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功能執行的主要內容
我國看守所也是將保障訴訟順利進行作為主要職能的,對該職能的貫徹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保證監所安全與配合訴訟行為。這就構成了服務訴訟功能的兩個子功能。正如上文所說,羈押的主要目的在于使被追訴人及時到案、保全證據、確保刑罰執行以及社會安全等,因此,看守所的存在,一方面需要確保在押人員與外界的真正隔離,杜絕潛逃、自殺等情況的發生;另一方面,對于公、檢、法等機關以及律師、被追訴人自身的合法訴訟行為予以協助。而這其中,監所的安全是保障訴訟順利進行的基礎。歐洲預防酷刑委員會(以下簡稱“CPT”)就曾指出:“那些因為逮捕而初次接觸羈押體系的在押人員,即未決犯,往往在安全性上存在著較高的風險。”[1]故而,確保看守所的安全與秩序就成為實現服務訴訟職能的基礎。此外,對訴訟行為的配合,成為服務訴訟功能的另一個子功能。
(一)子功能一:安全看守
這里的安全包含著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指內部的安全性,即所內的基本秩序是安全的;二是指外部的安全,即預防在押人員的逃跑。在英文中,是用“safety”和“security”來加以區分二者的。[2]在《看守所條例》以及《看守所條例實施辦法》等法律規范中,安全理念貫穿始終,從在押人員進入看守所到離開,一系列的制度舉措都是基于追求安全目標,進而實現保障訴訟順利進行之目的。公安監管部門的負責同志在介紹下轄看守所的主要成績時,監所安全總會被率先提及,其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3]“安全第一”已經成為全國范圍內各個看守所的第一要務。[4]這從如下幾個環節就能清晰可見。
1.入所
通過公安部出臺的《看守所執法細則》[5],我們可以發現,在被追訴人進入看守所之時起,就要接受嚴格的安全檢查。在看守所的收押室內,至少2名監管民警要對被收押人員的人身、攜帶物品進行安全檢查。在檢查前,被收押人員必須在指定地點站好,隨身攜帶物品也會被放置于監管民警指定的位置。在安全檢查時,其中1名民警負責警戒,另1名民警負責對被收押人員的人身、攜帶物品等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其中,被收押人員的生活必需品只有經過安全處理后,才被允許帶進監室,而非生活必需品、錢款以及可能影響看守所安全的物品,是不被允許帶入監室的,只能交由看守所代為保管。如果發現可能涉及案件的物品或者文件,監管民警會將原件交辦案機關送押人員,復印件留存被收押人員副檔處理,但事先需要制作筆錄,由被收押人員以及辦案機關送押人員簽名、按捺手印。此外,看守所還會按照相關規定采集被收押人員的信息,并錄入看守所管理信息系統,包括拍照、采集指紋信息等。這些被采集的信息將有助于看守所對被收押人員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監管活動,防范其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一些地區還建立了監管信息數據的共享機制,有效利用在押人員的信息資源。通過入所期間的嚴格檢查,看守所可以防止危險因子一同進入監室、危及監所安全,并且及時掌握新近在押人員的概況,對其人身危險性有所預判。
2.警戒看守
看守所的警戒工作是由武警部隊來承擔的,目的在于防范和制止在押人員自殺、脫逃、行兇、破壞、騷亂等情況。[6]監所內外的任何人出入,都要經過執勤武警的查驗放行。為了確保安全,每個看守所都設置了嚴格的門禁制度,監區出入口分為A、B門,且二者不能同時開啟。看守所民警、駐所檢察室工作人員憑制發的執勤證才可以進出監區。一些地區開發的指紋識別系統等科技手段也為監所的安全進一步提供了保障。
根據公安部的要求,看守所監區內實行24小時巡視監控制度。監區內設置了監控室(分控室),監管民警被劃分為巡視組和監控組兩種崗位;同一巡視組、監控組白天不能連續工作超過12小時,夜間則不能連續工作超過6小時。大型以上看守所都設置了兩級管理單位,實行分監區管理或者實行巡視監控和管教專業分工。其中,實行分監區管理的看守所,每個監區應當設置巡視監控崗位和管教崗位;實行專業分工的看守所,按照民警能夠有效控制的監室區域,合理劃分巡視監控范圍。每個巡視監控區域都至少有2名民警交替從事巡視和監控工作。根據要求,巡視監控民警當班期間,只能從事巡視監控工作,不得從事收押、安排提訊(提審)、安排會見等其他工作。上述制度設計,通過對人力資源的合理分工、配置,力求實現對在押人員的“全覆蓋”監管。這是一種靜態控制與動態管理相結合的方式:作為“靜”的手段,負責監控的民警可以始終將在押人員的活動置于自己的視線下;而作為“動態”的措施,巡視人員有效彌補了監控民警因視覺“盲點”帶來的弊端。兩種手段相得益彰,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監管人員對監所安全的控制效應。這里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我國監管系統目前正在普遍推廣的技防建設,例如監控視頻智能分析報警系統、安防集成平臺、電子腕帶、移動PDA巡視巡診管理系統等,不僅提高了看守所的安全系數,還減輕了監管民警的物化勞動。
3.提訊、押解
提訊、押解是最容易出現安全隱患的環節,故而對提訊、押解等臨時出所情形,除了強化相關的手續流程外,為了確保安全,公安監管部門還作了嚴格的規范。臨時出所區分不同情況,分別由看守所民警、辦案人員或者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押解。每押解1名在押人員,押解人員都不得少于2人。此外,看守所嚴禁使用非警務人員對在押人員進行押解看管。對于轉送外地或者出所就醫等情況的在押人員,都必須實施武裝押解:押解人員應當配備武器、警械。押解過程中,若發生脫逃、行兇、自殺等問題,有關人員應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處置。
為了保障提訊時不出現安全事故,避免在押人員和提訊人員遭遇人身危險,全國大部分看守所都實行了“兩分離”,即訊問室設在監區內,在押人員和提訊人員通過兩條獨立通道分別進入訊問室,訊問室實行物理隔離,避免提訊人員與在押人員發生身體接觸;此外,所有地區的看守所還實行了“雙監控”,即訊問室內分別由辦案單位和看守所的兩套獨立的監控系統對提訊過程進行全程監控,而看守所內的錄像監控可保存的時間長度最低為15天。[7]這兩項舉措是在2009年的“躲貓貓”事件發生之后全面推出的,目前來看,在保障安全方面的效用還是十分顯著的。
4.出所
對于出所程序,公安監管部門也規定得十分嚴格。首先需要認真核對出所人員姓名、性別、年齡、照片、基本案情等信息,留所服刑人員刑滿釋放的還應核對刑滿釋放日期,防止錯放同名同姓人員。對出所人員的人身和攜帶物品進行認真檢查,發現為其他在押人員捎帶書信或者物品的,一律扣留;發現幫助其他在押人員串供或者有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的,監管民警會及時上報,依法處理。通過上述手段,可以有效防止出所人員為其他在押人員傳遞信息,進而影響所內的正常秩序。我國的未決羈押場所對安全事項規范得幾乎滴水不漏,用嚴格的管控手段維系著看守所的秩序,體現了對監所安全的重視,也為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為了保障安全,監管部門也不惜花大價錢完善看守所的硬件設施。
然而,在確保看守所安全的同時,也不應忽視無罪推定原則以及比例原則的作用。保障訴訟的順利進行需要確保監所的安全,進而實現在押人員的安全,從而保證到案、保全證據,維護社會穩定,但不等于在押人員的基本權利就可以被置于次要地位。“羈押場所內的良好秩序,一方面需要考慮安全與紀律的要求,而同時也需要提供給在押人員一個能確保其人格尊嚴以及一定程度活動自由的生存空間。”[8]這就需要看守所在管理制度層面,為安全措施設定必要的底線。而所謂的“底線”,正是由在押人員的訴訟地位和享有的應然權利所決定的。
羈押場所的安全政策應當遵循以下幾點限制性原則:(1)預防原則:為實現良好秩序采取的一般性措施,其設立目的在于預防緊急事件的發生。(2)最低限度干預原則:當附加的安全措施施加在個人身上時,應當符合最低限度的必要性。(3)個別性原則:一些特別的安全措施只能以個人為單位實施,不可以整體性地適用于在押群體。(4)內外區別原則:對于內部安全與外部安全事項,應當區別處置,但都需要對在押人員作出評估。(5)安全普適原則:安全的保障對象,不僅是羈押場所內的工作人員或訪問人員,也包括在押人員。[9]對于看守所的安全制度,需要設定出適當的底限、范圍;尤其應當樹立“在押人員個體本位”的理念,而不是以看守所整體作為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單純地依賴各種約束性手段維系安全。實際上,目前我國一些地區看守所在安全管理模式上已經開始嘗試轉變思路,探索更加科學、現代化的安全機制,風險管控便是一例。
5.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的模式其實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如金融管理、財務管理等。[10]這種管理模式在看守所中的價值在于,準確識別、控制在押人員風險,對應落實管控措施,實現對在押人員風險的全員、全程、適時控制,最大限度提高看守所安全系數。這種管理模式率先在部分地區的看守所加以探索,這些地區的看守所堅持對所有在押人員進行安全風險評估,通過將風險要素量化的方式,實現信息采集的最大化。以防范在押人員自殺為例:在2010年7月公安部監所管理局下發的《關于看守所預防在押人員自殺的指導意見》中,就要求各看守所要健全對在押人員自殺風險的評估機制。在具體方法上,管教民警要加強與在押人員的交流與溝通,了解其思想動態。在收押時、過渡管理教育結束后、訴訟環節變更后以及家庭情況發生重大變故時,要適時對其作出風險評估,將風險評估納入日常化、制度化軌道,保證能及時發現有自殺風險的在押人員,并在第一時間將他們納入重點防控視線。根據以往的監管經驗,下列人群被視為重點人員加以預防:(1)涉嫌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搶劫、毒品犯罪等犯罪性質較為嚴重的在押人員;(2)入所3天之內以及訴訟環節剛剛發生變更的在押人員;(3)因為嚴重違反管理規定受到禁閉等處理以及家庭情況發生重大變故的在押人員;(4)女性在押人員。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不僅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實現看守所安全,而且以在押人員為出發點,盡管尚不成熟,但已經為進一步平衡安全與權利這兩大要素奠定了基礎。
實際上,這種管理模式在西方國家的羈押場所已經十分普遍。根據《歐洲監獄規則》第51條的要求,在押人員被允許進入羈押場所后,應當盡快安排對其作出評估,以確定其試圖逃跑或協助他人潛逃之風險可能,進而決定適當的羈押措施。根據其第52條的規定,還需要對其自身的安全性作出評估,即是否會自傷或傷害監所內的其他人、巡視人員、獄警等,從而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暴力事件及其他事端發生之可能。[11]在美國,專家估計有50%~80%的在押人員存在精神障礙或心理疾患,一些監獄項目已經從側重于心理醫學的角度去評估在押人員的人格健全程度,并針對其具體表現性狀采取個別化的看管措施。[12]我國看守所的這項探索,對于服務訴訟功能的深化大有裨益。科學構建風險常模,看守所能夠對在押人員的安全風險實施全員、全程、適時監控;同時運用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設立科學的風險指標,精確識別在押人員的風險,作出準確的預判;再通過細化的對策措施,有的放矢地對在押人員進行“點對點”的分別管理。如此一來,看守所就不必為了安全而采取高壓的管控手段,“一刀切”地限制所有在押人員的正常活動。對于那些危險系數較高的在押人員,出于安全起見,看守所可以予以重點關注,并作出必要的限制;而對于那些不會危及看守所內外安全的在押人員,則充分尊重其應當享有的自由,給予必要的空間。當然,這種探索在我國的看守所內才剛剛起步,其科學性、精確度都有待進一步的驗證、提高。
(二)子功能二:配合辦案
羈押代表了被追訴人所處的一種狀態,而這期間訴訟進程不會停滯,辦案單位、當事人等還會對訴訟法律關系施加影響,實施各種訴訟行為。作為羈押場所,看守所為了實現其服務訴訟的職能,就需要為辦案機關、被追訴人以及辯護律師等法律關系主體提供便利的條件和渠道,使之順利實施訴訟行為,保障訴訟的正常運行。實現了安全看守,只能說是在較低的水準上履行了服務訴訟職能,而配合控、辯、審三方的訴訟行為,才是從本質上實現了這一功能。該功能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考察:一是從辦案機關的角度,二是從被追訴人的角度。
1.針對辦案機關
在中國,犯罪嫌疑人被羈押時一般是處于偵查階段的,而在其被置于看守所之后,偵查機關還要繼續開展案件的偵查活動,訊問在押人員,或者將其帶到犯罪現場進行起贓或辨認等活動。在審查起訴階段,公訴機關也會對被告人進行訊問。審判階段,法院需要向被告人送達文書、押解開庭、交付執行等。上述活動離不開看守所的配合。作為服務訴訟職能的重要體現,看守所在訴訟進程中會給辦案部門提供便利。例如,在訴訟進程中,看守所方面為追訴機關提供了提訊室,以便其開展訊問活動。追訴機關因偵查工作需要提解在押人員出所辨認、起贓的,持有符合法定要求的“提訊、提解證”,便可將在押人員提解出所。由此可知,只要追訴機關履行了相關的手續,就可以獲得看守所的配合開展訴訟活動。
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看守所對于追訴機關的配合,并不是無限度的,只能在合法的訴訟行為范疇內給予配合。例如,依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辦案人員提訊、提審1名在押人員,不得少于2人。然而,筆者在調研一些地區的看守所時,偶爾也會發現訊問室內僅有1名辦案人員,面對著在押人員實施訊問。固然這是看守所管理制度執行不嚴格的一種體現,但也反映出其對追訴機關過分配合的放縱心態,已然超越了服務訴訟職能的應有之義。再如,根據公安部的《看守所執法細則》,對于提訊、提審人員在提訊、提審過程中違反有關規定的,看守所應當制止,必要時可以中止提訊、提審;看守所安排提訊,不得影響被訊問人的正常休息以及就餐、疾病治療等。這些內容都為看守所內的訴訟活動設定了范圍,表明看守所并不是追訴機關等完成自己訴訟活動的工具或手段,對于追訴機關的配合是以合法性為必要限度的。
2.針對被追訴人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進入看守所之后,最關心的其實還是自己的訴訟權利,因為這涉及其是否會被定罪,以及是否會受到刑罰處罰等關乎自身命運的問題。因此,看守所對在押人員提供必要的訴訟幫助,也是其服務訴訟職能的重要體現。在我國,大多數被追訴人并不了解自己的訴訟權利,在進入看守所之后,迫切需要知曉相關的權利、義務。因此,看守所向在押人員告知訴訟權利,也就成為保障訴訟順利進行的一項必要舉措。在2011年9月,公安部監管局下發了《關于向在押人員告知權利義務的規定》,將權利義務告知制度化,其中就包含了與訴訟進程相關的權利事項,例如,與親屬、律師通信、會見,申請聘請律師,上訴、申訴、控告、檢舉獲得及時轉達,因病不適宜羈押時獲得依法申請變更強制措施等。一些地區的看守所還采取了具體的舉措加以落實,例如編制《被監管人員讀本》,將合法權益的內容單獨成冊,印發給在押人員。大部分看守所都將在押人員的權利內容以及訴求方式展示在了監室內的墻壁等顯著位置,再結合監管人員的告知、解釋等,確保在押人員的知悉權實現。
此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身陷囹圄,無法自由地開展辯護行為、與控訴方形成有效的對抗,辯護人的介入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相當一部分在押人員并不了解如何尋求類似的法律幫助,也不知道如何聘請辯護律師。這就需要看守所提供必要的途徑,協助在押人員與外界的信息溝通,使之及時獲得必要的法律幫助。例如,一些看守所與司法行政機關合作,在監區內設置法律咨詢機構,為在押人員提供法律咨詢。此外,對于在押人員聘請辯護人的申請,尤其是申請法律援助的訴求,及時地向其親屬、法律援助機構、辦案機關傳遞,實現其辯護權利。
其中,對律師會見權利的保障無疑是看守所服務訴訟功能履行狀況的一桿“標尺”。為了更好地了解案情,律師必須與在押人員會面。看守所應當為律師的會見提供良好的條件。從服務訴訟的角度出發,看守所需要配合的不僅是辦案部門,還包括辯護律師。如果對于追訴機關的提訊百般照顧,而對辯護律師的會見百般刁難,看守所就違背了服務訴訟的基本職能,而異化為追訴機關的工具,妨害了訴訟公正,影響對案件真相的追查。因此,根據現行法律的規定,與追訴機關一樣,辯護律師只需要履行必要的手續,即向看守所出示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托書或法律援助公函,就可以在看守所內的律師會見室與在押人員面對面溝通。在會見期間,看守所方面不能進行任何干擾行為,如恣意打斷、監聽或限制談話內容、時間等。眾所周知,在以往的司法實踐中,辯護律師在看守所中的訴訟活動并不順利,這既有刑事訴訟法方面的問題,也有看守所功能認識偏差的原因,即沒有將保障律師依法執業作為基本義務,實際上偏離了“服務訴訟”的軌跡。
慶幸的是,我國的看守所系統已經能逐漸認識到這一點,并悄然作出改變。例如,北京市公安監管系統為了保障律師的執業權利,提出了“九明確、一評價、一熱線”的工作舉措[13],取得了良好的反響。最難能可貴的是,律師的意見還將成為考核看守所工作的重要指標之一,這將會促使看守所進一步改善對律師的服務質量。這在實踐操作中早就有了體現,以北京市某區看守所為例:該看守所月羈押量為四千三百余人,屬特大型看守所,律師會見人數較多,日均接待量最高可達70名來訪律師。在過去,由于監所面積大,監區與會見區域路途長,導致律師等待時間長達40分鐘以上。更糟糕的是,如果律師的會見與追訴機關的提訊相沖突,會見就會為提訊“讓路”,加之看守所遠離市區,會見只能延期或取消,使會見受到影響。從2010年起,主管部門采取措施,看守所一方面專門設立500平方米的律師接待區域,配備公告欄、電腦等必要設施;另一方面,抽調專門的警力負責律師的接待工作。并且在2011年8月,與司法行政機關合作,開發應用了律師網絡預約會見系統,進一步規范了律師會見工作,簡化了會見辦理程序,減少了律師等待時間,保證了會見質量,提高了律師會見效率。[14]這個例子說明我國的看守所正在逐步認識到其應有的服務功能,是一種積極的信號。不少看守所都重視其服務訴訟的工作制度,設立接待大廳,公布監管場所聯系電話,設立電子觸摸屏,提倡星級服務。這些都是理念發生轉變的重要標志,是看守所服務訴訟功能不斷得到完善的體現。
可見,看守所對于辦案的配合,不僅僅應當包括為公、檢、法機關提供便利的渠道,也應當涵蓋對在押人員訴訟權利的保障,否則,對該子功能的認識就是片面的。而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主管看守所的監管部門在理念上也經歷了一定的發展轉變。尤其是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出臺后,監管部門促使看守所進一步明確自己的法定職責,從“服務辦案機關”轉向了“公平服務刑事訴訟各個主體”,提出了“平等保障訴權”的概念,承諾為追訴機關和律師的訴訟活動依法提供平等、優質、高效的服務。[15]這樣一來,看守所的“配合辦案”功能之內涵就得到了全面而明確的厘定。由上可見,我國公安監管系統對于“安全”與“配合”兩項服務訴訟職能的子內容的認識是日益深入、全面的,有利于其在司法實踐中的貫徹落實。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對于該功能的實現,實踐中依然存在著部分制約性的因素,妨礙著其科學的認識與實踐。
注釋
[1]CPT6th General Report[CPT/Inf(96)21]§15.
[2]參見《歐洲監獄規則》第49條。
[3]例如,北京市公安局的某位負責人在于2012年12月22日舉辦的“新刑事訴訟法實施與在押人員權利保障”學術研討會上指出:“監所安全是確保刑事訴訟活動順利進行的首要條件。我局監管部門堅持軟、硬件建設并重,構建了人防、物防、技防、聯防‘四位一體’的監所安全防控體系,依托風險評估和分別管理工作機制,實現了安防系統全覆蓋,民警管理‘面對面’,安全防范精細化,聯勤聯動一體化,確保‘重點突出,管控到位’,全市監管場所連續6年實現了安全無事故。”
[4]特別是2014年在黑龍江延壽發生了在押人員殺害民警逃離看守所的事故后,這一問題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視。參見梁書斌:《黑龍江犯人脫逃案:脫逃人員連過幾道關卡讓人費解》,中國新聞網,2014-09-03。
[5]參見公安部《關于印發〈看守所執法細則〉的通知》(公監管[2010]287號)。
[6]目前武警部隊有近11萬名官兵擔負著全國兩千七百多個看守所外圍武裝警戒任務,是武警部隊擔負執勤任務中,目標最多、用兵最多、任務最重的一類勤務。據悉,在2011年新疆喀什地區S縣看守所連續發生兩起嚴重暴力襲警沖監事件,正是監管民警與外圍武警部隊有效配合,才成功處理了重大險情。
[7]據筆者了解,許多地區的看守所監控錄像的保存時間都超過了15天,有的達到了25天,有的甚至超過了1個月。
[8]Recommendation rec.(2006)2of the Committee of Ministers to Member States on the European Prison Rules,Part IV:Good Order.
[9]See Dirk Van ZylSmit&Sonja Snacken,PrinciplesofEuropeanPrisonLawandPolic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268.
[10]風險管理是指通過風險識別、風險估計、風險駕馭、風險監控等一系列活動來防范風險、實現安全的管理工作。
[11]See Dirk Van ZylSmit&Sonja Snacken,PrinciplesofEuropeanPrisonLawandPolic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p.268-269.
[12]See Michael Wogan&Marci Mackenzie,“An Inmate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PCL”,JournalofOffender Rehabilitation,4(2007):2542.
[13]所謂“九明確”,是指明確接受委托告知,明確會見手續,明確告知律師特殊案件性質,明確預約會見途徑,明確工作時間,明確投訴途徑,明確答復口徑,明確保障律師使用電子設備要求,明確向律師提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羈押場所的通信地址和郵政編碼;“一熱線”,是指在公安監管總隊設立律師接待熱線,集中受理律師在看守所會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調查核實反饋;“一評價”,是指將律師對看守所的評價作為對看守所工作的外部考核機制,一并列入執法質量考評。
[14]參見北京市海淀區看守所:《創新接待優質服務,保障律師依法執業》,載《看守所管理機制創新學術研討會會議材料》,2011-12-18。
[15]2012年12月22日在北京舉辦的“新刑事訴訟法實施與在押人員權利保障”學術研討會上,公安部監管總局局長趙春光就指出:“看守所平等保障訴權不僅要保障辦案機關依法辦案,也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律師等依法參與刑事訴訟。公安部監所管理局要求看守所既要保障辦案機關依法辦案,也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律師和其他辯護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依法參與刑事訴訟……看守所是重要的執法管理部門而非偵查部門,必須堅持保障刑事訴訟與保障安全并重,保障辦案單位依法辦案與保障在押人員、律師訴訟權利并重,服務辦案與監督看守所內訴訟活動安全并重……”(孫皓:《新刑訴法實施在即,看守所條例修法勢在必行》,載《法制日報》,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