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
直腸位于盆腔后部、骶骨前面,上連乙狀結腸,下接肛管。據統計,成人的直腸平均長11.7厘米,其下部分腸腔明顯膨大,稱直腸壺腹。直腸并不直,在矢狀面上有兩個彎曲,上部的彎曲與骶骨曲度一致,稱骶曲;在下部繞尾骨尖的彎曲,稱會陰曲。在冠狀面直腸尚有左、右左側的彎曲,但不恒定。
直腸的主要功能是貯存糞便、引發便意及排泄糞便。
1 常見健康問題
直腸脫垂
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甚至乙狀結腸下段向外翻出脫垂于肛門之外,俗稱“脫肛”。臨床常見有不完全脫垂和完全脫垂兩種,前者是直腸下部黏膜和肌層分離,向下移位,形成皺褶。黏膜脫出呈紫紅色,表示有出血點或糜爛。后者為直腸全層脫出,因括約肌收縮,直腸壁靜脈回流受阻,不及時回納,可發生壞死、出血,甚至破裂。
其發病多與長期腹瀉、習慣性便秘、排尿困難等因素有關,這些問題使得腹內壓增高,直腸向外推出。
防治
發生直腸脫垂后,應及時治療,防止其發展到嚴重程度。
避免負重遠行,積極治療慢性腹瀉、便秘、慢性咳嗽等,防止腹壓過度增高。

局部可采用丁字形托帶墊棉固定,或每天進行提肛運動鍛煉。
排便時,下蹲時間不可太長,避免便秘或腹瀉,便后立即復位,以改善局部情況。若較為嚴重,多需手術治療。
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是指直腸黏膜向腸腔突起而引起的所有疾病,直腸是容易出現息肉的部位,并常常與結腸處的息肉一起出現。除幼年性息肉發生在5~10歲的兒童以外,其他類型的直腸息肉多發生在40歲以上,而且年齡越大,患病的概率也越高。根據息肉的性質,可以分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又可以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性腺瘤幾種,有癌變的傾向。非腺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型息肉等。息肉大多單個出現,少數為多發性,幼年型息肉不易惡變,多發性成人息肉惡變較多。

病因
慢性刺激。因慢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蟯蟲病等腸道疾病的刺激,或者慢性便秘、糞便干結等刺激直腸黏膜而發病。

遺傳因素。胎兒在胚胎期,上皮細胞即有易感性。這種特性使上皮細胞在生長發育期快速生長而成息肉。
癥狀
直腸結腸息肉最常見的癥狀是反復便血,多為鮮紅色,發生于排便后或糞便表面有條狀鮮紅色血跡,為出血的息肉壓迫糞便形成的痕跡。便時無疼痛,息肉部位較低者,排便時可將蒂狀息肉推出肛門外,在肛門處見肉紅色圓形腫物,便后可自行回縮,若不能還納可發生嵌頓壞死。息肉部位較高者,出血常與后半部分軟便混合,也可有黏液便,偶伴腹部隱痛,多為息肉牽拉腸壁或腸腔部分受阻所致。單發息肉出血量不多,較少發生繼發性貧血等全身性改變。
治療
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都不必手術。腺瘤可以通過肛門予以切除。
直腸息肉是常見的肛腸疾病之一,在手術治療直腸息肉之后,患者仍有復發的可能,因此,必須做好術后的預防保健措施。常見的預防保健措施有: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加強體育鍛煉等。
直腸息肉的治療方法

2 保健和護理
在電腦電視前久坐、高熱量飲食、缺乏運動……現代生活方式對人們的健康危害,早已不是聳人聽聞。如今,患直腸癌的人越來越多。專家認為,久坐不動和高脂的飲食習慣聯合導致了直腸癌的高發。
直腸的日常保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