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Morocco
地理位置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東北至西南最長為1328千米,東西最寬765千米。東、東南接阿爾及利亞,南部為西撒哈拉,西臨大西洋,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扼大西洋入地中海的門戶。海岸線長1700多千米。
地形特征
摩洛哥地形主要包括沿海低地、阿特拉斯山脈和撒哈拉沙漠。沿海低地夾在西部和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脈和海洋之間,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阿特拉斯山有4支,即沿地中海的里夫山脈,海拔2400米;中阿特拉斯山,海拔3300米;高阿特拉斯山,呈東北—西南走向,橫貫境內;阿特拉斯山自西南入海,海拔2400米。阿特拉斯山南麓和東麓為撒哈拉沙漠,其間散布著一些肥沃的綠洲。

氣候
北部屬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濕潤;中部屬熱帶山地氣候,溫和濕潤;東部、南部屬半沙漠氣候,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月平均氣溫的年變化幅度在沿海地區為17℃~23℃,內陸約為10℃~27℃。年降水量北部800毫米,南部200毫米,東南部沿撒哈拉地區為100毫米或更少。
自然資源
摩洛哥全國約有1/5的地區為森林覆蓋,主要樹木資源有西洋杉、樅樹、杜松、野橄欖和矮棕櫚等。另外阿特拉斯山區有野生動物資源,如野綿羊、大耳小狐和獼猴等。
磷酸鹽為摩洛哥主要資源,儲量1100億噸,占世界儲量的75%。其他礦產資源有鐵、鉛、鋅、鈷、錳、鋇、銅、鹽、磁鐵礦、無煙煤、油頁巖等,其中油頁巖儲量1000億噸以上,含原油60億噸。
經濟
摩洛哥的國民生產總值占非洲第六位,經濟發展較為穩定。2/5的摩洛哥人從事農業生產。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1/5。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甜菜、甘蔗、水果、蔬菜等。摩洛哥的工業不發達,主要部門有農業食品加工、化工醫藥、紡織皮革、采礦和機電冶金工業。礦業是摩洛哥的支柱產業,礦產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30%,特別是磷礦。傳統手工業在摩洛哥經濟中也頗具重要性,主要產品有毛毯、皮革制品、金屬加工品、陶瓷和木制家具。2004年,摩洛哥與突尼斯、埃及、約旦簽署了“阿加迪爾協定”,宣布成立4國自由貿易區。2010年同歐盟建立自由貿易區,2014年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060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164美元。
經濟增長率:2.4%。
匯率:1美元=8.38迪拉姆。
習俗
嗜茶摩洛哥人一日三餐離不開茶。清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清香的茶(綠茶),然后才進早餐。中餐和晚餐也要喝煮好的清茶。飯后有時還喝3道茶。在招待客人、宴請賓朋時,要獻上一杯甜茶,客人若不喝被視為無禮貌。這是一種薄荷茶,在節日、宴會和社交活動中可以代酒。
婦女文身文身的習慣在摩洛哥婦女中比較普遍。大多數人是在前額和下頦刺有對稱的藍黑色花紋,也有的將花紋刺在胸部、肚臍和腿等隱蔽部位。
“搶新娘”在柏柏爾族居住區的一些部族還流行一種“搶新娘”的習俗。在雙方舉行婚禮時,村里的小伙子們設法把新娘子搶走,并占有一段時間。波科脫人舉行婚禮時,新郎首先要演唱歌曲《最好的?!?。非斯市人在新婚之夜,新娘要坐在圓桌面上,婦女們圍著她邊轉邊喊“新娘是抵押品”,意在向新郎新娘的雙方家屬要禮錢,扔的錢直至婦女們基本滿意為止。摩爾族人舉行婚禮的第二天清早,新郎要將沾有血漬的手帕拋到窗外去,以此對家人證明新娘子是貞潔的。
新娘集市摩洛哥艾特—哈迪杜的柏柏爾部族的新娘集市,又叫“穆塞姆節”,每年9月舉行,為期3天。它既是求偶盛會,也是一個貿易集市。在這個“集市”上,離過婚的婦女和寡婦最受歡迎,人們認為這樣的婦女最會持家。
獻羊節摩洛哥歷史最長、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摩洛哥的和平節。每年1月23日,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一只羊,擺設羊宴,邀請親友鄰里共同慶賀。節日獻羊典禮是最隆重的活動。
賽馬節古都梅克內斯的賽馬節是全國最盛大的節日。在每年的5月舉行,為期5天,全國出類拔萃的騎士都趕來參加。
慶生會與割禮摩洛哥的孩子出生后,按照慣例要舉行慶生會,并把孩子的頭發剪掉,讓它重新長出。施行割禮的年齡,隨各地的習俗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是出生40天后舉行。
交通運輸
陸路運輸相對發達,90%的客運和75%的貨運通過陸運交通完成。

歷史年表
公元7世紀
阿拉伯人進入,建立起第一個阿拉伯王國。此后,經過多次王朝更替,其中柏柏爾人建立的伊斯蘭教的阿爾摩拉維德王朝最為強盛
1912年3月30日
淪為法國保護國。同年11月27日,法國同西班牙簽訂《馬德里條約》,摩洛哥北部狹長地區和南部伊夫尼等地區劃分西班牙保護地
1947年
摩洛哥蘇丹穆罕默德五世要求獨立,改變保護制度
1953年
法國廢黜并放逐穆罕默德五世
1955年1月
法國被迫同意穆罕默德五世復位
1956年3月2日
獲得獨立
1957年8月14日
定國名為摩洛哥王國,蘇丹改稱國王
1961年3月
哈桑二世國王登基
1999年7月23日
哈桑二世國王病逝,王儲西迪·穆罕默德于同日即位,7月30日正式登基,稱穆罕默德六世
鐵路 總長2958千米,投入運營線路1907千米,50%線路實現電氣化。
公路 總長64452千米,其中一級公路15907千米,二級公路9367千米,三級公路39178千米。
水運 現擁有30個港口,主要有卡薩布蘭卡、薩非、穆罕默迪耶、阿加迪爾和丹吉爾,其中卡薩布蘭卡港口最大。
空運 摩洛哥有國際和國內機場28個,其中摩洛哥國家航空公司的航線通往四大洲32個國家,總航線30多萬千米。
教育
摩洛哥視教育為國家發展的根基,強調教育普及化、教育統一化、教師摩洛哥化和教學阿拉伯化。每年教育預算約占國家預算總支出的1/4。全國文盲率已從1960年的87%降至2015年的25.4%。目前有小學4350所、中學1168所,高等學校64所。2004年在校小學生410萬,教師13.28萬名;中學生180萬,教師8.68萬名;大學生28.6萬,教師9773名。大學24所,著名的高等學府有穆罕默德五世大學、哈桑二世大學、穆罕默德一世大學、卡迪伊亞德大學、卡魯維因宗教大學和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大學。
主要城市
拉巴特
拉巴特是摩洛哥的首都,歷史名城,建于12世紀,人口64.6萬。拉巴特瀕臨布賴格賴格河,對岸為塞拉,公路、鐵路和國際航空業均很暢通。拉巴特舊城是典型的阿拉伯城市,有穆斯林古鎮和猶太人居住區,北面有一個17世紀的堡壘、一個安達盧西亞花園和穆斯林藝術博物館。東南有歷史建筑哈桑塔等。西南有一個考古博物館。舊城以北和以東則為新城,新城呈現出歐洲風貌與阿拉伯情調相交融的景象。主要工業有棉毛織品、皮革制品和地毯業,拉巴特地毯聞名于世。
達爾貝達(卡薩布蘭卡)
達爾貝達是摩洛哥第一大城市,人口210萬,是全國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和工商業中心。集中了全國70%的工業企業。新興的工業有紡織、煉鐵、水泥、煙草和罐頭等。達爾貝達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現代化人工港口,一次可同時停泊輪船40余艘。
旅游
旅游業發達。旅游為僑匯之后的第二大外匯來源,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2011年接待游客約934萬人次。主要旅游點有拉巴特、馬拉喀什、卡薩布蘭卡、非斯等。拉巴特呈現出歐洲風貌和阿拉伯情調相交融的景象;卡薩布蘭卡建有世界上第二大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非斯以精湛的伊斯蘭建筑藝術聞名于世;馬拉喀什有長達7千米的紅磚砌成的古城堡,并有“不夜城”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