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賓諾莎哲學(xué)研究
- 洪漢鼎
- 7294字
- 2019-09-29 13:01:14
神或?qū)嶓w,“實體或?qū)傩浴钡健吧窕驅(qū)嶓w”
如果我們回憶一下前面所述的《形而上學(xué)思想》一書中關(guān)于存在著兩種實體即思想實體和廣延實體的二元論觀點,那么我們可以看到,盡管斯賓諾莎在1661年左右達(dá)到了“神或自然”的思想,但是他卻仍未完全擺脫笛卡爾思想的影響。一個明顯的證據(jù)是,在斯賓諾莎這一時期所寫的著作中,無論是《神、人及其幸福簡論》,還是兩篇對話、兩篇附錄以及這一時期的書信,斯賓諾莎都未啟用“神或?qū)嶓w”的術(shù)語,相反,他屢次使用了“實體或?qū)傩浴钡男g(shù)語?!皩嶓w或?qū)傩浴本褪钦f實體與屬性相等同,其必然的結(jié)論就是:有思想和廣延兩種屬性,就必然有思想和廣延兩種實體,這顯然是一種笛卡爾二元論哲學(xué)觀點的殘余。
這樣一種二元論觀點在后期《倫理學(xué)》里顯然是被排除的,在那里斯賓諾莎主張宇宙只有一個實體,思想和廣延只是這唯一實體的兩種屬性,或者用他更明確的話來說:“思想的實體和廣延的實體就是那唯一的同一的實體?!?a href="../Text/foot.htm#zw260" id="zww260">注260斯賓諾莎之所以在后期《倫理學(xué)》中得出只有唯一的一個實體這個結(jié)論,關(guān)鍵在于他把實體與屬性相區(qū)別,并把實體與神相等同。“實體”一詞在《倫理學(xué)》里顯然是與“神”一詞相等同的,也就是他所謂的“神或?qū)嶓w”[Deus sive Substantia,這里sive與“自然或神”(Natura sive Deus)中的sive一樣,是“等于”的意思]。例如,斯賓諾莎在《倫理學(xué)》中說:“神或?qū)嶓w具有無限多的屬性,而它的每一屬性各表示其永恒無限的本質(zhì),必然存在”注261;“神是唯一的,這就是說,宇宙間只有一個實體,而且這個實體是絕對無限的”注262;“神,我理解為絕對無限的存在,亦即具有無限多屬性的實體,其中每一屬性各表示永恒無限的本質(zhì)”注263。按照此一定義,實體就是絕對無限的自在存在,而屬性只是實體的本質(zhì),屬性和實體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思想和廣延只是實體的屬性,而不能是實體,因此根本沒有所謂廣延實體和思想實體,廣延和思想只是那唯一的實體的兩種屬性。正因為實體是絕對無限的唯一的自在實體,所以它與神是一個東西,即所謂“神或?qū)嶓w”。
如果我們以這樣一種思路來考察斯賓諾莎早期的一些著作特別是1660—1662年間的著作,那么我們將會看到,就現(xiàn)存的資料來說,斯賓諾莎至少是在1663年初才有了實體和屬性相區(qū)分的想法,而在此之前,他是把實體和屬性加以等同的,即所謂“實體或?qū)傩浴薄?/p>
在《神、人及其幸福簡論》里,斯賓諾莎多次使用了“實體或?qū)傩浴边@一術(shù)語,并且還明確說他這里所謂的屬性,就是別人所說的實體。例如,他寫道:“在神的無限的理智中,除了在自然中有其‘形式’存在的實體或?qū)傩酝?,沒有什么其他的實體或?qū)傩浴!?a href="../Text/foot.htm#zw264" id="zww264">注264他還在論不屬于神的屬性一章里明確說道:“屬性(或者如別人所稱呼它們的,實體)即事物,或者更恰當(dāng)更確切地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說,即是一個通過其自身而存在的,因而是通過自身而被認(rèn)識與顯示自己的一個存在物?!?a href="../Text/foot.htm#zw265" id="zww265">注265這樣一種關(guān)于屬性的定義,顯然與后來《倫理學(xué)》里關(guān)于實體的定義是一樣的,即通過自身而存在和被認(rèn)識,可見在當(dāng)時斯賓諾莎是把實體與屬性相等同,而未把實體與神相等同。在隨后所寫的第一篇附錄“論神”里,斯賓諾莎繼續(xù)堅持屬性即實體的觀點,他寫道:“每一種屬性或?qū)嶓w按其本性是無限的,在其自類中是絕對圓滿的?!?a href="../Text/foot.htm#zw266" id="zww266">注266更明顯的是第二篇附錄“論人的心靈”,在這篇附錄里,盡管斯賓諾莎已明確認(rèn)識到心靈乃是一種樣態(tài),但并沒有說它是實體的樣態(tài),而是說“我們稱之為心靈的東西必然是一種我們稱之為思想的這種屬性的樣態(tài)”注267,甚至我們可以說,這篇附錄里根本沒有出現(xiàn)“實體”的字眼,除了“神或自然”外,只講到思想屬性和廣延屬性,并且還論述說“諸屬性就它們的實在性而言是沒有區(qū)別的,因為它們自身就是它們的本質(zhì)的主體”注268。這種只講到屬性、屬性的樣態(tài),而不講實體、實體的屬性的樣態(tài)的說法,我們只能理解為當(dāng)時在斯賓諾莎的思想里,屬性就是指實體,它們兩者之間并無區(qū)別。如果我們查看一下這一時期斯賓諾莎的通信,我們同樣也可找到這方面的證據(jù)。在1661年9月致奧爾登堡的一封信中,斯賓諾莎對屬性下的定義是:“所謂屬性,我理解為凡是通過自身被設(shè)想并且存在于自身之中的東西,所以它的概念不包含任何其他事物的概念?!?a href="../Text/foot.htm#zw269" id="zww269">注269這顯然與《倫理學(xué)》中說的“廣延的東西與思想的東西如果不是神的屬性,必定是神的屬性的分殊”注270相矛盾。甚至我們還可以說,即使在1663年初,盡管這時斯賓諾莎已感到需要把實體和屬性加以區(qū)分,并對它們分別加以不同的定義,但他仍不自覺地流露出他這種已習(xí)慣了的“實體或?qū)傩浴钡恼f法,例如他在1663年3月致德·福里的信中說:“這個界說已足夠清楚地把我所理解的實體或?qū)傩员磉_(dá)出來了?!?a href="../Text/foot.htm#zw271" id="zww271">注271
按照這樣一種“實體或?qū)傩浴奔磳嶓w就是屬性的觀點,實體顯然就不是一個,而是多個或無限多個,這一點我們同樣也可在斯賓諾莎早期著作中找到證據(jù)。例如在《神、人及其幸福簡論》里,斯賓諾莎在注釋中說:“一旦我們能證明不可能有有限的實體,那么一切實體必定毫無例外地屬于神的本質(zhì)?!?a href="../Text/foot.htm#zw272" id="zww272">注272這里斯賓諾莎不僅明確承認(rèn)實體不只是唯一的一個,而是有許多,而且還明確把實體看成神的本質(zhì),即把實體看成神的屬性。同樣在附錄一“論神”里,斯賓諾莎也說“每一種屬性或?qū)嶓w按其本性是無限的,在其自類中是絕對圓滿的”,這里“每一種屬性或?qū)嶓w”顯然同樣是指許多屬性或?qū)嶓w,而且都是“在其自類中絕對圓滿的”。由此可見,“實體或?qū)傩浴钡恼f法,其邏輯的結(jié)論是有許多實體,有許多實體就說明這些實體不是絕對無限的,而是自類無限的。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進(jìn)一步分析一下斯賓諾莎關(guān)于不能有兩個相同的實體的論證。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斯賓諾莎在《倫理學(xué)》里也提出這一論證,他在第一部分命題五里說:“按事物的本性,不能有兩個或多數(shù)具有相同性質(zhì)或?qū)傩缘膶嶓w”。根據(jù)這個命題,他得出的結(jié)論是“實在無法設(shè)想多數(shù)實體之間有什么區(qū)別,這就是說,不能有多數(shù)實體,只有唯一的實體”注273。但在斯賓諾莎早期的著作里——在這些著作中至少我們可以找到三處關(guān)于這一命題的論證——他對這一命題的論證卻絕不能得出“只有唯一的實體”這個結(jié)論。首先,我們看一下《神、人及其幸福簡論》里的證明。斯賓諾莎在第二章“神是什么”中一開始就提出四個關(guān)于實體的命題,其中第二個命題就是“沒有兩個相同的實體”,他的論證是這樣的:“關(guān)于第二點,即沒有兩個相同的實體,我們證明的根據(jù)是每個實體在其自類中是圓滿的,因為如果有兩個相同的實體,它們必然相互限制,因而正如我們在前面已指明的那樣,它們就不是無限的。”注274我們知道,斯賓諾莎曾將無限分為兩種,一種是絕對無限,即一種不受任何范圍限制的無限,這種無限顯然只能有一個,即他歸之于神的無限;另一種是所謂自類無限(in suo genere infinita),即一種在某一范圍即類中的無限,這種無限雖然在此范圍或類中是無限的,但并不等于說在別的范圍或類中就沒有與它一樣的無限,因此它的無限性只能是指本范圍或自類里的無限制,而不是指絕對的無限制,它也是受到其他的自類無限所限制的。因此,斯賓諾莎在《倫理學(xué)》中曾明確說:“我說神是絕對無限而不說它是自類無限,因為僅僅是自類無限的東西,我們可以否認(rèn)其無限多的屬性,而絕對無限者的本性中就具備了一切足以表示本質(zhì)的東西,卻并不包含否定?!?a href="../Text/foot.htm#zw275" id="zww275">注275現(xiàn)在我們回到《神、人及其幸福簡論》里關(guān)于不能有兩個相同的實體的論證。按照他的論證,他所謂的實體只是自類無限,即他所說的“在其自類中是圓滿的”,因為是自類無限,所以在同一類中不能有兩個實體,否則它們兩者將必然相互限制,以致誰都不能成為無限的。就自類無限而言,這個論證當(dāng)然是對的。但是,從“不能有兩個自類無限的實體”卻不能推出宇宙間只有一個實體,因為宇宙間可能有很多實體,它們都是自類無限的。從邏輯上說,這一點更清楚,即從“不能有兩個相同的實體”卻不能推出“不能有兩個或數(shù)個不相同的實體”,因為,雖然不能有兩個相同的實體,但可以有多個不相同的實體,即可以有許多各在其自類中是無限圓滿的實體。由此可見,斯賓諾莎當(dāng)時關(guān)于不能有兩個相同的實體的論證,并不是證明宇宙間只有一個實體,而只是證明在某一范圍或類(即以后所說的屬性)中只有一個實體。
現(xiàn)在,我們再看一下《神、人及其幸福簡論》第一篇附錄“論神”中的論證:“同一種屬性既然屬于某實體,它就不能屬于其他存在著的實體,或者(這是一樣的)在自然中不能有兩個實體,除非它們是有著實在的區(qū)別?!?a href="../Text/foot.htm#zw276" id="zww276">注276斯賓諾莎對這一命題的證明是:“如果有兩個實體,那么它們必有區(qū)別,從而它們或者是實在的不同,或者是樣態(tài)的不同。但不能是樣態(tài)的不同,因為如果是樣態(tài)的不同,那么樣態(tài)按其本性將先于實體,這是違背第一個公理的;因此只能是實在的不同,所以述說給一個實體的東西就不能述說給另一個實體。”注277這里所謂“實在的不同”和“樣態(tài)的不同”來源于笛卡爾,笛卡爾在其《哲學(xué)原理》里曾把各種事物之間的差別歸為三類:一為實在的差別,二為樣態(tài)的差別,三為理性的差別。按照笛卡爾的解釋,他所謂實在的差別是指在兩個或較多的實體之間存在的差別,例如思想實體和廣延實體之間的差別;而所謂樣態(tài)的差別,或指樣態(tài)本身與其實體的差別,或指同一實體的兩種樣態(tài)間的差別,如形相與其所屬的實體,以及形狀與運(yùn)動之間的差別。注278很顯然,斯賓諾莎在附錄一里論證的并不是只有一個實體,而是證明一種屬性只能屬于一個實體,從這個命題推出的結(jié)論不應(yīng)當(dāng)是只有唯一的一個實體,而應(yīng)當(dāng)是可以有兩個或數(shù)個有著實在的區(qū)別的實體。正如他所說的,“在自然中不能有兩個實體,除非它們是有著實在的區(qū)別”,后面這個條件從句,就肯定了他主張可以有兩個具有實在區(qū)別的實體。
最后,我們看斯賓諾莎在1661年9月給奧爾登堡的信中提出的第三個論證,即“在自然中不能存在著兩個實體,除非它們的整個本質(zhì)是有區(qū)別的”注279。斯賓諾莎在這封信里雖然對這個論證并沒有給出更多的說明,但從他在信一開頭把屬性界說為“凡是通過自身被設(shè)想并且存在于自身內(nèi)的一切東西,所以它的概念不包含任何其他事物的概念”注280,我們同樣可以看出他在這里也不是證明自然中只有一個實體,而是證明自然中不能存在著兩個整個本質(zhì)都是相同的實體,這也就是說,他實際上是肯定可以有兩個整個本質(zhì)不相同的實體,這從他接著說“每個實體一定是無限的,或者在其自類中是無上圓滿的”注281來看是清楚的。既然說“每個實體”,那就意味著不止一個實體;既然說“在其自類中是無上圓滿的”,那就意味著實體不是絕對無上圓滿的,絕對無上圓滿和絕對無限的本質(zhì)只能如他所說的,乃是神。
綜上所述,斯賓諾莎在1663年以前盡管已達(dá)到了“神或自然”的結(jié)論,但他卻沒有達(dá)到“神或?qū)嶓w”的結(jié)論,也就是說,這時期斯賓諾莎雖然把神與自然加以等同,但他卻沒有把神或?qū)嶓w加以等同。實體在他看來乃是從屬于神的屬性,不僅有多數(shù)實體,而且每一實體都是自類無限的,換言之,實體就是屬性,或用他的術(shù)語來說就是“實體或?qū)傩浴?。顯然,這樣一種把實體等同于屬性的看法來源于笛卡爾,因為在笛卡爾那里,廣延和思想是在神這個無限實體之外的兩個有限實體。因此我們可以說,斯賓諾莎在這一時期仍未完全清除笛卡爾哲學(xué)的影響,他的哲學(xué)仍帶有笛卡爾二元論哲學(xué)的痕跡。
如果我們以這樣一種觀點來考察一下斯賓諾莎在1661年所撰寫的《倫理學(xué)》第一次手稿,那么我們將會看到這第一次手稿與后期《倫理學(xué)》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根據(jù)德文譯者格布哈特的考證,斯賓諾莎《倫理學(xué)》第一次手稿包括三個界說、四個公理、三個命題和一個附釋,它們是這樣的:
界說一:神是一個由無限多屬性構(gòu)成的本質(zhì),其中每一屬性是無限的,或者在其自類中是無上圓滿的。
界說二:所謂屬性(或?qū)嶓w),我理解為通過自身并在自身中被設(shè)想的東西,所以它的概念不包含任何其他事物的概念。譬如,廣延就是通過自身并在自身中被設(shè)想的,相反,運(yùn)動就不是這樣,因為運(yùn)動是要在其他事物中被設(shè)想,它的概念包含著廣延。既然思想不屬于廣延的本性,所以,設(shè)想廣延也就無須通過思想。
界說三:所謂樣態(tài)或偶性,我理解為在他物內(nèi)的東西,并通過它所存在于其中的那個他物而被設(shè)想。
公理一:實體按其本性先于它的偶性。
公理二:除實體和偶性外,不再有任何其他東西存在于自然中或理智之外。
公理三:具有不同屬性的事物彼此之間沒有任何共同之點。
公理四:凡是彼此間沒有任何共同之點的事物,一物不能為另一物的原因。
命題一:在自然中絕無兩個具有同一屬性的實體。
命題二:實體是不能產(chǎn)生的,甚至也不能為任何其他實體所產(chǎn)生,存在屬于其本質(zhì)。
命題三:每一實體按其本性是無限的,或者在其自類中是無上圓滿的。
附 釋 屬性或?qū)嶓w的存在,可以從其界說里推知。因為每一個界說或清楚而明晰的觀念都是真的。注282
從形式上看,這個手稿與現(xiàn)存《倫理學(xué)》第一部分開頭的界說、公理和命題相比,是非常不完整的。它的界說既沒有自因,又沒有自由、必然和永恒,而且它這里所說的公理實際上是《倫理學(xué)》中的命題,而《倫理學(xué)》中給出的七個公理,這里卻一個也沒有。當(dāng)然這是初期的撰寫形式,我們可以理解而且允許作者在以后的撰寫中有某種修改。但是我們的問題在于這初期手稿的思想與后期《倫理學(xué)》的思想有著基本的差異。很顯然,這手稿的第二個界說在《倫理學(xué)》里做了很大改動。在這里屬性和實體被視為同一個東西,因此只下了一個界說,并且說“屬性(實體)”、“屬性或?qū)嶓w”,而在《倫理學(xué)》里,實體和屬性分別以兩個界說加以規(guī)定,即“實體,我理解為在自身內(nèi)并通過自身而被認(rèn)識的東西”,而“屬性,我理解為由知性看來是構(gòu)成實體的本質(zhì)的東西”,顯然實體與構(gòu)成實體的本質(zhì)不是同一個東西,所以斯賓諾莎在《倫理學(xué)》里取消了“屬性或?qū)嶓w”或“屬性(實體)”這種把兩者視為一個東西的用語。正因為第一次手稿中把實體與屬性等同,所以在它的命題中只是斷言“在自然中絕無兩個具有同一屬性的實體”、“實體也不能為任何其他實體所產(chǎn)生”、“每一實體在其自類中是無上圓滿的”,這些命題實際上只能表示可以有兩個或多個具有不同屬性的實體,因為“每一實體”和“任何其他實體”的說法正是唯一實體的否認(rèn),更何況實體只是在自類中無上圓滿的,而不是絕對無限的。這些說法在后期《倫理學(xué)》里都被刪去或修改了,而且斯賓諾莎還在命題十附釋里明確說明雖然可能有兩個屬性,但我們卻不能由此推出有兩個實體,他說:“縱然兩個屬性可以設(shè)想為確有區(qū)別,也就是說,這個屬性無須借助那個屬性,我們也不能因此便說它們是兩個存在或兩個實體。正因為按照實體的性質(zhì)即在于它的每一個屬性都是通過自身而被認(rèn)識的,并且由于實體所具有的一切屬性都始終同在實體內(nèi),一個屬性不能產(chǎn)生另一個屬性,但每一個屬性都各自表示這實體的實在性或存在。所以說一個實體具有多數(shù)屬性,絕不是不通的;因為任何事物必借其屬性才可以被認(rèn)識,而每一事物的存在或?qū)嵲谛杂?,則表示它的必然性、永久性及無限性的屬性也就愈多,這是再明白不過的了。因此絕對無限的存在必然應(yīng)規(guī)定為具有無限多屬性的存在,它的每一個屬性都各自表示它的某種永恒無限的本質(zhì),這也是最明白不過的。如果現(xiàn)在還有人問根據(jù)什么標(biāo)志我們可以辨別多數(shù)實體的差異,請試看下面各命題就可以知道,宇宙間只有一個實體存在著,而這個實體是絕對無限的,因此尋求辨別多數(shù)實體的標(biāo)志,未免徒勞?!?a href="../Text/foot.htm#zw283" id="zww283">注283接下來就是著名的“神或?qū)嶓w”的命題:“神或?qū)嶓w,具有無限多的屬性,而它的每一個屬性各表示其永恒無限的本質(zhì)。”注284很顯然,在后期《倫理學(xué)》里,實體即是絕對無限的存在,具有無限多的屬性,而且實體只能是一個,它就是神,換言之“神或?qū)嶓w”。
斯賓諾莎大約在什么時候拋棄“實體或?qū)傩浴倍_(dá)到“神或?qū)嶓w”的看法的呢?根據(jù)我們掌握的現(xiàn)存資料,斯賓諾莎這種思想轉(zhuǎn)變應(yīng)是在1662年底或1663年初,我們的證據(jù)是1663年2月德·福里寫給斯賓諾莎的信以及同年3月斯賓諾莎給德·福里的回信。正如我們前面在介紹《倫理學(xué)》時所述,斯賓諾莎大約在1662年底重新改寫了《倫理學(xué)》開頭一部分的界說、公理和命題,而且他將這一部分交給了他在阿姆斯特丹的哲學(xué)小組,讓他們研讀和討論。德·福里這封寫于1663年初的信正是向斯賓諾莎反映他們在研讀這一部分時所感到的尚不完全清楚的問題,并請求斯賓諾莎給他們做進(jìn)一步解釋。其中他引用了命題八附釋三:“由此推知,雖然兩種屬性被認(rèn)為有著真實的區(qū)別,然而它們卻不能因此就成為兩種事物,或者兩種不同的實體,因為實體是具有這樣一種性質(zhì):它的一切屬性都應(yīng)當(dāng)通過實體自身來理解,因為實體的一切屬性都同時存在于實體之中。”注285德·福里顯然還是堅持笛卡爾關(guān)于兩種實體的二元論看法。斯賓諾莎在一個月后給德·福里的回信中,重新引用了他在該手稿里寫的關(guān)于實體和屬性的界說:“所謂實體,我理解為存在于自身中的、并通過自身而被設(shè)想的東西,也就是說,它的概念并不包含任何其他事物的概念。所謂屬性,我理解為同樣的東西,而它之所以稱為屬性,是因為與知性有關(guān),知性將這樣一種性質(zhì)歸屬于實體?!?a href="../Text/foot.htm#zw286" id="zww286">注286從這個界說我們可以看出,此時斯賓諾莎不僅把實體和屬性作為兩種東西分別加以定義,而且這兩個界說非常接近于現(xiàn)存《倫理學(xué)》的思想,實體的界說可以說完全一樣;屬性的界說雖然語言表達(dá)上有某些差別,但根本內(nèi)容應(yīng)當(dāng)說還是一樣的,即強(qiáng)調(diào)屬性乃是就知性看來構(gòu)成實體本質(zhì)的東西。由于實體與屬性現(xiàn)在有了區(qū)別,所以實體不能等同于屬性,有兩種屬性并不等于說有兩種實體,從而實體是一個具有無限多屬性的絕對無限的存在,其必然結(jié)論則是“神或?qū)嶓w”,即神與實體乃是同一個東西。
由此可見,斯賓諾莎大約是在1662年底或1663年初才擺脫了“實體或?qū)傩浴倍_(dá)到“神或?qū)嶓w”的思想,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斯賓諾莎徹底肅清笛卡爾思想影響、真正形成自己獨(dú)立哲學(xué)思想的轉(zhuǎn)折點。在此之前,我們可以稱為“神或自然”的階段,在這階段,斯賓諾莎從神作為萬物的卓越因轉(zhuǎn)到神作為萬物的內(nèi)在因,從而把神與自然加以結(jié)合,以形成與中世紀(jì)經(jīng)院哲學(xué)和宗教神學(xué)鮮明對立的自然泛神論;在此之后,我們可以稱為“神或?qū)嶓w”的階段,在此階段,斯賓諾莎從“實體或?qū)傩浴?,即實體與屬性相等同過渡到實體與屬性相區(qū)別,從而把神與實體加以結(jié)合,以形成與笛卡爾二元論相對立的實體一元論。這一階段我們可以用更確切的形式表述“神或自然或?qū)嶓w”,即神、自然和實體的三位一體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