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理全知道
- 任嘯科主編
- 1764字
- 2019-12-12 18:04:23
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
地理位置
毛里塔尼亞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西部,與西撒哈拉、阿爾及利亞、馬里和塞內加爾接壤,西瀕大西洋,海岸線長667千米。
地形特征
全境地勢平坦。有2/3的地區是沙漠,大部分地區是海拔300米左右的低高原。東南邊境和沿海地區為平原。
氣候
毛里塔尼亞氣候屬熱帶大陸性氣候,高溫少雨,年平均氣溫約25℃,大多數地方的夏季午后氣溫超過38℃,內陸白晝最高溫度常高達46℃,但夜間氣溫大幅降至7℃~13℃。
歷史年表
公元前11世紀以前
毛里塔尼亞是古代商隊從南摩洛哥通向尼日爾河的主要通道
公元前2世紀后期
臣服于羅馬帝國,其后被羅馬兼并
公元7世紀
阿拉伯人進入毛里塔尼亞并建立封建王朝
15世紀
葡萄牙人到達此地,并建立了阿爾金要塞
1817年
《塞內加爾條約》將其劃為法國勢力范圍
1904年
毛里塔尼亞劃入法屬西非
1957年
成為半自治共和國
1958年
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定名為毛里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
1960年11月28日
宣告獨立(國慶日)。達達赫任總統
2007年3月25日
獨立候選人阿卜杜拉希當選總統
2008年8月6日
總統府特別參謀長阿齊茲為首的軍人成立“最高國家委員會”,接管政權
2009年7月18日
舉行總統選舉,阿齊茲當選
自然資源
礦藏主要有鐵礦,儲量估計達87億噸。其他資源儲量:銅礦2300萬噸,石膏約40億噸,磷酸鹽1.4億噸。漁業資源豐富,儲量為400萬噸。
經濟
1986年,毛里塔尼亞被聯合國定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結構單一,以農牧漁業為主,基礎薄弱。隨著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商業捕魚的發展,1960年后傳統經濟項目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逐漸縮小。鐵、銅礦出口在經濟中居重要地位,其次是漁產品和部分畜產品。主要進口產品是食品、紡織品、日用消費品、建材用品以及交通運輸設備等。1992年,毛里塔尼亞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達成協議,開始執行經濟結構調整計劃,推進自由化進程,同意貨幣貶值以爭取外援,同時采取國家調控、監督市場和穩定物價等措施,經濟低速增長。2005年,毛里塔尼亞制定短期結構調整計劃,緊縮行政開支,改善公共財政。2009年8月,阿齊茲就任總統后,國際援助、合作逐步恢復。2012年雖受嚴重干旱及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影響,但得益于農牧業復蘇、漁業收益增加、水電產能提高、建筑及公共工程項目的發展,經濟實現一定增長。2012年的石油出口使毛里塔尼亞財政總額實現盈余,外貿逆差下降,外匯儲備增加。2015年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56.3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407.5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4.2%。
匯率:1美元≈343烏吉亞。
習俗
毛里塔尼亞人的居室主要是尖頂帳篷。婦女講究佩戴精美奇特的飾物,成年男子頭上用黑布纏繞。
交通運輸
交通不發達。
鐵路 只有一條長675千米的鐵路。
公路 公路11066千米,其中柏油路2966千米,其他為加固土路和小路。
水運港口有努瓦克肖特友誼港等5個港口,總吞吐量為300萬噸。豐水季節時,塞內加爾河可通航。
空運毛里塔尼亞航空公司現有客機3架,機場27個,其中努瓦克肖特和努瓦迪布機場為國際機場。
教育
毛里塔尼亞重視發展教育事業,把提高教育水平作為脫貧的重要途徑。2001年,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1%。1998年,文盲率為58.8%,成年人掃盲率為46%。各級教學平均入學率為46%。全國有5所高等院校:努瓦克肖特大學(建于1981年,是毛里塔尼亞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國家行政學校、高等師范學院、高等科學院、高等伊斯蘭學院。除現代教育外,毛里塔尼亞全國各地存在傳統的古蘭經學校(音譯為馬哈德拉學校)。
主要城市
努瓦克肖特
努瓦克肖特是毛里塔尼亞的首都,地處撒哈拉沙漠南端,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人口89.4萬(2013年)。中心大街的東端路北是總統府和政府各部所在地。城市建筑繼承了撒哈拉地區的傳統風格,其中許多建筑物都是用貝殼修建的,因而有“貝殼城”之稱。
旅游
興格提是著名的伊斯蘭教圣地,塞內加爾河沿岸有奇妙的自然景觀。在海岸還有許多著名的國家公園,比如邦克達·阿讓國家公園,該公園設立于1976年,面積達11700平方千米,是非洲最大的海岸公園,包括了各種地形,如沙丘、海岸沼澤、小島,以及海岸淺水區等,該公園保存了該地區的漁業價值,對毛里塔尼亞經濟發展有特殊貢獻。沿海地區為17℃~23℃,內陸約為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