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永恒的記憶”嗎
短時記憶盡管比瞬時記憶強些,但記憶時間也比較短。顯然,記憶停留在這個階段是用處不大的。那么,短時記憶怎樣才能轉入長時記憶呢?這中間有一個媒介,就是復述。如果我們對短時記憶中的信息不斷復述,就可以使信息進入長時記憶,能夠在頭腦里保存幾分鐘、幾天,甚至終生不忘。長時記憶是指存儲時間在一分鐘以上的記憶,信息的來源大部分是對短時記憶內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獲得的。
長時記憶的信息提取有兩種基本形式,即再認和回憶。
再認是指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們再度呈現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回憶是人們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重新出現的過程。再認與回憶沒有本質的區別,但再認比回憶簡單和容易。從個體心理發展來看,再認比回憶出現的時間要早。孩子在出生半年之后便可再認,而回憶的發展卻要晚一些。再認和回憶有時會出現錯誤,發生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接受的信息不準確,對相似的對象不能分辨,有的錯誤則是由于情緒緊張或疾病的影響。
長時記憶中的信息是有組織的知識系統。這種有組織的知識系統對人的學習和行為決策有重要意義。它使人能夠有效地對新信息進行編碼,以便更好地識記,也能使人迅速有效地從頭腦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以解決當前的問題。例如,我們知覺事物、理解語言和解決問題等,都需要提取頭腦中各種有關的信息。知識系統的組織程度不同,提取的速度不同,知覺、語言理解和問題解決的速度也就不一樣。
事實證明,這種有系統、有組織的知識系統,對正確的回憶是很有幫助的。這就好比我們在圖書館里查找和提取書籍一樣,圖書擺放得越是有條理,查找起來就越方便,相反,放得越雜亂,提取就越困難。事實上,在記憶貯存中,系統地組織本身就是提取材料的線索。所以記憶是有規律的,掌握這些規律的人就會有好的記憶,反之,記憶的效果就會比較差。
如果有毛筆、橘子、狼、狗、蘋果、鉛筆、貓、鋼筆、梨一組詞,讓你記憶一會兒,并默寫下來,結果會如何呢?
你肯定把鉛筆、毛筆、鋼筆放在了一起,橘子、蘋果、梨放在了一起,狼、貓、狗放在了一起……研究表明,即便是記一串彼此毫無聯系的單詞,人們也會試圖對它們進行組織,這證明記憶是一個主動的過程。
各種有意義的信息在長時記憶中可能是以命題或概念網絡的方式組織的。比如,我們都知道鳥這個概念,它屬于脊椎動物。我們還知道自然界中各種鳥的類型。它們構成了網絡上一個個結點,概念與概念間的從屬關系把一個個結點連接起來。于是,知識、日常生活經驗就在長時記憶中以一張張網絡保存下來。當我們從長時記憶中提取信息時,結點就被激活了。激活作用也可能借助網絡,沿著結點間的通路,從已經激活的部分向未激活的部分擴散。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常常在回憶起某個人、某件事的一部分信息后,會不由自主地回憶起與這個人、這件事有關的其他信息。
我們知道短時記憶保持的時間是一分鐘以內,而長時記憶是指保持時間超過一分鐘,可能是一小時、一天、一個月甚至一生。有人甚至認為進入長時記憶的內容除非出現特殊事故,如腦損傷,否則是永遠不會忘記的。這一點顯然與我們的經驗有差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不管一個人的記憶力有多好,他總有忘事的時候。按照經驗,這些結論可能會被認為是草率的。其實,臨床實驗的證據表明:當我們在記憶某些事情時,我們的大腦皮層的某一部位或某些相關組織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
一個很著名的例子就是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潘菲爾德(Pen-field)在1936年給一位十幾歲患癲癇病的女孩打開腦殼,用微電極刺激大腦的不同皮層,當刺激到大腦某一部位時,女孩發出了恐怖的尖叫,手術激發她回想起童年時期發生的一件可怕的事情,而且仿佛又置身于當時的那種情景,女孩忍不住喊叫起來。
關于刺激大腦某部位引發某種體驗的報道很多,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常發生類似的事情。比如,你突然怎么也想不起一件事情,于是你暫時把它擱在一邊不去費那份勁了,然而一次你到某個地方,參加了什么活動,碰見了某人,只要這些場合中有某些東西與先前“忘記了”的事件有一定聯系,你可能就會想起來。這些有聯系的東西相當于記憶的線索,忘了的事件就是隱蔽的秘密,你就像是偵探一樣,抓住這些線索,順藤摸瓜揭開秘密。其實,能夠回憶出來就表明我們還沒有徹底忘記。那么,是不是一旦記住的東西就真的永遠不會忘記呢?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