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活動:人存在和發展的方式

人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特別是生物進化的最高產物。因而人的活動的淵源,顯然在于自然界發展和進化階梯上低得多的普通而又簡單的物質運動。物質和運動的一般關系也體現在特殊的、具體的人和活動的關系之中,人的活動不過是一般物質運動的特殊的、具體的和高級的表現。“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版,第3卷,4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同理,活動也是人存在的方式。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版,第1卷,152頁。

人的活動是變化著的,人的存在方式也不會凝固不變。人的新的存在方式取代舊的存在方式,歸根到底是人的活動的改變造成的。它意味著人本身的發展,所以活動也是人的發展的方式。人的活動作為人之存在和發展的現實方式,包含著豐富多樣的內涵,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加以考察,或者運用不同的尺度在不同的關系中加以分析和概括。

現實的人既是自然界的產物,又是社會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人的生命活動的主要形式是生命的生產。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無論是通過勞動而生產自己的生命,還是通過生育而生產他人的生命”,都“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同上書,160頁。

從總體上講,人的活動也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人以其具有同樣雙重屬性的活動,與自然界既發生屬于自然界內部的聯系,又發生社會和自然的聯系;與社會既發生屬于社會內部的聯系,又發生自然和社會的聯系。在上述復雜交錯的聯系中得以展開的人與人之間通過活動而發生的聯系,既有自然的聯系、社會的聯系,也有自然與社會或社會與自然的聯系。

但是,人之所以區別于其他動物,人之所以為人,本質上并不在于其自然屬性,而在于其社會屬性。“因為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所以人在積極實現自己本質的過程中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社會本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2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活動之所以是人的活動,本質上在于它是社會的人的活動,是在人的社會聯系中或在社會與自然的聯系中進行的,并且創造、生產人的社會聯系或社會與自然的聯系的社會活動。人的社會活動作為人的存在方式,也就是人的社會的存在方式。

對于人的存在,固然可以從其實體和形態上加以規定,但這樣做只能描述人之自然的、外部的表現,不能達到人的內在的本質。古代曾有人試圖給人下定義說:“人是兩足而無羽毛的動物”。這種外部形態的現象描述,在當時就遇到了一只被拔光了羽毛的雞的挑戰。在現代,也還有人告訴我們,人實際上不過是無毛的類人猿,甚至是原子的偶然排列。例如,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喬舒亞·萊德伯格說:“現在我們能夠給人下個定義,至少就基因學說來說,人是六英尺的碳、氫、氧、氮以及磷原子的特殊分子序列。”轉引自[英]舒馬赫:《小的是美好的》,7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這種對人的實體結構或要素的規定,顯然不能說明人的特征和本性。

相比而言,較能觸及人的本質規定性的定義,還是靠對人的活動、特別是人的社會性活動的基本特征的確定,才能做得出。當我們說“人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動物”,或“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時,都是就人的活動而言的,是以人的本質性活動來規定人的本質。在這個問題上,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的觀點是值得重視的。

卡西爾寫道:“如果有什么關于人的本性或‘本質’的定義的話,那么這種定義只能被理解為一種功能性的定義,而不能是一種實體性的定義。”“人的突出特征,人與眾不同的標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學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勞作(work)。正是這種勞作,正是這種人類活動的體系,規定和劃定了‘人性’的圓周。”[德]卡西爾:《人論》,87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人的活動不僅使人作為類與狹義的動物界區別開來,而且使人與人相互區別開來;即是說,人的活動不僅一般地規定了人類整體的“人性”,而且具體地規定著個體的人的“個性”。

人的活動是認識和實踐、思想和行動的統一。試圖在這種全面的、統一的活動中分離出某一方面,片面地加以夸大乃至推向絕對的地位,歷來不乏其人。法國數學家、哲學家布萊茲·帕斯卡爾就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法]帕斯卡爾:《思想錄》,157~158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能思想的確是人的特征,但絕不是唯一的特征。人不僅要能夠思想,而且要能夠行動,否則便不能生存。沒有思想的行動和沒有行動的思想都是不健全的。

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伏爾泰認為,只強調人是思想者違反人的本性,“人類的本性不可能停留在這種想象的麻痹中間”。“人類為行動而生,正像火向上升、石往下掉那樣。對于人來說,絕對無所事事和不存在是等同的。全部的差別就在于所做的事情是平穩愉快的或雜亂無章的,危險的或有用的。”[法]伏爾泰:《哲學通信》,131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活動是人的本性,能思想和能行動都出自人的天性。所謂自由是人的本性或天性,這種自由無非是人的活動的自由,即人的思想的自由和行動的自由。

活動的自由使人的活動日趨多樣化,因而活動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具有多樣性,人成為在多種活動及關系中包含著多重規定性的社會存在物。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曾對“人”這個概念作過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界說:“人是一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動物;一個在團體中能夠傳達交通的社員;一個傳統綿續的保證者;一個充為合作團體中的勞作單位;一個留戀著過去和希望著將來的怪物;最后,靠著分工合作和預先準備所獲得的閑暇和機會,他又享受著色、形、聲等所造成的美感。”[英]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91頁,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如此這般的概括固然不能算是嚴格的定義,但卻很能說明作為人的存在方式的人的活動的多樣性。

發展著的人的活動方式,也是活動著的人的發展方式。人的存在的全面性和人的發展的全面性,取決于人的活動的全面性。能思想和能行動作為人的本性或天性,是人的活動的多樣性和全面性的必要前提,它首先是人的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僅僅就人的本性而言具備這種可能性,并不等于直接即具有人的活動的多樣性和全面性的現實性。而且,人的活動的多樣性也不完全等同于人的活動的全面性。

全面的活動必然是多樣的,但多樣的活動卻不一定是全面的。在某一片面的活動領域內,也可以分化出足夠的多樣性來。一般意義上的全面性,就是前面所說的認識和實踐、思想和行動的統一。人的活動的全面性的實現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這個結論無論對于作為個體的人,或對于作為類的人類來說,都是適用的。

如前所述,人的活動在本質上是自由的,但現實的人的活動的自由并不是無限的,這是一種受到現實制約的自由。因為人作為現實的存在物而參與現實世界的普遍相互作用,既是活動的存在物,又是受動的存在物。活動和受動、主動和被動、作用和反作用,總是相伴而生、相反相成的。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馬克思指出,人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卷,32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同時,人又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他還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即與純粹的自然界相區別的“人的”“類存在物”,是社會存在物。人周圍的感性世界是歷史的產物,是人類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前人活動的結果既是后人活動所憑借的力量或條件,也是使后人的活動受到限制的前提或范圍。人作為社會的人在歷史地形成的社會關系中活動,這種活動不能不受現實的社會關系的制約。

再者,人作為能思想的存在物,“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他作為現實的人“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版,第1卷,152頁。。人的活動所受到的制約,不只是各種現實的實體、關系、作用力等等,更重要的是貫穿于其中的內在必然性即規律。

制約人的活動的不僅有活動的主體、客體的規律,而且有人的活動自身的規律。當然,這不過是一種籠統的、相對的劃分,在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中顯示的人的活動的規律,同通過人的活動而發生的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規律實際上是一個規律。

人的活動必須依據現實的條件和遵循客觀的規律,才能實現自己的特定目的,取得一定程度的自由。人的活動的自由不是天賦的現成的東西,而是人在自己的活動中依靠掌握客觀規律和改變現實條件,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克服或超越原有的限制才實現的狀態。個人向完整的個人的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同人的自主活動的發展相一致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宁县| 叶城县| 卓尼县| 剑阁县| 永州市| 清徐县| 朔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新兴县| 黄山市| 沈阳市| 墨江| 南召县| 赣州市| 华坪县| 大姚县| 天津市| 郸城县| 马山县| 电白县| 阳山县| 河曲县| 东海县| 东至县| 临猗县| 临漳县| 霍林郭勒市| 阳西县| 滁州市| 深泽县| 西和县| 恩平市| 武川县| 万盛区| 乌兰察布市| 云阳县| 锦屏县| 聂拉木县| 永定县| 伊宁县| 固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