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主要內容

本節主要介紹本項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研究方法、技術路線、邏輯結構與基本內容,以對本項研究進行一個全景式概述。

1.3.1 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與理論研究相結合。本項研究立足于中國經濟發展實踐,緊密結合市場化變革的時空背景,通過調查研究和歷史分析,深刻認識和理解我國財政管理體制變遷與地方政府的利益動機、目標定位和行為特點變化及其經濟社會影響的典型事實,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結。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財政分權理論的發展進行系統剖析、邏輯歸納和理論提煉,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財政分權、地方政府行為與經濟增長的基本理論體系。

(2)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本項研究在規范分析中廣泛采用動態優化模型、博弈模型和多級政府模型,在實證分析中大量運用面板數據模型、空間計量模型、多動態因素模型和擬自然實驗等方法,力求在微觀行為與宏觀表現、作用機理與典型事實、理論發展與實踐經驗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邏輯一致性。同時,采用專家法邀請學術界和政府部門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依據建議不斷完善,形成科學結論和有價值的政策建議。

1.3.2 技術路線

本項研究首先通過數據規劃、調研、搜集和處理,構建我國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的財政經濟數據庫,為本項研究奠定良好的數據支撐體系;通過對國內外關于財政分權的經濟增長效應及其作用機理的相關研究成果的綜述,為本項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論和文獻基礎。然后,結合1978年以來中國財政分權化改革和經濟發展實踐,以地方政府行為為核心,以財政分權和經濟增長為主線,構建一個綜合分析框架,刻畫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的利益動機、目標定位和行為選擇進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提出本項研究的核心理論假說。在此基礎上,分別從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權和省以下財政分權視角出發,考察財政分權和縱向財政失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檢驗財政競爭和公共池機制在決定我國地方政府行為中的作用,揭示財政分權和縱向財政失衡影響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最后,從宏觀經濟穩定和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兩個角度考察財政分權的經濟增長波動效應和包容性增長效應,對財政分權的經濟影響進行更為全面的評價,探求目標兼容和激勵相容的財政收支責任安排、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地方政府治理結構的優化措施,提出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財稅體制改革建議,形成較為完整的中國財政分權、地方政府行為與經濟增長的理論體系框架。具體邏輯結構見圖1—4。

image

圖1—4 中國財政分權、地方政府行為與經濟增長研究的邏輯框架圖

1.3.3 主要內容

本項研究共分10章。第1章為導論。第2章為相關研究成果綜述,主要通過對國內外關于財政分權的經濟增長效應及其作用機理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全面評述,為本項研究奠定良好的文獻基礎。第3章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管理體制變遷以及地方政府收支行為變化特點的基礎上,構建一個綜合分析框架,提出本項研究的兩個核心理論假說。第4—7章以中國現實數據為基礎,考察財政分權和縱向財政失衡的經濟增長效應,探究財政競爭機制和公共池機制在財政分權及其制度安排影響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中的重要性,對第3章提出的核心理論假說進行檢驗。第4章從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權以及省以下財政分權視角出發,重點考察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第5章考察地方政府支出競爭和稅收競爭行為模式特征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財政分權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探究財政競爭機制在財政分權的經濟增長影響機理中的作用,為我國財政分權的經濟增長效應提供良好解釋。第6章從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權與省以下財政分權視角出發,重點考察縱向財政失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第7章考察縱向財政失衡對地方政府收支行為的影響,檢驗公共池機制在縱向財政失衡的經濟增長影響機理中的作用,為我國縱向財政失衡的經濟增長效應提供良好解釋。第8—9章從宏觀經濟穩定和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兩個角度考察財政分權及其制度安排的經濟增長波動效應和包容性增長效應,對中國財政分權的經濟影響進行更為全面的評價。第10章給出本項研究的主要結論,提出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議。

第3章在全面系統地梳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管理體制變遷歷程以及地方政府收支行為變化特點的基礎上,構建一個財政分權、地方政府行為與經濟增長的綜合分析框架,探究財政分權及其制度安排對地方政府行為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和作用機理,提出本項研究的兩個核心理論假說。第3.1節簡要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財政管理體制變遷歷程,刻畫不同時期我國財政分權化改革的模式特點,揭示財政收支分權和地方縱向財政失衡的發展變化趨勢。第3.2節以我國省級、地市級和縣級地方政府的大樣本數據為基礎,深入考察地方政府收支行為的變化特點和演變趨勢。第3.3節以地方政府行為為核心,以財政分權和經濟增長為主線,構建我國財政分權、地方政府行為與經濟增長的綜合分析框架,重點闡述財政分權及其制度安排對地方政府的利益動機、目標定位和行為選擇進而對經濟增長的深刻影響,剖析財政競爭機制和公共池機制在財政分權及其制度安排的經濟增長影響機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本項研究的兩個核心理論假說。

第3章的分析表明:(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管理體制經歷了兩次重大變革,即20世紀80年代的財政承包制改革和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財政分權模式:財政承包制改革形成了財權過度下放、中央財政依靠“逆向轉移支付”即地方上解收入的分權模式;1994年分稅制改革則確立了財權層層集中、事權層層下放、借助財政轉移支付解決地方縱向財政失衡的分權格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出日益加劇的態勢。(2)隨著我國財政管理體制和財政分權模式的改變,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行為也呈現出不同的變化特點:在財政承包制期間,財權過度下放促使地方政府更多地運用低稅負競爭策略,導致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規模、經濟性支出和維持性支出比重不斷下降;1994年分稅制改革及其后續的一系列政策調整均采取了財權集中的做法,極大地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收入自主權,壓縮了地方政府的低稅負競爭空間,迫使其不得不更多地運用財政支出競爭手段來吸引投資和直接拉動經濟,進而促使地方政府通過加大稅收征管以及土地出讓等渠道為快速增加的支出融資,“高收入、高支出”的行為模式日益凸顯。

基于上述典型事實,該章結合現代財政分權理論的發展提出了本項研究的兩個核心理論假說。(1)改革開放以來,財政分權化改革的不同模式決定了地方政府競爭性行為的不同,致使中國財政分權的經濟增長效應具有顯著的跨時差異:在財政承包制期間,財政分權不利于經濟增長,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則具有較為積極的促進作用。(2)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我國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矛盾和地方縱向財政失衡日益突出,帶來了嚴重的公共池問題,加劇了地方政府的行為扭曲,對經濟增長產生較為明顯的抑制作用。

第4章從理論與實證兩個層面全面考察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對第3章提出的理論假說1進行檢驗。第4.1節分別在單部門和兩部門內生增長理論模型框架內,就財政總分權和各類支出分權(支出分權結構)的經濟增長效應進行理論分析,探究經濟增長最大化的最優財政總分權水平和各類支出分權水平。第4.2節以我國省份和大樣本的縣級數據為基礎,利用系統GMM和傾向得分匹配—雙重差分方法考察中央與地方財政分權和省以下財政分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對財政分權經濟增長效應的制約影響。

第4章的分析表明:(1)就理論層面來看,財政收支總分權和各類支出分權與長期經濟增長之間具有明顯的“倒U形”關系,即存在經濟增長最大化的最優財政收支總分權水平和各類支出分權水平,這主要取決于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效率對比——地方政府效率越高,經濟增長最大化的最優分權水平越高。(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央與地方財政支出分權水平總體不夠合理,地方政府承擔的財政總支出和社會性支出事務過重,對經濟增長產生了不利影響,收入分權對經濟增長則不具有任何顯著的影響;經濟性支出和維持性支出責任劃分較為合理,有利于經濟增長。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財政總支出分權和社會性支出分權有利于經濟增長,但經濟性支出分權和維持性支出集權進程偏快,不利于經濟增長。(3)財政總分權和支出分權結構的經濟增長效應具有顯著的非線性特征,主要與經濟發展水平、財政總支出分權以及社會性支出分權水平有關:當經濟發展、財政總支出分權和社會性支出分權程度超過一定水平時,適當集權有助于優化收支責任安排,促進經濟增長。(4)財政收支分權對我國縣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非對稱性影響:財政支出分權有利于縣域經濟增長,財政收入分權的影響較弱,這主要源于縣級地方政府存在較為突出的縱向財政失衡。(5)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有助于增強縣級地方政府的財政自給能力,實現縣級財政解困,但明顯阻礙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對第二產業的發展則產生了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賦予縣級地方政府更大的財政收入自主權有助于更好地發揮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在促進縣域經濟增長和財政解困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表明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通過減少財政級次有利于強化財政收入分權對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但并沒有改變財政支出分權的經濟增長效應。(6)以“撤鄉并鎮”為主要措施的政府機構改革加劇了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對縣域經濟增長的抑制作用,但有助于更好地發揮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在實現財政解困中的積極作用。上述結論較好地驗證了第3章提出的理論假說1。

第5章檢驗財政競爭包括支出競爭和稅收競爭機制在我國財政分權的經濟增長影響機理中的重要作用。第5.1節以我國省份和縣級數據為基礎,利用空間計量模型和自然實驗的方法考察地方政府支出競爭行為的特征、模式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探究財政分權化改革和縱向財政結構安排在地方政府支出競爭行為發展演變中的作用,揭示財政分權通過財政支出競爭機制影響地方政府行為和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第5.2節以我國大樣本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調查數據和地級市面板數據為基礎,從微觀企業的視角出發,通過測算企業前瞻性有效平均稅率,考察我國地方政府稅收競爭行為的發展演變及其對企業進入、市場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省以下財政分權改革對其的影響,揭示財政分權通過稅收競爭機制影響地方政府行為和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

第5章的分析表明:(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方政府在預算內總支出和預算外總支出以及各類支出方面均存在較顯著的競爭性行為,其中維持性支出競爭主要存在于那些吸引外資能力接近的省份之間且表現為替代性策略,其他支出競爭為互補性策略。預算內支出和維持性支出競爭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社會性支出競爭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經濟性支出和預算外支出競爭的影響較為模糊。(2)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隨著我國財政分權模式的轉變,地方政府支出競爭行為的模式特征發生了明顯變化,對經濟增長產生了較為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經濟性支出競爭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也有所加劇。(3)以簡化財政級次為核心特點的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改變了省以下縱向財政結構安排,削弱了省以下協調機制而強化了財政競爭機制,加劇了縣級地方政府以經濟增長為導向的支出競爭行為偏差和職能扭曲——改革導致基本建設支出比重平均增加了4.312個百分點,較改革前大幅提升了266.2%;導致教育支出和醫療衛生支出比重分別下降了3.7%和12%。(4)2000年(尤其是2002年所得稅分享制度改革)以來,地級市的內資、民營和外商投資企業的有效平均稅率呈現出持續增加的態勢,意味著地方政府的低稅負競爭行為在持續減弱。不同所有制企業存在明顯的稅收差別待遇,地方政府利用低稅負競爭策略吸引民營企業的意愿最弱,但不同地區地方政府的策略選擇有所不同——經濟落后地區更傾向于利用低稅負政策吸引內資企業,發達地區則更加關注對外資企業的稅收激勵。賦予地方政府較大的收入自主權會促使地方政府采取低稅負的競爭策略,財政支出自主權的增加則導致地方政府減少對企業的稅收激勵力度。(5)低稅負競爭策略帶來的稅收激勵可顯著提升各類企業的進入率,其中對外商投資企業進入的影響最突出,但考慮了個人所得稅、增值稅以及營業稅等其他稅種的影響后,稅收激勵對外商投資企業進入的促進作用明顯減弱。稅收激勵可緩解政府腐敗等帶來的投資風險對外商投資企業進入以及信貸約束對民營和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入的不利影響,但基礎設施條件越好,稅收激勵對外商投資企業進入的促進作用越弱。(6)上述結論較好地揭示出財政分權通過財政競爭機制對地方政府行為進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理,為中國財政分權的經濟增長效應提供了一個良好解釋:財政承包制改革賦予地方政府較大的收入自主權,促使地方政府主要采取低稅負競爭策略,導致地方財政收支規模處于無效率低水平狀態,不利于經濟增長;分稅制改革通過財權集中促使地方政府減少企業稅收優惠從而更多地通過加大財政支出力度進行“招商引資”和直接拉動經濟,對經濟增長產生了較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應清醒地看到:地方政府支出競爭所形成的依靠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越來越難以持續,今后應切實扭轉地方政府“高投資、高稅收”的競爭模式,促使地方政府摒棄過分依賴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拉動經濟的做法,更加積極地運用稅收激勵政策激發企業家的創業創新精神,提升經濟創新能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順利轉變。

第6章就縱向財政失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理論和實證分析,對第3章提出的理論假說2進行檢驗。第6.1節構建一個多級政府框架下的兩部門內生增長模型,就縱向財政失衡對長期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機理進行理論分析,探究經濟增長最大化的最優縱向財政失衡程度。第6.2節分別利用省級和縣級數據,考察縱向財政失衡對省份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與地方政府行為的交互作用,以及縱向財政失衡對縣域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政府組織結構(包括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和轄區政府數量)對其的制約影響。

第6章的分析表明:(1)單純從經濟效率視角來看,縱向財政失衡通過影響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財政收支行為會對長期經濟增長產生正負兩種相反的影響。換言之,縱向財政失衡與長期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倒U形”關系:當縱向財政失衡水平超過某一閾值后,縱向財政失衡不利于長期經濟增長。(2)1995年以來,我國地方政府的整體縱向財政失衡程度較為合理,沒有對地區經濟增長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但2002年所得稅分享制度改革以來,財權的進一步上移導致地方政府的縱向財政失衡明顯加劇,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依賴性顯著增加,對地區經濟增長產生了顯著的抑制作用。地方公共資本投資和財政收入政策對縱向財政失衡的經濟增長效應具有重要影響——地方政府自有財政收入規模增加有助于遏制縱向財政失衡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3)我國縣級地方政府存在非常突出的縱向財政失衡,對縣域經濟增長產生了明顯的抑制作用;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通過減少財政級次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縱向財政失衡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轄區縣級政府數量對縱向財政失衡經濟增長效應的影響則較為模糊。上述結論較好地驗證了第3章提出的理論假說2。

第7章全面考察縱向財政失衡對我國地方政府行為的影響,檢驗公共池機制在縱向財政失衡的經濟增長影響機理中的重要作用。第7.1節考察縱向財政失衡對我國地方政府支出行為的影響:構建一個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多級政府模型,剖析縱向財政失衡通過公共池機制對地方政府支出行為的影響,探究最優縱向財政失衡的決定因素尤其是橫向和縱向財政外部性在其中的作用;然后運用縣級數據考察縱向財政失衡對地方政府支出規模和結構的影響,對公共池機制進行檢驗。第7.2節考察縱向財政失衡對我國地方政府收入行為的影響:首先以縣級數據為基礎考察縱向財政失衡對地方政府稅收收入行為的影響,然后在深入剖析土地財政形成的制度基礎和內在邏輯的基礎上,運用地級市數據就縱向財政失衡對地方政府土地財政行為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

第7章的分析表明:(1)財權與事權錯位引發的地方縱向財政失衡割裂了地方公共服務的成本收益聯系,促使地方政府更多地將公共服務成本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公共池渠道轉嫁給其他轄區。這種縱向財政外部性會帶來公共池問題,導致地方政府支出規模過度擴張,也會增加企業邊際租金成本,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率損失。縱向政府級次越多,這種扭曲性影響和效率損失越嚴重,收入分權則有助于校正這些問題。(2)最優的地方縱向財政失衡水平進而最優的中央轉移支付力度主要取決于橫向和縱向財政外部性的權衡:橫向財政外部性,即地方公共服務收益轄區外溢性較大,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財政轉移支付以補償收益外溢給地方轄區居民造成的福利損失,因此最優的縱向財政失衡水平較高;縱向財政外部性,即地方公共服務成本轄區外溢性較大,意味著需要減少財政轉移支付以避免這種成本外溢給其他轄區居民帶來的福利損失,因此最優的縱向財政失衡水平較低。(3)財政收支分權對縣級地方政府支出行為具有明顯的非對稱性影響:財政支出分權對總支出規模和基本建設支出比重具有顯著的正影響,對教育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比重具有顯著的負影響,財政收入分權則沒有顯著影響。這主要源于縣級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錯位帶來的縱向財政失衡及其引發的公共池問題。(4)縱向財政失衡加劇對地方政府支出規模和基本建設支出比重具有顯著的擴張性影響,對教育支出比重則具有顯著的負影響。在縱向財政失衡嚴重的縣級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分權對地方政府支出規模和基本建設支出的擴張性影響更為突出。(5)縱向財政失衡促使縣級地方政府更多地采取低稅負政策,而將公共服務成本更多地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公共池渠道轉嫁給其他轄區居民,不利于維護地方稅收體系的有效性,2002年所得稅分享改革以來這一問題表現得更為突出。在各類轉移支付中,只有專項轉移支付具有良好的激勵作用,有利于地方稅收收入尤其是營業稅和增值稅共享收入的增加,稅收返還和財力性轉移支付不利于地方稅收收入的增加。(6)縱向財政失衡對地方土地出讓金規模具有顯著的正影響,表明分稅制改革以來財權與事權錯位加劇了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性;同時,也表明地方政府的稅收收入行為和土地財政行為之間存在明顯的策略替代性:為了獲得更多的財政轉移支付等公共池資源,地方政府更傾向于采取低稅負政策而利用土地出讓等預算外手段籌措財政收入。(7)市委書記離任后獲得升遷對土地出讓金規模具有顯著的正影響,表明政治晉升激勵也是地方土地財政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市委書記所處任期的不同階段對土地出讓金的影響存在一定差異性,這一機制在經濟欠發達的地級市、非省會城市和市委書記獲得升遷的城市表現得更加突出。(8)上述結論為縱向財政失衡的經濟增長效應提供了一個較好解釋:縱向財政失衡會帶來地方政府支出規模和基本建設支出的擴張以及稅收收入的減少,也會強化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行為,因而有利于經濟增長;但另一方面也會促使地方政府更多地將財政成本轉嫁給中央政府以及其他轄區,對政府效率和經濟效率產生不利影響,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隨著地方縱向財政失衡的加劇,后一種影響將逐步強化,最終將不利于經濟增長。

第8章詳細考察財政分權對我國經濟增長波動的影響,深入剖析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行為進而對我國宏觀經濟穩定的沖擊性影響及其作用機理,探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的制度根源。第8.1節在深入刻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經濟波動和地方政府收支行為的典型特征及其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提出主要問題。第8.2節利用一個情勢轉換增長分析框架,識別出我國地區經濟增長波動的四類模式,包括持續低增長、低增長高波動、高增長高波動和持續高增長,深入考察財政分權在這四類增長波動模式決定中的作用。第8.3節提出地方政府收入行為經濟周期理論,分析在財政分權化改革帶來的財政激勵下,地方政府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的引資行為對宏觀經濟穩定沖擊的一般作用機制;建立一個簡單博弈模型,對地方政府和企業在中央政府的監管下,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引資和投資中的行為選擇及其對宏觀經濟穩定的沖擊進行理論分析。第8.4節提出地方政府支出行為經濟周期理論,剖析地方政府支出行為的省份和全國周期性特征的形成機理及其對宏觀經濟穩定的影響機制和制度根源;然后以我國省份數據為基礎,利用多動態因素模型和空間計量模型識別地方政府支出行為的省份和全國周期性特征及其對宏觀經濟穩定的影響,以及財政分權在其中的作用。

第8章的分析表明:(1)我國地區經濟增長呈現出持續低增長、低增長高波動、高增長高波動和持續高增長等明顯不同的模式特征,財政分權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賦予地方政府較大的財政自主權會引發頻繁的經濟情勢轉換和較大的經濟波動,不利于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2)財政承包制改革賦予了地方政府很大的收入自主權,促使地方政府熱衷通過稅收減免等一系列優惠措施吸引民間和外國資本,而財政競爭加劇和中央政府調控不足更是助長了地方政府違規引資行為,引發企業投資沖動,對宏觀經濟穩定產生巨大沖擊。(3)地方政府一方面作為一個較獨立的主體存在自身利益訴求,同時作為中央政府的行政代理人需要服從全國利益,貫徹中央政策意圖。這種雙重身份蘊含的利益沖突和協調導致地方政府支出行為呈現出較明顯的全國反周期和省份順周期特征,有助于全國經濟穩定但加劇了省份經濟波動,1994年分稅制改革通過財權集中進一步強化了地方政府這一支出行為特征。(4)財權與事權錯位導致財政收支分權對地方政府支出行為的周期性特征具有明顯的非對稱影響:支出分權削弱了地方政府支出行為的全國反周期特征,強化了其省份順周期特征,收入分權的扭曲性影響較弱。

第9章從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的視角出發考察財政分權的包容性增長效應以及行政和財政制度安排在其影響機理中的作用。第9.1節在詳細考察我國地方基本公共服務發展演變特點的基礎上,探究包容性增長與基本公共服務發展階段性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第9.2節以地方政府行為為核心,從制度激勵角度出發構建一個整合分析框架,刻畫縱向財政失衡、官員異地調派制度和政府組織結構等財政與行政制度安排對地方政府行為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及其對包容性增長的作用機理。第9.3節首先以我國省份數據為基礎,考察財政分權對地方交通基礎設施、基礎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均衡發展進而對包容性增長的影響,以及縱向財政失衡、官員異地調派制度和轄區政府數量對財政分權的包容性增長效應的制約影響;然后從公平與效率權衡的視角出發,剖析用于彌補地方縱向財政失衡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未能有效促進地方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和包容性增長的原因。

第9章的分析表明:(1)財政收支分權對地方基本公共服務發展進而對包容性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非對稱性影響:財政收入分權有助于遏制交通基礎設施的過度擴張,促進醫療衛生服務和基礎教育的發展,更好地實現包容性增長,財政支出分權則具有相反影響。(2)財政收支分權對包容性經濟增長的這種非對稱性影響主要源于政府間財政收支責任安排錯位引發的縱向財政失衡,縱向財政失衡的加劇會進一步強化支出分權對地方公共服務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服務的擴張性影響,不利于包容性增長。(3)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中國特有的官員治理模式和政府組織結構安排對財政分權的包容性增長效應也具有重要影響:官員異地調派制度有助于防治地方捕獲,強化收入分權對交通基礎設施服務過度擴張的遏制作用,但未能顯著改變支出分權的影響,以及財政分權基礎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發展效應;地市級和縣級政府數量減少有助于強化收入分權對交通基礎設施過度擴張的遏制作用但呈現出逐步減弱的非線性特征。(4)用于彌補地方縱向財政失衡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未能有效促進我國地方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和包容性增長,部分原因在于,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的資金分配沒有很好地兼顧公平與效率準則:強調地方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忽略了財政激勵作用,制約了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發展;對公共交通基礎設施服務更多是以效率為導向,忽略了公平準則,加大了公共交通基礎設施服務的省份間差異。同時,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也沒有很好地顧及地方公共服務需求和財力狀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阳市| 寿阳县| 怀柔区| 清水河县| 阳曲县| 新宁县| 离岛区| 娱乐| 皮山县| 修水县| 杭州市| 阿克苏市| 乌拉特中旗| 绵竹市| 右玉县| 延吉市| 沙湾县| 高台县| 沛县| 惠安县| 西平县| 洪泽县| 宁阳县| 马鞍山市| 五指山市| 巴中市| 通江县| 治多县| 泗洪县| 黄骅市| 中牟县| 离岛区| 读书| 山阳县| 黄山市| 萝北县| 灌南县| 上饶市| 托克逊县| 常山县|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