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為他人做點好事
許多人經常為他人做好事、行方便的時候,總會順便告訴對方自己對別的人也很好,心里悄悄地企盼著對方對自己有所肯定,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我們要求自己健全人格,希望自己成為某種有思想的人,所以我們加強自身修養。經常做些好事,對別人施以恩惠。
實際上,你做好事的同時,你善良的本性已經使你感覺愉快——你仁愛的意義即在于此。
既然要付出,就單純地付出,不要圖回報,這就是為什么要提倡“悄悄地為他人做點好事”的初衷。別人的感激與表揚并不是你最需要的,你真正得到的有意義的回報是你無私奉獻的熱情——只要你有了這種熱情,你的生活就更加美好、更加愜意起來。所以,下次你為別人做好事的時候,不要聲張——你的心情坦然了,你就能體會到奉獻的樂趣。這是一種跟你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處事方式,它不僅會帶給你快樂,而且做起來也是輕而易舉。
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無論我們是有意或是無意的,我們總是想從別人那里得到點什么,尤其是當我們為別人做了點什么的時候。比方說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住在同一間寢室的人常說:“既然我打掃了洗手間,那么她就應該將廚房清理一下。”或是鄰居之間:“我上周幫他們家照顧了一下午孩子,這次總該他們幫我了吧。”而每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都認為我們所付出的已遠遠超過所得到的回報。
實際上,一個真正有智慧、內心充滿平和寧靜的人,是不會刻意去期待他人的回報的。你所做的這些愛心行動也可以使你在情感上得到同等程度的愉悅,你感覺上的回報就是你意識到你做了這些“小小的”好事。
如果你感到替別人做了什么而得不到任何回報,那么導致你心理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隱藏在你內心的互惠主義,它干擾你內心的平靜,它使你老是在想:我想要什么,我需要什么,我應當去索取什么。如果行善事而有所圖,也許好事會變成壞事。有一位美國青年,曾從深井中救出一個小女孩,得到女孩父母的深深感激和眾人的欽佩。不幸的是,從此以后,他無論走到哪里都希望人們知道他的這一善行。
隨著歲月流逝,人們漸漸淡忘了,他卻念念不忘,越來越無法忍受人們如此對待他這樣一個救人英雄,最后不得不選擇了自殺。人家對你做的好事,你要永遠記住;你對人家做的好事,你要立即忘記。或許,這位美國青年要能領會到這樣的名言,這個悲劇就能避免。
多在你的生活中試著真心真意地去幫助別人,別讓你自己有意無意就想著“我將得到什么樣的回報”,你最好漸漸地摒棄這種想法。當這一切完全發自你的意愿時,你一定可以體會到幫助他人而不在乎報答的快樂,只是真心實意地去做你所能做到的,將是件快樂的事情。
而事實上,當你在悄悄地為別人做點好事的同時,你的“善行”也被他人看在眼里,無形當中你為自己立下了很好的口碑,小小好事只有這樣才能讓你決勝人際,如果你刻意去期待他人的回報,那么在他人看來,你的“小小好事”反之只是你換取“人情”的籌碼,就顯得不夠真誠,反而無法實現你打造良好人際關系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