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存在、認識、自由,斯賓諾莎哲學三大系統的統一

斯賓諾莎全部著作的中心思想,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研討人與自然的關系,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尋求“人的心靈與整個自然相一致的知識”注299,這也可以說是斯賓諾莎研討哲學的根本目的所在。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從存在(神或自然)出發,企圖通過認識這一途徑,最后達到人的自由和幸福,因而存在、認識和自由就構成斯賓諾莎哲學體系的三個重要環節,分別形成他的哲學體系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三大部分。

這樣一種哲學體系的結構在他最早期哲學著作《神、人及其幸福簡論》一書中就可見端倪。盡管這部著作按照邏輯學里的普遍和特殊的關系分兩部分論述,第一部分論神即論普遍的、無限的事物,第二部分論人及其所有物即論特殊的、有限的事物,但它論述的次序卻是以神的存在和性質為開始,繼而研討人的本質、情感和知識,最后以人的幸福和自由為結束,正如該書書名所示,是簡略論述神、人和人的幸福這三個問題。不過,這種結構最典型和最集中的表現則是在他的《倫理學》一書中。按照斯賓諾莎生前好友梅耶爾的說法,《倫理學》最初的書名不叫《倫理學》,而叫《論神、理性靈魂和最高幸福》(De Deo,Anima rationali,summa hominis felicitate),可見斯賓諾莎最初關于《倫理學》的構思仍是以神、人和人的幸福這三個問題作為他的哲學體系的三大部分。因此,我們可以把《倫理學》的五章分為三個部分,即第一章為第一部分,是論神的一般性質;第二章為第二部分,是論人的心靈的性質和起源;第三、四、五章為第三部分,是論人的幸福和自由,這三個部分就分別構成斯賓諾莎哲學的三大系統,即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我們可以說,斯賓諾莎哲學體系是在形而上學原本意義上的一個完整的形而上學系統。

第一章即第一部分是論神或自然的一般性質,屬于斯賓諾莎體系的本體論部分。在這一部分里,斯賓諾莎通過自因、神、實體、屬性、樣態、自由、必然和永恒8個本體論范疇的界說和7個公則推出36個命題,其中心內容可以說是闡明實體和樣態的統一,用我們現在的哲學術語說,即闡明絕對和相對、無限和有限、本質和現象、整體和部分、一般和個別、原因和結果的統一,簡言之,即一和多的統一。按照斯賓諾莎的觀點,宇宙內只存在一個東西,它就是神或實體,一切存在的東西都存在于神或實體之內;沒有神或實體,萬物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神或實體是萬物的內因,而不是萬物的外因。這就是說,神與萬物的關系,不是結果之外的原因和原因之外的結果的關系,而是結果自身的原因和原因自身的結果的關系。神與萬物可以說是本質和現象、一般和個別、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作為本質、一般和整體看,它是神或實體,作為現象、個別和部分看,它又是萬物或樣態。神或實體沒有理智和意志,只是按照它的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和動作,因此萬物莫不服從統一的必然次序,這也就是說:“一切事物從永恒到永恒都以同等的必然性自神而出,正如三內角之和等于兩直角是從三角形的本性而出那樣。”注300

第二章即第二部分是論人的心靈的性質和起源,屬于斯賓諾莎哲學體系的認識論部分。按照斯賓諾莎的看法,盡管從神或永恒無限的存在的本質可以推出無限多的事物的存在和知識,但他“并不是要說明所有一切從神的本質而出的東西”,而是“僅限于討論那種足以引導我們猶如牽著手一樣達到對于人的心靈及其最高幸福的知識的東西”注301。在這一部分里,斯賓諾莎通過物體、本質、觀念、正確觀念等8個認識論范疇的界說和10個公則推出49個命題,其中心內容可以說是闡明思想和廣延、觀念和對象、人的心靈和人的身體的統一,即我們現在所說的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按照斯賓諾莎的觀點,正如思想的實體與廣延的實體只是那唯一的同一的實體,不過時而通過這個屬性、時而通過那個屬性去了解罷了。同樣,廣延的一個樣態(對象)和這個樣態的觀念亦是同一的東西,只不過是由兩種不同的方式表示出來罷了。而且,無論我們借廣延這一屬性還是借思想這一屬性來認識自然,我們總會發現同一的因果次序或同一的因果聯系,也就是說,“觀念自思想的屬性而出與觀念的對象自其所隸屬的屬性而出或推演而出,其方式是相同的,而且具有同樣的必然性。觀念的次序和聯系與事物的次序和聯系是相同的”注302

第三、四、五章即第三部分是論人的幸福和自由,屬于斯賓諾莎哲學體系的倫理學部分。按照斯賓諾莎的看法,求真必須與至善相結合,盡管人的心靈的知識有各種各樣的用途,但他將僅僅致力于“單從心靈的知識里推出一切和心靈的幸福有關的東西”注303,即“將討論理性的力量,指出理性有什么力量可以克制情感,并且指出什么是心靈的自由或幸福”注304。在這一部分里,斯賓諾莎通過情感、主動、被動、善、惡、目的、德性、圓滿等11個倫理學范疇的界說和5個公則推出共174個命題,其中心內容是通過對情感的起源和性質的分析,說明被動情感對人的奴役以及理性如何克制情感,從而指出一條通向人的幸福和自由的道路,用我們現在的哲學術語來說,就是闡明知和善、知識和德性的統一。按照斯賓諾莎的觀點,人類所有一切的要求或欲望,只有起于不正確的觀念,才算是被動的情感,而凡是為正確的觀念所引起的或產生的要求或欲望,則屬于主動的德行或德性。因此,如果我們對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則我們愈能控制情感,而心靈感受情感的痛苦也愈少。他寫道:“在我們能力范圍內去尋求克制情感的藥劑,除了力求對于情感加以真正理解外,我們實想不出更良好的藥劑了,因為我們上面已指出過,人的心靈除了具有思想的力量和構成正確觀念的力量以外,沒有別的力量。”注305按照斯賓諾莎的看法,人的心靈要真正理解情感,則唯有認識神,因為“心靈所能理解的最高的東西就是神,所以心靈的最高的德性就是理解神或認識神”注306,從這里就必然產生對神的愛,“凡是清楚明晰地了解他自己和他的情感的人,必定愛神,而且他愈了解他自己和他的情感,那么他便愈愛神”注307。對神的愛就是我們依據理性的命令所追求的至善和幸福,因為心靈對神的理智的愛就是神借以愛它自身的愛,心靈愈能享受這種神圣的愛,心靈就能愈幸福。斯賓諾莎寫道:“神對人類的愛與心靈對神的理智的愛是同一的。據此我們可以明白了解我們的得救、幸福或自由何在了,即在于對神之持續的永恒的愛,或在于神對人類的愛。”注308

綜上所述,整個《倫理學》一書是由27個界說、22個公則和259個命題以及其他一些附屬的說明構成的一個從本體論開始、經由認識論、最后落腳于倫理學的完整的哲學體系。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在斯賓諾莎哲學體系里并不是彼此獨立的部分,而是作為整個哲學體系的三個重要環節。本體論是斯賓諾莎整個哲學體系的出發點和基礎,唯有知神和認識自然,我們才能完善我們的知性或理性,因而才能達到我們的最高幸福和自由。倫理學是斯賓諾莎整個哲學體系的歸宿和目的,無論是對神或自然的認識,還是對人的本質和力量的認識,其最終目的是為了達到人生的最高幸福和完善。認識論正是介于本體論和倫理學之間的橋梁,它是途徑和手段,正是通過對神和人的認識,才完成了從本體論到倫理學的過渡。因此,斯賓諾莎的哲學體系可以說是一個以知神、認識自然為開始,繼而經過知人、認識人的理性和情感,從而達到人的最高幸福和自由的觀念演繹系統。作為這個系統的最高存在的范疇是“神”、“自然”或“實體”,而作為這個系統的最后歸宿的則是人的最高境界,即人的幸福和自由,整個系統是一個以知神、認識自然為開始,以愛神、愛自然達到人的最高圓滿為結束的從本體論到倫理學的自成始終的自足系統。

本體論最終必須落腳于倫理學上,求真必須與至善相統一,這可以說是斯賓諾莎哲學體系最鮮明的特征。斯賓諾莎之所以最后以《倫理學》來命名他的代表作,正表明他的哲學不同于一般的形而上學和自然哲學。對于他來說,哲學研究絕不是僅僅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以這種知識來指導人的行為和道德實踐,求真和至善、理論知識和道德實踐、認識論和倫理學在他那里是統一的、不可分的。他說:“我志在使一切的科學都集中于一個最終目的,這就是達到我們上文所說過的人的最高的完善境界。因此,各門科學中凡是不能促進我們目的實現的東西,我們將一概斥之為無用;換言之,我們的一切行為與思想都必須集中于實現這唯一目的。”注309斯賓諾莎的哲學體系可以更加名副其實地稱為“倫理哲學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容县| 济源市| 方正县| 余姚市| 昌宁县| 行唐县| 台前县| 丹巴县| 昂仁县| 关岭| 微博| 枣强县| 宿松县| 吉安市| 宿迁市| 库车县| 会昌县| 盘山县| 手游| 新津县| 酒泉市| 广灵县| 图片| 阿克陶县| 买车| 霍林郭勒市| 乐安县| 宝清县| 呈贡县| 于都县| 大竹县| 南雄市| 柳林县| 吉木萨尔县| 色达县| 肃宁县| 永宁县| 加查县| 竹山县| 疏勒县|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