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最初的60秒鐘,讓別人喜歡你
開場白第一分鐘至為關鍵,按照心理學的解釋,這是所謂的首因效應。《心理學新詞典》這樣解釋:“在人際知覺過程中最初形成的印象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亦即‘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是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并決定著以后雙方交往的過程。”
鮑勃·蒙克豪斯在他的《三言兩語》一書中說:“開場白應是一把鉤子……”意思是說發言一開始就要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引人入勝的開場白是成功發言的開端。演講者在處理開場白時應注意:第一,不可太長。遲遲不入正題會引起聽眾的煩躁、厭惡。第二,不可故弄玄虛。過分的謙虛會引起聽眾的反感。第三,不可不顧對象特點。過分高雅或過分卑俗的語言會拉大與聽眾的心理距離。第四,不可照本宣科。沒有新意的講演無法贏得公眾的支持。在第一分鐘之內,你要充分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利用你的風趣、幽默、表情、動作幫助你吸引聽眾的耳朵。
而對于精彩的開場白的方式,許多智者作出了很好的分析。他們都試圖對開場白的方式進行分類。美國語言大師戴爾·卡耐基認為,演講的開頭可分為七類:敘述事件、事例;制造懸疑;陳述某件驚人的事實;提問,并要求聽眾舉手作答;告訴聽眾如何才能獲得他們所需要的;展示物體并予以解釋;以某位名人提供的問題開始。我國的演講與口才專家邵守義先生也提出了七種開場白的方法:由演講的題目講起;由演講的緣由講起;由演講的主題講起;由當時的形勢講起;由具體的事例講起;由驚人的或意外的事情講起;由時間或當場的情景講起。季世昌先生把演講的開場白分為四種方式:與演講內容關系不大,旨在激發聽眾興趣的楔子式;用與演講內容密切相關的比喻、警句、經歷、事情等開頭的銜接式;以提出旨在激發聽眾思維和感情的問題開頭的激發式;以一語中的、直截了當進入正題的開門見山式。
如何與陌生人交談,開場白很重要。與剛認識的人在一起談話或與人談論你不認識的人,最好的辦法是從一個話題到另一個話題地試著說,如果某個題目不行,再試下一個。或者輪到你講話時可講述你曾經做過的事情或想過的事情,修整花園、計劃旅行或其他我們已經談過的話題。不要對片刻的沉默慌張,讓它過去即可。談話不是競賽,像跑步一樣拼命地沖到終點。
當你發現在聚會上坐在你身邊的是個陌生人時,在開始“釣魚”之前先介紹一下自己,然后有各種各樣的開始方式。如果你是個很靦腆的人,在參加聚會之前就可在腦子里先想好。如果女主人已經告訴你一些關于他的消息,你可以說:“我知道你的球隊在上星期的決賽中獲勝了,一定很精彩。”如果你對他一點都不了解,可以說:“您是住在這里還是游客?”從他的回答中你可以找到話題。他可能會問你住在哪里、從事什么職業等。非常簡單,但要注意給他說話的機會。
另一個重要的開場白(也是立竿見影的)是征求建議。例如,你可以問一個熱心的園藝家:“我想把花園中的一年生植物改種多年生的,您建議種什么好呢?”或對于一個在家或辦公室辦公的人,你可以問:“我想買一部傳真機。您有什么好的推薦嗎?”如果沒有反應,可以問他其他的觀點。問他有關任何方面的觀點都是很穩妥的:政治、體育、股市、時尚和當地新聞,所有的都可以,但不能是已經問過的和引起激烈的反對或爭論的話題。
在餐桌上另一個能提供良好開端的話題是食品或酒:“好吃嗎?我沒有時間在廚房里真正地做一頓好飯。您自己做飯嗎?”
在談判桌上,談判雙方大多都是初次見面。開場白說好說壞,關系重大。說第一句話的原則是:親熱、貼心、消除陌生感。三國時代的魯肅就是這方面的能手,他跟諸葛亮初次見面時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子瑜友也。”就憑這句話,使得諸葛亮愿意與他傾心交談,為以后的孫權跟劉備的結盟抗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般說來,在談判前,最好作一番認真的調查研究,你往往都可以找到或明或暗或近或遠的關系,在見面時及時拉上這層關系,就能一下子縮短與對方的心理距離。對德高望重的長者,宜說“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對年齡跟自己相仿者,稱“老劉,你好”,顯得親切;對方是老總,說“張總,您好”、“李總,您好”,有尊重意味。
對人尊重、敬慕會引起對方的好感,對談判者表示敬重、仰慕則是熱情有禮的表現。用這種方式必須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處,不能亂吹棒,不要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之類的過頭話。表示敬慕的內容應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應恰到好處,讓聽者感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