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榮晉學術論著自選集(全四卷)
- 葛榮晉
- 16073字
- 2019-12-05 16:15:07
第五章
道家的“自勝者強”與管理者的“無為”品格
老子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三十三章)意謂能戰勝別人者是有力量的人,而只有戰勝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管理者的成功與失敗,決定于能否戰勝自己,能否管理好自己。只有先管理好自己,才有資格去管理他人。要戰勝自己的錯誤、缺點和不足,就要通過加強修養使自己具備道家“無為”的高尚品格。道商只有通過內在修養具有“無為”品格,才能在管理上有效地實施“無為而治”。
一、“知雄守雌”
老子從“無為”觀念出發,進一步演繹出“柔弱勝剛強”(《老子》三十六章)的人生智慧。在社會上,一般人都懂得“剛強勝柔弱”的道理,而老子則依據“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的原則,深刻地揭示了“柔弱勝剛強”的人生真諦。
“柔弱勝剛強”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老子認為,世界上凡是剛強的都是死一類的東西,凡是柔弱的都是生一類的東西。從自然界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老子》七十六章)。人和萬物活的時候形體柔軟,死了之后就僵硬枯槁。“木剛則折”(《老子》七十六章),是說樹木由小變大,由弱變強,長大成材后,為工匠所需,反而遭到砍伐。這也就是“林木茂而斧斤至”的意思。從社會上看,“兵強則滅”(《老子》七十六章),是說兩軍對戰,力量占優勢的一方,往往恃強而驕,反而不能取勝。例如淝水之戰,苻堅依仗百萬大軍“投鞭斷流”,結果被五萬晉軍所擊敗,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老子》七十三章),是說勇于自我恃強的,就會送命;敢于表現柔弱的,反而保全生命。“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四十二章),強盜和暴虐之人,總是不得好死的。孔子的學生子路性情粗野,剛強好斗,結果在統治者內部的一場權力之爭中,死于兵刃,被剁成肉醬,也是“強梁者不得其死”的一個例證。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老子》七十八章)老子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四十三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老子》七十八章),水雖是地上最柔弱的東西,隨圓而圓,隨方而方,但它卻能懷山襄陵,穿石銷金。嬰兒也是最為柔弱的,不但筋骨柔弱,而且無知無欲,毫無自衛能力,但是卻充滿生機,最終是要戰勝成人的。弱小的新生事物,通過革命手段,最終總是要戰勝強大的舊事物的。
依據“柔弱勝剛強”的原則,老子提出了“知雄守雌”的人生智慧。
“知雄守雌”,也叫“知白守黑”, “知榮守辱”,是老子的人格要素的重要內容之一。老子曰:“知其雄(雄動、剛強),守其雌(雌靜、柔弱),為天下溪(溝溪)”; “知其白(是非光彩),守其黑(安于暗昧、沉默自處),為天下式(楷模)”; “知其榮(尊榮),守其辱(卑辱),為天下谷(川谷)”(《老子》二十八章)。“知雄守雌”,是老子為人設計的一種理想的處世之道。
“知雄守雌”,是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的辯證法思想為其哲學基礎。老子認為“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老子》二十二章),肯定曲、枉、洼、敝等負的方面(即柔弱的方面),是一定會向全、直、盈、新等正的方面(即剛強方面)轉化的,柔弱終會戰勝剛強。俗話說:“委曲求全”,這是對“曲則全”命題的說明。蛇類動物只有先彎曲,然后才能伸直爬行;人只有先屈腿然后才能躍進走路,這是“枉則直”命題的一個例子。江海低洼,百川匯歸;人居謙卑,眾人歸服,這是對“洼則盈”命題的說明。俗話說:“舊的不破,新的不來”,這是對“敝則新”命題的說明。老子不但看到了正面的作用,而且也看到了負面的作用。這是他比一般人高明的地方。
老子根據“知雄守雌”的原則,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人生智慧。在老子看來,圣人的內在本質和外在表現往往是相反的,內在本質是剛強,而外在表現卻是柔弱。他說:圣人“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健)德若偷,質(實)德(真)若渝”(《老子》四十一章)。又說“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四十五章)。宋代蘇軾在《賀歐陽修致仕啟》中曰:“大勇若怯,大智若愚。”這些都是“知雄守雌”原則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不同表現。
傳說商容是老子的老師,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很有學問的人。當他生命垂危的時候,老子去看望他,問道:“您還有什么要教誨弟子的嗎?”商容張開嘴讓他看,然后說:“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回答:“還在。”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說:“全都落光了。”商容注視著老子說:“你明白這是為什么嗎?”老子沉思了一會兒,然后說:“我想這是剛強易衰、柔弱易長的道理。”商容點頭笑著對老子說:“天下的許多道理幾乎都包括在其中了。”
“知雄守雌”的現代價值
在世界市場競爭中,企業家實施的“小狗戰略”,就是老子的“知雄守雌”思想的成功運用。弱小企業面對強勢的競爭對手,應如水一樣隱身于江湖,采取柔弱忍耐的低調策略,悄悄地發展,方能無損。美國1995年在硅谷成立的強斯梅特公司,從事于微處理器芯片的設計,面對的是強大的英特爾公司這一競爭對手。為了避免英特爾公司的注意,采取的就是這種“小狗戰略”,甚至在網站上發布“本站尚在建設中”的消息,隱秘地研發自己的產品。在沒有足夠的競爭力之前,強斯梅特公司是不會向外宣布它的戰略意圖的。直到2000年1月,該公司才公開宣布它已成功地開發出了能同時在視窗和Linux平臺上運行的一系列微處理器。該產品的功耗僅為當時英特爾公司芯片的幾分之一。該公司憑借其產品的強勢競爭力,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的當天,市值高達60億美元。
中國海爾集團在經營管理中,善于選擇和運用“知雄守雌”的原則。張瑞敏認為,企業的發展過程,是由小向大、由弱向強的轉化過程。只有將企業放在弱者的位置,你才有目標,才可以永遠前進。海爾根據“知雄守雌”的原則,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社會分工鏈條上的一個環節,身兼供應商與顧客雙重身份,企業能否在社會分工鏈上實現自身價值,有賴于能否與企業外部的供應商和顧客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企業內部而言,要求以服務為導向,建立企業內部的市場鏈,增強企業的服務意識;對于員工而言,每個員工都處在企業分工鏈的某一環節上,既是顧客,也是供應商。所以,必須以“知雄守雌”的低姿態,處理好企業內部的各種人際關系。對于企業管理者而言,自覺地把自己放在“卑弱”環節,以強烈的服務意識“不恥下問”,做到“每事問”,自然信息更加充分,決策更加科學,執行力更加提高。不論在企業內還是企業外,如能以“知雄守雌”態度,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企業才能具備強大的精神動力。
二、“和光同塵”
根據道家“無為”的哲學智慧,道商應具有“和光同塵”的高貴品質。在老子看來,人在社會上,如果鋒芒太露,言語過苛,過于突出自己,就會敗亡,正如刀錐磨得太銳利,就會折斷一樣。所以,只有“挫其銳(挫折其鋒芒),解其紛(化解與他人的矛盾糾紛),和其光(含光不耀),同其塵(與塵俗混同)”(《老子》五十六章),才能保全自己,達到最高的“玄同”(玄妙齊同)人生境界。
“和光同塵”
什么是“和光同塵”呢?老子解釋說:“圣人方(方正)而不割(傷害),廉(廉潔)而不劌(傷害),直(正直、直率)而不肆(放肆),光(光彩、榮光)而不耀(炫耀、耀眼)。”(《老子》五十八章)圣人雖方正,但能“大方無隅”,與世推移,隨俗方圓,這叫“方而不割”;凡是有棱角的東西都會傷人,圣人雖廉潔有棱角,但能謙和而不爭,這叫“廉而不劌”;圣人雖直率,但能“大直若屈”,這叫“直而不肆”圣人雖有光彩,但能“和其光”,這叫“光而不耀”。“和光同塵”,實際上是一種不露鋒芒、與世無爭、“以民心為心”的處世哲學。這種處世哲學,也被后世某些人奉為至寶。司馬彪《續漢書》云:“平原王君,公以明道,深曉陰陽,懷德而行,和光同塵,不為皎皎之操。”(《太平御覽》卷八二八)東漢名將張奐,屢建戰功,頗有勛名,但性情耿直,終為佞臣所讒。他在臨終時,總結道:“吾前后仕進,十要(腰)艾銀(指官印),不能和光同塵,為讒邪所忌。”(《后漢書·張奐傳》)
不可讓原則捆住自己
在做人上,道商既要“堅持原則”, “剛正不阿”,又要隨機應變,圓活靈通。努力做到情圓理方,切不可讓原則捆住自己,失去民心,招致失敗。古人說:“圓若用智,惟圓善轉。”道理就在于此。
前秦王苻堅的得力大臣王猛在潞州與前燕太傅慕容評對峙。王猛派大將徐成去探查燕軍虛實,令他中午回報,而徐成卻在黃昏時才返回,王猛按照軍紀要斬徐成。鄧羌為徐成求情說:“敵眾我寡,明晨即要打戰,最好是寬恕了他。”王猛堅持說:“如果不斬徐成,軍法威嚴難以建立。”鄧羌回答說:“徐成違期該斬,但我愿與他一起拼死作戰,以求贖罪。”在鄧羌的勸說與威迫下,王猛才赦免了徐成。結果,鄧羌與徐成奮戰殺敵,大敗燕軍,以報主帥。王猛只講軍法而不講人情,是一種理方而情不圓的做法,違背了道家的“大方無隅”的管理原則,是難以贏得部下人心的。而鄧羌按照“理方情圓”的管理之道,明知徐成違期該斬,但面對當前的敵我情況,要想戰勝燕軍,就必須在承認徐成違期該斬的前提下,又要請求寬恕,這是“理方情圓”做事之道的一次成功運用。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后,堅持以武力統一中國,滅掉南方諸侯各國,這是政治原則,不能動搖。一旦南方諸國被滅之后,如何對待這些“孤身遠客”呢?是殺掉放逐他們還是厚待他們?趙匡胤按照“理方情圓”的做人道理,不但對降王賜官封侯,而且對他們的家屬也百般關照。如西蜀被滅后,宋太祖拜孟昶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泰國公,死后,追封他為楚王。孟昶母親初到開封時,趙匡胤即稱她為母,并表示馬上讓她返回蜀地。孟母奏道:“妾身并非思蜀,原先本是太原人氏。儻得歸老家并州,乃妾身所愿。”宋太祖說:“如此,待朕取得太原,便送國母歸去。”宋太祖厚待降王的歷史事實,說明人在待人接物上,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富有人情味,方可贏得下屬的真心愛戴與擁護。這就是道家講的“大方無隅,大直若屈”的精義所在。
三、“四不”之德
根據道家的“光而不耀”的原則,道商應具有“四不”的高貴品格。從正面說,即主張:“自見者不明(聰明),自是者不彰(彰顯),自伐者無功(功勞),自矜者不長(長久)。”(《老子》二十四章)這些“自見”(自我表現,自我吹噓)、“自是”(自以為是)、“自伐”(自我炫耀)、“自矜”(自高自大),都是違背“道”的“無為”本性的表現。從道的“無為”眼光看,這些都是如剩飯、形體上的駢拇、枝指、肉瘤之類“余食贅形”, “故有道者不處”。因為爭強好勝違反人的自然本性,令人厭惡,故“適得其反”。這就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辯證法。所以,從反面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二十二章)。“四不”“無為”品格,來保證道商成功的道德支撐。
在社會上,我們常常看到,人一旦功成名就,就會以功臣自居,爭名譽、爭私利、爭地位。這是老子所不贊同的。老子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老子》二章)又曰:“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老子》三十四章)這是天道的品格。所以,老子一再指出:“果(成功)而勿矜(自高自大),果而勿伐(炫耀),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出于不得已),果而勿強(逞強)。”(《老子》三十章)圣人以天道為法,也應該“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老子》七十七章)。這是老子的人生藝術。
春秋時,晉文公封賞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而未及封賞介子推。介子推以為這種封賞是“貪天之功為己功”,他既不居功自傲,又不要求官祿,反隱居山林,“至死不復見”,結果名垂千秋(見《史記·晉世家》)。《莊子·山木》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陽子到宋國,投宿于一家旅舍。旅舍主人有兩個妻妾,一個長得美麗,一個長得丑陋。但是,丑陋的受到尊寵,美麗的反被冷落。陽子問其故,旅舍主人回答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于是,陽子告誡弟子曰:“行賢而去自賢之心,安往而不愛哉!”這則故事說明,具有“四不”品格的人,因為自己不自我表現、不自以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矜持,所以,受到大家的擁護和稱贊。東漢開國元勛馮異,跟隨劉秀南征北戰,戰功卓著,但是他為人謙退不伐,每當諸將論功封賞之時,他總是獨自一人站在大樹之下,一言不發,被人尊為“大樹將軍”,傳為美談。民間流行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但問耕耘,不問收獲”、“施惠無念,受恩莫忘”等諺語,也是老子的“功成而不居”思想的體現,表現出一種樸實無華的美德。
“四不”之德的重要性
老子提出的“四不”要求,在社會管理中是極為重要的。實踐證明,自是者必敗、自矜者必亡,是千真萬確的真理。項羽百戰百勝,自以為是,以烏江自刎告終;苻堅投鞭斷流,驕態十足,終于淝水敗亡;李自成進駐北京,傲氣畢露,導致起義失敗。所以,毛澤東在《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一再告誡全黨同志:“共產黨員決不可自以為是,盛氣凌人,以為自己是什么都好,別人是什么都不好”。中國有一家襯衫制造廠,1983—1984年,“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頗具開拓精神,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但是隨著榮譽、鮮花與掌聲的增多,管理者“自見”了,“自是”了,“自伐”了,“自矜”了,結果敗落下來。
從美國近10年的企業管理經驗看,在組建的幾百家公司中,成功的并不多,足見“業大易驕”之古訓,是非常重要的。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興衰史也說明了這一真理。亨利·福特在開創這個汽車公司之初,能夠做到“四不”,大膽起用能人庫茲恩斯任總經理,銳意改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條汽車裝配的流水生產線。但是,隨著企業的興盛,他“自是”了,不但獨攬大權,而且也辭退了庫茲恩斯,終于失去了汽車大王的寶座,而被新興的通用汽車公司所代替。后來,他的孫子福特三世接任,吸取了祖父失敗的教訓,“不自伐”、“不自是”,企業又出現了回升的好勢頭,但是后來他又重蹈覆轍,犯了同他祖父一樣的錯誤,使福特公司再次翻車,從市場浪尖上跌落下來。
深圳某家證券公司老總曾一度事業如日中天,在證券市場呼風喚雨,堪稱一位明星人物。但是在光彩的成功面前,他傲慢十足。當有人向他請教時,他既不讓座,也不站起來接待,而是坐在他的大班臺后面蹺著二郎腿,儼然一副居高臨下的模樣。一位資深證券商評曰:“敗象已露。”果然,不久他的公司因巨額虧損而破產,最終從證券市場上消失了。他的失敗就在于成功后沒有做到“光而不耀”,低調做人。相反地,用友軟件公司董事長王文京,在他36歲時,已由一個窮書生變成身價40多億元的企業明星。身價雖然變了,但他的為人一點也沒有變,依然如往常一樣謙卑、熱情,能夠虛心地聽取企業員工的建議,接受客戶和顧客的批評,聽取專家的提醒和勸告。他在成功面前沒有停滯不前,按照“贏利增長,客戶滿意,員工發展”的方針,向“世界級軟件企業”的發展目標前進。上述事例證明,“成功也是失敗之母”是一條千真萬確的真理。在這里成功者的“心態”是極為重要的,關鍵在于能不能以“平常心”對待成功,要保持“四不”之美德,真正做到“光而不耀”。
四、“我有三寶”
根據道家“無為”原則,老子對管理者進一步提出了“三寶”的要求。指出:“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即主張仁慈、節儉、謙讓,這也是“無為”命題中的應有之義。
以慈待人
所謂“慈”,是指“仁慈”,要求管理者對自己的下屬和社會民眾要有慈愛之心,關懷之情。中國自古以來,管理者皆知仁慈與威嚴是管理不可或缺的兩種重要手段。在兩種管理手段中,老子更傾向于“仁慈”,指出:“慈故能勇”。就是說,領導的仁慈之心會激發部下的非凡勇氣,赴湯蹈火,在所不惜。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社會效應。吳起帶兵即是一個典型事例。吳起愛兵如子,跪下為受傷士兵吮吸傷口膿血,深深地感動了士兵,他們在戰場紛紛勇猛殺敵。這是“慈故能勇”的一次成功展現。
清代曾國藩亦十分重視“仁慈”在管理中的作用。他說:“帶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仁者,所謂欲立而立人,欲達而達人是也。待弁兵如子弟之心,當望其發達,望其成立,則人知恩矣。禮者,所謂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泰而不驕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之凜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曾國藩對“仁慈”在管理中的巨大作用,講得十分精彩。
劉秀以柔道治天下,使東漢達到“光武中興”的太平盛世。
以仁慈待人,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也是一種高超的柔性管理。但是,某些企業家不懂得這一妙道,在他們的心目中,管理就是“修理”員工。他們儼然是一位專橫強暴的獨裁者,或是一位家長式的管理者,他們只知威猛而不知慈仁。他們把企業員工視為會說話的機器,而不是有情感有理想有智謀的人。所以,他們動輒以勢壓人,以制度卡人,以粗暴態度訓人,毫不尊重企業員工的人格。如果不盡快地改變這種思維定勢和管理方法,必定會失敗。因為“仁慈”之道,是凝聚人心、團聚員工的一塊“磁石”。
發揚“崇儉”美德
根據“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人性論,老子提出了“崇儉”思想。所謂“儉”,是指節儉,即在物質財富上提倡節約,反對浪費。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老子提出的“崇儉”思想,都是極為重要的。它早已凝聚于中華民族精神之中,成為中國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成為個人養德和國家興亡的重要保證。
墨子后學認為國家“節約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韓非子也認為國家“以儉得之,以奢失之”(《韓非子·十過》)。東漢經學家鄭玄在一篇文章中,勉勵兒子要“菲飲食,薄衣服”。
三國時期,曹操針對東漢以來的奢侈靡糜風氣,要求自己活著的時候,“吾衣被皆十歲也,歲歲解浣補納”,死后“殮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諄諄告誡兒子“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唐代李商隱在總結歷代治國成敗經驗時,指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詠史》)唐代于志寧認為儉奢是產生善惡的根源:“克儉節用,實宏道之源;崇侈恣情,乃敗德之本。”(《貞觀政要·規諫太子》)詩人白居易亦云:“奢者狼藉儉則安,一兇一吉在眼前。”(《草茫茫》)
宋代邵雍依據“物極必反”的道理,認為過分奢侈必然招來兇禍,指出“侈不可極,奢不可窮,極則有禍,窮則有兇”(《奢侈吟》)。宋人田況認為“儉生善,善生福,儉必福;奢生惡,惡生禍,奢必禍”,指出:“儉則常足,常足則樂而得美名,禍咎遠矣;侈則常不足,常不足則憂而得訾惡,福亦遠。”(《儒林公議》)
明代楊繼盛提倡勤儉持家,告誡兒子“衣服要樸素,房屋休高大,飲食使用要節約”。錢琦認識到貴敗于驕,富衰于奢的道理,指出:“處貴而驕,敗之端也;處富而奢,衰之時也。”(《錢子語測·巽語篇》)
清代朱柏廬在《朱子家訓》中,提倡“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近代曾國藩在致其弟的一封信中也指出:“吾兄弟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后人惜余福,除卻勤儉二字,別無做法。”這些都是人生哲學的警世良言。
現在民間流行的一些諺語,如“勤可補拙,儉以養廉”, “一日積一文,十年頭算暈”, “一日節約一根線,百日就能把牛拴”。這些諺語,充分表現了我國勞動者的儉樸美德。
今天,我們應當繼續發揚光大這一傳統美德,提倡艱苦樸素作風,勤儉持家,勤儉辦企業,勤儉建國,這是建設現代資源節約型社會、資源節約型企業、資源節約型家庭的重要保證。堅持儉樸作風,不搞奢侈腐化,不講究體面排場,既有助于自身品格的升華,又能以它凝聚人心,感化民眾,為企業和國家積聚財富,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這就是老子所說“儉故能廣”的真實含義。
在國外企業家中,提倡“儉”德的典型人物,恐怕要數宜家公司的老板了。被《財富》雜志評選為世界第四號富人的宜家公司老板坎普拉德在他的辦公室里有一條標語:“Kill-a-watt(省一點)”。從這一價值觀出發,他形成了一種節儉的生活方式。他坐的車,是連續行駛了15年的沃爾沃轎車;每次出遠門都是乘坐飛機經濟艙;每天買菜也要選在最便宜的下午,甚至還趁宜家打折扣時去買便宜貨。他說:“人家說我是個吝嗇鬼,我并不介意這種說法。我對自己能遵守我們公司的規則深感自豪。”他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激勵全球9萬名宜家公司員工遵循節約的美德。
“不敢為天下先”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知道“不甘后人”、“爭上游”、“爭第一”、“敢為天下先”的道理,凡是利國益民之事,皆應奮勇向前,不甘居后。這是一種積極的奮進哲學。而老子遵循他的辯證法思想,從反面提出另一種處世哲學——“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這是一種“進道若退”(《老子》四十一章)的人生智慧。從表面上講,有德之人謙退居下,“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若退”;從本質上講,“退”是為了“進”, “退”是“進”的一種手段。所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七章)。古代帝王以“孤”(孤立無德之人)、“寡”(寡德之人)自稱,用這些“人之所惡”的名詞來稱呼自己,就是謙退居下的表現。“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三十四章)
老子以江海為例論證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老子》六十六章)這是說,作為管理者,應把自己擺在適當位置上,即在承擔更多責任上應“敢為天下先”,在個人物質享受上“不敢為天下先”,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是道家管理學的高明之處。
“不敢為天下先”這一處世原則,為中國歷代名人學士所推崇。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在《放翁家訓》中指出:“雖高官,亦當力請居其下。”明代楊繼盛告誡兒子說:“與人相處之道,第一要謙下誠實。同干事則無避勞苦,同飲食則勿貪甘美,同行走則無擇好路,同睡寢則勿占床席,寧讓人,勿使人讓。”(《父椒山諭應尾應箕兩兒》)張岱在《自為墓志銘》中,也把老子的謙下思想奉為自己的處世準則,他說:“奪利爭名,甘居人后;觀場游戲,肯讓人先。”現代民間流行的“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等諺語,也是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思想的反映。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在人民內部不是也應該大力提倡“謙下”、“讓人”和“吃苦在先,享樂在后”的美德嗎?
“不敢為天下先”的現代價值
中國亞都公司總經理何魯敏在談到亞都如何由“小型巨人”變成民辦高科技實業集團時,指出樹立“謙和巨人”的企業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所謂“謙和巨人”的形象,一是強調道德誠信原則。“業大易驕”,切不可盛氣凌人,切不可有暴發戶心態;二是在商戰中尊重他人,懂得“五岳之外,另有他山”的道理。正是這種“謙和”精神,使亞都在商戰中獲得了巨大成功。這也就是老子說的“以其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
老子把“不敢為天下先”的原則運用于戰爭,主張“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老子》六十九章)。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充分地肯定了這一點。認為面對優勢軍隊的進攻,為了保存兵力,待機破敵,而采取戰略退卻的方針,是完全必要的。正如,“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而蠢人則其勢洶洶,辟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卻往往被退讓者打倒”。“楚漢成皋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后發制人,因而戰勝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當弱者遇到強者,或強者在不利形勢下不宜硬拼,要求在玉碎與瓦全之間作出抉擇時,不少人往往以老子的“柔弱勝剛強”的思想,采取以屈求伸,以退為進的策略,保存自己,以求發展。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富有智慧的處世之道。
老子把“不敢為天下先”的原則,貫徹于用人之道,提出了“善用人者為之下”,主張以謙下禮讓的態度待人。“禮賢下士”是中國人的優良品德。周公為了輔佐周成王,禮賢愛士,廣羅人才。當他的兒子前往魯國就位時,他意味深長地告訴兒子說:“論身世、權力和地位,有誰能比得上我呢?但為了接納天下之士,我在洗澡時,曾多次顧不上沐浴,手里握著濕頭發就去迎接賢士;在吃飯時,也多次放下手中的筷子,吐出嘴里的飯,恭恭敬敬地與他們說話。就這樣,還怕對賢士不夠虔誠和尊敬。你到封地魯國后,千萬不要以官高勢大瞧不起人,而是要從心底里重賢納士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公一飯三吐哺”的故事。曹操在《短歌行》詩中贊曰:“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漢高祖為人倨傲無禮,雖幾次派人請商山四皓,而四皓終不肯出山相助。在漢高祖死后,太子劉盈卑辭厚禮親自去請,終于感動了四皓出山相助。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孔明,言聽計從,終成三國鼎立之勢。這些事例,不是充分證明“善用人者為之下”是一條真理嗎?道商和管理者不是也可以從中吸取用人之道的智慧嗎?
老子以“不敢為天下先”的原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張無論大國和小國,皆應持謙恭居下的態度。他說:“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老子》六十一章)這是說,國與國相處,大國如能以謙下態度對待小國,小國則會來“入事”,歸順于大國;小國如果能以謙下態度對待大國,則能取得大國的包容(保護),以求生存。小國謙下容易,而大國則往往恃大而驕。所以,老子著重指出“大者宜為下”,這是很有道理的。管理者也應從中吸取如何正確處理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關系的人生智慧。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針對“只爭第一,不爭第二”的霸王心態,聰明的管理者和企業家根據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的處世之道,提出了“老二哲學”的經營理念。當蒙牛創業之初,提出的口號是只做內蒙古乳業的第二品牌,向社會公開表示甘當小弟弟,愿向伊利老大哥學習。這就是一種處弱謙卑的“老二哲學”。
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在《來自德國“隱形冠軍”的啟示》一書中,認為德國所以能夠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并不是因為奔馳、寶馬、大眾、西門子這些處于老大地位的企業,而是因為甘居“老二”地位的1000多家中小型企業,它們在全球同業市場中達到了70%至90%的占有率,是真正的“王者”。西蒙稱這些名不見經傳卻在同業中占據頂峰的中小企業為“隱形冠軍”。正是這些“隱形冠軍”成就了德國的出口業。正如古德所云:“要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因為沒有老二,也就沒有老大。處弱守卑,只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
聯想集團在國內IT業中是老大,而在國際IT業巨頭面前則是老二。聯想在潛心開發國內市場的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則是遵循處弱守卑的“老二哲學”。一旦時機成熟,聯想便在2004年12月8日與IBM簽署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全球PC業務(包括臺式PC、筆記本、產品品牌和研發中心等),于2005年5月1日完成收購,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PC生產商,僅次于戴爾和惠普。聯想通過“蛇吞象”的戰略而進入了國際市場。
實踐證明,老子的“三寶”特別是“不敢為天下先”的思想,對于現代管理者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難怪西方管理學家將其奉為現代管理學的“金科玉律”,認為它是企業成敗的重要精神保證。
五、“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出自《老子》四十三章。老子認為“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即少說話合乎人的自然本性。所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
“不言之教”的含義
這一命題,是以“自然無為”價值理念為前提,是“自然無為”價值理念在語言上的表現和要求。
這一命題,主要有兩層含義:
一是在教育方法上,“貴行而不貴言”, “身教重于言教”。圣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一般地反對用語言進行教化,而是強調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實踐比空談更為寶貴。如果只是實施“言教”而不注意實行“身教”,只是實行書本教育而忽視社會實踐,證明都是不成功的。因為它違背了天之道“不言而善應”(《老子》七十三章)的規律。北宋政治家、改革家呂惠卿(1032—1111)釋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行其生,未嘗差也。故曰 ‘不言而善應’。”天不言,四季和諧運行;地不語,萬物生生不息,天地之道是不言而行的。所以,按照天地與四時萬物“不言而善應(回應)”的天道,圣人在人間對民眾進行教化,亦應重身教、重實踐。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于是舉國上下就跟著穿紫色的衣服,一時間把紫色布炒得價格很高。齊桓公發現之后,聽從管仲的建議,裝出厭惡紫色的樣子,三天之后,境內再也沒有人穿紫色的衣服了。鄒國國君喜歡佩戴長帽纓,左右也都跟著學,一時長帽纓很搶手。后來,鄒君“先自斷其纓而出,國中皆不服長纓”。從齊桓公和鄒國國君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君王以身教影響和感化人民是多么的重要!
“言教”是一種教育手段和方法,而“不言之教”則更是一種教育的大智慧、大境界。孔子是一位善于“不言之教”的教育家。在《論語·陽貨》篇中,有一段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子曰:‘予(我)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傳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和老子一樣,根據他對天道的深刻觀察體悟,在人間大力推行“不言之教”。教育學生不僅靠老師的說教傳授知識,還要靠學生的躬行體悟。學生的知識,既來自于教師的“言教”,也來自于學生對自然、人生、社會的體悟。
“不言之教”也是明君賢臣所孜孜追求的一種道德人生境界。《國語·魯語》中有一則故事:季文子雖然官居魯國宰相,但是他的妻子和兒女卻沒有一個人身穿綢緞衣裳;他家里的馬匹,也只喂青草而不喂粟米。孟獻子的兒子仲孫責問道:“你身為魯國宰相,可是你的妻子不穿絲綢衣服,你的馬匹也不用粟米來喂,難道你就不怕朝廷上百官恥笑你吝嗇嗎?難道你不顧及與諸侯交往時會影響魯國的聲譽嗎?”季文子回答說:“我當然也愿意穿綢衣、騎良馬,可是看到國內很多老百姓吃粗糧穿破衣,我不敢讓全國的父老姐妹粗飯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兒女卻過分講究衣著飲食。而且我認為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國家最大的榮譽,從未聽說過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馬會給國家爭光。”孟獻子聞知兒子對季文子的責問后大怒,將仲孫幽禁了七天。受到管教的仲孫也開始仿效季文子的簡樸行為。
中國有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出自于《史記·李將軍列傳》,意思是指桃樹、李樹雖不會說話,但因其花朵美艷,果實可口,人們紛紛去采摘,于是便在樹下踩出一條小路來。它比喻為人做事只要真誠篤實,德才兼備,雖不言也能自然感動他人。西漢名將李廣智勇雙全,他在同匈奴作戰中,為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對待兵士上,他為后人留下了一段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有一次,在行軍途中,天氣寒冷,李廣發現身邊有一個腿部負傷的士卒,凍得全身直打顫,行走十分艱難。他立即跳下馬背,毫不猶豫地牽著韁繩來到這個士卒跟前,親切地對他說:“你行動如此不便,就暫時騎我的馬吧!”說完,李廣便小心翼翼地把他扶上馬背,并且親自為他牽馬,輕聲地和他交談。負傷的士卒受到將軍如此的呵護,不由得感激涕零。當軍隊到達宿營地點時,李廣又發現軍中糧食缺乏,為了讓負傷的士卒吃得好些,李廣就將自己那份飯菜給他們送去,自己卻是空著肚子挨餓了一夜。
二是在“言教”上,強調“希言”重于“多言”。老子指出:“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又指出:“悠乎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十七章)所謂“希言”,即少言、罕言、寡言;所謂“貴言”,即是不輕易說話,不隨意發號施令。為什么要求“希言”、“貴言”呢?在老子看來,因為“多言數(通 ‘速’)窮,不如守中”(《老子》五章)。即人多說話,多煩瑣政令,違背“自然”本性,只能言多必失,加速窮困與敗亡。所以,不如堅守心中的清靜之道,實施無為的“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的重要性
老子進一步從“希言”與“多言”的比較中,論證了“不言之教”的重要性。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五十六章)“知”與“智”通,“知”作“智”解,即智慧之智。“知者不言”是指聰明的人不亂說話,不多說話,從不向民眾施加煩多政令,以炫耀自己。而喜歡喋喋不休、以“多言”炫耀自己的人,其實才是缺乏真知灼見的愚蠢的人。“少言”與“多言”是區別智者與愚者的重要標準之一。
在現實生活中,講話要注意特定的對象、場合和背景,該說的一定要說,不該說的就一定不能說,說了反而不如不說的好,這叫“知者不言”;如果不看對象,不看場合,有啥就說啥,往往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麻煩,甚至會帶來禍害,一生后悔,這叫“言者不知”。春秋時候,齊景公喜歡射鳥,他讓一個名叫燭鄒的人看管那些捕捉到的鳥。可是燭鄒一不小心,那些鳥都飛走了。齊景公很生氣,命令官吏殺掉燭鄒。當時,晏子是齊國的相國,知道后就對齊景公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請讓我當面向他一一指出,然后再殺他。”齊景公說:“可以。”于是就把燭鄒叫來,當著齊景公的面,晏子列數燭鄒的三條罪狀。晏子說:“燭鄒,你為我們齊王看管鳥卻讓鳥飛了,這是罪狀之一;因為這事,使我們齊王為了鳥而殺了人,這是罪狀之二;因為這事,使各國諸侯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齊王看重鳥而輕視了人,這是罪狀之三。”晏子列數完燭鄒的罪狀之后,請求殺掉燭鄒。齊景公說:“不要殺了,我聽從你的指教。”這里,充分表現出了晏子的說話藝術和智慧。智者晏子知道在這種情況下不該說什么和該說什么,先說什么和后說什么。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意謂誠信之言,出于真心,質樸無華,無媚世之病,故“不美”。華美之言,多尚偽飾以媚世,故不可相信。信言因質樸而少,美言因偽飾而多。漂亮話越多,無法一一兌現,使自己成為口惠而不行的偽君子,往往陷入“美言不信”的人生怪圈。信言是一碗苦丁茶,味苦卻沁人心脾;美言是一壇鴆酒,醇香卻奪人性命。真誠質樸的信言,逆耳卻醍醐灌頂;阿諛奉承的美言,順耳卻貽害無窮。
據《戰國策·齊策》載:齊威王的相國鄒忌長得相貌堂堂,體格魁梧,身高八尺,十分威武。與鄒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長得一表人才,他們都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一天早晨,鄒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鏡子面前仔細端詳全身的裝束和自己的模樣,隨口問妻子說:“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來,誰更漂亮?”妻子走上前去,一邊幫他整理衣襟,一邊回答說:“您長得多漂亮啊,那徐公怎么能跟您比呢?”鄒忌心里不大相信,又問他的小妾:“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些呢?”他的小妾連忙說:“大人您比徐公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來訪,鄒忌順便又問客人說:“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客人毫不猶豫地說:“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鄒忌雖然三次詢問他人,得到的答案都是他比徐公漂亮,但是他畢竟是個有頭腦的人,并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就此沾沾自喜。過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鄒忌家登門拜訪。鄒忌偷偷從鏡子里看看自己,再調過頭來瞧瞧徐公,自覺長得不如徐公。當天晚上,鄒忌躺在床上,反復地思考著這件事。想到最后,他總算找到了問題的答案:“原來這些人都是在恭維我啊!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有求于我。看起來,我是受了身邊人的恭維贊揚而認不清真正的自我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特別是居于領導地位的人,在一片美言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美言并不可信。在美言面前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迷失方向,招來災禍。于是,鄒忌以此進言齊威王:有人愛我、怕我、有求于我,而我因此受到了蒙蔽,而愛大王、怕大王、有求于大王的人就更多了,那么,您受到的蒙蔽是不是比我還多呢?齊威王是個聰明人,聽到這樣的進言后,立刻下詔:“從今以后,群臣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出我過錯的,可以得到上等賞賜;上書進諫我的,可以得到中等賞賜;能在公眾場合批評我的,可以得到下等賞賜。”于是,“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出自《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句格言,已被民間通俗化為喜聞樂見的諺語,如“好話不好聽”、“說嘴郎中無好藥”、“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是說金玉良言往往不中聽)、“虎在軟地上易失足,人在甜言里會摔跤”,等等。
(3)“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八十一章)這里所謂“善者不辯”,也就是莊子說的“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老子說的“大辯若訥”(《老子》四十五章)。即善辯者不逞口舌之辯,宛如木訥之人語言遲鈍;徒逞口舌之辯者,則不是善辯者。因為辯論之優劣,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即要求字字珠璣,句句擲地有聲。美國歷史上有名的總統林肯雖有說話結巴的語言障礙,但他具有“大辯若訥”的優秀品格,發表演講既簡樸又明快。在南北戰爭勝利后,他在歇里斯堡“悼念陣亡者”的大會上的演講,雖然只有15分鐘,卻被人們視為無可挑剔的精彩演講。毛澤東在選派駐外大使時,也將“大辯若訥”作為選人的重要標準之一。有一次,他選派一位同志擔任外交使節,而這位同志向毛澤東報告自己不善言談,不適于做外交官,毛澤東對他說:“這正是你的優點,作為駐外使節就應謹言慎行。”
“不言之教”的現實意義
道家提倡“不言之教”,這對于塑造現代企業家的人格魅力和使用人才,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現代企業中,有些領導者熱衷于到處演講他的管理思想和宏偉設想,務虛而不務實,這樣的人只是空談家而不是腳踏實地的實干家。改革開放以來,那些“各領風騷二三年,曇花一現又不見”的流星人物,“死”就“死”在空談而不實干,因為企業的輝煌與成功,是“干”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按照“不言之教”的管理原則,企業家必須身體力行,力戒空談,切忌浮夸,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創業。成功的企業領導人應當像球類運動員那樣,緊緊盯住一個球,盯著你的奮斗目標和偉大理想。“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企業家只有少說多干,才能保證企業走向成功。
在當前西方,領導觀正在由“英雄式領導”向“沉靜式領導”轉變。哈佛商學院教授巴達拉克認為,在社會發展中,真正推動世界進步的不是轟轟烈烈、備受群眾稱頌的“英雄式領導”,而是那些不為公眾所知的無數“沉靜式領導”。他們在許多細微的事情上所作出的決策,他們無聲無息的低調領導方式,雖然并不會立即產生鼓舞人心、令人振奮的效果,但這些“沉靜式領導”每天都為社會和企業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這里所謂“沉靜式領導”的新觀念,同老子的“不言之教”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一般來說,企業員工分為“光說不動型”和“沉默實干型”。“光說不動型”的員工往往把他們的智慧和才能用于嘴上功夫,整天喋喋不休,通過“嘴”為自己謀私利,甚至制造麻煩,撥弄是非。“沉默實干型”的員工整天不聲不響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苦干實干,成績卓著。英國著名管理學家帕金森指出:“成就最大企業的通常是那種不事聲張,干著相對來說令人厭煩的工作的企業。”(《帕金森管理經典》)如何對待不同類型的員工,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管理者要對“光說不動型”員工保持一定的距離和戒心,千萬不要陷入喋喋不休者為你設置的陷阱,浪費你的智慧和時間。如果讓“光說不動型”的員工在企業中占上風,不僅內耗嚴重,工作效率也勢必會下降。所以企業家要善于發現“沉默實干型”的員工,并對他們實行獎勵。這種獎勵,除了金錢物質獎勵外,還要從精神上予以關心,與他們做知心朋友。如果企業領導人寵用“光說不動型”的人,而忽視了沉默有效率的人,這個企業一定搞不好。在這里,企業家一定要牢記老子的“不言之教”,把重點放在關注和獎勵實干家身上,用實際行動和榜樣力量告誡喋喋不休者,放棄嘴上功夫,埋頭苦干,才能有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