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體詮釋學(二)(成中英文集·第二卷)
- 成中英
- 4199字
- 2019-09-29 13:12:16
觀[1]——成中英訪談錄
張穗子(以下簡稱“張”):對于你來說,什么是“觀”?為什么你認為“觀”是中國古典哲學最原始的起點?
成中英(以下簡稱“成”):中國古典哲學不應該只是從公元前12世紀形成的《周易》開始,因為《周易》本身的形成是個很長的過程。但是我個人認為《周易》這本書的形成可以作為中國古典哲學起源的憑據。我關注的是在《周易》的符號系統和占卜方法背后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形成是從“觀”開始的。因此,“觀”可以被看作中國古典哲學最原始的起點。《周易》的思想基本上就是要脫離不同的觀點,從一個沒有觀點的“觀”來了解宇宙。形成這個沒有觀點的“觀”需要很長時間,這就是說,人對宇宙中所包含的整體事物要從各方面進行觀察:從內看,從外看;從上看,從下看;從前看,從后看;從左看,從右看;從正看,從反看。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的,甚至對立的觀點逐漸融合成一套獨立于各種各樣觀點的《周易》的宇宙觀、人生觀、方法論。對于我來說,“觀”是指全面而又動態地認識和理解宇宙中所包含的整體事物;“觀”是方法,是活動,也是過程。這個“觀”所得到的結果后來叫作“道”?!吨芤住防锾岬綇摹坝^”來認識“道”。在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莊子《內篇》的七篇文章里都提到了“觀”這個字和“觀”這種方法。
張:《周易》歷來被視為儒家群經之首。為什么你認為《周易》是儒學和道學的共同源頭?根據是什么?
成:儒學和道學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最根本的兩個思想體系。儒學和道學這兩種特性在中國最原始的思想中已開始出現。它們在中國最原始的哲學思想潮流中慢慢擴大,就像江河一樣慢慢分支,再吸收外面的支流,然后分而合,合而分,一直發展到今天的局面。
作為中國古典哲學起源憑據的《周易》,雖然經過了孔子的整理,但是它的原始資料還是周代記載的有關宇宙、人生的經驗。這些原始資料展示出儒、道共同的文化傳統?!吨芤住匪脑S多重要概念如天、天命、氣、生等,也是儒、道這兩個傳統都接受的。
在繼承文化傳統的過程中,《周易》通過它原始的符號系統顯示了“道”的存在?!暗馈钡拇嬖谑钦f:宇宙是個整體,宇宙是變動不居的。宇宙中的事物具有一種反復性,并且是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老子《道德經》中的“道”實際上是對《周易》符號系統和思想的反思?!吨芤住吠ㄟ^它原始的符號系統讓人去了解人自己在整體的宇宙中的情況,讓人通過行動去趨吉避兇。人需要發展自己的智慧,發展自己的德性,才能了解自己的具體情況,并采取一定的行動趨吉避兇。這就是后來孔子講究德性的一個起點。儒、道的根源都在《周易》里。道家重視《周易》里整體性的宇宙觀,儒家重視《周易》里人的行為能力;道家的重點是如何知“道”,儒家的重點是如何使自己的德性與環境和諧。
張:對于你來說,什么是道家的“道”?
成:老子說,可以用語言文字表達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從道家的立場,我不能給道家的“道”下定義,但是對于不可下定義的“道”,我可以給它一個說明。對于我來說,道家的“道”是一個過程、一種力量、一個整體。具體來說,道家的“道”是一個包含了產生萬物的宇宙的自然運行過程;是一種相互交替的能成能毀、能有能無的力量;是一個包含人們所見所聞、所未見所未聞的事物,在時空上沒有限制的展開性、活動性的整體。人們應該超越語言的限制來了解“道”。
張:對于你來說,什么是儒家的“道”?
成:儒家的“道”包括人道和天道兩個層次。人道有一種仁道的延伸,即從人到仁,從人道又到仁道;天道是人道和仁道的基礎。人道指個人通過修德、修性達到人事的和諧及實現美好的人的世界的能力、方法和道路。因為儒家重視如何使個人的德性與環境和諧,由此產生了一種仁的概念。仁就是去了解人、關心人、愛人、推己及人。天道是指天生萬物,讓萬物生長、發展來達到一個和諧、美好的境界的自然現象、規律、過程、道路。
張:你提到儒家要實現美好的人的世界,那么對于儒家來說,什么是“人”?
成:孔子和孟子認為,“人”是一個能愛人,能推己及人的存在,是一個具有道與德的存在。這里的“愛人”不是說只愛一個人、一個對象,而是說愛全部的人,由此才可以形成一個家庭,由家庭形成一個社會,又由社會形成一個國家,能夠以天下人為兄弟。這里的“道德”指的是能夠愛人;能夠講正義;能夠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禮節,既尊重別人,又有自我尊嚴;能夠具有辨別是非的智慧;能夠建立人與人之間有信義的和諧關系。
張:你所引用的孔、孟的看法,雖然涉及智慧的問題,但關鍵還是在談道德問題,實際上是從特定的道德標準來給“人”下定義。對于你來說,什么是儒家所說的“人”?
成:儒家不是只講道德,儒家也講智慧,而智慧應該包含知識,即包含概念化、對象化、系統化的認知。我認為,道德和智慧對于儒家是同樣重要的。對于我來說,儒家所說的“人”是知天知地、愛人愛物的存在。
張:你說的這個“存在”指的是什么?
成:我說的這個“存在”指的是生物。
張:如果“知天知地”就是你說的“智慧”,“愛人愛物”就是你說的“道德”,那么是否可以認為,對于你來說,一個同時具有智慧和道德的生物就是儒家所說的“人”?
成:對。過去人們提到儒家的“人”只談道德,現在新儒家還把“人”的問題變成一個智慧問題。我認為智慧的問題對于了解儒家所說的“人”很重要。這種看法包括了我對后來儒家發展的了解,包括了我對朱熹的了解。
張:為什么你說,道家強調人不要過分發展自己?對于你來說,什么是道家所說的“人”?
成:道家所說的“人”是一個可以同一于“道”,又可以背離于“道”的存在??梢噪x“道”而行是“人”的一個特點。道家認為,人是一種自然體,人和由“道”來界定的自然是一個整體。如果人沒有破壞原來存在的這個整體就是同一于“道”;如果人破壞了原來存在的這個整體,例如,破壞了別的生命,破壞了整個宇宙的環境平衡,就是背離于“道”。因此道家強調人不要過分發展自己,應該順應“道”,與“道”同。
張:對于你來說,什么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智慧”?
成:中國古典哲學的“智慧”在于體會、理解、認識宇宙的本體。這個宇宙的本體就是“道”,因此也可以說中國古典哲學的智慧在于體會、理解、認識“道”。這個“道”包括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有很大的區別,但它們都來源于《周易》的“觀”。中國古典哲學的智慧不僅包括宇宙觀、人生觀,還包括用。用是指用這種宇宙觀、人生觀來創造一種好的人格、好的人的關系、好的人生、好的人的世界,來實現具體的和諧。中國古典哲學的智慧在道家還包括如何發揮人的“德”來順應“道”;在儒家還包括如何發揮人的“德”來創造人的天地。
張:對于你來說,什么是道家和儒家要發揮的“德”?
成:“德”有三種意思。第一種意思是指:一個個體從宇宙中得到的內在于一個個體的能力。第二種意思是指:人經過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比如經過學習、思考發揮出來的一種既能改變自己,又可以改變社會,甚至可以改變自然的行動能力?!暗隆钡牡谝?、第二種意思是儒、道共有的,但是儒、道在“德”的第三種意思上有分歧。道家認為不應該去發展人的這種既能改變自己,又可以改變社會,甚至可以改變自然的行動能力,而應該把這種行動能力含蓄地包容起來去順應“道”。這種順應“道”的能力就是道家所要發揮的“德”。與此相反,發展人的這種既能改變自己,又可以改變社會,甚至可以改變自然的行動能力來創造一個美好的人的天地是儒家所要發揮的“德”。儒家的“德”的第三種意思就是我們傳統所說的“道德”。
張:對于你來說,中國古典哲學所追求的智慧與真理是什么關系?
成:中國古典哲學所追求的智慧就是中國古典哲學所追求的真理。智慧就是真理。在中國古典哲學中沒有獨立于智慧的真理。
張:為什么智慧就是真理?為什么在中國古典哲學中沒有獨立于智慧的真理?
成:在中國古典哲學中,智慧(智)的對象是真理(道),真理的體會是智慧。兩者若分離,則智慧失其真,真理失其全。堅持兩者相即不離,正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智慧和真理所在。
張:那么在中國古典哲學中追求智慧,或者說追求真理的本質是什么?
成:在中國古典哲學中追求智慧,或者說追求真理的本質就是追求人和自己、人和人、人和天、人和道的內在和諧,甚至追求它們之間的一種具有開發性、創造性的關系和成果,歸根結底是追求一種生命的再創造,即追求永恒。中國哲學中的“生命”是指宇宙中萬物所具有的一種成長、發展、衰亡、再生、再發展的自然現象、過程、能力。這種永恒是通過文字、思想、行為,通過對人間的貢獻、對社會的貢獻來實現的。
張:你說,只有了解中國古典哲學的原始起點,才能了解中國古典哲學特點的來源。對于你來說,什么是中國古典哲學的特點?
成:對由道而德、由德而道的強調是中國古典哲學的特點。這個特點也叫天人合一,我覺得天人合一也是道和德的合一。
張:對于你來說,什么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永恒的理想境界?
成:中國古典哲學中永恒的理想境界是:永遠不要失去對“道”的內心體會,永遠不要失去對“道”的思想理解,永遠不要失去對“道”的價值認識。
張:在現代社會里,中國古典哲學還有生命力嗎?
成:中國古典哲學的宇宙觀是“道”的宇宙觀。由“道”的宇宙觀產生了“德”的人性論,然后產生了“和”的倫理學,再產生了“智慧”的方法論。“智慧”的方法就是“觀”的方法,“智慧”的方法論就是對“觀”的方法的了解。中國古典哲學的生命力在于中國古典哲學是通過“觀”,即通過人全面而又動態地認識和理解宇宙中所包含的整體事物,以及通過人對人本身的認識、理解、反思而產生的。在現代社會里有新的環境、新的需要、新的發明、新的創造,但是宇宙并不因此就變成不同的宇宙,它還是以往的同一個宇宙。人并不因此就變成了另外一種東西,人還是人。至今這個“觀”還在。我們現在對宇宙的認識、對“道”的認識、對由“道”來界定的自然的認識、對“德”的認識、對“人”的認識、對人應該做什么的認識、對人的追求的認識,都是一種續舊覓新,都有一種新的含義,都是對以往認識的充實和補充。從中國古典哲學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智慧來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了解“道”,了解人生,了解世界。中國古典哲學的生命力就在這里,它的重要性也就在這里。
(載《袖珍漢學》(Minima Sinica),1995(2))
注釋
[1] 《觀——成中英訪談錄》(Suizi Zhang-kubin:Ganzheitlich,kontemplativ zur“Beabachtungim chinesischen Denken,Ein Gesprach mit Cheng Zongying”)記載了199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大學與成中英訪談的部分內容。原為德文,由張穂子(Suizi Zhang-Kubin)譯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