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不要等墻倒塌了再來造墻

人的大腦是一個記憶的寶庫,人腦經歷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感和情緒、練習過的動作,都可以成為人們記憶的內容。例如,英語學習中的單詞、短語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內容都是通過記憶完成的。但記憶的保持是非常難的,因為我們的大腦要經歷遺忘。

遺忘和保持是矛盾的兩個方面。記憶的內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時有困難就是遺忘,如識記過的事物,在一定條件下不能再認和回憶,或者再認和回憶時發生錯誤。

遺忘有各種情況,能再認但不能回憶叫不完全遺忘。在我們讀書時經常有這種感覺,很多內容非常熟悉,但就是回憶不起來。我們讀了大量的書,覺得底蘊很深,結果在考試的時候,發覺見了熟悉,但讓自己默寫下來,卻有些困難。不能再認也不能回憶叫完全遺忘。完全遺忘在患有失憶的人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對自己過去所有的事情都記不起來了,在電視上我們經常看到,患有失憶的人連自己的親人是誰都不認得了。一時不能再認或重現叫臨時性遺忘。對于這一點,考試怯場最能說明問題,本來平時學習成績很好,考試時卻突然大腦一片空白,什么都想不起來了,結果考砸了,考完后可能又重新回憶起來了。永久不能再認或回憶叫永久性遺忘。永久遺忘在生命里更是經常發生的,比如,小時候的一些事情,我們小的時候可能會記得,但長大以后也許記不得了,也沒有心情去記了,便是永久地遺忘了。

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濱浩斯最早研究了遺忘的發展進程,他受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綱要》的啟發,采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對記憶進行了實驗研究。

艾濱浩斯創造了一些無意義音節,如zup、rif、bik等,使用這些音節作為記憶材料,就避免了人在記憶過程中過去知識經驗的影響。而且,因為沒有意義,也就避免了聯想記憶的作用。艾濱浩斯將幾個無意義音節排成一列,讓參加實驗的人反復學習這樣一系列的無意義音節,直到能夠按音節的排列順序回憶出這一系列音節為止,記下完全記住所用的學習次數。然后有計劃地讓他們在某段時間后回憶學習過的一系列音節(每次回憶都使用不同的音節系列),看看他們還記住多少。但艾濱浩斯不是簡單地統計還能回憶幾個音節,而是采用一種更巧妙而又準確的方法來計算還記得多少,他讓參加實驗者重新學習不能完全回憶的無意義音節系列,直到能夠再次完全回憶為止,記下重新學習的次數。將第一次學習的次數減去重新學習的次數再除以第一次學習的次數,最終結果就是還保留下來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如下:

figure_0062_0017

其中:R——記住的百分比

N——第一次學習的次數

n——重新學習的次數

艾濱浩斯用這種方法對記憶做了系統的研究,得到不同時間間隔記憶所保持艾濱浩斯的百分比。

下表記錄了他的一些研究結果。

figure_0063_0018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遺忘的過程最初進展得很快,以后逐漸緩慢。例如,在學習20分鐘之后遺忘就達到了41.8%,而在31天之后遺忘僅達到78.9%。根據這個研究,他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他還將實驗的結果繪成曲線,這就是著名的艾濱浩斯遺忘曲線(如圖所示)。圖中豎軸表示學習中記住的知識數量,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記憶量變化的規律。后來很多人重復了他的實驗,所得結果和艾濱浩斯的結論大體相同。

figure_0063_0019
艾濱浩斯遺忘曲線
(資料來源:查普林和克拉威克,1983)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則。這個規律就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最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

而且,艾濱浩斯還在關于記憶的實驗中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復16.5次;為了記住36個無意義音節,需重復54次;而記憶6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復8次!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凡是理解了的知識,就能記得迅速、全面而牢固。不然,死記硬背是費力不討好的。因此,比較容易記憶的是那些有意義的材料,而那些無意義的材料在記憶的時候比較費力氣,在以后回憶起來的時候也很不輕松。因此,艾濱浩斯遺忘曲線是關于遺忘的一種曲線,而且是對無意義的音節而言。對于與其他材料的對比,艾濱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質材料的不同遺忘曲線,不過它們大體上都是一致的。

俄國偉大的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過:“不要等墻倒塌了再來造墻。”這句話生動地描繪了遺忘曲線應用的精髓:及時復習。遺忘規律要求我們學習之后要立即進行復習,加強記憶,并且以后還要再復習幾次,但復習的時間間隔可以逐漸增加。比如學習的第一天后進行第一次復習,三天后再復習一次,下一次的復習則可安排在一周之后,以此類推。不管間隔時間多長,總之要在發生遺忘的時刻及時復習,克服遺忘。

艾濱浩斯遺忘曲線是艾濱浩斯在實驗室中經過了大量測試后,產生了不同的記憶數據,從而生成的一種曲線,是一個具有共性的群體規律。此遺忘曲線并不考慮接受試驗個人的個性特點,而是尋求一種處于平衡點的記憶規律。

但是記憶規律可以具體到我們每個人,因為我們的生理特點、生活經歷不同,可能導致我們有不同的記憶習慣、記憶方式、記憶特點,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艾濱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對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為,只能起一個催化的作用,如果與每個人的記憶特點相吻合,那么就如順水揚帆,一日千里;如果與個人記憶特點相悖,記憶效果則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尋找到自己的遺忘規律,在大量遺忘尚未出現時及時復習,就能收到鞏固成績的效果。

記憶中的“虎頭豹尾”現象

“余風!背誦一下上節課我們學過的課文《春》。”

余風慢慢騰騰地從座位上站起來。唉!講完了一課就要背誦,煩死了!背誦對他來說真是天大的難事。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水漲起來了……”

才流利地背了幾句,余風的舌頭就開始打結了,他緊鎖著眉頭,撓著后腦勺使勁回想著。唉!怎么又忘了?昨天還會背的!每次都是這樣,開頭之后就忘記了!

老師皺著眉頭看著他。

“老師!我會最后幾段!”突然,余風興奮起來,接著,他的嘴就像上了膛的機關槍一樣,“嘟嘟嘟”地噴出“珍珠”一串串。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老師!完了!”最后,他大聲報告說。

看著他滑稽的樣子,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對于這樣的情形你是否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為什么余風不記得課文中間的部分,只記得開頭和結尾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學習材料的位置和順序對記憶效果有重要的影響。

figure_0065_0020
圖1
figure_0065_0021
圖2

1961年,加拿大心理學家默多克給被試呈現了一系列無關聯的詞,如:鉛筆、氧氣、公園、螞蟻、明星、火機、鼠標、剪刀……研究者先讓被試按一定順序學習這一系列的單詞,然后讓他們自由回憶。也就是說,不必按照他們學習的順序回憶出來,想到哪個單詞就說出哪個單詞。結果發現,最先學習的和最后學習的單詞的回憶成績較好,而中間部分的單詞回憶成績較差。根據實驗的結果,繪出的曲線圖1。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系列位置效應。開始部分較好的記憶成績稱為首因效應,結尾部分較優的記憶成績稱為近因效應。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結尾部分的回憶成績比開始部分的成績要好。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這是我們剛剛記憶的部分,還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與開始部分的記憶效果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畢竟開始部分記得最早,卻還沒有遺忘。顯然,結尾部分的記憶機制與開始部分的記憶機制不同。為了考察這一點,研究者改進了上面的實驗,讓被試在看完單詞系列后馬上做30秒的心算,然后再自由回憶,結果發現近因效應已經消失。見曲線圖2。

為什么做一個心算作業,結尾部分的內容就記不住了呢?其實如果我們將記單詞與心算看作是同一個任務,那么心算作業就是結尾部分,而原來單詞的結尾部分就變成中間部分了。不過讀者可能還是有疑問,為什么單詞的結尾部分在30秒內就被遺忘,而開始部分卻還一直記得?這種現象說明記憶內部是有差別的。從這個實驗我們不難看出記憶能力是有限的,我們需要時間來記住更多的內容。

我們如何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應用這個規律呢?至少有兩點是我們可以從中獲益的。第一,學習的時候,應該不斷變換學習的開始位置。比如在背誦一篇課文時,不要每次都是從起始讀到末尾,有時也應該從文章的中間部分開始讀起,這樣才不至于只記得開始部分和結尾部分,卻忘了中間部分。第二,學習的過程中留下一點時間間隔可以加強記憶的效果,特別是完成了某一部分學習內容后更應該留個5~10分鐘的時間來休息。這樣可以鞏固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同時也不至于太疲勞而影響下面的學習。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岭市| 桐柏县| 陆川县| 虞城县| 陆良县| 永寿县| 许昌县| 阿坝县| 旬阳县| 四平市| 西吉县| 乐都县| 万荣县| 伊宁县| 门源| 田林县| 尚义县| 北川| 区。| 阜新市| 涞源县| 阜康市| 新津县| 松滋市| 肥东县| 体育| 和龙市| 射洪县| 辽宁省| 南部县| 东港市| 阳信县| 汝阳县| 东莞市| 怀化市| 望奎县| 喀喇沁旗| 玉屏| 宁城县| 泾阳县| 伊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