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反省,不斷完善

正直的人不會將錯誤掩蓋,也絕不會打腫臉充胖子,他們會時時地反省,不斷自我完善。

反省是一種心理活動的反芻與回饋。它是把當局者變成一個旁觀者,自己把自己變成一個審視的對象,站在另外一個人的立場、角度來觀察自己,評判自己。
反省所帶來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夜以繼日的進取態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勁。當你克服了你的主要缺陷,你就會成為一個更強大的人。
盧梭在他的名著《懺悔錄》中對自己做了嚴肅而深刻的批判。他敢把這件丑事公諸世人,顯示了他徹底反省的坦蕩胸懷和不同凡響的偉大人格。
伊索寓言里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哲學家在海邊看見一艘船遇難,船上的人全部淹死了。他便抱怨上帝不公,為了一個罪惡的人偶爾乘這艘船,竟讓全船無辜的人都死去。正當他沉思時,他覺得自己被一大群螞蟻圍住了。原來哲學家站在螞蟻窩旁了。有一只螞蟻爬到他腳上,咬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腳將這些螞蟻全踩死了。
這時,赫耳墨斯出來了,他用棍子敲打著哲學家的頭說:“你自己也和上帝一樣,如此對待眾多可憐的螞蟻。你又怎么能做判斷天道的人呢?”
有的時候看不見的,并不代表不存在。
君子的高貴品質往往在于其嚴于律己,尤其是在獨處的時候。《咸寧縣志》記載了“不畏人知畏己知”的故事。
清雍正年間,有個叫葉存仁的人,先后在淮陽、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做官,歷時30余載,毫不茍取。一次,在他離任時,僚屬們派船送行,然而船只遲遲不啟程,直到明月高掛才見劃來一葉小舟。原來是僚屬為他送來臨別饋贈,為避人耳目,特地深夜送來。他們以為葉存仁平時不收受禮物,是怕別人知曉出麻煩,而此刻夜深人靜,四周無人,肯定會收下。葉存仁看到這番情景,便叫隨從備好文房四寶,即興書詩一首,詩云:
月白清風夜半時,
扁舟相送故遲遲。
感君情重還君贈,
不畏人知畏己知。
接著,將禮物“完璧歸趙”了。
孔子說:“躬身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意思是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怨恨就不會來了。《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中,寫了龐統輔佐劉備進軍西川時出現的一段小插曲——
劉備設宴勞軍,酒酣之際,劉、龐言語不和,劉備發怒,責問并驅趕龐統:“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夜半酒醒,劉備想起自己所說的話,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請龐統謝罪曰:“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勿掛懷。”龐統談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龐統曰:“君臣俱失,何獨主公。”玄德亦大笑,其樂如初。
本來,酒醉失言,雖然不好,但也算不得什么大錯。劉備事后卻一再自責,這是他自省的結果。
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意思是遇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要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要自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行為。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貴乎?與朋友交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這一天做過的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了?教師教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朱熹說:“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免不了發生矛盾或產生隔閡。如果與鄰居、同事或朋友鬧了別扭,只去想對方的短處,會越想越覺得自己有理,越想越覺得委屈,因而越想越生氣,關系必然越弄越僵。如果“三省吾身”,找一下自己的缺欠,就不難獲得解決問題的鑰匙。
一個人有缺點和過失是難免的,只要改正,就會進步。但是,往往有這樣的情況:自己對別人的缺點,哪怕很小,也看得很清楚;而對自己的毛病卻不易看到,甚至有時把自己的短處誤認為是自己的長處。一個人的缺點和過失,不僅有害于自己,也會影響到他人。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過失,除了虛心聽取別人的忠告、接受別人的批評外,還要三省吾身,也就是經常自省,這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