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人民司法中的鄉村社會糾紛裁斷:以太行地區為中心
- 李文軍
- 2267字
- 2019-10-12 19:13:08
三 唯物辯證法對人民司法運行特質的形塑
早期的人民司法作為一種特征鮮明的司法模式,與西方經典意義上的司法相對照,其在運行中表現出的專業性相對弱化和行政化色彩濃厚非常引人注目。這兩方面特質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筆者關注的重點在于,辯證法所決定的司法方法論與這兩種特質的形成有密切關聯。
其一,辯證法的“聯系”觀點使司法不再是單純的以適用法律為核心的活動,沖淡了司法的專業性。辯證法在司法中的運用強調重視法律之外的社會因素,并且要求自覺地將司法工作與其他工作聯系起來。對社會因素的考量使司法者除了基于法律行使判斷權之外,還必須關注時勢變化、政治和經濟的需要、世道人心的期望等內容,而且后者的分量并不弱于前者。新中國建立初期,關于司法有“正確、合法、及時”的要求。作為首要標準的“正確”,其內涵除了事實準確還包括符合黨的革命政策和階級觀點、符合人情、合于形勢等。這是司法工作必須廣泛考量社會因素的集中表述。“合法”是一個與正確并舉的次要標準,也必須在“正確”的前提下去追求,其內涵并不限于符合法律條文。具體分析、靈活處理、引導方向、注重教育功能以及與其他工作配合推進,都是實現合法的必要途徑。至于“及時”,除了不拖延糾紛解決之外,另一層含義就是要跟得上隨時變化的運動形勢。[25]在這種定位下,司法機關不但要裁處糾紛,還要更進一步地提供各種“服務”,以支持不斷涌現的新事物的發展。這種主動性方面的要求往往超出適用法律審理案件的范圍,使司法本身的特殊性被嚴重削弱,與其他公權力活動不再有顯著差別,成為黨解決社會問題的所有工作中的一個環節;同時,由于反對孤立的“結一案了一案”態度,司法不得不對案件之外的人或物進行處置才能完成解決糾紛的任務。這使司法機關必須與其他機關不斷協調。積極主動辦案的副產品就是司法必須“主動地爭取黨的領導和支持,積極搞好公檢法的大力協同,主動地爭取各部門、各省市自治區和各級黨政領導及工、青、婦的支持和配合”。[26]因為不可替代性的下降,也導致司法和司法機關在整個公權力體系中地位的下降與邊緣化。[27]
其二,唯物辯證法的思辨性,需要通過行政化進行約束以保障司法統一,從而導致司法行政化的強化。具體來說,辯證法反對簡單、被動反映事物的屬性,具有較強的反思性。如此一來,為了對司法主體的反思活動進行約束,保證司法判決的相對統一性,就必須在組織上采取嚴格的科層制。辯證看待問題、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道理并不難懂。“至于每一問題的錯誤的發生,則每每在于分析和研究方面發生的偏差”。[28]然而,從唯物辯證法本身的性質來說,偏差又是難以避免的。這是因為,唯物辯證法反對舊唯物主義的簡單反映論,本身具有較強的反思性;它同時也反對經驗主義,實際上鼓勵人的主觀思想從被動反映事物性質的客觀性上遠離,而且與此客觀性刻意保持距離。然而人的多樣性會使這種反思也具有多樣性,難以強求一致。[29]反映到司法中就是大量的“同案不同判”。另外,司法路線中運用辯證法的要求本身即存在一種內在緊張。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例,它反對孤立化司法,主張將法律與多種社會因素相聯結;但同時,在法律要素內部,它又主張基于實現正確結果而打破形式邏輯的一貫性要求,這是在鼓勵將法律要素“割裂”。司法人員難免在主張“聯系”與鼓勵“割裂”之間尺度不一。但是從司法權的要求來講,又不能允許反思的多樣性泛濫,必須求得相對一致。如何在鼓勵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又不讓這種能動溢出司法統一的要求之外?科層化的組織運作是一種理想的約束。[30]正因為此,共產黨一方面批判不知辯證看待問題的教條主義,另一方面又反對固執自身判斷的經驗主義,甚至嚴厲指責“經驗主義已經變成了無組織無紀律地方主義的思想基礎”,[31]以此來求得對于司法統一的保證。
另外,辯證法對于法條主義的反對,使政策成為最主要的審判依據,而政策又往往較為宏觀,需要司法者具體加以體會和把握。就把握政策來說,由于組織層級與保密制度的存在,基層司法干部一般不如上級司法干部,整個司法系統也因為略帶專業性的工作不如黨政干部。這同樣增加了下級對上級的依賴,強化了科層制。早在根據地時期,司法界的領導人就指出,“今后在工作上遇到的疑難,不管是法律上的或問題處理上的,均應及時向上反映,求得正確的解答和解決”。并特別說明,出于反對自由主義的目的,必須這樣做。[32]即使在被認為法制意識較強的董必武主掌最高法院時期,也曾告誡法院人員,對于政法工作的方向,如果自己把握不準,就應該去“向主管的上級問”。[33]對于司法人員而言,向領導尤其是黨政領導請示,就是一個既能更準確把握審判依據,同時又規避自身風險的合算選擇。
以上因素的疊加,極易在司法實踐中形成一種實用主義的做法。由于在審判案件時,辯證法允許主觀能動性較大程度的發揮,這使司法結果的可重復性變得極低;而上級又不可能對下級處理的所有事項事必躬親地監督指導,為了有效約束司法人員的行為,就只能采取結果導向的評判?!芭邪敢催@樣做的效果會怎樣,如果發生的效果很好,這就是做對了。如果發生的效果不好,就可能是做得不一定對?!?a id="w34">[34]
司法非專業化和行政化的運行特質是今日人民司法所受批評的重要方面。不過,我們觀察形成于特定時空中的早期人民司法方法論,并將其作為理解當時糾紛裁斷的邏輯基礎,就應當對“本質主義”的司法觀保持一定的警惕而代之以歷史眼光。對“本質主義”祛魅后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的奇妙之處在于,唯物辯證法所形塑的司法行政化和非專業化,在革命戰爭年代卻表現出強大的制度能力,成為共產黨能取得全國政權的不可忽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