因此,首先搬進王家社區的農戶都是家庭較為富裕者。其他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農戶為了能搬進新社區,只能貸款或借款。通過調查發現,如表2-48所示,有效調查樣本的64.9%的農戶在買房時有貸款,而貸款的農戶中有54.5%的人選擇向商業銀行(或農村信用社)貸款。另外,13.4%的農戶貸款在3萬元以下,24.6%的農戶貸款在3萬~5萬元,貸款數額在5萬~7萬元以及7萬元以上的農戶分別占11.8%和8.0%[58]。同樣,67.9%的被調查農戶在建房時有借款,其中,56.1%的農戶會選擇向親戚借款,選擇向家族人和朋友借款的農戶所占比重分別為2.7%和9.1%。當然,農戶借款的數額也不一:借款在3萬元以下的農戶占21.9%,借款在3萬~5萬元的農戶占20.9%,借款在5萬~7萬元的農戶占12.3%,借款在7萬元以上的農戶占12.8%。對于他們來說,這么大數目的貸款和借款是他們以后生活揮之不去的負擔。這不禁讓人思考,什么原因會促使農戶這么做。除了新社區的設施良好等硬件條件外,更深層次的原因與農民的愿望有關。農民一生有兩個最大的愿望:其一是有房子;其二是有(兒)媳婦。而對這片土地上的農民來說,搬進新社區能夠同時實現這兩個愿望。在調查中,筆者接觸到一位當地的農民,他說道:“我娃今年都快28(歲)了,還沒找到媳婦,前段時間本來有個女子很有希望,但她來我家一看我家是土房,就不愿和我娃結婚了?,F在我貸了7萬元在王家社區買了新房子,明年就讓娃娶個媳婦回來?!边@就是心系后代、安土重遷的農民所在農村的傳統。

此外,政府也可以提供貸款,但必須有抵押和擔保,通常一般家庭都不具備擔保的條件。現在王家村仍然有許多農戶沒有搬進王家社區,在調查當中發現,一部分農戶是由于啟動新型社區建設之前他們已經修建了新房,再無資金搬遷;一部分是空巢老人和五保戶、特困戶等貧困群體,他們更是沒有資金搬進新型社區。

表2-48 貸款情況統計

各個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也造成農民搬入新型社區時間上的不統一,使新型社區的建設過程變得漫長和緩慢。以王家社區中的主要成員王家村農戶來說,王家村共有315戶,2008年,王家村搬進王家社區的農戶只有40戶;2009年有48戶;2010年僅有20戶;2011年只有5戶搬進新型社區;直到2012年末,共有120戶搬進王家社區,還不到王家村一半的農戶。顯然,對農戶而言,搬進新型農村社區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普通農戶和貧困農戶是難以接受的,因此導致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呈現漸進性,同時也呈現不徹底性與緩慢性。

(三)新型社區農戶社會交往仍然呈“內傾化”,社區融合遭遇阻力

王家社區從外表來看是一個規劃非常整齊的社區,公共設施齊全,但是從社區內部農戶的社會交往來看,顯然還缺乏一定的社區認同感和歸屬感。雖然來自不同行政村的農戶住在一起,可是他們之間的交往不多,平時還是與本村的人打交道。社會交往是主體間一種依賴性的社會關系及社會互動所構成的相對穩定的體系。根據表2-49可發現,調查的187戶人家中,有42.2%為同村人,25.1%的村民的鄰居是“少部分同村人”,“大部分同村人”和“都是別村的人”分別次之。

表2-49 同一社區同村人人數

之所以出現以上現象,原因是王家社區中心區域居住的都是王家本村人,有接近40%的住戶,但是由王家社區中心向外輻射的周邊區域居住的有其他村落的人,其中李家村集中居住一部分,但是靠近街區零零散散分布著鄭家村、葛家村、郭村的人,這些人也接近30%,而且街道房屋空置現象較為嚴重。這些村民與王家村、李家村村民不同,老村因挖礦而導致地下塌陷,所以他們由政府統一補貼搬到新社區。

根據上述現象,筆者對處于王家新社區的非王家村人進行了鄰里狀況的調查,表2-50表明,除了“非常熟悉”和“關系很好”總體占了接近42%,“比較熟悉”和“交情一般”占了很大一部分,超過50%,甚至“很陌生”也占了7.5%,這更加說明同村人之間不再像原來一樣交流頗多,而異村人之間的交流更是困難。

表2-50 和同街的人的熟悉程度

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基礎單位是村落,村落是由血緣、地緣關系結合而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活圈。村民們的生產和生活就在村落社會中展開并世代相襲。農民在失去土地的基礎上住進新型社區,隨著社會和地理流動性的增加,他們逐漸“從過去那種盤根錯節、相對同質性的共同體中解放出來”,[59]他們需要接受其他村落的村民,過去上百年的血緣血脈受到新型社區的沖擊,他們需要或者說不得已要接受其他村戶的融入,而其他村戶也必然遠離了其固有的人脈模式,為融入新的社區做出很大的努力。

表2-51和表2-52數據顯示出同村人交往具有很穩固的內傾性和同質性,很難撼動。其中有一農戶這樣告訴我們:他覺得搬進新社區,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了,雖然還要繼續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是對于城鎮的人來說他終于也可以挺起腰板說話了。同時他們依然難以適應這種生活,如老少的分離。新房越建越高的墻壁隔絕了他們了解同村人的途徑。對于從小生活在一起的同齡人,原來老村的聚集地像是一座巨大的四合院,他們的住房也只是四合院中的某一間房?,F在的這種住房結構和新的鄰里環境,讓他們倍感壓力,擔心隨著新型社區的展開他們和老村人之間越來越斷了聯系。這是中國新農村建設存在的一個問題,也是中國新農村在未來要克服的問題。在王家社區,雖然具有占地近2萬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可是除了鄉鎮組織的一些文化活動(體育比賽、社火等)在這里會演之外,王家社區并沒有任何集體文化活動,社區農戶依然在延續著固有的文化認同。雖然原有的村莊行政邊界被打破了,農戶“基于血緣、地緣關系的社會關系圈子”即“社會邊界”卻始終沒有被打破,農戶的心理認同仍然沒有走進王家社區。[60]人的歸屬感和自我的社會認同促使其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固守“內群體”與“外群體”的劃分。[61]顯然,王家社區內農戶依然固守原有的社會交往陣地,使其社會交往呈現強烈的“內傾化”特征。這種較為封閉的社會交往使新型社區居民的融合遭遇阻力,也不利于新型社區的建設與發展。

表2-51 與現在的鄰居相處情況

表2-52 交流少的主要原因

表2-52 交流少的主要原因-續表

(四)舊村沒有被充分利用,造成土地資源浪費

整村或村莊部分遷居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村民的居住生活和生產生活,此種方式關涉農民的居住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動,其變動幅度較大,易引起嚴重的利益沖突和危機。劇烈的空間遷移也會導致村民社會資本發生一定程度上的折損。在農業經營方式未發生改變的條件下,單純地改變其居住方式,必然對其農業經營活動產生嚴重的影響。[62]如上所述,在新型社區里,王家村的農戶截至2012年底共計搬遷120戶,還有195戶在老村生活。在調查當中發現,一部分是由于啟動新型社區之前已經修建了新房,大部分是由于無資金搬遷。這種情況導致搬進社區的120戶農民的宅基地荒廢,在200畝左右。同時王家新型社區也占用了大量耕地,使農戶的有效耕地面積不斷縮減,在某種程度上浪費了耕地資源。另外,農民集中居住,但是土地流轉困難。農戶房屋搬遷時間不統一,加之大部分農戶沒有搬進王家社區,使鎮政府對舊村的改造利用計劃不能實施,同時也造成了舊村土地資源的嚴重閑置與浪費。

五 反思以及建議

王家社區只是中西部省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實踐中的一種模式。這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遭遇的困境遠遠不止上述四個方面。從目前涌現出來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來看,無論最后的運行載體是什么,政府都在其中起到了主導作用,政府主導的意蘊明顯掩蓋了民間社會自身的努力。[63]伴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在政府的主導下,將會有更多的新型農村社區出現。為了更好地建設中西部新型農村社區,筆者認為可以從下述四個方面入手。

(一)鼓勵集中居住區內農民充分參與公共事務是新型社區治理的基本前提

國家行政力量主導的村落合并,使農民在短時間內實現集中居住,這種巨變過程蘊含著一定的沖突和風險,尤其在實施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往往僅從自身的利益考慮,以簡單的行政命令代替國家相關法律規定,沒有充分考慮農民的意愿,造成很多隱患。[64]一般而言,農民在農村社區建設中的參與機制主要有兩種:一是組織化參與機制,一是個體化參與機制。組織化參與機制實際上就是在社區內部成立各種自組織,即社區社會組織。而對于個體化的參與,除了農民參與社區居委會的選舉、治理、監督之外,還應該建立志愿互助參與機制,讓各種類型的農民都能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65]農民群眾不僅是農村社區建設的直接受益者,同時也是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力量。要實現政府主導作用與農民主體地位的有機結合,最為關鍵的是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從農民需求和切身利益出發,從而尋找政府主動性與農民群眾主體性之間的契合點。[66]因此,在農村社區建設中,政府必須將制度實施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農民主體在構建新型農村社會生活共同體中的作用,既能使農村社區建設適應新時期鄉村治理的需要,促進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使廣大農民真正從中受益,同時也有利于維護國家的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67]

簡而言之,政府所主導的是單向度的新型社區建設,并沒有與社區主體形成良好的雙向互動,沒有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所以在新型社區建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調動農戶參與社區建設和發展的積極性。以王家社區為例,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首先要對社區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進行良好的規劃,應建立合理的社區居民委員會,并制定良好的運行準則,同時,各個原來村莊在機構中都應當有自己的合法代表,這需要當地政府制訂計劃并監督實施;其次要盡可能多地給居民提供參與社區建設的渠道和途徑,同時也要使居民的參與能有所影響、有所效用;最后要鼓勵社區自組織的發展,社區自組織由于是社區居民自建的,能符合居民自身的利益訴求,居民對其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社區居民得以充分參與公共事務是社區治理的前提,而上述措施若能實施,對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是有極大的鼓勵作用的。

(二)推動農戶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根本動力

由于經濟欠發達,所以中西部農村社區建設路徑必然與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農村社區建設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中西部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缺乏企業帶動,因此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并未出現很大的改變,變化的只是居住空間和組織管理方式。由于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城市化水平較之于東部地區也不高,加之農民內部所出現的階層分化,使中西部地區新型社區的建設進程較為緩慢,出現了部分農戶進入新型社區居住,而部分農戶則留守舊村這一狀況。對于不能搬入社區的農戶而言,阻撓其搬遷的一大攔路虎就是資金不足,而對于搬進新型社區的農戶來說,家庭的貸款和借款構成了巨大的壓力,同時現代化裝修也使家庭的日常費用開始不斷增加。

因此,要解決新型社區建設的緩慢性,最為根本的是要因地制宜地發展地方支柱產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使農戶經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在加大對搬遷農戶的補貼力度的同時,要正確引導當地經濟發展。尤其對王家社區的農戶而言,蘋果產業是其支柱產業,當地政府可以與相關高校合作,加大技術創新,延長產業鏈,比如可以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來企業投資,建立小規模的蘋果產品加工廠,吸納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吸收新型社區居民就業的同時,也能使其從產業中受益,增加經濟收入,從而擺脫進入社區之后的生活成本高漲等問題,也可避免勞動力和人才的外流,保證社區發展的后續動力。同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系統、復雜、漫長的實踐過程,要加大扶持中西部村莊內的低保戶、特困戶等貧困人口,爭取使他們搬遷到新型社區里,同樣享受到新型城鎮化的好處。同時最為根本性的是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差異性,發展地方支柱產業,促進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實現農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重構新型農村社區認同是增進集中居住區社會融合的有力保障

從上述調查來看,來自王家村、李家村以及鄭家村這三個不同行政村的農戶對王家社區缺乏普遍的認同,把其僅僅看作一個居住范疇內的空間共同體而非生活共同體。原有的村落家族共同體一般來說生活在相對集中的地域之上,這既是他們的生活基地,也是他們的生產基地。[68]大體上說來,血緣社會是穩定的,缺乏變動的,[69]基于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家族組織及地緣共同體組織也具有明顯的封閉性。[70]重構農村社區認同是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基礎,最為關鍵的是從農民生產和生活實際出發,從建設農村社區公共生活開始,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通過服務增強人們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這是當前農村社區建設的正確方向,也是構建新型社會生活共同體的必由之路。[71]當然,社區公共性的生產,社區認同感、安全感和凝聚力的重構,將成為實現社區轉型的核心問題,而這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72]簡單地說,這種社區服務制首先要培養和提高社區居民既服務于自己,又服務于社區的意識和能力。[73]強調整齊劃一的社區,不僅便于管理,而且可以節約政府的投資成本。短時間內要在外力促使下組成一個新型社區,即一個新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個過程本身涉及村民原有社會網絡的斷裂和重建,同時也關系到村民對新型社區的重新適應問題。

對王家社區來說,最為重要的是要增加社區居民相互交流的機會,只有交流才能融合,如不能相互交流,要想實現相互融合是比較困難的。具體來說,社區需要組織更多的社區活動,而且這些活動不能只是單一的某種類型的活動,應保持多樣性,比如可以在節日組織文藝演出,也可以定期組織體育比賽等活動,還可以堅持多種形式的活動相互交叉舉行,這樣產生的效果更好。當然,這些活動的舉行需要一定的經費和精力,這就需要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選拔任命合格負責任的社區工作人員??傊?,政府應鼓勵社區增加舉辦社區活動的頻率與次數,以增加社區居民相互交往的機會,為社區居民相互了解創造條件,從而逐漸實現居民的社區認同,增加居民的社區歸屬感,這是促進集中居住區社區融合的有力保障。

(四)科學規劃與利用舊村宅基地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必要環節

在中西部許多農村地區,雖然新型社區在不斷建立,但由于經濟狀況不好,許多舊村仍然有一些貧困戶留守,他們沒有充足的搬遷資金,也享受不到政府支持新型社區建設的相關資金。同時,由于地方政府和村級組織都缺乏對舊村已搬遷的農戶宅基地進行有效利用和管理,以至于造成土地資源閑置或浪費。新型社區的建設是一個漫長但是又環環相扣的過程,只有做好其中的每一環,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建議地方政府和村級組織完善搬遷政策,適當對困難農戶加大補貼力度,使經濟困難農戶也能享受到新型社區的福利,實現新型社區積極影響的最大化。同時制訂好對舊村的改造計劃,加大對舊村農戶宅基地的改造力度,形成一套嚴格的管理和使用制度,以此達到保護耕地資源和促進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入和發展地方經濟之目的。完善好搬遷政策和舊村宅基地的改造與利用計劃對于實現搬遷的統一有著積極作用,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型社區的建設進程。

總之,鑒于各地區地理條件、自然資源稟賦及文化習俗等不盡相同,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可能有統一和固定的模式。但是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模式要充分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差異以及當地的實際情況,要因地制宜,以發展地方經濟、以支撐持續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長遠發展為根本立足點,并努力對舊村資源進行改造與利用,同時應促進社區居民間的相互交流,實現居民的社區認同,并鼓勵居民參與社區建設,實現社區居民的文化適應,使其擺脫“半農半城”的尷尬處境,真正融入城市社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右旗| 淮北市| 年辖:市辖区| 新邵县| 霍邱县| 双城市| 南漳县| 蕉岭县| 东海县| 清涧县| 昆山市| 阿拉善左旗| 陵水| 资阳市| 阆中市| 斗六市| 苍溪县| 伊金霍洛旗| 女性| 都匀市| 嘉定区| 商洛市| 托克逊县| 乐业县| 湘乡市| 册亨县| 黄骅市| 十堰市| 灵台县| 满洲里市| 黄山市| 乌审旗| 哈尔滨市| 三明市| 云和县| 赣州市| 福鼎市| 七台河市| 河间市| 达州市| 察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