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禹貢
- 尚書全鑒(典藏誦讀版)
- 余長保解譯
- 13630字
- 2019-09-09 14:24:11
【題解】
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借“禹”的名義,講述了大禹治理洪水,劃分九州,并記錄各地山川脈絡、土壤登記、物產分布等情況,以及各州貢賦的品種、途經的路線等。
《禹貢》所劃分的九州,將帝都冀州作為中心,其次分別為袞、青、徐、揚、荊、豫、梁、雍,并不是十分常見的政治地理劃分形式,而是一種人文地理區系,對考古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本篇進行研究,與考古學進行結合,可以推測出本篇有早期的藍本,主要內容闡述了春秋時期的地理狀況,經過戰國之后,稍加增益并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加工。
【原文】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1],隨山刊木[2],奠高山大川。
冀州[3]:既載壺口[4],治梁及岐[5]。既修太原[6],至于岳陽[7];覃懷厎績[8],至于衡漳[9]。厥土惟白壤[10],厥賦,惟上上[11],錯,厥田惟中中[12]。恒衛既從[13],大陸既作。鳥夷皮服[14],夾右碣石入于河[15]。
【注釋】
[1]敷土:將土地劃分(為九州)。敷:劃分。
[2]隨山刊木:隨著山嶺的形勢,斬下樹木,開辟道路,以便治理洪水。
[3]冀州:大禹所劃分的九州之一,取名源于古代冀南的晉國。是天子直接管轄的區域,在今山西與河北西部。
[4]既:已經。載:成。壺口:山名,現位于山西吉縣。
[5]治:治理。梁:山名,現位于山西韓城東北。岐:山名,現位于山西岐山北。
[6]修:治理。太原:現位于山西太原一帶。
[7]岳陽:太岳山之南的區域。岳指的是泰岳山,現位于山西霍縣東。
[8]覃懷:現位于河南武陟、沁陽一帶。厎:致。績:功。
[9]衡漳:漳水橫流匯入黃河,所以取此名。衡,通“橫”,漳水從山西高原西南東流,在河北、河南兩省之間的平原地帶與黃河交匯,因此水災嚴重。
[10]惟:是。白壤:一種沙質中含有鹽的土壤,因為洪水流過,又經過蒸發而造成。這種鹽堿地的農作物產量較低。
[11]上上:首等。本篇中將九州田、賦分為了九個等級,也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12]中中:第五等。本篇中對于九州土地的劃分主要是根據當地農業發展水平的高低,而非地形、地質等。在《尚書校釋譯論·禹貢》中根據本篇寫的各州文句,認為“厥田惟中中”乃是錯簡,因此譯文會根據此理論進行調整,經文正文依然保持原貌。
[13]恒衛既從:意思是說恒、衛兩水已經治理完畢,可以順暢流通了。恒水源自河北曲陽,衛水源自今河北靈壽,兩水下游在戰國黃河大改造之前均為黃河下游河道的一部分。
[14]鳥夷:古時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民族,鳥是該民族的圖騰,所以如此取名。皮服:指的是鳥夷向中央王朝進貢的野獸的皮毛。
[15]夾:在《東坡書傳》中記載稱:“夾,挾也。自海入河,逆流向西,右顧碣石,如有挾掖也。”碣石:現位于河北唐山樂亭南的海邊石山。
【譯文】
【引文】大禹將國家劃分為九個州,根據山勢來砍伐樹木開通道路,來明確各州的山河大川。
【引文】冀州:壺口已經治理妥當,接著要去治理梁山與岐山。太原治理妥當,接著要整治岳陽地區。覃懷地區治理效果顯著,又開始治理橫流的漳河。冀州這一州的土壤大多都是含鹽度很高的白壤,賦稅應當是第一等的,也摻雜著第二等的賦稅。耕地位于第五等。恒水、衛水都已經疏通了,大陸澤已經整治完工(可以耕種了)。東北的鳥夷民族進獻的奇珍的鳥獸皮毛,他們可以從碣石附近沿著海逆河來進貢。
【原文】
濟河惟兗州[1]。九河既道[2],雷夏既澤[3],灉、沮會同[4]。桑土既蠶[5],是降丘宅土[6]。厥土:黑墳[7],厥草惟繇[8],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9]。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10]。浮于濟、漯[11],達于河。
【注釋】
[1]濟:也就是濟水,是古代的四瀆之一。其發源于今河南濟源市王屋山,東南匯入黃河。舊說曾經潛伏穿過黃河,向東流入山東境內,情況并非如此。應當從河南黃河南岸流入山東。兗州:大概位于今山東西部,河北東南部,河南東北角。在春秋時期,該地為衛地。
[2]九河:泛指兗州境內黃河下游的諸多河道。道:通“導”,疏導的意思。
[3]雷夏:大澤名。位于今山東菏澤東北黃河南岸,古時該地地勢低洼,水積成澤,后淤平。
[4]灉(yōng)、沮:兩水名。灉:黃河的一個分支,舊說乃現今的趙王河。沮:濟水的直流。灉沮兩河合并,共同流入雷夏澤,現已經干涸。
[5]桑土:也就是可以種植桑樹的土地。鄭玄注稱:“濮水之上,地有桑間。”濮上指的是衛國,地屬兗州,在這一地區種植桑樹的特別多,在《詩經》《禮記》中都有相關記載可以證實。
[6]丘:根據考古資料證明,兗州地區的“丘”大多是人工在地勢稍高的地方堆砌而成,用來抗擊洪水。
[7]黑墳:指的是一種含有黑色植物腐質的肥沃土壤。墳:土壤肥沃。馬蓉曰:“墳,有膏肥也。”墳,與肥的音相近。
[8]繇(yáo):指的是植物的抽條,也就是發芽。
[9]貞:在諸多著作中都認為這里是篆文之誤,這里可從。
[10]篚(fěi):圓形的盛東西用的竹器。織文:染成各種花紋的綾羅一類的絲織品。
[11]浮:用船來行水。漯(tà):水名,古時黃河的支流,其舊道從黃河北岸的河南浚縣流入山東,從現今濱州、利律一帶入海。
【譯文】
【引文】濟水與黃河之間地區是兗州。黃河下游的諸多河道已經疏通,雷夏洼地已經形成,灉水、沮水在這里匯合。土地已經足以種植桑樹,喂養家蠶,人們從抵御洪水所筑造的高坡上搬到平地上居住。這一州的土壤均是肥沃的黑土,草木在這里生長旺盛。這里的耕地應當列為第六等,賦稅為第九等。這個州經過十三年的耕種,賦稅才能與其他州的賦稅相同。這個州的貢品主要是漆與絲,以及裝在圓竹筐中染有諸多美麗花紋的絲織品。進貢的貢品途經濟水、漯水通過船進入黃河。
【原文】
海、岱惟青州[1]。嵎夷既略[2],濰、淄其道[3]。厥土:白墳[4],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惟錯[5]。岱畎絲、枲、鉛、松、怪石[6]。萊夷作牧[7]。厥篚檿絲[8]。浮于汶[9],達于濟。
【注釋】
[1]海:這里指的是渤海。岱:指的是泰山,因“岱”與“泰”的意思相近所致。青州:禹所劃分的九州之一,地處今山東半島,東北到遼寧東部一帶。
[2]嵎(yú)夷:泛指古代東方少數民族,這里指的是東方沿海的東夷族。略:劃分疆域。
[3]濰:濰河,發源于今山東莒(jǔ)縣的北濰山。淄:淄河,起源于今山東益都。道:疏通,治理。
[4]白墳:灰色的肥沃土壤。辛樹幟《禹貢新解》中寫道:“青州為今之山東半島,丘陵地多為棕壤,惟于古代亦多森林,所積腐殖質因沿海濕潤而較豐,但為酸性,成為灰壤,或即所稱白壤。”
[5]鹽:海鹽,青州位于今山東沿海地區,盛產海鹽。絺(chī):一種精細的葛布。海物:指的是海魚這類的可以食用的海產品。惟:與。錯:治玉的磨礪石。
[6]岱畎(quǎn):泰山的溝谷。絲:蠶絲。枲(xǐ):大麻的一種,纖維可以做成麻布的原料。鉛:青白色的礦石,能加工用于繪畫和涂飾。怪石:奇形怪狀的玉石。
[7]萊夷:在今山東半島一帶活動的夷人。作牧:呈獻畜牧。
[8]檿(yǎn)絲:柞(zuò)蠶絲。
[9]汶:汶水,起源于今萊蕪東北,途經泰安、寧陽,到東平進入濟水。
【譯文】
【引文】渤海與泰山之間的地區是青州。已經整治好東北方的嵎夷族,劃好了疆域,疏通了濰河、淄河。這一州的土壤是灰白色的肥沃土壤,廣大的沿海地區是鹽堿地。這里的耕地應當是第三等。賦稅是第四等。這一州的貢品是鹽、細葛布、海產品以及磨玉的礪石,并有泰山山谷地區所出產的絲、大麻、鉛、松以及奇形怪狀的玉石,萊夷族貢獻的是畜產,以及裝在竹筐子里的柞蠶絲。進貢的船從汶水之大濟水,并由此行駛進入黃河。
【原文】
海、岱及淮惟徐州[1]。淮、沂其乂[2],蒙、羽其藝[3],大野既豬,東原厎平[4]。厥土:赤埴墳[5],草木漸包[6]。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7],羽畎夏翟[8],嶧陽孤桐[9],泗濱浮磬[10],淮夷珠暨魚[11]。厥篚玄纖縞[12]。浮于淮、泗,達于河。
【注釋】
[1]淮:指的是淮河。徐州:禹劃分的九州之一,現為山東南部、江蘇、安徽北部地區。
[2]沂:指的是沂水,發源于山東沂水縣北部。乂:整治,治理。
[3]蒙:指的是蒙山,在今山東蒙陰西南。羽:羽山,位于今江蘇贛榆西南地區。并非傳說中的舜殛(jí)鯀之地。藝:種植。
[4]東原:今山東泰安到東平一帶,在鄭玄注稱:“地名,地平郡即東原。”
[5]赤埴(zhí)墳:棕色的黏性沃土。
[6]漸包:蔡建云:“漸,進長也;苞,叢生也。包苞近。”指的是草木不斷生長。
[7]土五色:指的是青、紅、白、黑、黃這五種顏色不同的土。五色土產于今江蘇銅山、山東諸城一帶。
[8]羽畎:羽山的山谷。羽:羽山。畎:山谷。夏翟:五種顏色的羽毛,古代人用來當作舞飾或者旌旗上的裝飾。
[9]嶧(yì)陽:山名,位于今江蘇省邳(pī)縣西南八十里處。孤桐:古時將桐樹中長得特別好的稱為孤桐。
[10]泗:水名。發源于現在的山東泗水縣。浮磬:石頭的一種。
[11]淮夷:甲骨文中寫為“佳夷”,淮北之夷,在徐州境內。玭(pín)珠:蚌珠。
[12]玄:紅黑色的絲織品。縞:白色的絲織品。
【譯文】
【引文】東面沿海,向北到達泰山,南面到達淮河之間的地帶是徐州。懷水、沂水都已經整治妥當了,蒙山、羽山地區也能夠耕種了。大野澤匯聚了四方的流水,東原地區的水患災害可以解除了。這一州的土壤是棕色的肥沃黏土,草木生長茂盛。耕地可以列為第二等,賦稅則是第五等。這一州的貢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中出產的長尾野雞,嶧山以南的特產是制琴用的良桐,制磬用的石料,以及淮夷族所進獻的珍珠和魚產品,還有用筐來裝的紅黑色的細繒以及白色的綢帛。進貢的船只從淮水途經泗水,經過菏水,再從菏水流入濟水進入黃河。
【原文】
淮海惟揚州[1]。彭蠡既豬[2],陽鳥攸居[3]。三江既入[4],震澤厎定[5]。篠既敷[6],厥草惟夭[7],厥木惟喬。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厥貢惟金三品[8],瑤、琨篠、齒、革、羽、毛惟木[9]。島夷卉服[10]。厥篚織貝[11],厥包橘柚[12],錫貢。沿于江、海,達于淮、泗。
【注釋】
[1]揚州:禹所劃分的九州之一。《呂氏春秋》中記載稱:“東南為揚州,越也。”揚為越的音轉。揚州范圍為現在的浙江、江西、福建全境,加上江蘇、安徽、河南南部,湖北的東部以及廣東的北部。
[2]彭蠡:澤名,專家多認為是現在長江南岸的鄱陽湖。非也。根據《漢書·地理志》中的相關記載可以斷定當時與漢水相通的彭蠡應當在長江的北岸,并不是現在的長江南岸的鄱陽湖。根據《史記·武帝本紀》中相關記載可以斷定,彭蠡應當位于今湖北東部、安徽西部一帶的長江北岸。豬:同“潴”,水停聚處。
[3]陽鳥:鴻雁之類的候鳥。攸居:安居。
[4]三江:歷來說法不一,主要可以分為五種。第一種認為三江指的是長江下游分道入海的三條支流。第二種認為是太湖入海的三條水系。也就是松江(吳淞江)、婁江(瀏河)、東江(今湮)。第三種認為是長江之外的三條江。第四種認為是長江與另外兩水即吳淞江、錢塘江的合稱。第五種認為是相對于長江上中下游而言。與上下文相結合,三江應當在太湖附近,也就是與太湖相同。大多數認為第三種可取,可能是泛指今江蘇、浙江、上海一帶的入海河流。
[5]震澤:太湖。厎:致。
[6]篠(xiǎo):箭竹。(dàng):大竹。
[7]夭:草木生長茂盛的樣子。
[8]金三品:班固云:“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也就是金銀銅這三種稱為金三品。不過古代多將銅稱為金,金三品也就是青銅、白銅和赤銅,鄭玄注稱:“金三品者,銅三色也。”揚州地區多出銅礦,可取。
[9]瑤:美玉。琨:美石。
[10]島夷:指的是東海南海大小島嶼上的少數民族。卉服:草制的衣帽鞋這類的東西。
[11]織貝:有貝紋的絲織品。
[12]包:包裝。橘:橘子。柚:柚子。錫:賞賜。
【譯文】
【引文】北面從淮河開始,東南端到海之間的地域是揚州。彭蠡澤已經匯集了多條水流,成為每年鴻雁南歸過冬的暫時棲息地。彭蠡向東的諸江之水已經匯入大海,太湖水域也已經治理完畢。遍地都生長著大小竹子,草木茂盛。這一州的土質屬于潮濕泥土,耕地列為第九等,賦稅則列為第七等,有時候會摻雜第六等。這一州的貢品有青銅、白銅與赤銅,以及美玉美石、大小的竹材。與島夷族所進獻的草制的衣帽鞋子、用筐來盛放的多彩的絲織貝錦,以及包裝起來的橘子、柚子。進貢的船只沿著長江、黃河直抵淮河、泗水,之后再沿著徐州的貢道進入黃河。
【原文】
荊及衡陽惟荊州[1]。江、漢朝宗于海[2],九江孔殷[3],沱、潛既道[4],云土夢作乂[5]。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6],礪砥砮丹[7],惟箘楛[8],三邦厎貢厥名。包匭菁茅[9],厥篚玄纁璣組[10],九江納錫大龜。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11],至于南河。
【注釋】
[1]荊:荊山。位于今湖北省南漳縣西。衡陽:衡山的南麓。荊州:禹劃分的九州之一。其領域為北面從湖北的南漳向東,到安徽的淮河上游。東臨揚州,從淮河上游穿過湖北省的東部,沿著湘、贛向南,西面臨梁州,從湖北的西南越四川的東南,到達貴州東部。南面不過五嶺。其范圍主要是現在的湖北中南部、湖南中北部、四川與貴州的一部分。
[2]江:指的是長江。漢:指的是漢水。《孔傳》中認為:二水經此州入海,有似于朝。百川以海為宗。宗,尊也。
[3]九江:說法各異,約為五種。現多認為位于湖北黃岡地區廣濟一帶。九是虛數,并非是指九條水。
[4]沱:長江支流。潛:漢水的支流。在《爾雅·釋水》中解釋為:“水自江出為沱,自漢出為潛。”因此可以看出這里并非指的是某條具體的河流。既道:治理后循其河道。
[5]云夢:指的是云夢澤。《爾雅·釋地》中記載稱:“楚有云夢。”專家認為云夢澤乃是地跨長江南北。孫詒讓在《周禮正義·職方氏》中寫道:“云夢澤,水則潴為洞庭,郭景純云巴丘湖也。至于全藪陸地,則直跨今湖北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五府境。”其說可取。
[6]杶(chūn):椿樹。干:柘(zhè)木,可以做成弓。栝(guā):檜(guì)樹。
[7]礪:粗磨刀石。砥:細磨刀石。砮(nǔ):能夠做成箭鏃的石頭。
[8]箘(jùn)(lù):竹子的名字。能夠做箭桿。楛(hù):木名。能夠做箭桿。
[9]匭(guǐ):小箱子,小匣子。菁茅:帶有毛刺的茅草,在古代進行宗廟祭祀的時候會將酒灑在上面,來供神靈飲用,稱為縮酒。
[10]玄:黑色。纁:黃赤色。璣:珍珠這類的珍品。組:一種絲帶,用作頭飾。
[11]逾:從水登岸陸行曰逾。洛水與漢水的支流并不相通,中間隔了數十里,因此要走過這一段陸路才能到達洛水。
【譯文】
【引文】荊州到衡山南面的廣闊地帶就是荊州。長江、漢水在這里匯聚一起流入大海,到了九江地區水流增大,長江的支流沱江、漢水的支流潛江,都已經疏通完畢,云夢澤地區也得到了整治,可以耕種。這一州的土質是潮濕的泥地,天地列為第八等,賦稅則是第三等。這一州的貢品有鳥的羽毛,旄牛尾、象牙、獸皮以及黃銅、青銅、紅銅,椿樹、柘木、檜樹、柏樹以及粗磨刀石、細磨刀石、砮石、朱砂,還有竹筍、美竹、楛樹,州內各地也獻上了自己當地的特產,裝在小匣子里的菁茅,裝在筐子里的紅黑色的與黃紅色的絲織品,還有用來佩戴玉佩的綬帶,更有九江一帶所獻上的祭祀神靈用的神龜。進貢的路線是先從長江支流沱江、到漢水支流潛江,直抵漢水,之后登陸從陸地到達洛水,然后進入黃河。
【原文】
荊河惟豫州[1]。伊、洛、瀍、澗既入于河[2],滎波既豬[3]。導菏澤[4],被孟豬[5]。厥土惟壤[6],下土墳壚[7]。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絺、纻[8],厥篚纖纊[9],錫貢磬錯[10]。浮于洛,達于河。
【注釋】
[1]豫州:禹所劃分的九州之一。在九州的中央地帶,與青州之處其他七州相鄰,也被稱為“中州”。其范圍包括今河南黃河之南、湖北北部等地區。
[2]伊:伊水。源自今河南盧氏。洛:源自陜西洛南。瀍(chán):瀍水,源自今河南孟津西北谷城山,東入洛水。澗:澗水,源自今河南澠池,東入洛水。
[3]滎(xíng)波:為濟水的溢流,滎波也就是滎播。今位于河南滎陽境內。
[4]菏澤:今位于山東定陶,為菏水與濟水流經的地區。
[5]被:覆蓋,溢漫。孟豬:也就是孟諸,位于今河南商丘東北。
[6]壤:土壤,指的是無塊的柔土。
[7]下土墳壚:在辛樹幟的《禹貢新解》中寫道:“分布于豫州,與前述之墳皆為壤之下土即底層。許慎著《說文》釋壚為黑剛土,土堅剛而色黑,或指分布于河南低城地石灰性沖擊土底層之深灰黏土與石灰結核;結核多者連接成層。今河南、山西、山東人們尚有稱之為壚者,亦稱沙姜,繼為丘陵土與次生黃土所掩蓋。無論就地區所在言或就土層排列言,皆屬符合。”此說可取。
[8]枲:麻。絺:精細的葛織物。
[9]纖纊(kuàng):細綿,細綢。
[10]錯:治玉之石。
【譯文】
【引文】荊州至黃河之間一帶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澗水都已經疏通匯入黃河,滎澤地區漫出的水也已經匯成了湖,水滿時,可以疏通菏澤之水向南匯入孟豬澤。這一州的土質是無塊的柔土,低下的地方是黑色的硬土,耕地可以排為第四等,賦稅為第二等,摻雜著出現第一等。這一州的貢品是漆、絲、精細的葛布、纻麻,還有用筐子裝的細絲棉,以及磨磬會用到的礪石。進獻貢品的路線是從洛水用船只運到黃河。
【原文】
華陽、黑水惟梁州[1]。岷、嶓既藝[2],沱、潛既道,蔡、蒙旅平[3],和夷厎績[4]。厥土青黎[5],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厥貢璆、鐵、銀、鏤、砮、磬[6],熊羆狐貍織皮[7],西傾因桓是來[8],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9],亂于河[10]。
【注釋】
[1]華陽:華山的南面。華山位于陜西省東部,是五岳之一,被稱為西岳。黑水,說法各異,有七種之多。梁州,大禹劃分的九州之一。其范圍為今四川東部與陜西、甘肅南部。
[2]岷:岷山,位于今四川省松潘縣境內,岷江所出。嶓:嶓冢山,位于今陜西省寧強縣東北。藝:種植。
[3]蔡:蔡山。葉夢得在《尚書傳》中認為指的是四川雅安東南的蔡家山,也被稱為周公山。胡渭認為指的是峨眉山。蒙:蒙山,位于今四川雅安、名山、廬山三縣的交界處。顧頡剛則認為《禹貢》中所說的江、漢指的是嘉陵江,而蔡、蒙兩山不應當在雅安、峨眉一帶。旅:蔡沈認為指的是旅祭,祭山之禮。《禮記注》中認為:“旅,道也。”旅平也就是平整道路的意思。
[4]和夷:古時少數民族的名字。
[5]青黎:指的是四川的青泥田、紫泥田與紫色土等土壤。《孔傳》中曾經提及為:“色青黑而沃壤。”
[6]璆(qiú):梁州特產的一種黃金。鏤:質地堅硬可以用來刻鏤的一種鐵。
[7]羆(pí):熊的一種,也被稱為馬熊。狐:跟犬類似而長尾。貍:小狐。織:用獸的毛粗略織成的一種織品。皮:裘。
[8]西傾:山的名字。位于甘肅、青海的交界處。桓:桓水,也就是現在的嘉陵江上游的白龍江。西傾因桓是來:在《尚書校釋譯論·禹貢》中認為該句與上文的“和夷”之句同敘少數民族,由于錯簡的原因而被排在了此處,應當移到“和夷厎績”之句的下面,此說法可取。但是保持原文不動,譯文可以更正。
[9]逾于沔(miǎn),入于渭:此處存疑。在金履祥的《尚書表注》中認為此處有誤,應當寫為“入于沔,逾于渭”,可取。沔:沔水。漢水的上游。渭:渭水,源自今甘肅渭源,是黃河最大的支流。
[10]亂:正面橫渡。
【譯文】
【引文】華山南面與黑水之間的區域是梁州。岷山與嶓冢山經過整治之后可以耕種莊稼,江、漢兩水的支流沱江、潛江的河道已經疏通,蔡山、蒙山地區的河道也都得到了平治,和夷族等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也已經整頓安定。這一州的土質是青黏土,耕地被排為第七等,賦稅被列為第八等,摻雜著第七等、第九等這兩等。這一州的貢品有黃金、鐵、銀、鋼鐵、石箭簇、磬石,以及熊、馬熊、狐、貍這四種可以做成皮裘的野獸的皮毛。西傾山地區的羌民可以沿著桓水來往,貢道是先用船只運送,從潛水到沔水,再登上陸地運送到渭水,之后再橫渡渭水直抵黃河。
【原文】
黑水、西河惟雍州[1]。弱水既西[2],涇屬渭汭[3],漆、沮既從[4],灃水攸同[5]。荊、岐既旅[6],終南、惇物[7],至于鳥鼠[8]。原隰厎績[9],至于豬野[10]。三危既宅[11],三苗丕敘。厥土惟黃壤[12],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厥貢惟球琳瑯玕[13]。浮于積石[14],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敘[15]。
【注釋】
[1]西河:指的是山西與陜西交界處的黃河,因位于冀州的西面而得名。雍州:九州之一,現位于陜西中部、北部以及甘肅的大部分地區。
[2]弱水:指的是現在甘肅的張掖河,位于今甘肅山丹。
[3]涇:涇水,有兩源。北源出自甘肅固原縣,南源出自涇源縣。屬:匯入。渭汭(ruì):涇水流入渭水相交曲折的地區。
[4]漆:漆水,發源地為今陜西銅川市東北,西南流至耀縣與沮水交匯,名為石川河。沮:沮水,發源地為陜西黃耀縣,東南流黃陵南,又東流與漆水交匯,向東流入渭水。既從:指的是漆水匯入沮水,沮水匯入渭水。
[5]灃(fēng):灃水。發源地為陜西戶縣的終南山,北流匯入渭水。同:指的是灃水與漆水、沮水相同最終都匯入渭水。
[6]荊:荊山,這里所說的并非是湖北南漳的荊州荊山,指的是朝邑(現位于陜西大荔縣東)。岐:岐山,位于現在的陜西岐山縣東北與扶風縣的交界處。旅:道,表示整治完畢。
[7]終南:終南山。位于現在的陜西西安南五十里處。惇(dūn)物: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太乙山的北峰武功山。在胡渭的《禹貢錐指》中如此認為。另一種則是程大昌的說法,認為指的是終南山高且廣,出產頗多的意思。今從胡渭的說法。
[8]鳥鼠:山名。全稱為鳥鼠同穴山。位于今甘肅渭源縣西南。
[9]原隰(xí):本意是指地勢較低的濕地,鄭玄認為是地名。位于今陜西旬邑與彬縣一帶。兩者各有根據。
[10]豬野:亦寫為“都野”,泛指雍州的湖澤和肥沃的土壤。
[11]三危:山名。在《左傳·昭公九年》中杜預注解稱:“三危山在瓜州,今敦煌。”這種說法可取。宅:安定的意思。
[12]黃壤:該地原為黃土高原,所以泛稱為黃壤。
[13]球:玉磬。琳:青碧色調玉。瑯(láng)玕(gān):山中所出產的玉石。
[14]積石:山名,指的是現在位于青海同仁、同德兩縣西南的阿尼瑪卿山。
[15]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敘:根據《尚書校釋譯論·禹貢》中的說法,認為這十二個字乃是錯簡所致。“織皮”應當位于“球琳瑯玕”的后面,而“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敘”應當放在“三苗丕敘”的后面。如今經文保持不動,譯文可以糾正過來。織皮,是貢品之一。昆侖是族名。梁搜應當為地名,位于現在的內蒙古鄂托克旗南故朔方城。西戎:少數民族之一。
【譯文】
【引文】黑水到山陜界黃河之間的地域是雍州。弱水疏通之后向西流去,涇水疏通之后匯入渭水。漆水與沮水疏通之后匯合流入渭水,灃水北流,(跟漆水、沮水)一樣流入渭水。荊山、岐山地區整治完成,終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鳥鼠同穴山,不管是平原還是濕地,都已經整頓完畢,知道豬野澤這一土壤肥沃的湖澤地區。三危山的百姓安居樂業,被遷居到這里的三苗也順從起來,西面的昆侖、析支、渠搜等少數民族也開始安定下來。這一州的土質是黃壤,田地排為第一等,賦稅為第六等。這一州的貢品有玉磬、碧玉、美玉,以及可以用來做成裘的毛皮。貢道是從積石山附近的黃河,到達龍門一帶的黃河,與從渭水入河的船只相遇于黃河之處。
【原文】
導岍及岐[1],至于荊山[2];逾于河[3],壺口、雷首[4],至于太岳[5];厎柱、析城[6],至于王屋[7];太行、恒山[8],至于碣石,入于海[9];西傾、朱圉、鳥鼠[10],至于太華;熊耳、外方、桐柏[11],至于陪尾[12]。導嶓冢,至于荊山;內方[13],至于大別[14]。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15]。
【注釋】
[1]導:循行。岍(qiān):山名,兩漢志中都說岍山是陜西省隴縣西南的吳山。岐:岐山,現位于陜西岐山縣東北地區。
[2]荊山:并非是荊州的荊山,而是北荊山,現位于陜西大荔東南朝邑西。
[3]逾在這里指的是山阻斷了河水,自導山從雍州境越河到冀州境內。與上文所說的舍棄船只登陸的意思正好相反。
[4]壺口:山名。位于今山西省吉縣。雷首:山名。位于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稱:“(河東郡)蒲反,……雷首山在南。”
[5]太岳:山名,現位于山西省霍縣東。
[6]厎柱:山名,也稱為三門山,位于今山西平陸縣東五十里的黃河中,南臨河南三門峽市。析城:山名,位于今山西陽城縣西南地區。
[7]王屋:指的是王屋山,南跨河南濟源市,西跨山西垣曲縣,北臨河北,山有三重,看上去像屋,因此而得名。
[8]太行:指的是太行山。恒山:山名,五岳中的北岳。
[9]入于海:指的是山勢盡于海。
[10]西傾:山名。位于甘肅、青海交界處。朱圉(yǔ):山名,位于今甘肅甘谷。
[11]熊耳:山名。位于今河南盧氏。外方:山名,指的是現在位于河南登封境內的嵩山,五岳中的中岳。桐柏:山名,位于河南省桐柏。
[12]陪尾:山名,指的是今位于湖北安陸的橫山。
[13]內方:山名,今位于湖北鐘祥西南。
[14]大別:山名,現位于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處。
[15]敷淺原:指的是現在江西廬山東南部的高地。
【譯文】
【引文】循行九州的諸山,首先順著渭水北岸,自岍山、岐山,一直抵達黃河西岸的北條荊山;越過大河,從戶口山,途經雷首山,抵達太岳山;南面從厎柱善,東經析城山,直抵王屋山;東北從太行山、橫山,直抵碣石山,從這里能夠進入渤海。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同穴山一直到華山;順著大海的南面,循行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到陪尾山。再順著漢水,自嶓冢山,一直抵達南條荊山;然后從內方山,一直抵達大別山;又再次沿順江而行,自岷山的南面蜿蜒抵達衡山;然后越過九江,一直到敷淺原。
【原文】
導弱水[1],至于合黎[2],馀波入于流沙[3]。
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4]。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5],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津[6],東過洛汭[7],至于大伾[8];北過降水[9],至于大陸[10],又北,播為九河[11],同為逆河[12],入于海。
【注釋】
[1]導:按照水系對各水進行記錄。弱水:指的是張掖河,發源地為今甘肅山丹,向西流入居延海。
[2]合黎:馬融、鄭玄均認為是山名。《孔傳》中認為是水名。以上三處地點都在今甘肅境內。
[3]馀波:指河的下游。流沙:也就是阿拉善沙漠。
[4]南海:歷來說法不一,大多認為是青海。
[5]華陰:華山的北面。
[6]孟津:古時黃河的渡口,現位于河南孟津一帶。
[7]洛汭(ruì):洛水匯入黃河的地方,現位于河南鞏義東北。
[8]大伾(pī):大伾山,現位于河南浚縣。
[9]降水:也寫為“洚”,發源地在現在的山西省屯留方山。
[10]大陸:湖澤的名字,也被稱為鉅鹿澤。
[11]播:分布,分散。
[12]逆河:海水漲潮的時候會倒流入河。逆:迎。
【譯文】
【引文】對九州各個水系循行,弱水,向西流到合黎山下,它的下游向北流入沙漠之中。
【引文】對九州各個水系循行,黑水,流到三危山,最后流入南海。
【引文】河水,流到了積石山,到達龍門,向南流到了華山北面,向東流到了厎柱山,之后又向東流到了孟津,東過洛水入河的地方,再往前流入大陸澤,又從大陸澤的東北流出,分散為了九條河道,各個河道下游進入海口河段都會在海水漲潮的時候倒流入河,最后都進入渤海。
【原文】
嶓冢導漾[1],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2],過三澨[3],至于大別,南入于江[4]。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5],入于海。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6],又東至于澧[7];過九江,至于東陵[8],東迆北[9],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
【注釋】
[1]様:様水,漢水的上游。
[2]滄浪之水:指的是原楚國境內的漢水的名字。在《楚辭·漁父》中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由此處可知是從湖北丹江口到三澨所在地裹樊之間的漢水。
[3]三澨(shì):在胡渭所寫的《禹貢錐指》中寫道:“三澨當在清水入漢處。以在襄城北,即大堤。一在樊城南,以在三洲口東,皆襄陽縣地。”可取。
[4]南入于江:漢水經過湖北裹樊之后,向東南流,經過大別山西南麓后,向南流入長江。
[5]北江:長江的下游,彭蠡向東的一段流域,并非指的是漢水。
[6]沱:長江支流都被稱為沱。這里特指四川境內岷江東一帶的水域。
[7]澧:指的是今川東諸水以下,江西九江以上的長江河道所要經過的一段湖沼澤。
[8]東陵:地名。位于今安徽安慶、樅(zōng)陽、彭蠡以西的地區。
[9]迆(yí):斜行。匯:水流眾多,回旋停蓄潴而形成湖澤。
【譯文】
【引文】様水的疏導要從嶓冢山開始,向東流稱為漢水。再向東流稱為滄浪之水,向前南流經過三澨,匯入大別山,再向南流進入長江,又向東匯入彭蠡澤,彭蠡澤以東的長江流域稱為北江,匯入東海。
【引文】長江的疏導從岷山開始,又從東面分出了支流統稱為沱江,江水的主河道徑自折向東流,一直抵達澧水流域,之后經由九江,抵達東陵;再從東陵向東流去,綿延北流,在彭蠡澤交匯,之后再從彭蠡澤中部以東的流域稱為中江,最后匯入東海。
【原文】
導沇水[1],東流為濟[2],入于河[3],溢為滎[4];東出于陶丘北[5],又東至于菏,又東北,會于汶,又北,東入于海。
導淮自桐柏[6],東會于泗、沂,東入于海。
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灃,又東會于涇,又東過漆沮[7],入于河。
導洛自熊耳[8],東北會于澗、瀍;又東會于伊,又東北入于河[9]。
【注釋】
[1]沇(yǎn)水:發源地為王屋山,來到河南武陟進入黃河。
[2]東流為濟:偽《孔傳》說:“泉源為沇,流去為濟。”
[3]入于河:源于王屋山的濟水向南匯入黃河。
[4]溢:黃河水漲滿外溢,形成了滎澤。滎:滎澤,位于今河南滎陽,漢代的時候已經淤平。
[5]陶丘:現位于山東省定陶。
[6]淮:淮河。桐柏:桐柏山,現位于河南桐柏。
[7]漆、沮:兩條水的名字。
[8]洛:洛水,源出自現在的陜西洛陽。熊耳:山名,位于陜西洛南西南,與上文所說的“熊耳、外方、桐柏”中的“熊耳”并非指的是同一座山。
[9]東北入于河:洛水向東與伊水交匯后,向東經過河南鞏縣南,又向東北流入洛口進入黃河。
【譯文】
【引文】疏導沇水,向東流的水域叫作濟水,匯入黃河,然后跨過黃河向南溢出形成滎澤,再向東穿過陶丘的北面,又向東匯于菏澤,繼續向東北流和汶水相交,再往北流,最后轉向東,匯入大海。
【引文】疏導淮河,從桐柏山開始,向東流與泗水與沂水匯合,向東匯入大海。
【引文】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向東與灃水匯合,再往東流到達涇水匯入渭水的地方,繼續向東流經過漆水、沮水匯入渭水的地方,最終注入黃河。
【引文】疏通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流與澗水、瀍水匯合之后,又向東流與伊水匯合,再向東北匯入黃河。
【原文】
九州攸同[1],四隩既宅[2],九山刊旅[3],九川滌源[4],九澤既陂,四海會同[5]。六府孔修[6],庶土交正[7],厎慎財賦[8],咸則三壤[9],成賦中邦[10]。錫土姓[11],祗臺德先,不距朕行。
【注釋】
[1]九州: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這九個州。攸:所。
[2]四隩(ào):四方。四隩既宅:也就是說四方均能成為可以居住的地方。
[3]九山:與下文的“九川”“九澤”都泛指的是九州的山川林澤。
[4]滌:清除,疏通到達。
[5]四海會同:天下統一。
[6]六府:負責貢賦稅收的六個府庫。孔:很。修:整備。
[7]庶:眾。庶土:泛指九州眾多的土地。交正:指的是通過考察,了解各地的土地質量等級。
[8]厎(dǐ):獲取,得到。
[9]咸:都。則:發,可引申為可以依據的標準。三壤:可以將土壤分為上中下三品,細分為九等。
[10]成賦:繳納賦稅。
[11]中邦:指的是九州,《實際·夏本紀》中作“中國”,是相對四海、四夷而言。
【譯文】
【引文】九州的疏導山水的工程已經順利竣工,四方都已經可以居住了。九州的山川大多都已經砍伐開通了道路,九州的大河也都已經疏通,九州的胡澤大部分都修建了堤防,四海統一了。負責貢賦稅收的六府運作通暢,九州的土地都能夠征收賦稅了,但是一定要嚴謹地規定財貨貢賦的征收標準到底是多少,九州之內的賦稅應當根據土壤的情況按照標準來確定。之后分土賜姓,建立諸侯國,諸侯們應當成為我提倡的道德的表率,不違背我倡導的德行。
【原文】
五百里甸服[1]:百里賦納總[2],二百里納铚[3],三百里納秸服[4],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5]:百里采[6],二百里男邦[7],三百里諸侯[8]。五百里綏服[9]:三百里揆文教[10],二百里奮武衛[11]。五百里要服[12]: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13]:三百里蠻[14],二百里流[15]。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注釋】
[1]甸服:在天子的領地服役。甸:王田,天子的領地。本文將大禹時期國都之外劃分了五個等級,每一等四方各相距五百里,國都之外第一等稱為甸服。《國語·周語上》:“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
[2]百里賦納總:將莊稼連根拔起連帶著穗子與禾莖捆成捆交付給官府。總:就是將禾束成一捆。
[3]納铚(zhì):入貢禾穗。铚:農具,短鐮刀。割下的禾苗要將穗子用短鐮刀削去,因此用铚來代表穗子。
[4]秸服:“服”疑為衍文。馬融說:“秸,去其穎。”穎:指的是禾莖的尖端。
[5]侯服:在甸服以外的五百里范圍,為五服中的第二等,距離王都有一千里。
[6]采:這里指的是卿大夫的邑地。
[7]男邦:南、任在古時通用,任,是負擔的意思。在《書集傳》中國,蔡沈認為:“男邦,男爵小國也。”要比卿大夫的等級稍微高一些。
[8]諸侯,蔡沈認為:“諸侯之爵大國。”乃是比男的封國要大一些。
[9]綏服:侯服以外的五百里,距離王都一千五百里。綏:就是安的意思。
[10]揆文教:主持文教事宜的官員。揆:官,這里為動詞,是管理,負責的意思。
[11]奮武衛:振興武力,保家衛國。
[12]要服:綏服以外的五百里,距離王都兩千里。要:在《書集傳》中,蔡沈提到說:“要者取要約之義,特羈縻之而已。”
[13]荒服:要服以外的五百里,距離王都兩千五百里,是距離最遠的衣服。取其地荒遠:政教荒廢的意思。
[14]蠻:與上文的“夷”為對文,按照蠻夷之習對待。
[15]流:與上文的“蔡”為對文,也就是流放、放任的意思。
【譯文】
【引文】天子國都之外五百里的區域稱為甸服:相距國都一百里之內的要繳納連帶著秸穗的成捆的禾;兩百里之內的要繳納穗頭作為賦稅;相距三百里的要繳納去了秸芒的穗作為賦稅;四百里的要繳納谷粒作為賦稅;五百里之內的要繳納細谷作為賦稅。
【引文】甸服之外五百里的區域稱為侯服:距離侯服百里區域內的大夫采邑,百姓為天子服役;距離二百里區域的為男爵地,為天子擔負著一定的差役;距離三百里區域之外的諸侯國的百姓,為天子警戒放哨。
【引文】侯服之外的五百里區域稱為綏服:距離綏服三百里范圍之內設有主持文教的官員來推廣文教;另外二百里區域內的百姓都武裝起來,保家衛國。
【引文】綏服之外的五百里區域稱為要服:距離要服三百里區域內的百姓要逐漸改變自己的風俗;另外二百里區域的百姓能夠減免對他們的賦稅。
【引文】要服之外五百里的區域稱為荒服,距離荒服三百里區域內的百姓根據風俗來治理,簡化理解;另外兩百里范圍內的百姓可以讓其自由遷徙,不去規定他們是否需要繳納貢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