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活動的目的和實現的手段

一般地說,人類活動的目的就在于人的存在和發展,承認活動是人的存在和發展的方式,即意味著承認人類活動的這個總的目的。當人的存在、生存已不成問題時,人的發展就成為活動的最高目的。“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人的發展是人類的最終目標,與其它方面的發展或目標相比,它應占絕對優先地位?!?img alt="[意]佩奇:《世界的未來——關于未來問題一百頁》,125頁,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9CDDF/14676542805843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07773-aJH9zcF64pdZ4ubP7K9ZIkPFiXRN0xK5-0-3a981f331d0682cdcc8f5a81d5c79b2f">

當然,人們不會滿足于這種一般化的說法,而總是力圖具體地把握人的活動的直接目的,了解活動與目的的現實關系。從根本上講,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與他的利益有關。利益是一定的客體對象或對象狀態對于主體存在和發展的價值,是在具體的、歷史的條件下客體與主體的現實關系。人的活動的直接目的在于掌握某種客體對象或實現某種對象狀態,以便使之符合人的利益。

利益作為人與外部世界的本質關系,在它尚未實現但已被人自覺意識到并成為活動的趨向時,直接地、具體地表現為人的多層次、多方面的需要。人們“積極地活動,通過活動來取得一定的外界物,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405頁。。因此可以說,人類活動的直接目的是滿足人的需要,其中包括社會的需要、群體的需要和個人的需要等等。

人的活動在與人的需要的關系中二重化了,這就是對滿足的需要和對需要的滿足。人的活動有自覺的目的,追求特定的目標,這本身也是一種需要,達到特定目標即實現了某種滿足。這種活動取向可以稱之為對滿足的需要。處于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之下的人們,會有特定的對滿足的需要。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們,由于具體目標和實現目標程度的差別而形成不同的對滿足的需要。如果沒有對滿足的需要,人就會失去活動的動力。人的活動就是力求實現對需要的滿足的過程。

每個人對需要的滿足都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自己通過活動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是人的自我滿足;其二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中互相交換其活動和結果,從而達到各自的需要的滿足,這是人們的互相滿足。社會越是向前發展,人的自我滿足就越是帶有群體的、社會的性質,而人的互相滿足作為交往的產物,顯然更是社會的活動、社會的關系。在人與人的活動和結果的相互滿足上,要求有相對的平衡。過分的逆差或順差,會使這種社會關系不穩定以至破裂。

一般說來,在正常情況下,人對滿足的需要和對需要的滿足之間存在著動態的差距,并且需要總是相對地高于滿足。一旦需要和滿足處于等高線上,或者滿足已超過需要,人的活動就將趨于停止。然而,如果滿足與需要的差距太大,人就會感到極度不滿或失望。人在不滿時,假如采取積極的態度,可能激發出一種向上的力量,努力改變現狀,盡量實現對需要的滿足。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img alt="魯迅:《熱風》,57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9CDDF/14676542805843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07773-aJH9zcF64pdZ4ubP7K9ZIkPFiXRN0xK5-0-3a981f331d0682cdcc8f5a81d5c79b2f">與此不同,失望則往往是一種消極的情緒,人會因此而被動地降低乃至放棄對滿足的需要,削弱人活動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的水準?,F實地、協調地發展人對滿足的需要和逐步實現人對需要的滿足,是社會進步的基本條件和根本目的。

目的和手段是相對應的概念。相對于人類活動的目的,人類活動本身即為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人的目的來自人的現實的利益和需要,它首先在人的認識活動中轉化成具體的分步驟的目標,并與現實的可以導致達到目標的活動方式、方法和條件聯系起來,甚至先在觀念中反復進行行動的預演,仔細比較各種途徑的優劣,選擇最佳或較佳的實踐程序、路線。

然后,人才由認識活動轉入實踐活動,在一定的認識指導下進行實踐,調動主體、客體及中介諸因素,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主觀世界,進而實現人的活動目的。從觀念中的目的開始,經過圍繞目的的認識活動和趨向目的的實踐活動,最后達到實現了的目的,充分展示了人的全面的活動對于使人的目的由觀念變為現實的手段的功能。

可見,人的活動本身并不就是一切,這種活動作為過程不應是盲目的,而要始終指向人的目的。人的活動的性質取決于支配人的活動的目的的性質。確認人的活動對于滿足人的利益和需要這一目的具有手段的屬性,絲毫不意味著對人的活動的貶低。相反,正因為人的活動是手段,必須服從于一定的目的,才使人的活動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并以這種自覺的目的性而與其他一切物種的活動區別開來。

人的目的是人的活動的靈魂,是引導人的活動走出歷史迷宮的紅線。它使人的活動不離其根本,而正像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版,第1卷,10頁。人的目的是內在的,不僅僅是因為它在人的觀念中存在,更在于人本身就是目的。人的活動恰恰由于它是屬于人的活動,是為了人的活動,所以才是有意義的。否認人是活動目的之所在,把人的活動本身當作目的,實際上也是對人的活動的否定。

在人的活動中,如果人本身的內在目的被排斥、扭曲或拋棄,而作為手段的活動及其結果成為某種外在的目的,偏離甚至與人的真正目的相對立,不僅不能滿足人的需要,反而與人的利益背道而馳,那就是人的活動的異化。人的活動的異化包括如下各種情形:

第一,人的活動與活動的目的發生顛倒,本來應當是目的的人反而成了達到某種非人的“目的”的手段,人的活動對于從事活動的人成了異己的過程。在這種狀態下,“我自己的活動不屬于我,而是一種異己的活動、一種被迫的活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卷,275頁。?;顒邮ト俗陨淼哪康牡囊龑Ш驼{節,因而是失去自我控制的或受外在目的支配的活動。

第二,人的利益、需要及其所規定的人活動的目的都具有多方面、多層次的結構,相應的人的活動也應當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在這種整體的系統聯系中,如果某一方面、某一層次的利益、需要和目的膨脹為全部的利益、需要和目的,就會使其他方面、其他層次的利益、需要和目的萎縮乃至喪失;相應地某一方面、某一層次的活動擴張為全部活動,使其他方面、其他層次的活動減弱或者消失。那么,全面的、健全的人就會變成片面的、畸形的人,人的全面的活動就會變成片面的活動。這也是人的活動異化的一種方式。

第三,人的活動的產物,作為物化的活動是主體活動對象化的結果。當主體活動客體化的產物反過來又主體化,成為支配的力量,限制人、壓迫人、奴役人時,就表明已經發生了人的活動的異化。“產品不過是活動、生產的總結。因此,如果勞動的產品是外化,那么生產本身必然是能動的外化,活動的外化,外化的活動。在勞動對象的異化中不過總結了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外化。”同上書,270頁。活動結果的異化來自于人的活動本身的異化,前者是后者的外部表現。

第四,人的活動的異化尤其集中地表現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叭送约旱膭趧赢a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img alt="同上書,274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9CDDF/14676542805843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707773-aJH9zcF64pdZ4ubP7K9ZIkPFiXRN0xK5-0-3a981f331d0682cdcc8f5a81d5c79b2f">撇開別的因素不談,單是人的活動分工本身就已包含著異化的成分,當它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被推向極端時,也會成為真正的異化活動,使人成為異化的人。

從人的活動的目的和實現目的的手段的關系的復雜多變來看,人的任何活動都有可能發生某種異化。黑格爾曾經將人的活動僅僅作為精神的活動,闡述了主觀精神如何異化為客觀精神,并以國家、法律和道德等形式表現出來。與黑格爾不同,費爾巴哈認為,異化不是被當作本體的精神的異化,而是人的異化。但他所理解的人只是抽象的“一般人”,還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他對宗教活動異化的分析是深刻的,可是也沒有超出精神活動領域。

馬克思對人的活動的異化的考察沒有停留于認識活動范圍之內,而是推進到實踐活動領域,特別是物質生產活動領域,對私有制下勞動的異化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生活各方面、各層次的異化現象作了透徹的分析。馬克思并沒有滿足于他的異化理論,在這里停住思想探索的腳步,他后來思想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最初異化理論的范圍。盡管如此,馬克思關于人的活動、勞動異化的理論畢竟是他的思想發展中最初的重要階梯,其中的基本思想至今仍具有理論的和方法論的意義。

環顧今日的現實,我們仍然不能不承認,不論在經濟、政治或思想文化領域,不論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不論理論活動或實踐活動,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人的活動異化的現象,即活動對于目的的某種偏離或否定。因此,人的活動作為手段對于實現活動的目的不一定都具有肯定的意義,應當相對于人的目的區別人的活動的不同效應,即其正效應、零效應和負效應。人的活動的異化所產生的就是負效應,是反目的之道而行的反效應。

造成人的活動的異化或負效應、反效應的原因,不只在于個人的、特定的活動目的與手段關系的倒置或片面化,還在于許多人的、眾多的活動目的與手段關系的交錯和沖突,在于個人、群體、社會和人類各層次之間利益、需要、目的和手段關系的交錯和沖突。任何人的活動都不是單一的,在他所從事的多種活動中,眾多的目的與眾多的手段不僅一對一地發生關聯,而且相互交叉發生聯系。

在這種復雜的矛盾關系中,某些目的可能被削弱或抵消,某些手段可能被強化或夸大,以致發生手段凌駕于目的之上的情況。進一步講,在許多個人之間,在各個群體之間,在不同的社會之間,在人類的各個世代之間,不同的紛繁的具體目的和相應的各種實現目的的活動,也會發生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

每個人、每個群體、每個社會、每個人類世代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憑借他們的歷史活動去實現自己的目的。在這些目的之間常常出現沖突,某些目的會受到別的目的所要求的手段即活動的沖擊甚至損害。而且,受到人的某些活動沖擊或損害的目的,往往是與多數人、整體、全社會以及全人類未來的利益和需要相關的根本性的長遠的目的;相反,相對于根本性的長遠的目的來說應被看作手段的許多具體活動的目的,卻似乎成了人們活動的唯一目的或最高目的。

例如,我們所致力的工業化、現代化,當然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活動的目的。但是,這種歷史活動作為手段又應服從于更高的目的,即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人民的幸福。而我們的國家、民族和人民又是全世界人類大家庭中的成員,是“地球村”的居民。誰都知道,我們只有一個適于人類生存的地球。這個從近地空間看呈蔚藍色的晶瑩美麗的星球,它對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的價值,是無論怎樣估計也不為過分的。如果我們在追求工業化、現代化的目標時,只顧局部的、眼前的利益,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就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正是人的活動異化在今天最突出的表現。

因此,人們在從事特定的活動時,應當注意它在人類活動的系統聯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追求活動的正效應時,也要考慮到可能出現或者已經出現的負效應或反效應。只有承認這種現象的存在,認真研究和切實克服人類活動中的異化,才能確保人的活動作為手段與其目的的一致性,達到人類存在和發展的目的。

在作為手段的人的活動與其目的的相互作用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的與手段的相互矯正。人的自覺目的在人的活動中具有控制、調節的功能。人們依據自己目的的尺度衡量活動的進展,矯正活動對于目的的偏離,制止活動違背目的的趨向。如果人的目的是模糊或搖擺的,人的活動就會發生游移以至混亂。所以,人需要對自己的活動加以自覺的管理。

人對于自己活動的管理本質上是一種目標管理,是活動主體堅定地貫徹目的,使活動服從目的、實現目標的過程。但另一方面,人的活動及其結果作為現實的、既成的事實,反過來對人的目的也有檢驗的作用。這種檢驗如果表明活動目的不完善、有片面性,或者是不現實的乃至錯誤的,人們就會對原有的目的加以調整或改變,從而體現活動作為手段對于目的的某種矯正。

人類的合目的性的自覺活動,正是在其目的與手段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的。而在活動目的明確的前提下,人們必然將注意力轉向這種活動本身,要求盡可能高質、多量、快速、低耗地實現特定的活動目的,并使之匯合起來趨向人類活動的總目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津市| 柘荣县| 彭泽县| 宿松县| 成都市| 洛扎县| 班戈县| 邛崃市| 景德镇市| 太仓市| 安阳市| 文水县| 昌平区| 金平| 昌乐县| 榆树市| 扎囊县| 沾益县| 中宁县| 桂林市| 樟树市| 云林县| 乌兰浩特市| 综艺| 大渡口区| 哈巴河县| 且末县| 孟津县| 赤峰市| 扎兰屯市| 大荔县| 宁津县| 榆林市| 台安县| 五华县| 麻城市| 洛扎县| 汽车| 南城县| 泰兴市| 无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