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憂不惱,體會歲月靜好
書名: 世上千寒,心中永暖:你要會靜心修心暖心作者名: 吉家樂編著本章字數: 4936字更新時間: 2019-08-26 10:55:46
“慈是與樂,悲是拔苦。”人們常常將人生比喻成無邊的苦海,能夠離苦得樂,是每一個生命的渴求。行走在滾滾紅塵中,每天都會遇到各種煩惱,需要我們不斷去接受和克服。就像每天給心靈除草,我們應隨時掐斷煩惱的幼苗,用自己的智慧找到更多快樂的理由。
擺脫一切煩惱,獲得一身清凈
也許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感覺,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煩”。“最近比較煩”“特別煩”“煩死了”“太討厭了”“實在受不了了”……人們用種種同義詞傾訴著相同的主題,宣泄著對生活的不滿。
一天,一位睿智的老師與他年輕的學生一起在森林里散步。走著走著,老師突然停了下來,仔細地看著身邊的四株植物:第一株是一棵剛剛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已經算得上是挺拔的小樹苗了,它的根牢牢地扎在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已然枝葉茂盛,差不多與年輕的學生一樣高;第四株是一棵高大的橡樹,年輕的學生幾乎看不到它的樹冠。
老師指著第一株植物對年輕的學生說:“把它拔起來。”年輕的學生用手指輕松地拔出了幼苗。
“現在,拔出第二株植物。”學生聽從老師的吩咐,略微用力,便將樹苗連根拔起。
“好了,現在,拔出第三株植物。”那個學生先用一只手拔,然后改用雙手全力以赴,最后,第三株植物終于倒在了他的腳下。
“好的,”老師接著說道,“去試一試那棵橡樹吧。”學生抬頭看了看眼前高大的橡樹,想了想自己剛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樹木時已然筋疲力盡,所以他拒絕了老師的提議,甚至沒有做任何嘗試。
“我的孩子,”老師嘆了一口氣說道,“一個人的習慣就像是眼前的這棵橡樹,一旦長成,想要拔除,可不容易啊!”
這個近似寓言的小故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無論是好的習慣還是壞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十分牢固,你使用最大的力氣也很難拔起。所以,在那些不良的小習慣還沒有長成不可撼動的大樹之前,應及時改正,將壞習慣扼殺在萌芽狀態。
而現代社會中,人們最容易在忙碌和焦躁中形成的習慣就是——煩躁。
那么,該如何控制我們的煩惱不像春天的野草一樣瘋長呢?有人說應該在煩躁的時候睡覺,有人說應該出去逛街看電影,也有人說應該找朋友們聊天散心……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想要達到的目標只有一個:消除剛剛萌芽的煩惱。有位上師曾做過一個風趣的比喻:“別讓煩惱從豆芽兒長成參天大樹。最好每天都給自己一個溫馨的提醒:將憂愁消除在萌芽狀態。如此循環,我們就能養成平和的心態,煩惱越來越少,幸福越來越多。”
“別讓煩惱從豆芽兒長成參天大樹。”這是多么形象的一個比喻啊!
當我們的煩惱、憂愁、懦弱和悲傷才剛剛萌生的時候,就像剛剛破土而出的小幼苗,只要稍稍用力,就可以連根拔除。這個時候,只要我們在心靈的沃土里種下善良、歡喜、分享、感恩等美好的種子,并細心培植、精心呵護,就可以使之茁壯成長,并慢慢生根,最終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慧心智語
將憂愁消除在萌芽狀態,養成平和的心態,煩惱會越來越少,幸福會越來越多。
比較生煩惱,平靜才幸福
某次講法中,當上師講到何為“幸福”時,忽然吩咐弟子給在座的人派發巧克力豆。等大家吃過巧克力豆后,他又讓弟子給大家每人發了一個香蕉。然后,上師問人們:巧克力豆甜不甜?毋庸置疑,在場的人異口同聲地說:“很甜。”上師接著問:“香蕉甜不甜?”人們的答案就不一樣了。剛才還沒有來得及吃巧克力豆的人,咬了一口香蕉,覺得很甜。而剛才吃了巧克力豆的人,再吃香蕉的時候就搖著頭說“不甜”。
上師微笑著對大家說:“其實巧克力和香蕉都是很甜的,你們的區別是因為有了‘甜蜜的比較’。因為有了更甜的巧克力,再吃香蕉的時候往往就覺得不甜了。這就像我們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的幸福并不是因為我們本身擁有得太少,而是因為我們要求得太多,總是和過去、和他人比較太多,計較太多。不是香蕉不甜,而是我們的心在這比較中糾纏得太‘苦’了……”一席話過后是一片沉寂,人們都陷入了對自己的反省與沉思中。
孔子說:“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人們總是在瞻前顧后中比較著彼此的家庭、事業、愛人、孩子、車子、房子……有時候覺得自己比別人好一點兒,有時候覺得別人比自己強一點兒,就在這種不由自主、患得患失的比較中獲得快樂生活的勇氣。
在美國某個中產階級的街區,有幾個乞丐常年在街口行乞。過往行人有的施舍給他們點兒錢,有的就捂著鼻子從他們身邊不屑地走過。但是,雖然有很多流浪的乞丐,這個街區的治安卻出奇地好,沒有發生過任何不良的現象。但是,后來街區整修,人們覺得有乞丐在路邊實在不雅,所以就把他們趕走了。可街道整齊了之后,治安反倒不好了,偷盜、搶劫等暴力事件時有發生。人們一時之間竟然不知是什么原因。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兩個字:比較。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滿腦子都是悲苦的時候,雖然西裝革履地上班,卻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內心的煩躁和無奈早晚會讓他崩潰。但是,當他看到世界上還有乞丐的時候,看到他們衣衫襤褸、流落街頭的時候,他會怎么做呢?他會拿出一點兒錢來接濟他們。這個時候人就會容易滿足。但是,當乞丐不在街區時,他一出來,滿街的人都光鮮亮麗,屬自己最差,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希望了。內向的人往往就會自暴自棄,外向的人可能就會仇視社會。無論哪一種情況,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所以,最好不要把我們的快樂建立在簡單的比較上,這樣的話我們雖然容易獲得慶幸的感覺,卻很難長久地支撐自己的滿足感。在比較中尋求快樂是極其不安全、不明智的。因為真正的快樂應該是對他人的幸福沒有過多的羨慕,對別人的痛苦卻感同身受。這個時候,我們的幸福才是真正恒久的。
不管分到我們手里的是香蕉還是巧克力豆,不管我們原來品嘗過的是青澀還是香甜的味道,每一口品嘗,都應該認真體會。就像每一段人生,不管它是否像別人一樣完美,有沒有預期的精彩,我們都應該用心度過,用自己的智慧點燃幸福的火炬。
慧心智語
真正的幸福不用比較。
感恩生活,感恩一切
先來看這樣一組統計數據:假如將全世界的人口壓縮成一個100人的村莊,那么這個村莊將有:57名亞洲人,21名歐洲人,14名美洲人和大洋洲人,8名非洲人;52名女人和48名男人;30名基督教徒和70名非基督教徒;89名異性戀和11名同性戀;6人擁有全村財富的89%,而這6人均來自美國;80人住房條件不好,70人為文盲,50人營養不良,1人正在死亡,1人正在出生,1人擁有電腦,1人(對,只有1個人)擁有大學文憑……
現在,當你看完這份調查報告后,是不是有所觸動呢?我們不是文盲,沒有營養不良,甚至還擁有電腦和舒適的住房。原來,我們的生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我們整天哀嘆、抱怨的“苦日子”放在更廣大的時空里,竟然是很多人甘之如飴的渴求。原來,這就是幸福的味道。
如果我們以另一種眼光來衡量世界,或許感受將會更加強烈。一篇網絡文章這樣寫道:
“如果今天早晨起床時身體健康,沒有疾病,那么我們比世界上其他幾千萬人都幸運,他們有的因為疾病和災難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陽;如果我們沒有嘗試過戰爭的危險、牢獄的孤獨、酷刑的折磨和饑餓的煎熬,那么我們的處境比其他5億人要好……如果我們的冰箱里有可口的食物,身上有漂亮的衣服,有床可睡,有房可住,那么我們比世界上75%的人都富有;如果我們在銀行有存款,錢包里又有現鈔,口袋里也有零錢,那么我們已經成為世界上8%最幸運的人。此時,如果我們父母雙全、沒有離異,那我們就是很稀有的幸運的地球人;如果讀了以上的文字,我們能夠理解、能夠明白、能夠體會到自己的幸運和快樂,說明我們已不屬于20億文盲中的一員,他們每天都在為不識字而痛苦……”
當這些溫暖的文字不斷流入人們的眼中,很多人涌出了熱淚。原來,幸福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擁有很多人羨慕的工作、事業與家庭,擁有健康、陽光與和平,擁有人世間最真摯的親情、愛情與友情……可是,就像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手里拿著東西卻滿屋子去找一樣,我們竟然握著幸福而不自知。
我們為得不到而憂慮,為已失去的而懊惱,卻忽略了我們手中已經擁有的幸福。因為我們忘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感恩。
感恩是最好的減壓方式。它能夠讓我們明白活在當下的分分秒秒都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從歷史的延續性上來看,無論是物質技術還是文化傳統,主要來自繼承前人的成果。而就活在當下來講,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都依賴他人勞動的成果,包括衣食住行、柴米油鹽。我們在獲得每一粒米、每一件衣服的時候,都應該存有這樣的感恩之心。
慧心智語
學會以感恩之心來面對生活的賜予,并相信我們的生活正在以最好的方式徐徐展開。
感謝賜給我們生命的父母;感謝給予我們人間歡樂的愛人和朋友;感謝人類曾經用鮮血的教訓換來的和平與穩定;感謝日新月異的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當然還要感謝陽光、雨露的滋養,感謝土地對我們生生不息的養育。
很多人抱怨生活的不完美,卻不知道還有更壞的生活,就像有的人抱怨自己沒有鞋穿的時候,是因為他沒有看到有的人還沒有腳。其實,我們不需要通過與別人的比較來獲得幸福,我們應該把目光收回來,放在自己的手里,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
把握身邊的快樂
據說,上天在創造蜈蚣時,并沒有為它造腳,但是它們可以爬得和蛇一樣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里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哼!腳愈多,當然跑得愈快!”于是,它禱告說:“神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上天答應了它的請求。他把很多腳放在蜈蚣面前,任憑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只一只地往身上貼,從頭一直貼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貼才停止。
當蜈蚣心滿意足地看著滿身是腳的自己時,心中一陣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但是,等開始跑時,它才發現自己完全無法控制這些腳。這些腳各走各的,它只有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順利地往前走。這樣一來,它走得比以前更慢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有時候,多不一定就是好事情。
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對金錢、權勢的追求和對物質的占有,好像什么東西都是越多越好。殊不知,金錢和權力固然可以換取許多的享受,可不一定能換來真正的快樂。錢越多的人,內心的恐懼感常常越深,他們怕偷、怕搶、怕被綁架。權勢越大的人,危機感越強烈,他們不知何時會丟了烏紗帽,不知何時會遭人陷害,因此不得不時時小心,處處提防,惶惶然終日寢食難安。
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東西是越多越好的,那就是——快樂。只有我們不斷用自己的智慧找到更多快樂的理由,我們的人生才是不斷精進的、不斷豐富的、不斷圓滿的。
一個剛滿16歲就輟學出來打工的男孩,因為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做很重的粗活兒,比如洗碗、刷盤子,每個月最多只有二百多塊錢的工資。認識上師時,上師覺得他很可憐,于是問他當年的感受:“你當時做這么累的工作,賺這么點兒錢,你會不會覺得很不開心?”男孩搖頭說:“不會啊,我很開心。因為在家時父母要給我零花錢的話也就幾十塊錢,可是我現在可以自己賺到二百塊錢了,我從來沒有這么多的零花錢。”
后來,這個男孩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剛開始時,他只要賺個一萬、兩萬,甚至幾千塊錢,都覺得非常高興。因為他的目標很低,所以很容易達到,也容易獲得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容易獲得快樂。但是,當他到了年收入一百萬的時候,反而就沒有最初的快樂了,因為他希望可以賺一千萬,賺不到一千萬就不高興了,就對事業很失望,就覺得工作有缺憾。
當他將自己的經歷與苦惱告訴上師的時候,上師開導他說:快樂與我們擁有的多少無關,與我們的滿足感有關。快樂就是快樂,刷盤子洗碗也可以快樂,開著奔馳寶馬私家飛機也可能不快樂。蜈蚣的腳很多,卻沒有原來跑得快;富翁們的錢很多,卻沒有打工的小孩兒更能體會人生的快樂。一個人只有具有真正的智慧才可以幫助自己找到更多快樂。唯其如此,我們人生幸福的雪球才會越滾越大、越滾越圓。
快樂,是所有生命的渴求。人生一世,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能夠把握和感受的只有愛與快樂。短短幾十年的歡愉相對于歷史長河來說,實在微不足道。但對于每一個生命來說,這卻是最寶貴、最強烈的渴求。
用我們的智慧找出那些埋藏在身邊的快樂吧,為親友們的支持,為孩子們的進步,為周圍人的良善,為拓寬的馬路,為新修的商場,為怒放的玫瑰,為酷暑的清涼,為一花一葉、一顰一笑,為四季的輪回、生命的歡騰而喜悅、幸福。
慧心智語
快樂與我們擁有的多少無關,而與我們的滿足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