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功能生成的基本原理

在刑事訴訟程序中,有一個概念叫作“強制處分”,是指為了獲得證據,或保全證據,又或者保證被追訴人適時到案,公權力需要借助法律規定的強制手段,處分被追訴人的權利。[1]然而從性質上觀察,強制處分手段的運用,必然會對其實施對象造成基本權利的損害,而這其中尤以羈押最為嚴重。所謂羈押制度,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適用違背他人意愿的強制手段,以保障訴訟的順利進行為基本目標,依照法律規定的實體要素和程序要件,由刑事偵查機關實施的暫時剝奪、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動自由的一種處分措施。我國的刑事羈押措施包括刑事拘留和逮捕,是刑事訴訟5種強制措施中最為嚴厲的兩種手段。[2]其實在法律層面,我國的羈押并不是一種法定的強制措施,而是拘留、逮捕的必然結果和當然狀態。看守所就是實現這種狀態的外在空間形式,是羈押制度的衍生物。因而,看守所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和價值,是由羈押的目的、原則及條件所決定的。

(一)從羈押目的檢視

刑事訴訟是就特定事實,為確定具體刑罰權的有無及范圍進行的程序。訴訟程序的最終目的,在于發現案件事實、正確適用刑罰。[3]而羈押的目的,則是防止被追訴人逃亡,或者保全證據、保證被追訴人日后出庭接受裁判,或確保刑罰權的執行。因此,羈押旨在保障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可以讓參與程序的原告、裁判者減輕負擔。但這是以犧牲另一方程序參與者的人身自由為代價的。羈押在看守所,意味著與家人、社會、職業相隔絕,不僅人身自由喪失,心理上也會受到沉重的打擊,對于其名譽、信用等人格利益的影響甚大。而無罪推定原則很難使人們果斷地支持、容許未經判決而剝奪被追訴人的人身自由,除非能夠羅列出具體而又有說服力的羈押目的。不當、錯誤的羈押目的,非但無法確保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反而會導致公民基本權利的減損,造就邪惡的司法制度,引起大眾的質疑。從現有的研究以及實踐來看,羈押的目的大致可以解釋為以下幾個方面:保證被追訴人在訴訟程序中能始終到場;保全證據;確保刑罰能夠順利執行;確保社會安全。

1.到案目的

一般情況下,到了審判之日,如果被追訴人不出現在法庭之上,訴訟程序是難以順利進行的。對有逃亡之虞的被追訴人,最有效的保全手段無疑就是羈押。尤其是那些有重大犯罪嫌疑的被追訴人,如果不實施羈押,就極有可能出現被追訴人逃匿的情況,國家的刑罰權也就無從實現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執行羈押其實是不得已的選擇。偵查階段對于有逃亡危險的被追訴人實施羈押,是具有正當性的。但是“可能逃跑”是不能隨意認定的,需要科學的標準,否則,錯押錯放就不可避免,“先押著再說,反正日后可以折抵”“不羈押萬一要是跑了呢”,諸如此類“保險”心理,并不是“到案目的”的真實體現,反倒成了羈押目的的任意擴展。而作為羈押場所,看守所可以保證基本斷絕被追訴人與外界的聯系,使之無從逃逸,進而排除刑事追訴中的障礙。此外,對于那些試圖自殺、自殘,從而阻礙刑事訴訟正常進行的被追訴人,看守所通過施加“雷霆”般的強硬監管措施也能起到預防作用。

2.保全證據目的

羈押的另一個目的,是防止被追訴人毀滅、偽造、變造證據,或者與共犯串供、干擾證人作證等現象的發生。顯然,上述現象會使案情的調查、核實趨向不明朗,不僅公正無法實現,司法資源也會無謂地浪費。然而,從抽象的角度看,任何被追訴人都有可能去不當地改變證據形態或影響其他訴訟參與人,因而抽象的可能是不足以認定危險存在的,必須依賴具體案件中客觀事實或跡象的認定。[4]但需要注意的是,“保全證據”不等于“收集證據”,換言之,羈押是為了訴訟的進行,而不是為了追訴,即羈押不能作為查證犯罪活動的手段,否則,就會造成恣意羈押。若是以此為基礎,迫使被追訴人配合公權力對自己的犯罪追訴,就實質踐踏了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因此,任何人被羈押在看守所中,都是為了“保全”而非“收集”證據。看守所對于訴訟活動的保障,是不包括協助、配合辦案機關獲取證據的。如果看守所積極配合偵查機關等的取證行為,羈押也就淪為偵查的手段,羈押制度也就成了偵查程序的客體。

3.方便刑罰執行目的

該目的是指,通過對被追訴人的未決羈押,保證將來可能發生的羈押刑罰之執行。那么如何衡量這種潛在的羈押刑罰之可能性呢?許多國家在刑事訴訟法中都設定了相應的實質要件,涵蓋了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處的刑期。采取未決羈押這種強制措施,可以保證被判處較長刑期或者死刑的被告人能夠順利、及時地得以執行。但是,未決羈押不是提前報復犯罪或安撫被害人的刑事政策。因此,看守所的羈押不能作為對刑罰的預支。即便在這個國家的司法制度中,大部分涉嫌犯罪而被未決羈押的嫌疑人都最終會被執行監禁刑罰,也絕不可默許看守所的羈押等同于刑罰執行,否則,就是對刑事強制措施功能和目的的扭曲,更會導致犯罪嫌疑人被提前認知為罪犯,隨后的審判也就僅存象征意義了。如此一來,這個國家的司法制度又怎么會受到尊重和認可呢?更為重要的是,被追訴人的正當利益也會受到損害,更有甚者,刑罰執行也會被迫屈從于看守所內的未決羈押。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廣泛存在的“實報實銷”現象[5],其實就是一種未決羈押預支刑罰,進而左右刑罰的不良傾向。

4.社會安全目的

根據該目的,羈押被視作預防被追訴人未來可能犯罪,從而保護整個社會安全之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這一目的已經脫離了羈押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保全訴訟、輔助執行等屬性。將未決羈押作為預防措施,在理論界一直受到很多的爭議,許多人認為其本質上就是一種短期徒刑。然而,即使在強調人權保障理念的美國,社會安全也被視作羈押制度運作的一項重要依據,體現在聯邦司法系統內。針對個別刑事被告未來危險性所作出的羈押裁定,以保護社區的安全為更大的利益目標,希冀預防未來的犯罪。從嚴格的刑事政策的角度,針對少數被歸類、評斷或預測具有“危險性”的被追訴人,因為其被推斷有繼續或反復實施犯罪活動的高度危險性,國家于是以刑事司法體系的嚴厲手段與羈押機制,來限制其人身自由,禁止其判決前的保釋。單就目的而論,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種預防性羈押應該是預防在押人員對于其他個人或群體的潛在危險,而不是預防其實施犯罪。當一個人對他所處的環境構成了危險來源時,國家原本就應該擁有采取措施的權限,不管這個人是否有犯罪嫌疑。理論上,即便的確有必要將這個人限制在一定處所活動,也不應該是羈押場所,因為羈押場所只適用于已經有特定犯罪嫌疑而符合羈押條件的人。只是因為對其所處環境有危害之虞的人剛好是某案的犯罪嫌疑人,不是因為審理該罪行有必要,而是因為其可能有繼續實施犯罪行活動的風險,所以在司法上采取了羈押手段。這是一種利用羈押場所處理社會問題的權宜之計,也就是把應該送進矯治機構的人送進了看守所,以未決羈押代替了保安處分。

(二)從羈押原則檢視

羈押固然是最具成效的訴訟保全措施,卻也是干預人身自由最為強烈的處分手段:將被追訴人置于看守所之中,是國家對個人生活及法律保障的許多基本人權的嚴重侵害,與入監服刑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受到未決羈押的人一般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襲式地受到人身自由的限制。此外,羈押也對被追訴人的日常生活與社會關系造成“撕裂”,被羈押者往往與罪犯畫上等號,這一烙印將會長期影響被追訴人及其家人。[6]因此,羈押受到了一些法律原則的規范與限制,而看守所的功能生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原則的影響。

1.程序法定原則

國家對人民權利加以限制的行為,必須由立法者通過法律予以規范,不得由行政機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完成。換言之,司法機關如果要執行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侵害處分,必須有法律依據或法律明確的授權,才能夠發動或實施。羈押對公民基本自由與權利的限制或剝奪,必須要有法律作為依據。而在我國現行法制下,看守所的運作,也必須符合《憲法》以及《刑事訴訟法》中的定位,圍繞著刑事訴訟程序的進行展開。

刑事程序其實只是實現刑罰權的技術性規定,然而對于犯罪事實的查明,也應當具有踐行一定公正程序的必要。對真實的追求,應當以正當的法律程序作為保障:一方面,最大限度地防止事實認定錯誤的出現;而另一方面,也是對公民基本人權的有力保障。羈押作為對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限制,也自然應當符合正當法律程序的要求。至少在這期間,被追訴人不能淪為訴訟的客體,而應享有最低限度的權利保障。[7]。)例如,即便是一個擁有法律知識背景的人,在身陷囹圄之時,也難免會陷入惶恐、絕望、憤怒、不知所措的悲觀情緒之中,不一定有辦法維護自己在羈押期間的正當權利,故而羈押場所對辯護權的保障就顯得舉足輕重了。

2.無罪推定原則

每個人都應當被推定為無辜的人,通過偵查、起訴等活動獲得的有罪證據,只有經過裁判者的心證確認,才能作出有罪判決。但是,不可以事先推定被追訴人是有罪的人。反之,在經過訴訟程序獲得無罪證據后,也可以認定其為無罪的人。無罪推定原則賦予了被追訴人防御的權利,而在公共利益與防御權的平衡關系中,該原則又成為了未決羈押的基本限度。未決羈押本就是一種例外且最后性的手段,在無罪推定原則的影響下,在押人員雖然人身遭受了限制,卻仍然享有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日常生活保障也應與常人無異。在無罪推定原則的前提下,未決羈押只是一種程序性質的保全手段,除此之外,無關的任何減損其人格、名譽或人身自由等基本權利的舉措,都是不能被容忍的。

3.比例原則

所謂比例原則,指國家公權力干預公民基本權利的手段,與其要達成的目的之間,必須合乎比例,還要具有相當性的關系。其內涵包括適合性、必要性與狹義的比例性等子原則。[8]在適合性的原則要求下,羈押在內涵上必須符合程序保全及預防被追訴人再犯之合法目的的實現。所謂目的,當然是合法的目的。未決羈押只有在作為達成合法目的的措施時,才算適合。假如將羈押作為迫使被追訴人自白的偵查手段,就必然是非法的目的,從而違背了本原則。而且,從比例性的角度出發,羈押的實施,應當為可實現目的的眾多手段中對被追訴人傷害最小的一種處分措施。這也是看守所運作過程中必須遵循的理念。

(三)小結

從上述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發現羈押制度與未決羈押場所的內在關聯,羈押目的構成了看守所功能的主要依據。作為看守所來說,實現羈押的目的必然是其首要功能。而羈押的目的體現于對訴訟順利進行之保障,故而看守所的首要功能也就定位在了對刑事訴訟的服務上。這種服務體現在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與外部世界相隔離,進而確保其及時參與程序活動,也為其他訴訟參與人排除了潛在的障礙,維系了社會的安全。而在看守所運行的過程中,羈押的基本原則起到了指引性的導向作用。首先,日常的監管活動必須服從于刑事訴訟法所設定的框架,任何行為都必須遵循法定的程序。例如,看守所不能為偵查機關的非法訊問活動提供任何便利,更不能成為“幫兇”。其次,看守所應當尊重在押人員的未決犯身份,不可以視之為罪犯,要以普通的公民待之,這既是對無罪推定原則的尊重,又是對羈押之輔助刑罰執行目的的正確理解。最后,比例原則也應當在看守所的監管活動中得到體現,《歐洲監獄規則》便將其明確為一項基本原則,并且在歐洲人權法院、歐洲預防酷刑委員會等組織的判決、解釋中多次運用。可見,比例原則在羈押場所中并不僅僅是一種理念,而是已經轉化成了行動。該原則的存在可以恰當地平衡在押人員的權益和監所的正常秩序,使羈押的不同目的在看守所中能夠和諧共存。對功能的認知最終都是要體現在制度規范層面的[9],“服務訴訟”的功能之所以存在于我國的未決羈押場所,是因為有一系列的具體規則作為其載體。那么,我國的看守所目前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實踐“服務訴訟”職能的呢?


注釋

[1]參見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239頁,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

[2]另外三種為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以及拘傳,均為非羈押措施。

[3]參見林俊義:《程序正義與訴訟經濟》,87頁,臺北,月旦出版有限公司,1997。

[4]參見林鈺雄:《刑事訴訟法論》,349頁,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

[5]所謂“實報實銷”,即刑事案件的法官在判決時,對被告人判決的刑期取決于其在看守所內未決羈押的時間,最后判處的刑期只會大于、等于在看守所內羈押的時間,以避免未決羈押時間長于刑罰執行的監禁期間,導致無法折抵。

[6]參見楊云驊:《20年來臺灣刑事訴訟程序羈押制度之檢討與建議》,載《月旦法學雜志》,2010(180)。

[7]參見楊云驊:《20年來臺灣刑事訴訟程序羈押制度之檢討與建議》,載《月旦法學雜志》,2010(180)

[8]參見林鈺雄:《刑事訴訟法論》,307頁,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

[9]參見[美]拉齊恩·薩麗等:《哈耶克與古典自由主義》,秋風譯,289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兴区| 含山县| 东海县| 嘉黎县| 崇信县| 武清区| 崇礼县| 尚义县| 清徐县| 寻乌县| 浙江省| 运城市| 兰西县| 栾川县| 菏泽市| 犍为县| 龙陵县| 砀山县| 都兰县| 紫金县| 赤峰市| 凤台县| 荔波县| 文安县| 合肥市| 延边| 通道| 浦东新区| 凤台县| 苍南县| 黄冈市| 双鸭山市| 南溪县| 滁州市| 吉隆县| 晋州市| 广河县| 黄大仙区| 长治市| 永川市| 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