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惱的疑問”及其解決:《萊茵報》—《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文獻及思想再研究
- 黃建都
- 486字
- 2019-09-29 16:57:13
第二章 理性自由與現實境遇
從這一章起,我們將進入對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和《萊茵報》時期著述的分析與解讀。
1841年3月,馬克思完成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一部登上德國思想舞臺的處女作。在文中馬克思闡發(fā)了完整的理性自由觀,確證了自我意識“具有最高的神性”這一激昂的主題。該主題涵蓋三方面的內容:對自我意識的自由的論證、對自我意識的自由的理解和關于自我意識的自由的實現問題。在自我意識“具有最高的神性”這一主題里,馬克思表達了對自由的珍視和追求自由的永不妥協(xié)的抗爭精神。但在博士論文里,自我意識所面對的是一個沒有任何現實內容的原子世界,“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也只是抽象必然性的體現,這意味著馬克思關于自由的思想必然要現實化、具體化。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面對的不再是抽象的原子世界,而是一個現實的充滿對自由的壓制因素的世界。普魯士國家制度、法律、官方的法學派和官方報刊無不披著自由的偽裝而行反自由之實。面對理性自由的價值理念與現實境遇之間的背離和沖突,馬克思憑借理性批判決絕地捍衛(wèi)自由的價值理念。在批判中,馬克思關于自由的思想逐步現實化、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