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與爭鋒: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理論、問題與實踐
- 韋冬主編 沈永福副主編
- 4001字
- 2019-09-29 16:54:57
第三節 集體主義主體的倫理要求
集體和個人作為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中的兩大主體,它們相互之間存在著責任和義務。只有明確了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倫理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實現集體主義原則。
一、集體和個人的相互依存
集體和個人作為集體主義原則的兩個主體,它們之間有著有機統一的關系,簡言之,個人總是集體中的個人,集體總是由個人組成的集體。但是,這種關系不是簡單的集合,也不僅僅是客觀社會性的統一,更多的應該是作為倫理主體而存在的彼此能動的結合。正是這種能動的結合才使得集體和個人互依互存,不可分割。
首先,作為個人組成的集體,它肩負著在道德活動中對個人的指導作用。集體擁有的是個人的普遍抽象,在性質上必然高于個人。集體是通過個人組合并且升華而成的,雖然在地位和性質上都高于個人,但是它依舊肩負著個人所最初賦予集體的初衷和使命,即承擔作為集體應當擔當的職責,站在集體高度的位置去指導和維護個人。一方面,集體對個人不管是保護還是制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整個集體和多數成員著想。從個人中升華出來的集體要重新將自己的道德屬性賦予集體中的個人,才能保證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價值的一致,才能夠保障好個人的權益。也唯此,個人才能夠在集體的保護下健康成長。另一方面,集體不是某個個人的守護者,它是所有個人共同的集體,游走于差異性的個人中的集體需要有一個自己統一的標尺來對待不同的個人,從而保證內部個人的團結,使個人之間的縫隙不斷變小,使整個集體的密度不斷變大,從而形成個人和集體的互利。同時,集體最終要完成對個人的解放。個人能夠通過某種結合而生長在集體中,那是因為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自由,因此,集體雖然賦予了個人某種束縛,但這是為了最終實現個人的自由發展。
其次,作為集體中的個人,也應當擁有充分的積極性、能動性。集體中個人雖然隸屬于集體,被大小不等的實體層層包裹其中,但并不能因此而泯滅個人能動性。集體如果離開了具體的個人,那就無所謂集體了。因此,集體的進步也需要依賴個人的進步來實現。而這種進步必須要求個人充分發揮其主體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是倫理層面的,是道德領域的,它主要強調的是個人在道德活動中的主體性的張揚,個人在道德活動中獨立人格的確立。如果集體中的個人只是服從,那么再先進的集體總有一天也會失去其活力。因此,個人在道德活動中首先應當保持其主體性的特色,即根據自己的思維來確定行動的方向,用自己的思辨來判斷行動的性質、屬性等,然后將獲得的結果再與集體思維所獲得的結果進行對比,這不僅可以使個體在進行道德活動中充滿活力,更能使集體在辯證中不斷發展。另外,個體獨立人格的確立也是通過差異性的鮮明確立來促進集體的發展。當集體允許范圍之內的差異不斷斗爭的時候,矛盾便成為集體前進的機會和動力。
二、集體的倫理要求
集體是個人的有機結合,在地位上又高于個人,這使得集體作為倫理主體本身具有天生的優越性。對集體的倫理要求是集體主義所賦予集體的義務所在。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旨在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集體代表的是廣大人民利益的集體。因此,公平正義便成了集體在處理集體和個人關系、個人與個人之間關系時的重要準則,也是差異性個體對集體的內在需求。
公平正義指向的主體可分為兩組:一是個人與集體。盡管在集體主義道德原則中,集體和個人天生不是在一個天平上,但集體的表現形式具有層次、大小之分,集體的高低不等,使得身處其中的個人也不可能無條件地服從于每一個集體實體。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大致統一的情況下,集體應該自覺地展現集體和個人的雙向統一的關系,一方面有助于集體保證個人生存,促進個人發展,實現個人自我價值;另一方面有利于集體利益得到普遍遵從;二是個人與個人。集體是由具有差異性的個人所組成的。差異性的個人在個人利益上的追求也具有差異性和獨享性。一方面,集體作為差異性個人的升華體和個人的超然體,它有責任來處理個人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和沖突。另一方面,只有組成集體的個人能夠得到和諧的成長,才能保證集體的健康發展。因此,集體必須承擔起這個責任。集體將以一個主體的方式來對待由個人組成的無數個客體,也就是說集體不再是公平的受用者,而是評判者。此時,對集體行使公平正義的要求更加具體,包括個人行使利益的動機公正、過程公正、結果公正等。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集體的公平正義不再僅僅狹隘地指代為經濟分配上的平等性,個人對集體公平正義的要求不斷擴展,延伸到政治參與、文化教育、地位尊嚴等。這無疑給集體的公平正義的倫理要求提出新的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個人合法利益日益得到尊重和保護,集體主義原則從來都沒有否認過個人的合法利益,但明確指出“尊重”,更容易讓個人從內心上獲得歸宿感、認同感。個人權利范圍的擴充,是集體在實現對個人利益的范圍擴展的義務。這種權益的擴展是建立在集體主義原則內涵擴充的基礎上的。正是由于原則內涵的擴展,使得集體主義原則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有效地伸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如政治權利、民主權利、人身權利、教育權利等等。
首先,這是社會主義的性質對集體的要求。集體主義原則是社會主義的道德原則。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就是維護最多數人的利益。集體最核心的義務和責任也是圍繞這一利益原則而產生的。但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包容性,將集體維護的利益受眾面擴大到最大。因此,集體主義原則最本質的任務就是維護最多數人的利益。其次,這是“人民”對集體的權利訴求。第一,集體的對象是人民。社會主義的本質任務是為人民服務。而“人民”正是這“最多數的人”。第二,集體責任實施是一種訴求。集體對人民利益的維護不僅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更應是一種有約束的行為,它需要對人民負責,還要接受人民的監督。因此,集體對最多數人利益的維護是社會主義社會對集體最本質、最核心的倫理要求,也是集體主義原則的核心所在。
三、個體的倫理要求
在集體主義道德原則視域中,對個體的倫理要求是什么?有無層次的區分?個體能否有所選擇?
責任,作為義務的升華,是內心主動意識到的規范,具有自主、自律等特點。集體主義原則語境中的責任,主要指社會責任,是集體對個人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責任要求個人所做的事情必須向集體負責,個人作為集體中的個人,它的屬性是集體所賦予的,因此,個人所做的事情也必須是集體所允許的事情,個人不能做出集體所賦予的道德權利以外的事情,否則,個人就失去了存在于這個集體中的理由和價值。其次,個人有維護集體的責任。個人是集體中的個人,相互依存。同時,個人和集體的目標價值呈現出一致性。因此,個人應當在任何情況下擔負起維護集體的責任。這種維護包括當所在集體和外界發生矛盾時的全力支持,也包括集體本身遇到困難時的支持。最后,當集體受到威脅時,個人有保護集體的責任。當集體面臨威脅的時候,一方面個人應傾其所有來保護集體。這種傾其所有,不僅僅是經濟利益上的付出,還包含著政治、精神等的付出,甚至必要時候以生命來保護集體;另一方面,個人對集體的保護也是對自己的保護。因為,只有集體的長治久安才能保障個人的健康發展。
弗朗西斯·福山在《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一書中曾對信任進行了這樣的分析:一個國家的福利以及它參與競爭的能力取決于一個普遍的文化特性,即社會本身的信任程度??梢姡湃螌τ谝粋€集體的存在有著何等重要的意義。個人對集體的信任應當來自于個人內心對集體的肯定和熱愛。個人認可集體可以為個人創造出好的生活發展環境,并且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給集體。這種信任具體表現在無論集體做出什么樣的決策,個人都堅定不移地信任。集體雖然出自于個人,但是又不等同于個人,因此,集體本身就擁有高于個人的視界。個人只有意識到這一點,才能明白,不是集體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按照個人的意志來的,但是,集體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集體中的個人的普遍利益。只有明白了這些,個人對集體才能真正做到信任。這種對集體決策的信任,不只存在于集體決策和個人利益相符,或者不損害個人利益時,而且當集體的決策違背個人利益時,個人仍然堅定不移地信任著集體。這不是盲目的相信,而是個人和集體之間看不見的、堅固的紐帶。其次,無論集體怎樣處理利益,個人都對集體給予信任。當個人和集體之間最大的矛盾——利益分配問題出現時,個人所給予集體的仍然應該是堅定不移的信任。這才是個人對集體信任的最高境界。但是這種信任必須建立在一個前提下,那就是這個集體是真實的集體表現形式,它對個人有著不可推卸的、完全的負責。
忠誠是個人作為集體統領下的一個元素而應該遵守的倫理要求。個人必須認清自己對集體的倫理義務,忠誠地對待集體,誠信地對待其他個體。從忠誠的角度進行分析,忠誠有利于集體行動的實現,并且這種實現是通過策略互動表現出來的。每個個體對自身組織的忠誠程度普遍較低有可能導致這個組織的集體行動的失?。环催^來,每個個體對自身組織的忠誠程度普遍較高則有可能導致這個組織的集體行動的成功。
互助要求身處集體的每個個人都應該以集體的共同目標和利益為指向,互相幫助,互相配合,互相合作。集體中個人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是這并不表示他們就是對立的、矛盾的。從本質上講,他們隸屬在同一個集體里面,本質利益具有一致性。同時,各種差異的存在才決定著個體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共贏。不僅如此,集體中個人的互助也是個人的自治行為。當一個集體面臨無數個個體時,由于個體的差異性,往往很難將個體完美地凝聚在一起,集體就有迫切的愿望要求個人與個人之間實行自治,而互助就是和諧自治的表現。個人通過這種自治的方式,更好地迎合集體的發展。如果將集體比喻成一臺機器,那么,個人就應該是維持機器運行的齒輪,只有在齒輪和齒輪之間達到完美和諧的銜接時,齒輪才能轉動,機器才能運行。因此,互助能實現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三方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