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心態 好性格 好習慣
- 文思源
- 1771字
- 2020-09-10 11:10:44
擁有樂觀,快樂前行
關于悲觀和樂觀,最經典的一個故事是:
有兩個人,一個悲觀,一個樂觀。有一天,他們在一起吃葡萄。悲觀者吃葡萄時,從大粒開始吃,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小,所以,他心里充滿了失望。樂觀者吃葡萄時,從小的開始吃,所吃的每一粒都比上一粒大,所以他心里充滿了快樂。后來,悲觀者想換一種吃法,從小粒開始吃。可是在他看來,他吃到的都是最小的,他還是快樂不起來。樂觀者也想換一種吃法,從大粒開始吃。在他看來,他吃到的都是最大的,他還是快樂的。
樂觀的人總是能從平凡和不幸中發現美,在他們的眼中,生活里的每一處都有朝陽。威廉·華茲華斯曾有一首詩道出了這份獨特心境,“我曾孤獨地徘徊/像一縷云/獨自飄蕩在峽谷小山之間/忽然一片花叢映入眼簾/一大片金黃色的水仙/我凝視著——凝視著——但從未去想/這景象給我帶來了什么財富/我的心從此充滿了喜悅/隨那黃水仙起舞翩躚”。生活中不乏陽光,陽光需要你用心去體會。伯特蘭·羅素認為:“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越多,而受命運擺布的可能性便越小。”
在樂觀者眼中,所有的事都可以讓他們快樂,即使不幸,也只是幸福的另一種解釋。
一個十分悠閑的漁者去河邊釣魚,他發現了一個在河邊哭泣要跳河的婦人。他問婦人:“你為什么跳河?”
“我,我被丈夫拋棄了。”
“哦,你什么時候認識你丈夫的?”
“我是3年前認識他的,我們剛結婚一年他就另覓新歡不要我了。”婦人越說越傷心,真的要去跳河了。
“哦,你等等,”漁者問,“那3年前未遇見他時你是怎么活的?沒有他你就必須跳河嗎?”
“哦,3年前我沒有遇見他,我生活得很好,很快樂。”
“是啊,你完全可以從頭再來啊,只不過3年時間,它在你一生中只占幾十分之一啊,干嗎要為3年付出那么多呢?3年是可以用另外一個3年挽回的。而且,應該哭的是他,因為他失去了一個愛他的人;而你則應該慶幸,你失去的是一個不愛你的人。前面還有更大的幸福等著你。”
“是啊,我應該慶幸,謝謝你。”婦人謝過漁者,輕松地離開了。
同樣的一件事,只是換了一個角度,我們就可以得到悲喜兩種不同的結論。究竟是誰施的魔力,讓被拋棄的婦人由悲轉喜?是漁者的樂觀勸導。在生活中,在遇到困難不幸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婦人幸運,她有漁者的智慧引導,但我們可以自己充當自己的漁者,懷有樂觀心態,讓一切不幸煙消云散。
樂觀,一方面會受到客觀現實的影響,但更主要的則取決于認知、思維方式。如果覺得不幸福,就會感到不幸;相反,只要心里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償。很多時候,快樂并不取決于你是誰、你在哪兒、你在干什么,而取決于你當時的想法。兩個人從同一個窗口往外看,一個人見到的是泥土,一個人見到的是星星。莎士比亞說:“事情的好壞,多半是出自想法。”伊壁鳩魯也說:“人類不是被問題本身所困擾,而是被他們對問題的看法所困擾。”如果在我們眼中,一切都可以用快樂去解釋,那么人生萬事萬物都能夠引起我們的快樂。
如果我們心懷朝陽,我們就能夠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們也知道星星仍在閃爍。一個心境樂觀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發現快樂,制造快樂,就能自覺而堅決地摒棄悲觀的想法,不與陰霾灰暗為伍。我們既可能堅持悲觀態度、執迷不悟,也可能相反,這都取決于我們自己。這個世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因此,它屬于我們每一個人,而真正擁有這個世界的人,是那些熱愛生活、擁有快樂的人。也就是說,那些真正擁有快樂的人才會真正擁有這個世界。其實,人在生命進程中享受,無論你多忙,都會有時間選擇兩件事:快樂還是不快樂。早上起床的時候,也許你自己并不曉得,不過你的確已經選擇了讓自己快樂還是不快樂。
或許我們一生中不見得有機會可以贏得大獎,更不要說諾貝爾獎或奧斯卡獎,大獎總是留給少數人的。雖然從理論上來說,每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有當上總統的機會,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人并不具備使這個機會存在的條件。
不過我們獲得小獎的機會就大得多。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一個擁抱、一個親吻,或者只是一個微笑的歡迎!生活中到處都有小小的喜悅,也許只是一杯檸檬茶,一碗熱湯,或是一輪美麗的落日。更大一些的樂趣也不是沒有,生而自由的喜悅就夠我們感激一生的了。這許許多多、點點滴滴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去咀嚼。也就是這些小小的快樂,讓我們得到生命中的陽光,做一個樂觀的小太陽,不僅照亮自己,還會照亮眼前的每一個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