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帶你了解按摩療法

在對按摩療法進行具體實踐之前,我們先要對按摩療法進行一次系統的了解,其中包括按摩療法的理論基礎、按摩療法的優勢、按摩療法的作用等內容,只有全面地認識了按摩,心中才能夠有數,應用的時候也才可以做到駕輕就熟。

1 按摩療法的4個理論基礎

作為中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按摩也是有著一定的理論基礎的,也正是在這些理論基礎的指導下,人們才通過按摩進行保健和治病的。

陰陽學說是按摩原理的第一個根基

按摩是受著陰陽學說的指導的。按摩可以防病治病的道理在于人體內所具有的一個自控自調的生理系統。按摩就是通過這個系統來治病的。中醫認為,大自然是由對立統一的陰陽兩種物質構成的一個大整體,人體是生活在這個大整體中的小整體,它也是由對立統一的陰陽兩種物質所構成的。機體的某一局部發生疾病,不僅是與人體這個小整體相關,而且還與自然界這個大整體有關。在同樣的氣候下,由于個體差異不同,抵抗力則會有強有弱,因此,有的個體會發生疾病,有的則不會發生。這又是中醫理論的無限多樣性的觀點,是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的根本出發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卑堰@句話翻譯成現代文,就是:陰陽對立統一是大自然規律,是認識萬物的總綱或出發點,是發生一切變化的根本原因,是生理、病理的基本原因。就拿人體來說,上為陽,下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腑為陽,臟為陰等。意思就是說,陰陽對立統一現象普遍存在,舉不勝舉。一是陰陽彼此對立(即有區別),互相依存,只有陰陽兩方面彼此配合協調才能發展。自然界與人體的正常發展也是如此。二是陰陽兩方面任何一方出現偏盛偏衰,造成平衡失調,就是疾病的根源。三是補偏救弊,調和陰陽,使之協調平衡,這是治病的根本大法??床∈紫纫皩徠潢庩?,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等。四是順著身體的自控自調進行治療,病就能好,逆此治則不愈。如“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中醫藥學的這個基本原理,不僅決定著用藥或用針補偏救弊的原則,也決定著不用藥、不用針的按摩、氣功、導引等治療的原則。我們說按摩治病的獨特之處,在于依靠中醫的理論,就是這個道理。

figure_0024_0005
◎只有陰陽兩方面彼此配合協調才能發展。自然界與人體的正常發展也是如此。

五行學說是按摩原理的補充

在古代的時候,想要將人體五臟六腑之間的錯綜復雜的生理、病理關系說明白的話,只靠陰陽學說是不夠的,所以便需要通過五行學說來進行補充說明。

五行學說是對客觀上常見的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基本的物質之間的益害關系進行取用,進而來闡明人體五臟六腑之間是既存在著正常的、循序的、良性循環發展的生理關系,同時也存在著反常的、逆亂的、不良的有害生長的連鎖反應的病理關系。人體中的這種正常與反常的錯綜復雜關系還與大自然的正常、反常發展變化影響具有相關性,所以五行同天干地支相配便形成了一種“五運六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是構成中醫理論的基本體系。

臟象學說與氣血津液學說可以對各臟器的生理表現進行認識

臟象學說和氣血津液學說,都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來對人體內各臟器所表現于體外的各種生理、病理現象進行認識,臟象學說對于按摩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不但治內臟病要依據這些學說去認識疾病的程度,在治療四肢部位疾病的時候也需要參考這些理論。如“肺心有病其氣留于肘;肝有邪其氣留于腋;脾有邪其氣舀于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胭”。還有“脾主一身肌肉”“肺合皮毛”等說,都對按摩者分析疾病的成因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經絡學說是中醫的基本理論之一

作為中醫的基本理論之一,經絡學說的地位僅次于臟象學說。對于針灸和按摩療法來說,經絡學說的指導顯得更為重要,也更為密切。

因為經絡學說對于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原理的說明更為具體詳細。另外,經絡學說的原理與陰陽、五行、臟象、氣血津液等學說也是一脈相系、相輔相成的。

《靈樞·本藏》中曾經說道:“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這就是說,除去溝通內外之外,經絡還能夠運行氣血,給全身各部組織、器官灌注、輸送營養物質,保證供應人體各個部分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物質,以保持正常的功能。經絡的這種運行轉注,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叫作“經氣”,當經氣失常的時候,病邪便會沿著經絡的通道侵犯人體。所以說,正常的營養物質通過它可以沿其通路輸送、灌注全身;有害的致病因素也可以侵犯這個通路而襲入人體的各個部位。

由此可以看出,經絡學說對于按摩療法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具體的指導作用。掌握了經絡學說,才能夠對于人體的自控自調能力有所了解,從而靈活地運用按摩療法進行日常保健。

figure_0025_0006
◎經絡學說對于按摩療法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具體的指導作用。

2 按摩療法的3大優勢

按摩是醫生用手在病人身體上面施力,通過手法和施力的不同,來對人體機能的不平衡狀態進行調節,使傷病得以痊愈的方法。這種治療方式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簡單易操作

按摩療法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設備,只要掌握了各種常用的按摩手法,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治療。并且,按摩療法并不是什么深不可測的高深學問,只要耐心進行研究,大多數人都可以掌握,并且對其進行應用。

安全有效

一般情況下,按摩療法不會產生藥物性副作用,在操作時只要掌握手法要領,認真施行,即可起到治病保健的效果,是一種比較安全可靠、無副作用的治療方法。當然,按摩療法并非適用于各種疾病,有時也會產生醫療事故,如馬尾神經損傷、骨折等,所以按摩也有一定的適應證。非適應證者,絕對禁止使用。

適應證廣泛

目前我國的按摩療法已經適用于臨床各科的某些疾病,主要包括:扭傷、關節脫位、腰肌勞損、肌肉萎縮、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肋間神經痛、股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腰背神經痛、四肢關節痛(包括肩、肘、腕、膝、踝關節疼痛)、顏面神經麻痹、顏面肌肉痙攣、腓腸肌痙攣,因風濕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關節滑囊腫痛和關節強直等癥。其他如神經性嘔吐,消化不良癥,習慣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遺精,以及婦女痛經與神經官能癥等,都可考慮使用或配合使用按摩手法。

figure_0026_0007
◎按摩療法已經適用于臨床各科的某些疾病,主要包括:扭傷、關節脫位、偏頭痛等。

3 按摩療法的保健作用要了解

按摩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出土的漢代馬王堆醫書《五十二病方》就已經記載了按摩治病的方法,經過歷代名醫不斷地創造和總結,按摩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具有獨特治療體系的臨床學科,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一般而言,按摩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根據中醫經絡學說,運用按摩手法,或者借助于一定的按摩工具在人體的特定部位(穴位、反射區、疼痛部位等)進行的疾病治療方法。中醫學理論認為,按摩之所以能治療疾病,是因為按摩通過手法的作用,能夠起到調整陰陽、疏通經絡、補虛瀉實、調和營衛、理筋整復、活血化瘀的作用。下面詳細介紹一下這幾種功效。

調整陰陽

對人體而言,陰陽平衡是健康的保證,而陰陽失衡是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無論是內傷或外感,其病理變化都是陰陽變化,即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按摩是根據不同的征候,選取不同的按摩部位和按摩手法,通過經絡氣血來使身體的陰陽重新達到平衡,如腹脹積食,在腹部和背部以及相應的經穴上進行按摩,可以調整胃腸功能,使其恢復正常;而胃腸蠕動亢進也可通過按摩調整,使其恢復正常。按摩調整身體的陰陽同身體的狀態有關,陰虛則補陰,陽虛則補陽,使身體恢復平衡。

疏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經絡不通則產生疾病,可以表現出身體局部的不同癥狀,如身體不同部位的疼痛感、麻木感。經絡不通還可引起肌肉緊張、痙攣,長期的緊張可引起肌肉實質性的改變,如纖維化、瘢痕化。按摩能夠疏通經絡,調節肌肉神經,消除肌肉組織的緊張和痙攣,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補虛瀉實

虛證的一般表現是人體內臟功能低下,實證的一般表現是內臟功能亢進。按摩通過一定的手法作用于體表,使人體氣血、津液、臟腑起到相應的變化,虛證補虛,實證瀉實。較小的力度刺激可以活躍人體的生理功能,較強的刺激則可以抑制生理功能的亢奮。比如同是胃病,對于虛證胃病,在治療時,可以在胸部和腹部的脾俞、胃俞、氣海、中脘穴上進行小力度的輕柔的較長時間的按摩;對于胃腸功能亢進者,如胃腸痙攣,則要在相應的穴位上進行較強力的短時間的點按等刺激,通過不同的手法實現補虛瀉實。

figure_0027_0008
◎胃病可以在胸部和腹部的脾俞、胃俞、氣海、中脘穴上進行小力度的輕柔的較長時間的按摩。

調和營衛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遍及全身。中醫學認為,體表同內臟通過經絡相連,臟腑功能失調或者病理變化可以通過經絡反映于體表,進而反映相應臟器的病理變化,比如小腿上的膽囊穴壓痛往往反映人體膽囊有炎癥或有結石存在,而按壓膽囊穴就能起到治療膽囊疾病的作用。按摩體表的經絡和穴位可以調整內臟的功能,消除疾病。

理筋整復

按摩對于骨傷、筋傷的整復有直接的療效,局部軟組織、韌帶、肌肉、肌腱拉傷均可用一定手法進行整復,關節脫臼、骨質增生等產生的痛感也可通過適當的手法進行整復,矯正解剖位置異常,疏通筋絡,通順關節,治療疾病。

活血化瘀

如果身體內有瘀血停滯,會引起臟腑或肌體的病理改變,按摩能夠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血液的流速,降低血液的流動阻力,改善心臟的功能,增強心臟功能,促進微循環的建立,活血化瘀,祛除疾病。

總之,按摩是中醫的瑰寶,是我國古代醫家經過不斷的探索總結出來的中醫成果,廣泛運用于臨床治療,能夠治療多種疾病,具有明顯的療效。

4 按摩對人體不同部位的作用

現在人類已經步入信息社會,我們的身體就像電腦一樣,而疾病就是破壞電腦的病毒,讓我們的系統變慢總出錯,重啟后雖然能好些,維持正常的速度卻越來越困難。

穴位按摩對身體十分有好處,并且操作簡單,好多人在腰酸背痛時自己敲幾下,當時就會覺得很舒服,這種按摩雖然沒有循經循穴,但仍然有著暫時的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只要我們有時間,都可以隨時按摩。下面介紹一下按摩對身體的作用。

按摩對皮膚的作用

(1)按摩能夠促進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使肌肉、皮膚得到充足的養料和水分滋養。

(2)按摩能夠促使皮下毛細血管擴張并使毛細血管數增加,改善皮膚微循環,使皮脂腺與汗腺的分泌通暢,從而改善皮膚呼吸,有助于預防痤瘡、痱子等皮膚病。

(3)按摩通過機械地刺激肌肉組織,可促進肌纖維的運動,增強肌肉的彈性,防止肌肉萎縮和松弛下垂,也可放松過于緊張的面部表情肌,延緩面部皺紋的形成,使衰老的上皮細胞清除脫落,使皮膚充滿活力。

按摩對肌肉的作用

按摩可以通過肌肉的牽張反射直接抑制肌痙攣,也可通過消除痛源而間接解除股緊張,所以能夠有效地放松肢體,消除骨骼肌的過度緊張和僵硬,保持肌肉組織的正常彈性,防止疲勞的堆積,促進體能的恢復。

按摩對骨骼關節的作用

(1)人體很多疾病與脊椎的排列輕微紊亂有關。常用的脊柱按壓手法,除了對全身的調整作用以外,對脊柱畸形、脊椎的退行性病變也有很好的預防效果。而保健按摩中的一些特殊的脊柱矯正手法(如扳法等)對脊柱后關節紊亂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2)按摩中的被動運動性手法,能夠適當牽拉韌帶,增強韌帶的彈性和張力,保持或恢復關節的生理活動度,防止骨質疏松、關節韌帶扭傷和關節周圍組織粘連。

(3)按摩可以改善關節周圍的血液循環,促進關節潤滑液的分泌,加快關節滲出液的吸收,從而消除關節內和關節周圍的積液、水腫。

按摩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figure_0028_0009
◎按摩可以改善關節損傷,從而消除關節內和關節周圍的積液、水腫。

(1)按摩對腹部柔軟體腔有直接作用,對相關經絡穴位有間接作用,可以調節胃腸壁平滑肌的張力和收縮力,對胃腸功能減退者可加速胃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對于消化功能亢進者,則可抑制其消化活動。

(2)按摩能夠雙向調節消化腺的分泌,并改善胃腸壁的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從而增強胃腸吸收功能。此外,按摩還能夠改善消化系統功能,使進食、消化、吸收、排泄等一系列活動趨于正常。

按摩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1)按摩能夠直接刺激胸壁或通過神經反向使呼吸加深。背部按壓手法,對胸廓有節律擠壓作用,可在不加重呼吸肌負擔的情況下增加呼吸深度和肺活量,提高呼吸效率。

(2)背部和胸骨部的拍擊手法,刺激有關特定穴位,有明顯的化痰排痰效果,對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常見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有顯著的預防作用。

按摩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按摩能夠促進受術部位的血液循環,增加局部的氧化代謝。按摩還能消耗并去除血管壁上的脂類物質,恢復血管的彈性,有防止血管硬化形成的作用。按摩對四肢的機械刺激,可減輕心臟的負擔,使心率平穩,心肌耗氧量減少,改善心血管功能。

按摩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1)保健按摩通過對肢體的放松,可進一步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松弛過度緊張的情緒,解除焦慮,緩解憂郁,改善睡眠的質量,使身心都能得到積極的休息。

(2)實驗證明,有節律的輕柔手法可使受者腦電圖波振幅增大,提示大腦皮質的電活動趨向同步化,有較好的鎮靜作用。頸部的放松手法和頸椎拔抻手法可明顯增加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量,對年輕人有益智健腦、增強記憶力的作用,對老年人可預防和改善繼發于腦組織缺血的健忘、神經衰弱等一系列癥狀。

按摩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按摩可使血液中的白細胞總數和血清中的補體增加,白細胞分類中淋巴細胞的比例升高,白細胞的吞嗜能力加強,淋巴液的流動加快,從而增強人體免疫能力。

按摩具有止痛作用

figure_0029_0010
◎保健按摩手法可直接放松軟組織,改善血液循環,所以有較好的止痛作用。

保健按摩手法可直接放松軟組織,改善血液循環以促進外周致痛物質的分解、稀釋和清除,所以有較好的止痛作用。按摩手法的刺激信號可抑制疼痛信號的傳遞,從而達到鎮痛的效果,對旅游、體育鍛煉及運動競賽等造成的疼痛及很多慢性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輕柔的按摩手法能增高人體內啡肽的含量,既能產生鎮痛效應,也能使人產生欣快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治县。| 府谷县| 芜湖市| 洪洞县| 麻江县| 元阳县| 宁都县| 尼勒克县| 永修县| 尉犁县| 呼和浩特市| 崇礼县| 和硕县| 新闻| 赤峰市| 林州市| 武强县| 绿春县| 临沧市| 荆州市| 盱眙县| 乾安县| 丰台区| 宜章县| 县级市| 荔波县| 阳西县| 三台县| 江陵县| 溧水县| 昭觉县| 嘉义县| 上犹县| 攀枝花市| 鄄城县| 丹巴县| 高安市| 台东县| 桦甸市| 利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