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自我保健按摩全書
- 張威
- 4525字
- 2019-09-21 03:21:34
細說人體經絡系統
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經別、經筋和皮部共同構成了人體內龐大的經絡家族。作為運行氣血、聯系臟腑、體表以及全身各部的通道,經絡在人體當中起著調控系統的作用。不同的經絡具有不同的位置和職能,只有對這些位置和職能進行了系統的掌握,才能夠讓經絡更好地為你服務。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人體中的十二經脈。
1 十二經脈是人體經絡的主干要道
下面就讓我們逐一地對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等這些主要的道路、河流進行一下了解。
十二經脈,可以說是人體經絡中的主干線,所以又被稱為“十二正經”。這十二條經脈有的是從體內臟腑發(fā)出,有的是上行至頭部,或者是從頭走向雙腳,還有的是從雙腳進入體內臟腑的,總之是連接了內外表里。
對于那些剛剛接觸經絡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這些經脈的名稱實在是太拗口了,而且根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更不用說記住它們的名字了。其實,經脈非常好理解,每個名字帶有的臟器就是它們聯系的臟器,也就是說這條經脈就是負責調節(jié)這個臟器的。掌握了名字就知道了這十二條經脈內連的臟腑,這些臟腑也就是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心包、三焦這十二個主要臟腑器官。這樣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各條經脈的功能。其中,三焦泛指人的整個胸腹,心包則是指保護心臟的一塊區(qū)域。

根據中醫(yī)理論,陰陽是必須要進行區(qū)分的。只要記住在外側的屬于陽,而內側的當然就是陰。走行在身體前側的是陰,當然后面的就是陽。將十二條經脈一分為二,結果就是:手上的六條經脈,分別稱為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腿上的六條經脈,分別叫作足三陰經、足三陽經。
將這樣三條陽經、三條陰經按照陰氣、陽氣程度的深淺再繼續(xù)分,就又分成了陰經的少陰、厥陰和太陰,陽經的太陽、少陽和陽明。少陰的陰氣是最重的,因此走在手臂和腿內側的最里面;太陰的陰氣最輕,因此在內側的最外面;厥陰的陰氣介于少陰和太陰之間,當然在內側的中間。太陽的陽氣最足,因此在手臂和腿外側的最外面;陽明陽氣最弱,因此在外側的最里面;少陽介于二者之間,位置也就位于中間。
2 最離經叛道的奇經八脈
在認識奇經八脈之前,首先要從名字上對其進行一下解釋,人體中分別具有這樣的八條經脈,它們具有同正經完全不同的走行,甚至顯得有些離經叛道,但是又在人體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干脆就把它們統一叫作“奇經八脈”。這八條經脈分別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很奇怪,這八條經既不直屬于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真的是“別道奇行”。
奇經八脈當中的督脈、任脈、沖脈這三條經脈,共同起源于人體的同一細胞中,就好像是三胞胎一樣,所以被稱為“一源三岐”。但是這個三胞胎卻各自延伸,每條經脈走行的方向都完全不一樣,其中督脈行于腰背正中,上抵頭面;任脈行于胸腹正中,上至頦部;沖脈與十二正經的足少陰腎經一同上行,最后環(huán)繞口唇。帶脈是所有經脈中最特殊的一個,人體的其他經脈都是縱向的,唯獨帶脈起于脅下,橫向環(huán)行腰間一周。陰維脈起于小腿內側,沿著腿股內側上行,到咽喉與任脈會合。陽維脈起于足跗外側,沿著腿膝外側上行,至頸部后面與督脈會合。陰蹺脈起于足跟內側,隨著足少陰等經上行,到目內眥與陽蹺脈會合。陽蹺脈起于足跟外側,隨著足太陽等經上行,到目內眥與陰蹺脈會合,沿著足太陽經上行,到頸后與足少陽經會合。
奇經八脈這樣彼此交錯地循行,對于十二經脈來說,就好像是一個大的蓄水池,分別對有關于經脈氣血、協調陰陽的作用進行統攝。當十二經脈及臟腑氣血旺盛時,奇經八脈就能夠蓄積多余的氣血;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可以滲灌供應氣血。但是如果只把奇經八脈的作用局限在這個方面也還是遠遠忽略了它們的功效。
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六脈腧穴,全都寄附于十二經與任脈、督脈之中,其中只有任、督二脈各有其所屬腧穴,因此又與十二經相提并論,合稱為“十四經”。督脈被稱為“陽脈之海”,是因為所有的陽經都匯通于督脈。任脈被稱為“陰脈之海”,所有的陰脈都交通于任脈。而沖脈作用就更大了,被稱為“十二經脈之海”,對十二條經脈都有統攝的作用。
舉例來說,任脈為陰脈之海,能夠濡養(yǎng)周身,又由于任脈同女子的生育功能密切相關,有調節(jié)月經、孕育胎兒的作用,所以任脈是人體的生養(yǎng)之本。
任脈循行于人的前正中線,“任”字本身便具有擔任、妊養(yǎng)的含義。精血、津液均為任脈所司,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任脈對于全身陰經脈氣具有總攬的作用。如足三陰與任脈交會于中極、關元,陰維與任脈交會于天突、廉泉,沖脈與任脈交會于陰交,足三陰經脈上交于手三陰經脈。任脈的循行路線和人體的生殖系統相對應,而且從古至今這條經的穴位都是要穴,比如關元和氣海,不僅能夠強身健體,還能調節(jié)人性激素的分泌,促進性功能的發(fā)達。

除去對于諸多女性生殖系統疾病具有治療作用之外,任脈還與人的衰老有著密切的聯系,日常生活當中注意對任脈進行保養(yǎng),疏通任脈就能夠實現緩解衰老的神奇功效。這種說法并不是在夸大經絡的作用。
說完了任脈,再來說說督脈,“督”具有總管、統率的意思,人體一身的陽氣都是受督脈總管的,人體的六條陽經都在督脈交會,而督脈又具有調節(jié)全身陽經氣血的作用,所以督脈被稱為“陽脈之海”。
督脈起自胞中,下出會陰,其主干主要在人體后背正中線和頭正中線循行,也就是順著脊梁骨自下往上走,一直到嘴,同腦、脊髓都有密切的聯系。“腦為髓海”“頭為諸陽之會”“背為陽”,督脈的循行特點決定了它對全身陽氣具有統率、督領的作用。平時要是能抬頭挺胸,就能激發(fā)督脈的經氣,使人看上去很有精、氣、神。比如說大椎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因此,也被稱為“諸陽之會”,可以用來治療各種熱病。分布在不同部位的督脈腧穴,可以用來療治各種臟腑疾病,像肛門部、陰器、腸腑、腰部、胞宮、膀胱、背部、胃、肺、心、頭頸部、鼻面部等病癥。

督脈總督六條陽經,而陽氣又具有衛(wèi)外的作用,也就是說督脈能夠保護我們的身體。所以,疏通督脈便可以增強我們的抵抗力,可以有效地防御疾病的侵襲。
3 “支而橫者”的十五絡脈
經絡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名詞,而是經脈與絡脈的合成。一般情況下,不會對“經”和“絡”進行區(qū)分,時間久了也便容易令人將經絡誤以為是一個名詞。前面談完了經脈,接下來說說絡脈。
人體具有十二條正經,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十二條別絡,除此之外,再加上任脈、督脈的別絡,和一條脾之大絡。所以最主要的絡脈一共有十五條,這十五條絡脈通常被叫作“十五絡脈”。
四肢部的十二經的別絡,將十二經當中表里兩經的聯系加強了,同時還溝通了表里兩經的經氣,對十二經脈循行的不足進行了補充。軀干部的任脈別絡、督脈別絡以及脾之大絡,分別溝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經氣,從而使氣血能夠分布于全身,身體各部分的組織也就能得到氣血的營養(yǎng)。
(1)手太陰之別絡。這個別絡從列缺穴處分出,起于腕關節(jié)上方,在腕后半寸處走向手陽明經;其支脈與手太陰經相并,直入掌中,散布于魚際部。
(2)手少陰之別絡。這個別絡從通里穴處分出,在腕后一寸處走向手太陽經;支脈在腕后一寸半處別而上行,沿著本經進入心中。
(3)手厥陰之別絡。這個別絡從內關穴處分出,在腕后兩寸處淺出于兩筋之間,沿著本經上行。
(4)手太陽之別絡。這個別絡從支正穴處分出,在腕后五寸處向內注入手少陰經;支脈上行經肘部,網絡肩髃部。
(5)手少陽之別絡。這個別絡從外關穴處分出,在腕后兩寸處,繞行于臂膊外側,進入胸中,與手厥陰經會合。
(6)手陽明之別絡。這個別絡從偏歷穴處分出,在腕后三寸處走向手太陰經;其支脈向上沿著臂膊,經過肩髃,上行至下頜角,遍布牙齒,支脈進入耳中,與宗脈會合。
(7)足太陰之別絡。這個別絡從公孫穴處分出,在第一趾跖關節(jié)后一寸處,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聯絡腸胃。
(8)足少陰之別絡。這個別絡從大鐘穴處分出,在內踝后繞過足跟,走向足太陽經;支脈與本經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貫腰脊。
(9)足厥陰之別絡。這個別絡從蠡溝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少陽經;支脈經過脛骨,上行到睪丸部,結聚在陰莖處。
(10)足太陽之別絡。這個別絡從飛陽穴處分出,在外踝上七寸處,走向足少陰經。
(11)足少陽之別絡。這個別絡從光明穴處分出,在內踝上五寸處,走向足厥陰經,向下聯絡足背。
(12)足陽明之別絡。這個別絡從豐隆穴處分出,在外踝上八寸處,走向足太陰經;支脈沿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與各經的脈氣相合,向下聯絡咽喉部。
(13)任脈之別絡。這個別絡從鳩尾穴處分出,自胸骨劍突下行,散布于腹部。
(14)督脈之別絡。這個別絡從長強穴處分出,挾脊柱兩旁上行到頸部,散布在頭上;下行的絡脈從肩胛部開始,從左右別走足太陽經,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絡。這個別絡從大包穴處分出,淺出于淵腋穴下三寸處,散布于胸肋部。
4 經別、經筋和皮部
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十五絡脈在前面都已經提到過了,接下來輪到經別、經筋和皮部登場了,下面便對這些部位進行一下具體的介紹。
(1)十二經別。經別,指的就是別行的正經。十二經別就是十二經脈在胸腹以及頭部的內部走行的支脈。十二經別的循行,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分開始,多為肘、膝以上的部位別出(稱為“離”),走入體腔臟腑深部(稱為“入”),然后到達淺部體表(稱為“出”)而上頭面,陰經的經別合入陽經的經別而分別注入六陽經脈(稱為“合”)。所以,十二經別的循行特點,可以用“離、入、出、合”四個字來概括。每一對相為表里的經別組成一“合”,十二經別共組成“六合”。十二經別的功能主要是加強和協調經脈與經脈之間、經脈與臟腑之間,以及人體各器官組織之間的聯系。由于十二經別通過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得十二經脈中的陰經與頭部發(fā)生了聯系,從而擴大了手足三陰經的主治范圍。比如說手太陰肺經上的列缺可以治療頭部的疾病,就是由于肺經的經別合于手陽明大腸經而循行與頭面部。
(2)十二經筋。由十二經脈聯系起來的筋肉系統,是經脈之氣結聚于筋肉關節(jié)的外周連屬部分。經筋不入臟腑,而是分布于外周,有“起”、有“結”,數筋結于一處為“聚”,散布成片稱“布”。十二經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結聚于關節(jié)和骨骼,分布部位與十二經脈的外行部分相類。陽經之筋分布在肢體的外側,分為手足三陽;陰經之筋分布在肢體的內側,并進入胸腹腔,但是不聯絡臟腑,不像經脈有臟腑絡屬關系,因此,經筋的命名只分手足陰陽而不連綴臟腑名稱。其中,手三陽之筋結于頭腳,手三陰之筋結于胸膈,足三陽之筋結于目周圍,足三陰之筋結聚于陰器。經筋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jié),維持人體正常運動的功能。
(3)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在體表的反映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的地方。十二皮部的分布區(qū)域,是以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范圍,即十二經脈在皮膚上的分屬部分為依據來劃分的。十二皮部居于人體最外層,又與經絡氣血相通,因此是機體的衛(wèi)外屏障,起著反映病證、抗御外邪和保衛(wèi)機體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