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績效管理方法論
- 孫科柳 蔣業財 解文濤
- 1729字
- 2019-09-29 13:17:00
2.1.3 讓每個人都看到晉升的機會
在華為,績效對員工的激發已經深入到各個方面,除了薪酬的牽引以外,在員工職位晉升上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晉升意味著權力的增加、工資的增長以及榮譽的提升,因此,晉升機會對于任何員工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
每個管理規范的企業都會有一套自己的晉升機制,然而,大多數企業的員工卻都會偷偷感嘆:晉升機會實在太難得到了。不論是十幾個人的小公司,還是成百上千人的大企業,皆是如此。在這一方面,不得不說,華為又一次成為一個特例。
任正非認為,員工為企業奉獻了一切,尤其是華為的奮斗者們,更是如此。所以,秉承著不讓奮斗者吃虧的原則,華為在充分保證員工利益分享的同時,十分強調在職業發展層面契合員工的需求與能力,給予每個奮斗者公平晉升的機會。
華為的員工晉升途徑十分清晰,不同的員工根據個人能力有兩條職業發展通道可以選擇,一條是管理晉升路線,另一條是技術專家路線。如此一來,即便是不具備管理才能的科研人員,也可以通過在技術上的提升為自己贏得與管理崗位同等的資源和待遇。對于企業而言,這種晉升方式不但能夠充分調動起技術人才的能動性,也不會導致企業管理層出現冗官冗員的沉疴,有利于企業不斷壓縮編制,實現管理最優化。
【輔助閱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那么,華為怎樣來判斷哪些人應該得到晉升,哪些人應該退位讓賢呢?關鍵就在于績效考核。華為堅持“三優先,三鼓勵”的原則,所謂的“三優先”即優先從優秀團隊中選拔干部;優先選拔責任結果好、在一線和海外艱苦地區工作的員工進入干部后備隊伍培養;優先選拔責任結果好、有自我批判精神、有領袖風范的干部擔任各級一把手。怎樣界定一個團隊是否優秀,一個員工是否擔責?任正非給出的標準就是看績效。
華為的干部任職標準,從品德、行為、技能、經驗到績效,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要求,尤其是績效。在華為,想當干部,想當標桿,任何人都可以,即便你只入職一年不到,也有機會成為項目經理,關鍵要看你能否在績效考核中脫穎而出。這一點與美國軍官的晉升路徑有點類似。
2002年,深入研究了美國軍人的晉升機制以后,任正非在華為人力資源大會精神傳達會議上嚴肅地說:“評價一個人,提拔一個人,不能僅僅看素質這個軟標準,還要客觀地看績效和結果。德的評價跟領導的個人喜好和對事物認識的局限性有很大關系。績效和結果是實實在在的,是客觀的。所有的高層干部,都是有職責和結果要求的,在有結果的情況下,再看你怎么做的,關鍵行為中是否表現出你有高素質……這一點上,我們要向美軍看齊。”
2011年,在EMT大會上,任正非再次強調:“本次BG、EMT成員的選拔,以及后續的各層干部選拔,應導向攻擊前進。各業務經營單元應聚焦于將餅做大,而非將精力放在內部如何分餅上。”餅為何物?績效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