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玉機真臟論篇

【導讀】

玉機,指可以窺探天道的神機,引申為重要之意。真臟,指脈來無胃氣的真臟脈,真臟脈出現,為死證。

【原文】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1],病在中。

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2];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3]滿。

帝曰:善。

【注釋】

[1]不及:臟氣不足。[2]巔疾:巔頂的病,如頭痛。[3]胠(qū):腋下脅上空軟處。

【譯文】

黃帝問道:春季的脈象如弦,怎樣才算是弦?

岐伯回答說:春脈通于肝臟,屬東方之木,在這個季節里,萬物開始生長,因此脈氣來時,軟弱輕虛而滑利,端直而長,所以叫作弦。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是病脈。

黃帝問:怎樣算是相反呢?

岐伯說:脈氣來時,應指堅實有力,叫作太過,表明疾病在外部;脈氣來時微弱不實,叫作不及,表明疾病在內部。

黃帝問:春脈太過與不及,會發生怎樣的病變?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記憶力衰退,精神恍惚,頭昏目眩,并引發巔頂疾病;不及會使人胸部作痛,牽連背部出現疼痛,往下則引起兩側脅胠部位脹滿。

黃帝說:講得好!

【原文】

帝曰:夏脈如鉤,何如而鉤?

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骨痛,為浸淫[1];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2]。

帝曰:善。

【注釋】

[1]浸淫:浸淫瘡,一種瘡名。[2]氣泄:失氣,俗稱“放屁”。

【譯文】

黃帝問:夏季的脈象如鉤,怎樣才算是鉤?

岐伯說:夏季脈象通于心臟,屬南方之火,在這個季節里,萬物生長茂盛。因此,脈氣來時充盛,去時輕微,猶如鉤的形狀,所以叫作鉤脈。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是病脈。

黃帝問:怎樣才算是相反呢?

岐伯說:脈氣來時充盛去時也充盛,叫作太過,表明疾病在外部;脈氣來時不盛,去時卻充盛有余,叫作不及,表明疾病在內部。

黃帝問:夏脈太過與不及,會發生怎樣的病變?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身體發熱,皮膚疼痛,熱邪侵淫而成瘡;不及會使人心虛煩躁,在上出現咳唾涎沫,在下出現失氣。

黃帝說:講得好!

【原文】

帝曰:秋脈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1],兩傍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2]。

帝曰:善。

【注釋】

[1]毛:指脈氣來時,輕浮如毛。中央堅:中央的部位堅實。[2]病音:喘息聲。

【譯文】

黃帝問:秋天的脈象如浮,怎樣才算是浮?

岐伯說:秋季的脈象通于肺臟,屬西方之金,在這個季節里,有萬物收成的氣象。因此,脈氣來時輕虛且浮,來急去散,所以叫作浮。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是病脈。

黃帝問:怎樣才算是相反呢?

岐伯說:脈氣來時浮軟而中間堅實,兩旁空虛,叫作太過,表明疾病在外部;脈氣來時浮軟而微弱,叫作不及,表明疾病在內部。

黃帝問:秋脈太過與不及,會發生怎樣的病變?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氣逆,背部作痛,慍慍然郁悶而心情不舒暢;不及會使人呼吸氣短,咳嗽氣喘,氣上逆而出血,胸部有喘息的聲音。

黃帝說:講得好!

【原文】

帝曰:冬脈如營[1],何如而營?

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以濡,故曰營。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

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2]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帝曰:善。

【注釋】

[1]冬脈如營:指冬季脈氣營居于內,即沉脈、石脈。吳崑:“營,營壘之營,兵之守者也。冬至閉藏,脈沉石,如營兵之守也。”[2]?(miǎo):指季脅下挾脊兩旁的空軟處。

【譯文】

黃帝問:冬季的脈象如營,怎樣才算是營?

岐伯說:冬季的脈象通于腎臟,屬北方之水,在這個季節里,有萬物閉藏的氣象。因此,脈氣來時沉而有力,所以叫作營。如果脈象與此相反,就是病脈。

黃帝問:怎樣才算是相反呢?

岐伯說:脈氣來時如彈擊石頭一樣堅硬,叫作太過,表明疾病在外部;如果脈去時虛浮軟弱,就叫作不及,表明疾病在內部。

黃帝問:冬脈太過與不及,會發生怎樣的病變?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精神不振,身體懈怠,脊骨疼痛,氣短,懶于說話;不及會使人心中如同饑餓時一樣感到空懸,季脅下空軟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小腹脹滿,小便顏色出現異常。

黃帝說:講得好!

【原文】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

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帝曰:惡者何如可見?

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1]。

帝瞿然[2]而起,再拜稽首[3]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注釋】

[1]重強:脾病則身體皆重,舌本強,所以說四肢不舉及九竅不通。[2]瞿然:驚視貌。[3]稽(qǐ)首:古時一種跪拜禮,即叩頭至地。

【譯文】

黃帝問:春夏秋冬四時的順序,導致脈象有逆有從,變化各異,但其中沒有說到脾脈,究竟脾脈與哪個時令相通呢?

岐伯說:脾脈屬土,位居中央為孤臟,具有灌溉滋養四周其他臟腑的功能。

黃帝問:脾脈的正常與異常可以看得出來嗎?

岐伯說:正常的脾脈看不出來,有病的脾脈是可以看出來的。

黃帝問:有病的脾脈是怎樣的?

岐伯說:來時如流水一樣散亂,叫作太過,表明疾病在外部;來時如鳥喙一樣堅銳,叫作不及,表明疾病在內里。

黃帝問:先生說脾為孤臟,位居中央屬土,灌溉滋養四周其他臟腑,那么它的太過和不及都會發生些什么病變呢?

岐伯說:太過會使人四肢不能舉動,不及會使人九竅不通,身重而不自如,這種病癥名叫重強。

黃帝驚異地肅然起立,恭敬地拜了兩拜說:講得好!我懂得診脈的要領了,這是天下極其重要的道理。考察五色和四時脈象的變化,診察脈象的正常與異常,它的精要,歸結起來在于一個“神”字。神的功用運轉不息,不斷向前,就可以保持生機;如果違背順序,倒退向后,就會失掉生機。這是最高深的道理,極其精微,把它刻錄在玉版上面,藏于樞要內府,每天早上誦讀,就把它稱為《玉機》吧。

【原文】

五臟受氣于其所生,傳之于其所勝,氣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1]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氣舍于腎,至肺而死。心受氣于脾,傳之于肺,氣舍于肝,至腎而死。脾受氣于肺,傳之于腎,氣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氣于腎,傳之于肝,氣舍于脾,至心而死。腎受氣于肝,傳之于心,氣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暮也。

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不治[2],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故曰:別于陽者,知病從來;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言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弗治,肺傳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3],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4]而痛,出白,一名曰蠱[5],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6],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傳之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日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于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則腎氣乘矣,怒則肺氣乘矣,思則肝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7]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反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注釋】

[1]傳行:指病氣的傳變。[2]不治:不及時治療。[3]出黃:小便色黃。[4]冤熱:蓄熱,熱極而煩悶。[5]蠱:病名。指病深日久,形體消瘦,精神萎靡,如蟲食物。[6]瘛(chì):指筋脈拘急相引一類的病。[7]乘:乘虛侵襲。

【譯文】

五臟疾病的傳變,是受病氣于其所生之臟,傳給其所克之臟,病氣滯留于生己之臟,死于克己之臟。當疾病嚴重到接近死亡的時候,一定先傳行到克己之臟,病人才會死,這是病氣的逆傳,所以會致人死亡。例如,肝從心臟接受病氣,然后病氣傳行于脾臟,滯留于腎臟,傳到肺臟會致死。心從脾臟接受病氣,病氣傳行于肺臟,滯留于肝臟,傳到腎臟會致死。脾從肺臟接受病氣,病氣傳行于腎臟,滯留于心臟,傳到肝臟會致死。肺從腎臟接受病氣,病氣傳行于肝臟,滯留于脾臟,傳到心臟會致死。腎從肝臟接受病氣,病氣傳行于心臟,滯留于肺臟,傳到脾臟會致死。以上都是病氣的逆傳,所以會致死,如果把一日一夜劃分為五個階段,使各個時辰分別與五臟相對應,就可以推測出死亡的大體時間。

黃帝說:五臟是相互通連的,病氣的轉移,都有一定的次序。如果五臟有病,病氣會各自傳行于其所克之臟。如果不能掌握治病的時機,那么長則三個月或六個月,短則三天或六天,病氣傳遍五臟就會死亡。這是病氣相克的順傳次序。所以說,能辨別外證的,可以知道病從哪里來;能辨別里證的,可以知道病的死亡時間,也就是說,各臟將病氣傳到克己之臟時,就會死亡。

風邪是引起各種疾病的罪魁禍首,所以說它是百病之長。風寒邪氣侵入人體后,會使人毫毛豎起,皮膚閉而發熱,這時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風寒之邪侵入經絡,出現麻痹不仁或腫痛等癥狀,可用湯熨(熱敷)及火罐、艾灸、針刺等方法來祛散。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氣內傳于肺,叫作肺痹,會出現咳嗽上氣的癥狀。如果還不及時治療,就會傳行于肝,叫作肝痹,又叫作肝厥,會出現脅痛、吐食的癥狀,這時可用按摩或者針刺等方法治療。如果仍不及時治療,就會傳行于脾,叫作脾風,會出現黃疸、腹中熱、煩心、小便發黃等癥狀,這時可用按摩、藥物或熱湯沐浴等方法治療。如果還不及時醫治,就會傳行于腎,叫作疝瘕,會出現少腹煩熱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濁的癥狀,又叫作蠱病,這時可用按摩或用藥物治療。如果還不醫治,病就會由腎傳到心,發生筋脈牽引拘攣,叫作瘛病,這時可用灸法或用藥物治療。如果仍治不好,十天之后就會死亡。如果病邪由腎傳到心,心又將病反傳到肺,就會引發寒熱證,該病發生后三天就會死亡,這是疾病傳變的一般次序。

如果是突然暴發的病,就不必根據這個相傳的次序醫治。有些病不是完全按照這個次序傳變的,比如憂、恐、悲、喜、怒這五種情志之病,病邪就不依照這個次序傳變而突然發病。比如因為喜極而傷心,心氣虛弱則腎氣會乘虛侵襲心;因為大怒而傷肝,則肺氣會乘虛侵襲肝;因為思慮過度而傷脾,則肝氣會乘虛侵襲脾;因為驚恐而傷腎,腎氣內虛則脾氣會乘虛侵襲腎;因為過憂而傷肺,肺氣內虛則心氣會乘虛侵襲肺。這是五種情志過于激動,使病邪不依次序傳變的道理。所以,五臟的疾病雖然只有五種,但是通過傳變,就有五五二十五種病變,這和正常的傳化是相反的。所謂傳化,就是乘虛侵犯的意思。

【原文】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1]。真臟見,十月之內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2],動作益衰,真臟來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脫肉,目匡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不勝之時則死。

【注釋】

[1]脫肉破(jūn):王冰:“者,肉之標。脾主肉,故肉如脫盡,□如破敗也。”脫肉,形容遍體肌肉消瘦。破,形容部破敗。肘、膝、髀、厭高起處肌肉為。[2]肩髓內消:意為骨髓內消,肩膀不振。張志聰:“肩髓者,大椎之骨髓,上會于腦,是以項骨傾者,死不治也。”

【譯文】

全身大的骨骼軟弱,臂腿等部位的主要肌肉瘦削,胸中滿悶,呼吸困難,呼吸時身體隨之振動,六個月內就會死亡,如果出現了肺的真臟脈,就可以預知死亡日期。

全身大的骨骼軟弱,臂腿等部位的主要肌肉瘦削,胸中滿悶,呼吸困難,胸部疼痛,牽引肩項也發生疼痛,一個月內就會死亡,如果出現了脾的真臟脈,就可以預知死亡日期。

全身大的骨骼軟弱,臂腿等部位的主要肌肉瘦削,胸中滿悶,呼吸困難,胸部疼痛,向上牽引肩項疼痛,全身發熱,肌肉消瘦破潰,如果出現了肝的真臟脈,十日之內就會死亡。

全身大的骨骼軟弱,臂腿等部位的主要肌肉瘦削,兩肩下垂不能抬起,骨髓消損,動作衰頹無力,如果真臟脈沒有出現,一年內就會死亡,如果出現了腎的真臟脈,就可以預知死亡日期。

全身大的骨骼軟弱,臂腿等部位的主要肌肉瘦削,胸中滿悶,腹中疼痛,心中氣郁不舒,肩項身上都發熱,肌肉破潰,眼眶下陷,如果肝的真臟脈出現,精氣衰絕,眼睛看不見人,就會立即死亡;如果尚能看見人,是精氣尚未枯竭,等到病氣傳至其所不勝之臟時,就會死亡。

【原文】

急虛身中卒至[1],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如墮溺[2],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新張弓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脈見者,皆死不治也。

黃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于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于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3]也,故曰死。

帝曰:善。

【注釋】

[1]急虛身中卒至:正氣一時暴絕,外邪突然中于身,客邪突然至于內臟而產生的病變。[2]墮:跌落下墜。溺:落水淹沒。[3]病勝臟:邪氣亢盛,正氣衰竭。

【譯文】

如果正氣暴虛,外邪突然侵入人體,倉促得病,五臟氣機閉塞,周身脈道不通,大氣不能往來,就像從高處墜落,或是落水淹沒一樣,就無法預測死亡的具體日期。如果脈息斷絕而不再來,或是跳動異常急促,一次呼氣脈搏就跳動五六次,雖然形體沒有衰敗,真臟脈也沒有出現,仍然是要死亡的。

肝臟的真臟脈來時,內外勁急,就像按在刀口上一樣震震作響,又像按在新開的弓弦上一樣硬直,面部呈現出青白色而沒有光澤,毫毛枯焦,就意味著要死亡了。心臟的真臟脈來時,堅硬而搏手有力,就像觸摸到薏苡子那樣小而圓實,面部呈現出赤黑色而沒有光澤,毫毛枯焦,就意味著要死亡了。肺臟的真臟脈來時,大而空虛,好像用毛羽拂拭人的皮膚一樣輕虛,面部呈現出白赤色而沒有光澤,毫毛枯焦,就意味著要死亡了。腎臟的真臟脈來時,搏手有力,就像拉斷繩索那樣有力,又像用手彈擊石頭一樣堅實,面部呈現出黑黃色而沒有光澤,毫毛枯焦,就意味著要死亡了。脾臟的真臟脈來時,軟弱無力,快慢不勻,面部顯現出黃青色而沒有光澤,毫毛枯焦,就意味著要死亡了。總之,凡是見到五臟的真臟脈,都是不治之癥。

黃帝問:見到真臟脈,就要死亡,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說:五臟的營養,都依賴于胃腑水谷的精微之氣,因此胃是五臟的根本。五臟的脈氣,不能自行到達手太陰寸口,而是必須借助于胃氣的輸注,才能到達手太陰。所以,五臟的脈氣能夠在各自所主的時間,以各自的脈象出現于手太陰寸口。如果邪氣過盛,必定使精氣衰絕,所以疾病嚴重時,胃氣就不能與五臟的脈氣一齊到達手太陰,使得某一臟的真臟脈單獨出現。真臟脈單獨出現,就是邪氣過盛而臟氣受損,所以說是要死亡的。

黃帝說:講得好!

【原文】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后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脈從四時,謂之可治。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脈實以堅,謂之益甚;脈逆四時,為不可治。必察四難[1]而明告之。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2]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于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愿聞其情。

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

帝曰:愿聞五實五虛。

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3],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后、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后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注釋】

[1]四難:指病人出現的“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脈實以堅”“脈逆四時”四種病危的癥狀。[2]懸絕:即某一臟之脈獨見與其他各部懸異殊絕。[3]悶瞀(mào):郁悶煩亂。瞀,目不明。

【譯文】

黃帝說:凡是治病,首先要診察人的形體、氣機、色澤,以及脈象的虛實、疾病的新舊等,然后及時進行治療,這樣才不會錯過最佳時機。病人的形體和氣機相稱,是可治之癥;面色光潤鮮明,疾病就容易治愈;脈搏與四時相適應,說明可以治愈。脈象弱而流利,是有胃氣的表現,疾病也容易治療,但必須抓緊時間進行治療。形體與氣機不相稱,說明疾病難以治愈;面色枯槁,沒有光澤,說明疾病難以治愈;脈象堅實,病情必然會加重;脈象與四時相逆,說明疾病無法治愈。一定要仔細診察這四種不易治愈的疾病,清楚地告訴病人。

所謂脈與四時相逆,是指春季見到肺脈,夏季見到腎脈,秋季見到心脈,冬季見到脾脈,而且脈來時懸絕無根,或是沉澀不起,這就叫作逆四時。如果五臟的脈氣不能隨著時令表現在外部,在春夏的時令反見沉澀的脈象,秋冬的時令反見浮大的脈象,就都叫作逆四時。

熱病的脈象應該洪大反而平靜,泄瀉的脈象應該微小反而洪大,脫血病的脈象應該虛弱反而堅實,疾病在內里脈象卻反而實堅,疾病在外部脈象卻反而不實堅,都是病證與脈象相反的情況,這樣的疾病都很難治愈。

黃帝說:我聽說根據病情的虛實可以預測生死,希望聽您講講這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五實和五虛都是死癥。

黃帝問:請問什么叫作五實、五虛?

岐伯說:脈來勢盛是心受邪氣過盛,皮膚發熱是肺受邪氣過盛,腹脹是脾受邪氣過盛,大小便不通是腎受邪氣過盛,心煩意亂是肝受邪氣過盛,這叫作五實。脈細是心氣不足,皮膚發冷是肺氣不足,氣短是肝氣不足,大便泄瀉是腎氣不足,不欲飲食是脾氣不足,這叫作五虛。

黃帝問:得了五實、五虛之證,有時也有痊愈的,又是什么道理?

岐伯說:如果病人能夠吃些粥漿,慢慢地恢復胃氣,大便泄瀉停止,那么五虛之證也可以痊愈;如果原來身熱無汗的,現在能夠出汗,原來大小便不通的,現在大小便通利了,那么五實之證也可以痊愈。這就是根據虛實而決斷死生的道理。

三部九候論篇

【導讀】

三部,即人體的頭、手、足上中下三個診脈的部位;九候,是指三部之中,每一部又分為天、地、人三候。通過對三部九候的診察,就可以了解病證,確定刺法并判斷預后。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1]于夫子,眾多博大,不可勝數。余愿聞要道,以屬子孫,傳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2],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終始,上應天光[3]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貴賤更立,冬陰夏陽,以人應之奈何?愿聞其方。

岐伯對曰:妙乎哉問也!此天地之至數。

帝曰:愿聞天地之至數,合于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于一,終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

【注釋】

[1]九針:此指九候。“針”應為“候”。[2]著之骨髓,藏之肝肺:形容深刻領會,銘記在心。著,受納領會。[3]天光:指日月之光。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先生講了九針的道理后,深感它博大精深,不可盡述。我想了解其中的主要道理,以教導子孫,傳于后世,深刻領會,銘記于心,并嚴守誓言絕不會隨便泄露,使這些道理與天體運行的規律相應,有始有終,上與日月星辰周歷天度的運轉相應,下與四時五行陰陽盛衰的變化相合。就五行來說有盛有衰,就四時來說冬陰夏陽,人是怎樣適應這些自然規律的呢?希望聽您講講這方面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問得多好啊!這是天地間最深奧精微的道理。

黃帝問:我希望了這解天地間最精微的道理,并使它與人體和諧,疏通氣血,決斷死生,怎樣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

岐伯說:天地的至數是從一開始,到九終止。一為陽,代表天,二為陰,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間,所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為三,將天地人分別再分為三份,三三為九,與九野之數相應。所以人有三部脈,每部各有三候,可以用它來決斷死生,診斷百病,從而調治虛實,祛除病邪。

【原文】

帝曰:何謂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譯文】

黃帝問:什么叫作三部呢?

岐伯說: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候。所謂三候,是以天、地、人來代表的,必須有老師的指導,才能懂得其中的真諦。上部天,即兩額太陽穴處動脈;上部地,即兩頰大迎穴處動脈;上部人,即耳前耳門穴處動脈;中部天,即兩手太陰氣口、經渠穴處的動脈;中部地,即兩手陽明經合谷處的動脈;中部人,即兩手少陰經神門處的動脈;下部天,即足厥陰經五里穴或太沖穴處動脈;下部地,即足少陰經太溪穴處動脈;下部人,即足太陰經箕門穴處動脈。因此,下部的天可以用來診候肝臟的病變,下部的地可以診候腎臟的病變,下部的人可以診候脾胃的病變。

黃帝問:中部之候的情況怎樣?

岐伯說:中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中部的天可以診候肺臟的病變,中部的地可以診候胸中的病變。中部的人可以診候心臟的病變。

黃帝問:上部之候的情況又怎樣?

岐伯說: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上部的天可以診候頭角的病變,上部的地可以診候口齒的病變,上部的人可以診候耳目的病變。總之,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候為天,三候為地,三候為人,三三相乘,合為九候。脈的九候,與地的九野相對應;地有九野,與人的九臟相對應。所以人有肝、肺、心、脾、腎五個神臟和膀胱、胃、大腸、小腸四個形臟,合為九臟。如果五臟衰敗,神色就會出現枯槁,神色枯槁就說明病情危重,這就是死亡的征象。

【原文】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調其氣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必先去其血脈[1],而后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

帝曰:決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2]者生,參伍不調[3]者病。三部九候皆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脈相應如參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數者死。中部之候雖獨調,與眾臟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4]。

【注釋】

[1]去其血脈:除去脈道中的瘀血。[2]形氣相得:形體和氣息相符合。如形盛脈盛,形瘦脈細。氣,指脈息。得,有“合”的意思。[3]參伍不調:指脈的搏動錯亂而不協調。[4]目內陷者死:眼眶塌陷是臟腑精氣衰竭的現象,主死。

【譯文】

黃帝問:診察的方法是怎樣的?

岐伯說:必須先觀察測量病人身形的肥瘦,了解其正氣虛實。實證要用瀉法,虛證要用補法。首先要去除血脈中的凝滯,然后再調補氣血的虛實,不論治療什么病,都以達到氣血平調為準則。

黃帝問:怎樣決斷死生?

岐伯說:形體充盛,脈象反而細弱,氣短,呼吸困難,危險。身體瘦弱,脈搏反而洪大,胸中喘滿而多氣的大多會死亡。一般來說,形體與脈氣一致的人能活;脈息時快時慢,錯雜不調的人會生病。如果三部九候之脈都失去了正常脈象,人就會死亡。上下左右的脈象如果像舂杵搗谷一樣參差不齊,說明病情非常嚴重。上下左右的脈息失去和諧,以至于無法計數,是死亡的征候。中部之脈雖然和諧調勻,但上部和下部的眾臟之脈已經失常的,也會死亡;中部的脈較上下兩部偏少的人可能會死亡。眼眶內陷,是正氣衰竭的現象,也會死亡。

【原文】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1]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是以脫肉身不去[2]者,死。中部乍疏乍數[3]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則病,二候后則病甚,三候后則病危。所謂后者,應不俱[4]也。察其腑臟,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后知病脈。真臟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注釋】

[1]蠕(rú)蠕然:昆蟲蠕動貌,軟化而勻和。[2]身不去:體弱不能行動。去,行。王冰:“谷氣外衰,則肉如脫盡。天真內竭,故身不能行。去,猶行去也。”[3]乍疏乍數(cù):脈律不齊,氣脈敗亂之兆。數,密。[4]不俱:即不協同一致。

【譯文】

黃帝問:怎樣知道疾病的部位呢?

岐伯說:診察九候脈的異常變化,就能知道病變的部位。九候之中,有一部獨小,或是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都是有病的現象。將左手放在病人的左腳上,距離內踝五寸的地方按著,用右手指在病人足內踝上輕彈,這時醫生的左手就會有振動的感覺,如果振動的范圍超過五寸,軟滑而勻和,說明正常無病;如果振動急劇迅疾,應手快速而混亂不清,說明身體有病;如果振動微弱,應手遲緩,說明身體有病;如果振動不能達到五寸,用較大的力量彈仍沒有反應,就是死候。身體極度消瘦,體弱不能行動,是死亡之證。中部之脈或快或慢,無規律,是氣脈敗亂的征兆,也是死證。如果脈象出現代脈或鉤脈,說明病在絡脈。九候之脈,應相互適應,上下一致,不應該有參差不齊的現象。如果九候之中有一候不一致,就是病態;二候不一致,則說明病重;三候不一致,則說明病已經很危險。所謂不一致,就是九候之間,脈動的節律不同。診察病邪所在的臟腑,就可以推測死生的時間。臨癥診察,一定要先知道正常的脈象,然后才能辨別有病的脈象。如果見到真脈脈象,且病邪勝,就會死亡。足太陽經脈氣絕的人,兩腳不能屈伸,死亡的時候一定會出現眼睛上視的癥狀。

【原文】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1]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2]。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經病者,治其經;孫絡[3]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4]之。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針。

【注釋】

[1]七診:指脈象獨小、獨大、獨疾、獨遲、獨熱、獨寒、獨陷下。診,征象。[2]皮膚著者死:指皮膚附著于骨,干枯肉脫。張介賓:“血液已盡,謂皮膚枯槁著骨也。”[3]孫絡:經脈別出的細小分支。[4]繆刺:針刺時,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方法。

【譯文】

黃帝問:冬為陰,夏為陽,是什么意思?

岐伯說:九候的脈象,如果都是沉細懸絕的,為陰,好比冬令,冬季死于陰氣極盛的半夜時分。脈象盛大躁動而喘數的,為陽,好比夏令,所以死于陽氣旺盛的中午。寒熱交替發作的病,死于陰陽交會的平日。熱中及熱病,死于日中陽極時分。傷于風而患風病的,死于傍晚陽氣衰退的時候;傷于水而患水病的,死于夜半陰氣正盛的時候。如果脈象忽快忽慢,忽緩忽急,說明是脾氣內絕,死于辰戌丑未的時辰,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時候。如果形體敗壞,肌肉潰爛,即使九候協調,也是死亡的征象。如果七診的脈象雖然出現,而九候都與四時順應,就不一定是死證。所謂的不死的病,是指新感風病,或是月經之病,即使出現類似七診的病脈,實質上是有所區別的,所以說不是死證。如果七診出現,脈候有敗壞現象,則是死證。死的時候,一定會出現呃逆的癥狀。所以,治病時,必須詳細詢問病人的發病情形和現在的癥狀,然后切循病人的脈搏,以觀察其經絡的浮沉,根據上下逆順來診脈。如果脈來流暢,就說明沒有病;脈來遲緩,說明有病;脈不往來,說明是死證。長期患病,皮膚干枯及至皮包骨頭的,也是死證。

黃帝問:那些能夠醫治的病,應當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病在經的,刺其經;病在孫絡的,刺其孫絡使它出血;血病而有身體疼痛癥狀的,則治其經與絡。如果病邪留在大絡,則用右邊發病刺左邊,左邊發病刺右邊的繆刺法治之。如果邪氣長期滯留,應當在骨節交會的地方針刺。上實下虛的,應當先切脈,然后找到絡脈郁結所在的部位,刺出血,以通其氣。如果眼睛上視,就是太陽經氣不足。眼睛上視而又不能轉動,是太陽經氣已絕的表現。這是判斷死生的要訣,不可不認真研究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州市| 太谷县| 英吉沙县| 苍山县| 古丈县| 安塞县| 乐亭县| 赤峰市| 浏阳市| 巫山县| 乌鲁木齐县| 无锡市| 长白| 建瓯市| 社会| 云阳县| 修水县| 潜江市| 湖州市| 车致| 芜湖县| 东源县| 册亨县| 罗定市| 青铜峡市| 彩票| 华池县| 新民市| 华亭县| 扎囊县| 商城县| 宁夏| 余庆县| 沙河市| 阿巴嘎旗| 扎囊县| 安多县| 榆中县| 中卫市| 黑龙江省| 孝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