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文化社會學(第2版)
- 高宣揚
- 8722字
- 2019-09-21 01:37:50
第五節 研究流行文化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從文化和流行文化研究的近一百年發展史來看,任何流行文化的研究都不可避免地首先要解決其基本理論和方法論的問題。基本理論的確立及其應用,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選用,都對流行文化研究本身的發展方向及其成果產生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影響。如前所述,近一百年來,西方社會學界對于流行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理論和方法論,它們既是研究流行文化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也是不同歷史發展階段西方流行文化研究成果的理論和方法論總結。這些理論和方法論,不但具有不同的特色,而且還從各個面向考察了流行文化的性質及其在不同時代的社會表現形式,對于研究當代流行文化具有深刻的意義。
第一,流行文化基本理論所關懷和重視的問題,就是流行文化的性質及其與社會整體的關系。在這一點上,流行文化基本理論要特別突出其平民大眾文化的性質、消費文化性質及其與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內在關系。為此,流行文化基本理論總是集中研究現代資本主義制度下文化分化的社會性質及其對平民大眾,特別是對工人階級文化生活的影響。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所實行的文化政策,一方面造成上層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區別以及前者對于后者的宰制,另一方面又為文化在平民大眾中的普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制造成了文化普及的嶄新形式,使平民大眾有可能在受到宰制和被壓迫的同時,在自由民主制所提供的有利活動范圍內,在人民大眾生活和工作活動的領域內,自由地發揮其自身的創造力。因此,一般流行文化理論都要集中研究資本主義制度下,民眾自由地創造符合自己需要的特殊文化的條件及其具體方式。在此基礎上,流行文化基本理論要進一步深入研究流行文化不同于一般文化,特別是不同于上層文化、不同于文化專業人士所掌握的精英文化的地方,以便突出流行文化的基本特征。接著,流行文化基本理論要進一步研究各國流行文化的基本形式,并研究這些符合各國社會文化歷史條件的基本流行文化形式的具體表現。例如,由巴赫金創立的“嘉年華理論”就是突出流行文化的平民文化性質,強調它不同于精英文化的特點,無中心、無拘無束、反規范,等等。而在英國,“社區研究中心”(The Institut of Communities Studies)和“獨立研究群”(Independent Group,簡稱IG)以及“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The Institut of Contemporary Arts,簡稱ICA)都集中研究了在20世紀50年代最早流行于英國的“波普藝術”(Pop Art),特別研究了其具體表現形式,以便進一步與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波普藝術”區別開來。不但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自己不同的流行文化形式,而且,不同時代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研究這些流行文化表現形式時,流行文化基本理論要依據關于文化的美學、人類學、符號學和社會學的超學科或跨學科綜合研究成果,從內容與形式、藝術類型特點、民族心理和其他各種基本問題的相互關系出發,深入分析流行文化具體形式的產生機制及其可能的表現特點。研究流行文化具體表現形式是非常復雜的課題,必須從理論上探討和解決各種與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問題。
第二,流行文化理論特別重視流行文化的表現特質及各種實際表現形態。為此,各種流行文化理論很注意研究流行文化的基本結構及其特征。在這方面,從早期的符號分析,經過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再到建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等,都在研究流行文化的結構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并取得了各有特色的理論成就。
第三,流行文化理論很注意研究流行文化的運作機制及其動力學原則。
第四,流行文化理論也重視對于流行文化產品的品味分析及其與特定生活方式的關系。
第五,流行文化理論也將流行文化與媒體和意識形態的關系當成一個重要問題提出來。
如前所述,流行文化的基本理論及其研究方法是各種各樣的。流行文化本身的高度復雜性和變化性,使得對于流行文化的研究,必須根據不同的時空條件、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脈絡,以及不同的研究需要,而適當地采取不同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同時,由不同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結論,也必須從更高和更寬廣的角度加以比較,并綜合地進行調整分析。
同時,流行文化的日常生活性、實踐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其基本理論和方法的跨學科性,也決定了其多元性和高度靈活性。
從當代流行文化研究開創以來,先后曾經產生過幾種較為重要并有廣泛影響的流行文化基本理論和方法論。我們必須系統地對這些各種各樣的流行文化理論進行歷史性和詮釋性的研究工作,加以比較,總結其各自的優點和不足之處,作為我們今后研究流行文化的借鑒。
其實,根據各國的研究傳統,英、美、法、德各國早在當代流行文化研究展開以前,就已經存在其自身適合本國民族文化特點的文化研究基本理論和方法論。在英國和德國,流行文化研究理論都多多少少與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傳統有密切關系。在英國,一般認為,流行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的確立及其應用程序與馬修·阿爾諾德的早期研究成果有密切關系。馬修·阿爾諾(Matthew Arnold)一向被認為是英國流行文化研究的先驅。他在1869年出版的《文化與無政府主義》(Culture and Anarchy,1869),深受當時流行的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深入分析了資本主義工業化對一般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負面影響,并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庸俗文化”(philistine culture)的概念。(Arnold,M.1869)
其實,與他生活在同一時期并研究工人階級狀況的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也已經在他們的重要著作中高度重視工人階級的文化生活狀況,并對資本主義的整個制度進行了尖銳的批判。(Marx,K.1867;Engels,F.1845)正因為如此,馬修·阿爾諾的研究理論和方法都帶有馬克思主義的明顯痕跡。馬修·阿爾諾之后,對于流行文化的研究一直繼承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原則,使英國的流行文化研究理論成為從屬于新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理論的一個分支。關于這一點,研究流行文化史的默洛(Adrian Mellor)正確地指出:“英國人并不局限于自己的文化研究。”(Mellor,A.1992:664)格列姆·特納也特別指出:“當我論證指出雷蒙德·威廉斯和其他研究者的影響是關鍵的時候,歐洲結構主義者列維斯特勞斯、索緒爾、拉康、羅蘭·巴特和福柯,以及歐洲馬克思主義的某些代表人物,如阿爾圖塞和葛蘭西等人,也對于英國流行文化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Turner,G.1996:3)
在德國,研究流行文化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傳統,首先是與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有關。這個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后來又經過移民美國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派別,試圖從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同資本主義社會的關系入手,分析它的商業和工業化性質,提出了著名的異化理論和文化工業理論。
從這個意義上說,英國當代流行文化研究理論類似于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社會批判理論的文化批判理論,都屬于新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理論。
在美國,情況完全不同于英國和德國,因為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在美國一向得不到充分發展的機會。美國流行文化研究緊密地與它的文化傳統相聯系,主要是與它的實用主義、象征互動論、行為主義、實證主義等學派相聯系。因此,美國的流行文化研究擅長在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工夫,集中進行系統的經驗實證的統計調查和分析。在這方面,從索洛金開始,經米德等人,再到研究麥當勞文化有顯著成就的李茲爾(George Ritzer)等人,都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各種不同的方法往往具有不同的優缺點,也各具有不可取代的特征。我們必須謹慎地探討它們的不同思考模式及重要概念,取長補短,將有助于我們今后的流行文化研究工作。
各種方法和方法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哲學和認識論思潮的影響。近一百年來,對于文化研究產生重要影響的思潮,主要是結構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符號論、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學、女性主義、后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等。
根據近一百年來流行文化研究的演變狀況來看,綜合各國應用的理論和方法,可以大致將最有影響力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劃分為兩大范疇:批判的詮釋方法和經驗的調查統計方法。屬于前一種的,包括結構主義、新馬克思主義、符號論、精神分析學、解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等等;屬于后一種的,包括行為主義、實用主義、實證主義,等等。
兩種方法論和研究方法并非絕對相互排斥和相互對立。相反,兩者可以相互結合并相互補充。
所有的流行文化研究都依據一定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這些基本理論和方法,可以依據其抽象程度、其與流行文化的緊密關系程度而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的理論是屬于最一般的文化理論。這一等級的文化理論雖然與流行文化存在相當的距離,但對于研究流行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它們可以說是研究流行文化的基礎理論,因為它們對于一般文化的基本觀點將有助于我們更深一層地探討流行文化與社會和歷史的相互關系,有助于我們了解流行文化產生的社會文化根源和條件。第二等級是關于流行文化的產生、發展、再生產以及運作的基本理論。第三等級是對于流行文化的各個層面和各種類型進行分析和探討的理論。
在第一等級的文化理論中,值得我們反復參考和應用的是最有研究成果的社會學家的經典著作。在這方面,首先當推埃里亞斯的文化理論。正如本書在導論中所指出的,他從20世紀30年代起,經歷半個多世紀的探索,撰寫出一系列有關一般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理論作品,其中包括《文明的進程》第一卷《生活方式和習俗的歷史》、《文明的進程》第二卷《國家的形成和文明》、《宮廷社會》、《知識與權力》、《兩性之間均衡的變遷》、《卷入與超脫》以及《象征理論》等。
在研究流行文化的過程中,不管采取什么樣的理論觀點和方法,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系列重要概念。這些重要概念構成研究流行文化的基本范疇。這些范疇包括“文化”(Culture)、“大眾文化”(Popular Culture)、“群眾文化”(Mass Culture)、“民間文化”(Folk Culture)、“統治的文化”(Dominant Culture)、“工人階級文化”(Working Class Culture)、“意識形態”(Ideology)、“符號”、“文化結構”、“身體”、“性”,等等。在流行文化的研究中,究竟以哪些基本范疇為中心,這不但要由研究者所采用的基本理論來決定,而且也要根據所研究的流行文化具體形態及其特點來決定。例如,以符號論為基本理論的研究者,就以符號論的主要概念作為其基本范疇,而以社會批判理論為其基本理論的,就以“文化工業”、“意識形態”等概念作為基本范疇。
總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流行文化研究所采用的基本理論主要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法國結構主義、羅蘭·巴特符號論、英國伯明翰學派文化理論以及法國后結構主義文化理論,等等。這些學派和理論基本上都是20世紀60年代之后出現的,而他們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學說的主要內容,均已在本書第一章導論中作了簡單的論述。這些理論和方法雖然各具特色,但幾乎都與古典的文化理論及其研究方法有緊密聯系。例如,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帶有明顯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的影響,而法國后結構主義文化理論也并不是絕對地與古典文化理論絕緣。在貫徹不同理論和方法的時候,必須同時考量各個學派理論和方法的不同局限性,必須適當參考古典文化理論和方法。在各種古典文化理論中,最有深刻意義的,主要是齊美爾、尼采、馬克思、松巴特等人的思想和方法。他們是對資本主義文化進行批判性研究的先驅,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理論遺產。
在方法方面,研究流行文化所采用的批判詮釋方法,綜合了新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存在主義、現象學、符號論、后現代主義等思潮的基本原則及其所提供的方法,因而在實際上涵蓋了上述各種思潮的因素。同時,批判的詮釋方法也總結了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和現代哲學的研究成果,從而具有跨學科的性質。
美國人類學家兼社會學家葛茲在研究摩洛哥和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文化時,往往將文化看成一系列意義符號體系。(Geertz,C.1983)他認為,包括流行文化在內的一切文化,既然都是以其中的意義作為基礎,就必須首先重視對于流行文化產品的意義的詮釋和批判。德國詮釋學家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把詮釋看做普遍性的生活方式,具有本體論的重要意義。當然,德里達指出,詮釋并不僅僅是字面上的解釋和說明,而是要進行重構,而要重構,就必須首先對它進行解構。由于流行文化產品都是經密碼化的價值載體,所以,就更必須對它們進行“譯碼”,即進行解構。解構的過程就是一方面揭示其中的奧秘,另一方面進行重構和創新。布爾迪厄和鮑德里亞等人,正是靈活地應用了詮釋的批判方法,才使他們的流行文化批判性著作得出了深刻的結論。
但是,批判的詮釋方法并不能替代實證的經驗調查和具體的統計分析工作。對于流行文化所采用的經驗的統計調查分析方法,實際上是英、美兩國傳統經驗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和分析哲學等思潮的具體應用。在這方面,正如我們在前面一再指出的,英國和美國學者的某些代表性著作已經為我們樹立了典范。
西方各國對于流行文化的研究,不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還是在理論方法論的層面上,都各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它們在基本理論和方法論方面仍然有許多相通和共同之處。這些相通和共同之處,當然一方面是由于它們本來在文化上就有共同的傳統和基礎,另一方面是由于西方現代化的發展已經達到嶄新的歷史階段,即達到“全球化”和“后殖民”的新時期。在這個新時期中,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任何變化和發展,都難免表現出全球步調一致的特征。對于西方各國研究流行文化的這些異同點,有必要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比較,以便對當代流行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基本性質有更全面的了解。
首先,就各國研究的發展階段而言,一般都與以上劃分的四大階段相對應。第一階段是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第二階段是從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第三階段是從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第四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
劃分上述四大階段,一方面是根據各國社會文化生活的演變特點以及流行文化本身在當時的發展狀況,另一方面是依據西方整體社會結構和性質的變遷特點。為了深入了解西方各國研究流行文化的基本理論及其方法論的性質,讓我們首先從各國的具體特點出發,然后再綜合地考察西方整體社會文化的歷史變遷特點及其理論發展過程。
首先,談到英國的文化研究過程,不能不考慮到它在思考模式和方法論方面的傳統和特點。在這方面必須注意到:第一,經驗主義在英國文化研究中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第二,與經驗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分析主義的研究方法;第三,除了原有的上述思考分析傳統以外,從20世紀20年代起流行于歐洲,特別是法國的各種思潮,諸如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和符號論等等,也直接影響到英國文化研究的方向,使英國的流行文化研究逐漸走上多元化的道路;第四,英國社會人類學的結構功能論文化研究在19世紀呈現出強勢狀態。以泰勒(Sir 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1942)等人為代表的英國結構功能論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直接地影響了英國20世紀初的文化研究。
美國的文化研究呈現出與英國完全不同的情況。一般說來,美國的傳統文化是深受英國影響的。共同的語言文字以及兩國歷史發展的特殊密切關系,往往使英、美兩國在文化發展上呈現許多類似的地方。但是,英、美兩國對于流行文化的研究表現出很大的不同點。實用主義、經驗主義、符號互動論、現象學等在美國學術界有很大的市場,也曾經占據過領導地位。所以,美國的流行文化研究在經驗實證方法方面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美國文化對于馬克思主義思想一貫有偏見,甚至抱有相當程度的敵視。因此,美國文化研究從19世紀開始就排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觀點。和英國的情況不同,馬克思主義在美國要等到“冷戰”時期結束才能得到自由傳播的機會。其次,美國的流行文化研究開始于對“群眾文化”的研究,并從一開始就把群眾文化當成一種低級的“次文化”,某種傳播于正統文化之外的消極因素。美國的這種群眾文化首先是在貧窮的黑人住宅區中創造并傳播開來。在20世紀60年代,貝克等人對于黑人流行音樂,特別是爵士樂,進行了深入研究。(Becker,H.S.1963;1982)
類似于黑人區群眾文化的美國白人群眾文化,例如“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所開創的“搖滾樂”(Rock Music),是在20世紀50年代才流行起來并達到其頂峰。由于這些原來屬于中下層社會階級的“次文化”在戰后的擴散,以及美國文化工業的高度發達,戰后美國的流行文化研究領域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是美國流行文化研究的四大重鎮。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文化研究是由實用主義者杜威開創的。他將實用主義從單純的哲學研究改變成多學科綜合研究方式,并以經驗主義為基礎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工具主義和實驗主義方法,使文化研究找到了具體和實證的科學途徑。在杜威的“文化”概念中,值得注意的是,他以多元主義觀點擴大了文化的內涵,也很重視對于實際的文化活動的研究。在他的影響下,芝加哥大學出現了舉世聞名的芝加哥學派,而在哥倫比亞大學也推動了系統的文化研究,培養和訓練了一批有創見的文化研究者。耶魯大學的文化研究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主要是以保爾·德·曼(Paul de Man)為代表的耶魯學派應用法國思想家德里達的解構主義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他們的研究基本上還停留在純理論層面,并沒有對流行文化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至于加利福尼亞大學,由于它緊靠著好萊塢,又受到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因此對流行文化的研究有比較突出的成果。
德國研究流行文化的狀況深受其歷史特點的影響。這主要是指德國現代歷史發展的三大特征:第一,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文化研究深受馬克思主義、新康德主義、尼采主義、存在主義和現象學的影響;第二,20世紀30年代希特勒的法西斯專政使德國本土內的文化研究只能局限在狹隘的范圍內;第三,德國文化研究如同其他社會研究一樣,深受其哲學思辨傳統的影響,具有濃厚的理論氣息,也具有較深刻的方法論意義。
從19世紀末開始,齊美爾就已經靈活地采用哲學和社會學的綜合理論和方法,對文化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首先將文化看做社會互動以及社會各層面相互交流的產物。這就使他有可能高度重視流行文化的形成及其社會意義。在1912年出版的《哲學相對主義者文選》中,他明確地從哲學和社會日常生活兩個角度對文化進行界定。(Simmel,G.1912)為此,他首次提出了“哲學文化”的概念。他的文化概念清楚地指明了任何人類文化所采用的“內容”(Content)與“形式”(Form)的兩個層次。就內容而言,文化必然隱含和凝縮著人類歷史經驗,而任何歷史經驗又勢必采取一定的表現形式。因此,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既要分別加以考察,充分注意到其本身的不同特點,又要考慮到兩者之間的相互緊密關系及其互動形式。齊美爾所使用的“凝縮”(Verdichtung;condensation)概念,對于研究文化和流行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人類經驗,當它們被加工而轉化為文化產品的時候,總是要“凝縮”成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所以,研究文化的“凝縮”過程是研究文化內容與其形式的相互關系的關鍵。在齊美爾20世紀的著作中,他研究流行文化的重點逐漸轉移到文化的創作過程本身。他在研究流行文化形成過程的時候,注意到主觀精神思想因素與客觀因素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他認為,文化的形成過程脫離不開主觀因素,但又必須依賴個人主觀因素的“非主觀化”(the desubjectification of the individual)過程。(Simmel,G.1900)在這里,顯示出齊美爾對于文化形構過程中“主觀—客觀”以及“個別—一般”雙方因素互動的高度重視。正如齊美爾的研究專家歐阿克所指出的:“文化,在齊美爾看來,是生活將其自身以‘多于生活’(more life)的形式而再現出來的精神產物。因此,通過文化的創作過程,生活本身超越其自身而產生出具有‘多于生活’本質(qualify as ‘more-than life’)的特定形式。齊美爾將文化表現為具有兩個層面的過程(two dimensional process)。一方面,生活的能量和旨趣被轉化和凝縮成‘客觀文化的形式’(the forms of objective culture),即化約為文化形式的世界。這樣一來,它就變成獨立于個人生活存在的客觀事物。另一方面,這些文化形式及其人工產品又被整合到個人的主觀文化中去,即進入到不同的人格個性狀態中去,而這些人格個性實際上也是文化培訓的最終產物。……主觀文化是個人的個性化文化,或者,是作為文化生存物的個人的生命。”(Oakes,1984:67)
在齊美爾的影響下,德國流行文化研究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從20世紀初的卡希勒的符號論文化理論開始,經過法蘭克福學派的新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理論和文化工業理論,在戰后,德國深受法國和美國文化研究的影響,綜合了法國的以批判詮釋方法為主和美國的經驗實證方法為主的雙重特征,有利于德國文化研究專家們以其特色發展自己的流行文化理論。
值得指出的是,埃里亞斯的文化理論在德國文化研究中占據特殊的地位。這位原籍德國但長期流亡英國和荷蘭等國的資深社會學家,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以他的光輝著作和深刻觀念影響著包括德國在內的整個西方學術界。
法國在文化發展上,始終濃厚地呈現出其自身的法蘭西民族傳統特征。法國的文化研究從古典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開始,便完全不同于英、美兩國。法國人類學和社會學并不像20世紀60年代后的英國那樣集中研究“大眾文化”。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后,法國對于流行文化的研究只是一般文化研究的一部分,而且,法國學者對于文化的研究一般是從研究語言和象征開始的。法國人類學和社會學對于語言的研究完全不同于英國學者對于語言的研究。英國是在分析哲學語言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對語言的研究的,因此,英國的語言研究受經驗主義和科學實證主義很深的影響;盡管英國哲學在后期維特根斯坦的影響下也產生了劍橋和牛津的“日常語言學派”,但他們對于日常語言的研究不同于法國的傳統。
首先,法國的語言研究深受人類學和語言學結構主義的影響。其次,法國學者集中研究語言論述及其應用策略。最后,法國學者很重視權力運作以及整個社會的力量關系網絡對文化活動的影響。
綜合以上各方面的分析,流行文化研究領域中的理論和方法的探討,是一項長遠而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略性文化建設工程,它的研究成果將直接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