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應,第一面必須留下好印象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我們常常會說或者會聽到這樣的話:
“我從第一次見到他,就喜歡上了他。”
“我永遠忘不了他留給我的第一印象。”
“我不喜歡他,也許是他留給我的第一印象太糟了。”
“從對方敲門入室,到坐在我面前的椅子上,就短短的幾分鐘內,我就大致知道他是否合格。”
這些話說明了什么?說明大多數的人都是以第一印象來判斷、評價一個人的。對方喜歡你,可能是因為你留給他的第一印象很好;對方討厭你,可能是你留給他的第一印象太糟。這就是所謂的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第一印象”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為官者總是很注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學家認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態、姿勢、談吐、衣著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其他個性特征。不管暴發戶怎么刻意修飾自己,舉手投足之間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優雅,總會在不經意中露出馬腳,因為文化的浸染是裝不出來的。
俗話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分西東。”這里的“緣”是什么呢?心理學研究發現,當你與一個人初次會面,45秒鐘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這一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生較強的影響,并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不論是陌生人見面、招聘面談,還是社交聚會或初到一個新的環境,給人留下的最初印象,不管是否是真實的,都會在以后的人際交往中不斷在對方頭腦中出現,并制約著他人改變這種印象的可能。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被試者分為兩組,同看一張照片。對甲組說:“這是一位屢教不改的罪犯。”對乙組說:“這是位著名的科學家。”看完后讓被試者根據這個人的外貌來分析其性格特征。結果甲組說:“深陷的眼睛藏著險惡,高聳的額頭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決心。”乙組說:“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維深邃,高聳的額頭說明了科學家探索的意志。”可見,對陌生人的印象由提供信息的先后順序決定,先入為主。
現實生活中往往也是這樣,首次與人見面,我們沒有其他相關信息,但以后的交往中,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以首次印象來解釋當前的知覺信息。盡管第一次印象難免對以后的知覺帶來偏見,但它又是我們認識人所不可缺少的基本信息來源,這就是首因效應得以存在的理由。
一個新聞系的畢業生正急于找工作。一天,他到某報社對總編說:“你們需要一個編輯嗎?”“不需要!”“那么記者呢?”“不需要!”“那么校對呢?”“不,我們現在什么空缺也沒有了。”“那么,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說著他從公文包中拿出一塊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寫著“額滿,暫不雇傭”。總編看了看牌子,微笑著點了點頭,說:“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們廣告部工作。”這個大學生通過自己制作的牌子表達了自己的機智和樂觀,給總編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極大的興趣,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影響較大,是交際心理中較重要的名詞。我們常說的“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這里就存在著首因效應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在社交活動中只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還需要“硬件完備”。這就需要你加強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面的素質,不然則會導致另外一種效應的負面影響,那就是近因效應。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注重儀表風度,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愿意同衣著干凈整齊、落落大方的人接觸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辭幽默、侃侃而談、不卑不亢、舉止優雅,這樣定會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首因效應在人們的交往中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準確地把握它,定能給自己的事業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
既然在人際交往中有這樣一個首因效應在起作用,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它來幫助我們完成漂亮的自我推銷:首先是面帶微笑,這樣可以獲得熱情、善良、友好、誠摯的印象;其次應使自己顯得整潔,整潔容易留下嚴謹、自愛、有修養的第一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并不準確,可對我們總是有益處;再次使自己顯得可愛可敬,這個必須由我們的言談、舉止、禮儀等來完成;最后盡量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在對方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這種印象會左右對方未來很長時間對你的判斷。
我們在平時的社會交往中,就要學會運用首因效應,說簡單一些,就是要給人一個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