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生活中的博弈論
- 歐俊
- 2002字
- 2020-07-07 16:21:13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商道》中的主人公林尚沃當時資助了一個落魄而又充滿非議的人。沒想到數年后,此人帶著滿滿的一車人參回來要送給他。林尚沃拒絕了,而達成了一個新的協議:林尚沃付給此人5萬兩銀子買下了這批價值10萬兩銀子的人參,兩人各取所需,成了對半分成。由于林尚沃慧眼識英雄才做成了這批大買賣,8年之內用3000兩銀子掙來5萬兩,而這個人也因為遇到林尚沃才使自己的生意獲得成功,成了大富翁。我們常說,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向落魄的人伸出援手;不要只想著錦上添花,不總是向成功的人送上掌聲。這話是符合經濟學理論。對于困難中的人,他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其“效用”也許足以改變他的一生;而對于一個青云直上、風頭正勁的人來說,別人同樣程度的支持或者就不值一提。
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都是常用的感情投資手段,雖然二者都是“給”,都是感情投資,但由于給的對象不同、東西不同、時機不同,效果也自然不同。
比如,一個人有100元錢,給一個街頭饑腸轆轆的乞丐,也許就救活一條生命,給一個百萬富翁,也許他連眼皮都不會抬一下。如果用一個數值來衡量100元錢的作用,這100元錢對于乞丐來說,其作用可能達到100,而對于富翁來說,其作用也許就僅有1。
從社會總效用來看,將這100元錢給了乞丐,社會總效用(即社會整體滿足程度)就會增加100個單位,而給了富翁,社會總效用僅增加了1個單位。顯然,為求得社會福利最大程度的改進,這100元錢自然應該給乞丐。
“炭”對于“雪中人”來說,效用很大;而“花”對于“錦上人”來說,效用就小得多。
因此,“雪中送炭”的價值遠超過“錦上添花”的價值。
既然雪中送炭的價值遠超過錦上添花,為什么這個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卻熱衷于錦上添花的工夫而不去做雪中送炭的好事呢?這里涉及的是另外的經濟學分析方法,即成本與收益分析法。
還是假設一個人有100元錢,如果他送給了一個乞丐,盡管對于乞丐來說意義重大,但作為出資者,他或許根本就沒有任何收益;而如果這100元錢給了一個百萬富翁,盡管富翁眼皮也未必抬一下,但一高興,說不定回報這個人更多。于是,便有了“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的現象出現。
再比如在婚喪娶嫁的時候,有權有勢的人家總是高朋滿座,而窮苦人家則冷冷清清。人們之所以愿意提著重禮為權勢人家祝賀或者哀悼,就是因為人們感到自己能得到預期的收益,即送出去的禮將來能夠有回報。另外,借此和權勢人家拉攏關系,聯絡感情,說不定日后還能為自己辦什么事情。而給窮人送禮,打水漂的風險就要大得多。
傳統的觀念認為這是一種勢利,但在經濟學家的眼中,這是一種理性。理性地處理人際關系,能夠使人更加理智和嚴謹,減少麻煩和損失。人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富人借錢很容易,而窮人借錢卻很難。
其中緣由,就是有著付出與回報的問題。借錢給富人,一是不擔心富人將來還不起,再者就是我們今天幫了富人的忙,日后也有可能用得著富人的時候。而借錢給窮人,則風險相當大,很可能是“劉備借荊州,一借不還”。即便窮人人品很好,不是那種賴賬的人,但他償還能力的有限性卻不能不讓人擔憂。
那么,雪中送炭的事到底誰應該去做呢?從經濟學原理看,應該是政府去做。在經濟學中,政府與“經濟人”是有分工的。經濟人講求凈收益最大,任何一筆投資都不能不計算回報,因此,經濟人更多的就是做錦上添花的事;而政府的角色是使社會福利最大化,因此,政府需要擔當起雪中送炭的角色。
實際上,對于理性的經濟人來說,雪中送炭要比錦上添花更劃算。首先,相對成本要低。“炭”的價錢比“花”的價錢更便宜。其次,雪中送炭的回報高?!皾h初三杰”之一的韓信,年輕的時候餓過肚子,一位漂洗衣服的大娘經常給他飯吃。待韓信封侯后,回報漂母一千金。以幾碗米飯換得千金,可見雪中送炭的回報之高。當他人口干舌燥之時,我們奉上一杯清水,這勝過九天甘露。如果大雨過后,天氣放晴,再送給他人雨傘,這已沒有絲毫意義了。
他們的做法在經濟學家看來,是一種超乎理性之上的理性,是一種高境界的理性。他們的付出,也許終生都不會得到受助者的回報,但是卻從另外一個方面增加了他們做人的道德砝碼,即提高了他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和聲譽。而這種威望和聲譽,是一種無形的財富,是用金錢難以買到的財富。
錦上添花給人的回報是現實的,而雪中送炭給人的回報卻是潛在的。沒有雪中送炭,這個世界會是一片寒冷,沒有人情味;沒有錦上添花,這個世界又會少一些美麗,仍然沒有人情味。雪中送炭是一種美德,錦上添花也是一種美德。
主動伸出救援之手
做人也有成本和邊際效應的問題,在他人處于困境時,主動上前幫忙,在他人發達后再去拉攏,效果自然不同。
平時在他人最困難之時伸出援手,會讓他感動一生,一輩子記住我們的好處。那么當我們需要幫忙時,他也會竭力相助。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主動幫助那些身陷困境中的人,如接濟身邊生活困難的人以便他們能夠生存,幫助那些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給貧困地區和災區的人們以物質援助,或者向社會公益事業進行捐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