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做好事的副作用

《世說新語·賢媛篇》里有這樣一則故事:三國時,吳國有個叫趙姬的女人。閨女出嫁前,她神色凝重地叮囑道:“到了婆家,你可千萬不要做好事。”閨女不解,思考后小心翼翼問母親:“您不讓我做好事,那我可以做壞事嗎?”母親立刻正色道:“好事都不能做,更何況是壞事!”

這位母親正是深諳邊際效應遞減規律。母親擔心女兒一直做好事,婆家會認為這個媳婦天生就是這樣,對她所做的好事不會記上心,反而會有更多的要求,甚至不允許她日后出現一點點的細小差錯。

余嘉錫在其《世說新語箋疏》中為趙姬的話語心生感慨,他說:“蓋古之教女者之意,特不愿其遇事表暴,斤斤于為善之名,以招人之嫉妒,而非禁之使不為善也。”好事不是不可以做,怕的是他人習慣了這樣做,甚而認為就該這樣做。

茨威格寫了一部小說《同情的罪》。奧匈帝國年輕的軍官霍夫米勒偶然結識了貴族姑娘艾迪特。艾迪特下身癱瘓,不能行走。霍夫米勒對艾迪特的不幸深表同情,經常懷著悲憫的心靈去探望她,撫慰她。時間久了,艾迪特愛上了英俊善良的霍夫米勒,她認為霍夫米勒是出于對她的愛才到自己家里來的。后來,艾迪特向霍夫米勒表達了對他的愛意,霍夫米勒隨即陷入苦惱當中,因為他的初衷與艾迪特希望的結果南轅北轍。

古時候,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兩家平日里相處得不錯,關系很融洽。兩家都以種田為生,其中一家的人更勤奮一些,家中條件也更寬裕。

有一年遇上旱災,兩家都顆粒無收。窮家每年都沒有多少富余,就指望著田里的收成過活,眼看著一家人就要餓肚子了。而富家因為往年有結余,家里有不少儲備的糧食,看到鄰居家有困難,富家送去了一升米,解了窮家的燃眉之急。

因為這一升米,窮家才沒有在災年餓死。度過災年后,窮家家長專門去富家拜謝。交談之中,又提到窮家現在連吃飯都很困難,下一年的種子更沒有著落。于是,富家再一次表現慷慨,又拿出一斗糧食給窮家。

回家后,窮家人商量這一斗糧食應該怎么分配。分來分去,最后發現,除了吃以外,這斗糧食根本不夠明年地里的種子。于是,窮家開始抱怨起來,覺得富家太過分了,既然有富余,就該多給他們一些糧食。心里有了怨氣,就難免到處說富家壞話。

沒過多久,富家知道了窮家的抱怨。富家人非常生氣,心想:“我白送你們這么多的糧食,不僅不感謝我,還到處說我壞話,太不像話了。”于是,富家斷絕了和窮家的來往。

本來關系挺好的兩家人,卻因為由一升米提高到一斗米而成為仇人。這就是俗語中常說的“一把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

一個人在饑寒交迫的時候,得到一把米,能解決他的生存問題,他自然會感激不盡。不過,如果繼續給他米,那么這個人就會覺得理所當然,慢慢會變得心安理得。一把米已經不夠了,兩把、三把,甚至更多,對他來說,欲望已經被放大。

施恩不圖報,這是很多人幫助他人的初衷。然而,當“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走向了“理所當然,恩而不謝”,人們還能堅持把好事做下去嗎?

好事不要做太多

figure_0095_0047

生活里常有這樣的事,一個人得到第一次幫助時,他會對施助者心存感恩。

figure_0095_0048

第二次,他的感恩心里就會淡化……

figure_0095_0049

到了N次以后,他簡直就理直氣壯地認為這都是應該為他做的,甚至當沒有了這種幫助時,他會對施助者心存怨恨。

很多時候,我們做好事也應該學會適可而止,不要做了好事不討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江市| 保康县| 六安市| 乌兰浩特市| 南宫市| 莒南县| 通江县| 钟山县| 南丹县| 永川市| 赤壁市| 建阳市| 阿拉善左旗| 岢岚县| 银川市| 嘉鱼县| 平泉县| 营山县| 都昌县| 明水县| 沿河| 垫江县| 同仁县| 樟树市| 蒲江县| 凌海市| 贵港市| 穆棱市| 德格县| 唐山市| 浦东新区| 罗江县| 西宁市| 沈丘县| 蒙自县| 江阴市| 随州市| 霍林郭勒市| 易门县| 凤翔县| 宁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