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財富管理報告(2015)
- 莊毓敏主編
- 5963字
- 2019-09-20 15:23:55
二、世界財富管理發展格局深刻調整
(一)財富管理的產生和發展
從人類發展史來審視財富管理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到人類的財富管理行為早已有之。在海外,早在2000多年前,雅典神廟就不僅是供奉城邦保護神的圣殿,也由于眾多信徒虔誠膜拜并將錢財存放于此而成為希臘人集中和運用財富的集散場所。在中國,3000多年前的周朝采用分封的方式來配置國家財富,這種形式可以看作是主權財富管理的雛形;2000多年前的商人范蠡,不僅是經營財富的高手,據傳還創立了《陶朱公理財十二則》,將理財實踐升華為經驗,他可被看作是中國從事個人財富管理的開拓者。
具有現代意義的財富管理最早在歐洲產生。13世紀,歐洲通往亞洲的南行航線日益繁忙,而這一航線的終點正是意大利,發達的貿易帶來了大量的周轉資金和財富。1397年,世界最早的股份制銀行——美第奇銀行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誕生。這家銀行除了從事貨幣兌換、貨物抵押、結算、保險和有息貸款外,還由于其家族與教皇的淵源而接管了遍布全球的教區匯款和善款經營活動,為羅馬教皇體系提供銀行服務,這正是財富管理的最早形態。其后,財富管理逐步在全世界發展起來。
在瑞士,由于歐洲宗教教派之爭及戰爭避險,財富大量由國外涌入,出現了以私人銀行為主要特征的財富管理機構和業務類型。16世紀,隨著基督教加爾文教派的興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從法國和意大利逃往瑞士日內瓦,并將隨身攜帶的大量金錢交給當地的銀行家保管。18世紀中葉,日內瓦的經濟由于長期商業貿易的發展而空前繁榮,銀行業也隨之有了較大的發展,銀行家這時已聲名鵲起。隨著貨幣兌換商的業務逐漸由貨幣兌換向資金融通及資產管理擴展,出現了專門為高端個人客戶及其家庭提供金融服務的私人銀行,成為近代私人銀行的起源。成立于1741年的Wegelin & Co是瑞士歷史最悠久的銀行,是小型的家庭事務所。18世紀末,瑞士的私人銀行已經在歐洲金融市場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私人銀行的數目一度多達200家。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由于瑞士中立國的立場,戰爭避險資產紛紛轉移至瑞士銀行機構,更是極大地促進了瑞士金融業的發展。近年來,傳統上主要靠向瑞士境外客戶提供離岸金融服務的瑞士私人銀行,也開始向歐洲及世界其他國家大力拓展在岸業務。進入新世紀,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各國加強了打擊逃稅和消除絕對保密制度的力度,瑞士財富管理業的發展也因此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但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豐富的金融人才資源、低調嚴謹守信的民族文化,仍然是瑞士發展財富管理中心的優勢所在。
在美國,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互聯網經濟發展等涌現出一大批新富階層,以投資銀行、基金公司、家族辦公室為主要特征的財富管理快速發展。美國的財富管理起步于20世紀30年代,最早從保險業開始,保險產品包括了投資規劃、收益分析、代辦手續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伴隨美國成為超級大國,其經濟和金融在全球的優勢地位逐步確立,一方面是國民的理財需求不斷擴大,另一方面是金融服務日益豐富,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開始開展理財服務,并逐漸發展成為規范的經常業務。20世紀80年代之后,美國經濟快速發展,進一步推動國內財富的強勁增長,財富管理日益規范并不斷突破,逐步成為一項主流業務。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美國金融監管制度實施改革,極大地促進了金融創新和混業經營的迅速發展,私人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對沖基金、結構性金融產品成為財富管理的主要產品。財富管理的地位日益提高,成為各金融機構塑造品牌價值、培養客戶忠誠度、增加業務收入的重要支柱。在未來一段時間,美國仍將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相對成熟、競爭較為激烈的財富管理市場。
在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經濟快速發展,許多人步入富裕階層,這推動了財富管理發展的重心向東方轉移。中國香港在20世紀初金融業就已經成為主要產業,但其發展成為全球以財富管理為特色的重要金融中心,主要還是得益于亞洲特別是中國內地的經濟發展。新加坡于20世紀60年代獨立,起初并沒有把金融作為發展的戰略重點,但經過多年的發展,特別是經歷了1987年、1997年兩次金融危機之后,新加坡的金融體系已經完全成熟。世紀之交以來,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都由政府強力推動,以瑞士為榜樣,大力發展財富管理行業,并確立了在世界上的特殊地位。中國香港財富管理的客戶,主要來自中國內地。而新加坡財富管理的客戶,主要來自東南亞地區。
此外,世界上主要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有著各自發展財富管理的做法和經驗,一些群島國家及地區也在致力于發展離岸財富管理,并形成了多個國際和區域財富管理中心。
總結財富管理歷程是為了更好地尋找和把握推動財富管理發展的動因。是什么因素導致了財富管理的產生和發展,并將進一步推動財富管理的未來發展?縱觀財富管理的發展歷程,可以認為財富增長、金融服務水平提升和金融創新是財富管理發展的三大動力。
從需求端來看,財富增長是促進財富管理發展的內生動力。一般來講,財富人群在哪里較多、財富在哪里聚集,財富管理就在哪里較快發展起來,財富管理需求激發了財富管理的產生和發展。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財富管理最早在歐洲產生、在美國興起、目前又在一些新興國家和地區快速發展。財富管理的需求起到了決定性作用。20世紀80年代初,全球生產總值大約為12萬億美元,到2013年底全球生產總值超過了70萬億美元,未來全球生產總值增長的態勢仍會持續,這種持續的趨勢帶來了財富的穩步增加。如何管理如此巨量的經濟規模所產生的財富,是世界面臨的新課題,這也預示著財富管理發展仍將充滿內生動力。
從供給端來看,金融服務水平提升是促進財富管理發展的外部動力。金融服務最早由匯兌而發源,歷經數百年的發展而成為內容豐富的服務產業門類,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推動了財富管理的發展。正是美第奇銀行擴大了服務范圍,改進了服務內容,從貨幣兌換、結算、融資延伸到宗教資產管理的領域,催生出了一個新的金融服務類型——財富管理;正是瑞士私人銀行以忠誠精神和守信文化,世代服務于財富家族,精益求精地提升服務水平、豐富服務內容,讓財富管理行業的美譽度得到更廣泛人群的認可,壯大了財富管理行業;正是美國眾多投行、私募基金、創投基金致力于資本和技術的對接,敢于冒險,推崇創業,持之以恒地服務于“新富”階層并鼓勵其創造財富,使財富管理在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中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隨著21世紀金融服務的領域不斷擴展、水平不斷提高,支付結算、資金托管、投融資中介、資產配置、投資銀行、風險管理、期貨交易等金融功能日益完善,為豐富財富管理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有力支撐,也逐步推動財富管理成為金融業的重要分支。
金融創新連接起財富管理的供給和需求,這是財富管理發展的技術動力。財富管理需求激發供給、供給進一步促進需求,金融創新在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例如,私人銀行所代表的機構創新,推動銀行業內部產生了“輕”自有資產、客戶資產不發生債權債務轉移、以委托代理和咨詢服務為主的新型機構類別;以資產組合為代表的投資方式創新,提高了財富管理的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能力,進一步豐富了財富管理供給,滿足了財富管理需求;以互聯網理財為代表的財富管理方式和渠道創新,降低了財富管理的門檻,改變了財富配置的模式,推動了大眾理財的快速發展。
未來財富管理的發展,仍然要依靠財富增長、金融服務水平提升和金融創新這三種力量的推動。
(二)經歷國際金融危機的財富管理
進入21世紀,在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下,全球經濟雖然由于仍處于后金融危機時代而呈現出緩慢發展、形勢復雜的特點,但財富的創造和增長依然是重要趨勢。全球財富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而縮水后,近幾年呈現波動上升趨勢。據波士頓咨詢公司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財富下降10.4%;2009年金融危機接近尾聲,股市復蘇,帶動全球財富顯著反彈,增長11.5%。近幾年,盡管受歐洲債務危機等因素影響,世界經濟增長緩慢,但各國采取的一些積極措施增強了投資人的信心,全球財富呈現波動上升,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增速分別為8.9%、3.5%和7.8%。按此計算,2012年末的全球財富規模比2008年末增長35.5%。

圖1-1 2008-2012年全球財富規模
資料來源:波士頓咨詢公司《全球財富報告》(2010、2013)。
據瑞信2013年《全球財富報告》,按照所有家庭擁有的金融資產和以房地產為主的非金融資產來衡量,2013年中期全球財富規模達241萬億美元。據波士頓咨詢公司2013年《全球財富報告》,按照所有家庭管理的資產額(主要包括現金、存款、債券和股票)來衡量,2012年全球財富規模達135.5萬億美元。雖然因為調查口徑不同,不同機構發布的財富數據有所差異,但都從一定角度反映了全球財富狀況。據世行數據,2012年世界生產總值為71.7萬億美元,據此我們可大體估計,全球財富為世界年度生產總值的2~3倍。
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世界經濟仍處于溫和復蘇階段,經濟增長的基礎并不穩固。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按照購買力平價法匯總GDP,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3.0%。據世界銀行估計,按匯率法匯總GDP,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2.4%。但從長期看,世界經濟增長的景氣指標總體向好。2013年底,以長期趨勢為100,經合組織國家整體先行指數達100.9,連續12個月上升;2013年第四季度,全球及主要經濟體制造業PMI及其中的新訂單指數和出口新訂單指數均有所回升,新興市場制造業的這三個指標均重回景氣區間,全球制造業PMI升至53.3的近32個月最高水平,已連續第13個月高于50的臨界點。[1]可以看出,在危機之后,世界經濟增長速度雖然緩慢,但向前的步伐沒有停滯,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財富創造與積累的長期趨勢沒有改變。
目前財富管理已經成為國內國外金融機構比較成熟的商業模式。資料顯示,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歐美金融機構財富管理平均利潤率達到35%,年增長12%~15%。即使在危機期間,金融機構業務受到沖擊、財富管理收入出現下降的情況下,全球90%以上的私人銀行依然實現盈利。經歷國際金融危機之后,財富管理發展呈現出五個鮮明特征:
(1)財富管理客戶需求及服務模式轉變。客戶需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是客戶構成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大家族數量平穩,而各類新富數量增長較快;歐美成熟市場份額相應減少,而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市場份額增加。需求的變化必然帶來服務模式的轉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金融更強調“以客戶為中心”,服務機構不僅提供豐富的金融服務,還延伸到其他各類服務,努力做到按需配置金融資源。財富管理成為各類機構共同競爭的利潤增長點,促進著各類服務機構不斷創新,而創新也在激發新的需求。
(2)財富管理行業競爭更加激烈。長期以來,財富管理主要是各類私人銀行的業務。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除私人銀行之外,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以及投資銀行、基金公司、期貨公司、信托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也開始重視財富管理業務,紛紛進軍財富管理行業,爭相搶占財富管理市場,出現了各類機構群雄逐鹿財富管理的激烈局面。伴隨著競爭的激烈,各種并購時有發生。時至2007年3月,中國銀行率先建立私人銀行,開始了中國銀行業大力開展財富管理的時代。之后,中國各商業銀行也紛紛涉足私人銀行。
(3)財富管理監管改革深化。突出的表現是保密制度受到挑戰。美國為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治理洗錢,對瑞士等國不斷施加壓力,要求金融機構協助相關調查,公開客戶保密信息。傳統的所謂“避稅天堂”地位動搖。在稅收優惠方面,由于各國采取的做法不盡相同,引發財富因避稅而流動。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監管制度的調整,促進了金融混業經營的發展,推動了財富管理創新發展。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國際社會加強了對跨市場、跨行業金融衍生產品的監管,增強了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強調通過強化信息披露、規范衍生品交易等方式,解決財富管理中的透明度低、道德風險頻發等問題。監管范圍進一步擴大,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場外衍生品市場、保險市場、影子銀行均納入監管的范疇。強化了對不同市場風險的隔離,要求建立防火墻,以防止交叉性業務風險傳染。在強化監管的背景下,財富管理機構為客戶提供的資產配置產品趨于穩健。
(4)財富管理意識發生轉變。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全球著名財富管理機構均不同程度地遭受損失。人們開始意識到,即使大機構也有風險。這一方面削弱了這些大機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促使亞洲和其他新興經濟體國家更加重視本土機構的財富管理服務。而事實上,中國等國家的財富管理機構,得益于嚴格的監管和穩健的經營,這次并沒有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太大沖擊。因此,亞洲富人們開始更加關注本土財富管理機構,本土機構也更加增強了大力發展財富管理的信心。
(5)財富管理服務對象更加大眾化。長期以來,財富管理的服務對象主要是高凈值人士,比較通行的做法是以服務可投資資產為100萬美元以上的人士為主。近年來,這一門檻不斷降低,直至50萬美元甚至10萬美元。這主要反映了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各服務機構為了爭奪客戶資源,降低門檻以擴大服務范圍。同時,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金融創新不斷發展、財富管理市場變遷帶來的客戶結構的改變。
(三)全球財富管理版圖變化
當前,北美、亞太、歐洲是高凈值人士數量最多的三個地區。據凱捷顧問公司報告,2012年,北美高凈值人數達373萬人,居首位;亞太地區高凈值人數368萬人,居第二位;歐洲高凈值人數340萬人,居第三位;中東和非洲高凈值人數60萬人,居第四位;拉美高凈值人數50萬人,居第五位。從2008年到2012年,亞太地區高凈值人群數量已經從全球第三變為全球第二,并與第一名北美的差距逐步縮小(見表1-1)。
表1-1 2008-2012年高凈值人群分布(百萬人)

資料來源:凱捷顧問公司《全球財富報告》(2013)。
從財富管理的區域分布來看,2009年歐洲管理資產37.1萬億美元,居第一位;2010年北美超過歐洲,以管理資產39.9萬億美元居第一位;2011年亞太地區躍居第一,管理資產41.4萬億美元; 2012年亞太地區仍居第一,管理資產45.2萬億美元,其他依次是北美43.3萬億美元,歐洲38.1萬億美元,中東和非洲4.8萬億美元,拉美3.9萬億美元(見表1-2和圖1-2)。這反映了世界財富管理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表1-2 2009-2012年財富管理區域分布(萬億美元)


圖1-2 2009-2012年全球財富區域分布
資料來源:波士頓咨詢公司《全球財富報告》(2010、2013)。
以瑞士為例, 2002年,瑞士管理的全球離岸資產下降到3萬億瑞士法郎,此后的經濟復蘇則帶動了資產回升;但到金融危機的2008年和2009年,又下降到2.1萬億瑞士法郎,外國客戶人數也減少了28.1%,部分銀行的管理客戶資產甚至下降了5%~10%。與此同時,研究機構Wealth Insight的數據表明,新加坡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財富中心,受托管理的資產價值從2000年的500億美元躍升至5500億美元,其中離岸資產價值約為4500億美元,到2016年新加坡管理的離岸資產價值可能會是2013年的4倍多,到2020年新加坡受托管理的資產價值將可能超越瑞士。中國香港也正在打造財富管理中心,中國內地財富管理開始起步,將加快這一格局調整的進程。
注釋
[1]數據引自國家統計局《2013年世界經濟回顧及2014年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