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變的是原則,萬變的是方法
- 你無法改變世界時,改變自己
- 宿文淵編著
- 5508字
- 2019-08-23 10:52:11
第一節 方法總比問題多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敲門磚
拿破侖·希爾曾說:“你對了,整個世界就對了。”當你的工作或生活出現問題的時候,換一種方法,換一種思路,事情就會豁然開朗,因為,方法是完美解決問題的敲門磚,方法對了,一切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
日本的火箭研制成功后,科學家選定A海島做發射基地。經過長久的準備,進入可以實際發射的階段時,A島的居民卻群起反對火箭在此發射。于是全體技術人員總動員,反復地與島上居民談判、溝通,以尋求他們的理解。可是,交涉卻一直陷入泥淖狀態,雖然最后終于說服了島上的居民,可是前后卻花費了3年的時間。
后來他們重新檢討這件事情時,發現火箭的發射基地并不是非A島不可。當時只要把火箭運到別的地方,那么,3年前早就完成發射了。可是此前,卻從來沒有人發現這個問題。當時他們太執著于如何說服島民的問題上,所以才連“換個地方”這么簡單而容易的方法都沒有想到。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銷售經理也經常對業務受挫的推銷員說:“再多跑幾家客戶!”上司常對拼命工作的下屬說:“再努力一些!”但是這些建議都有一個漏洞。就像有人曾經問一位高爾夫球高手:“我是不是要多做練習?”高爾夫球高手卻回答道:“不,如果你不先把揮桿要領掌握好,再多的練習也沒用。”
一個人之所以成功,很多時候并不是看他是否勤奮和努力,更多時候是看他能不能迅速地找到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在參加總統競選時,競選辦公室為他制作了一本宣傳冊,在這本冊子里有羅斯福總統的相片和一些競選信息,而且要馬上將這些宣傳冊印刷出來。可就在要分發這些宣傳冊的前兩天,突然傳來消息說這本宣傳冊中的一張圖片的版權出現了問題,他們無權使用,這張照片歸某家照相館所有。可是時間已經來不及了,但如果這樣分發下去,將意味著一筆巨大的版權索賠費用。
一般情況下的做法是派人去這家照相館協調,以最低的價格買下這張照片的版權。可是競選辦公室并沒有這樣做,他們通知該照相館:總統競選辦公室將在他們制作的宣傳冊中放一幅羅斯福總統的照片,貴照相館的一幅照片也在備選之列。由于有好幾家照相館都在候選名單中,所以競選辦公室決定借此機會進行拍賣,出價最高的照相館會得到這次機會。如果貴館感興趣的話,可以在收到信后的兩天內將投標寄出,否則將喪失競價的機會。
結果,很快競選辦公室就收到這家照相館的競標和支票。這本來是一個應向對方付費的問題,由于找到了合適的方法,卻變為對方付費的問題!
運用正確的方法,競選辦公室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還把問題變成了機會。法國物理學家朗之萬在總結讀書的經驗與教訓時深有體會地說:“方法得當與否往往會主宰整個讀書過程,它能將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將你拉入失敗的深谷。”
英國著名的美學家博克說:“有了正確的方法,你就能在茫茫的書海中采擷到斑斕多姿的貝殼。否則,就會像盲人一樣在黑暗中摸索一番之后仍然空手而回。”
這些話中所包含的道理并非僅僅指讀書,生活中許多時候,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面對一個難題時,我們不僅需要良好的態度和精神,需要刻苦和勤奮,而且需要掌握科學的方法。
發現問題才有解決之道
縱觀古今中外的名人,不管是自然科學家還是社會科學家,是政治家還是外交家,是哲學家還是數學家,幾乎都是善于思考、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或是善于在他人發現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并找出解決方法而獲得成功的人。
愛因斯坦說:“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發現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的確,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重要,對于個人或是事物的發展和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但發現問題的作用并不比解決問題遜色,有時甚至比解決問題來得更重要。
解決問題是個人能力的綜合,而發現問題更是個人水平的體現。無法創造性地使用知識,無法發現問題,那是毫無用處的,而且往往很容易讓我們陷入問題所帶來的困境。唯一讓我們不陷入問題所帶來的困境中的方法,就是主動尋找問題。成功需要人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成功更需要我們有超越他人的發現問題的能力。“電話之父”貝爾的成長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貝爾原是語音學教授,一天他在家修理電器時偶然發現,當電流接通或截斷時,螺旋線圈會發出噪音。于是他想,是否能以電傳送語音甚至發明一種裝置?
這一設想一提出,立即遭到許多人的譏笑,說他不懂電學才會有如此奇怪的想法。貝爾的確一點也不懂電學,但他并沒有放棄,而是千里迢迢前往華盛頓,向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電學專家約瑟夫·亨利請教。亨利對他的想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并鼓勵貝爾去學習電學知識。
亨利的肯定對貝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辭去了教授職務,一心扎入發明電話的試驗中。他刻苦用功地學習著電學知識。兩年后,世界上第一部電話,由貝爾試驗成功。
為何電話不是由那些懂得電學知識的專家發明的,而是由一個語音學家發明的?只因為他善于發現問題,使他比別人更快地找到了“市場的標靶”和可以奮斗的目標。而相關知識,即使一時不具備,也可以去學。
一個人具有某方面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但真正要想獲得成功,他還必須具備捕捉問題的能力。
當然,發現問題并不等于是解決了問題,我們也并不期許所有的問題被解決時,就是完善的、完美的。問題的解決有待社會的發展、個人能力的提高。但是不可否認,有了發現才能有所認識,提出問題才可能解決問題,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黃帝發現了“磁石”可指南的現象,因而設計了“指南車”,并用于戰爭;哥白尼發現了“地心說”的謬誤而提出了“日心論”的科學假設;馬克思發現了“資本的剩余價值”而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構想;愛因斯坦12歲時就提出“假如我以光速追隨一條光線的運動,那會看到什么現象”,這個問題最終成為他一生為之奮斗的目標,并獲得巨大的成功……
創造奇跡的關鍵,在于具備一雙發現的眼睛。生活需要發現的眼睛,問題需要發現的眼睛。許多偉大的發明和創造都是從不經意的發現開始,難題的解決也基于它本身的發現,或許只是一個簡單的想法,一個美麗的假設。但正是因為問題的發現,它才得到了關注和認識,才有了解決的可能。
第二節 方法對了,事情就成了
扔掉“可是”這個借口
拒絕“可是”,拒絕借口,你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能力,而后準確地給自己定位。因為任何“可是”、任何借口,其實都是懶人的托詞,它只能慢慢地把你推向失敗的旋渦,讓你處于一種疲憊且不知前進的狀態。而扔掉“可是”這個借口,你才能發掘出自己的潛能,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本來可以,可是……”
“我也不想這樣,可是……”
“是我做的,可是這不全是我的錯……”
“我本來以為……可是……”
行事不順時,我們都喜歡以“可是”這個借口來推脫責任,卻很少有敢于承擔后果的勇氣,很少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就這樣不斷地求助于“可是”,不斷地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糟糕的事情不斷發生,生活也就不斷地出現惡性循環。須知,唯有扔掉“可是”這個借口,你才能跨出心靈的囚籠,取得意想不到的輝煌成果。
對于很多善于找借口的人來說,從一件事情上入手來嘗試著丟掉借口,抓緊時間,集中精力去做好手邊的事,也許結果會大不相同。
一次,美國著名教育家、人際關系專家戴爾·卡耐基先生的夫人桃樂西·卡耐基女士,在她的訓練學生記人名的一節課后,一位女學生跑來找她,這位女學生說:
“卡耐基太太,我希望你不要指望你能改進我對人名的記憶力,這是絕對辦不到的事。”
“為什么辦不到?”卡耐基夫人吃驚地問,“我相信你的記憶力會相當棒!”
“可是這是遺傳的呀,”女學生回答她,“我們一家人的記憶力全都不好,我爸爸、我媽媽將它遺傳給我。因此,你要知道,我在這方面不可能有什么更出色的表現。”
卡耐基夫人說:“小姐,你的問題不是遺傳,是懶惰。你覺得責怪你的家人比用心改進自己的記憶力容易。你不要把這個‘可是’當作你的借口,請坐下來,我證明給你看。”
隨后的一段時間里,卡耐基夫人專門耐心地訓練這位小姐做簡單的記憶練習,由于她專心練習,學習的效果很好。卡耐基夫人打破了那位小姐認為自己無法將記憶力訓練得優于父母的想法。那位小姐就此學會了從自己本身找缺點,學會了自己改造自己,而不是找借口。
“可是”這個借口是人們回避困難、敷衍塞責的“擋箭牌”,是不肯自我負責的表現,是一種缺乏自尊的生活態度的反映。怎樣才能不再找借口,并不是學會說“報告,沒有借口”就足夠了,而是要按照生活真實的法則去生活,重新尋回你與生俱來但又在成長過程中失去的自尊和責任感。
你改變不了天氣,請不要說“可是”,因為你可以調整自己的著裝;你改變不了風向,請不要說“可是”,因為你可以調整你的風帆;你改變不了他人,請不要說“可是”,因為你可以改變你自己。所以,面對困難,你可以調整內在的態度和信念,通過積極的行動,消除一切想要尋找借口的想法和心理,成為一個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成為一個不抱怨、不推脫、不說“可是”、不為失敗找借口的人。
扔掉“可是”這個借口,讓你沒有退路,沒有選擇,讓你的心靈時刻承載著巨大的壓力去拼搏、去奮斗,置之死地而后生。只有這樣,你的潛能才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成功也會在不遠的地方向你招手!
成功的人不會尋找任何借口,他們會堅毅地完成每一項簡單或復雜的任務。一個追求成功的人應該確立目標,然后不顧一切地去追求目標,最終達到目標,取得成功。
拒絕說“辦不到”
沖破人生難關的人一定是一個拒絕說“辦不到”的人,在面對別人都不愿正視的問題或者困難時,他們勇于說“行”。他們會竭盡全力、想盡一切方法將問題解決,等待他們的也將是艱辛后的成果、付出后的收獲。
實際生活中,許多人的困境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你勤奮、肯干、刻苦,就能像蜜蜂一樣,采的花越多,釀的蜜也越多,你享受到的甜美也越多。如果你以“辦不到”來搪塞,不知進取,不肯付出半點辛勞,遇點困難就退縮,那么你就永遠也品嘗不到成功的喜悅。
失敗者的借口通常是“我能力有限,我辦不到”。他們將失敗的理由歸結為不被人垂青,好職位總是讓他人捷足先登。那些意志堅強的人則絕不會找這樣的借口,他們不等待機會,也不向親友們哀求,而是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去創造機會。他們深知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他們拒絕說“辦不到”。文杰就是這樣一個人。
文杰在一家大型建筑公司任設計師,常常要跑工地、看現場,還要為不同的客戶修改工程細節,異常辛苦,但她仍主動地做,毫無怨言。
雖然她是設計部唯一的女性,但她從不因此逃避強體力的工作。該爬樓梯就爬樓梯,該到野外就勇往直前,該去地下車庫也是二話不說。她從不感到委屈,反而挺自豪,她經常說:“我的字典里沒有‘辦不到’這三個字。”
有一次,老板安排她為一名客戶做一個可行性的設計方案,時間只有3天,這是一件很難做好的事情。接到任務后,文杰看完現場,就開始工作了。3天時間里,她都在一種異常興奮的狀態下度過。她食不知味,寢不安枕,滿腦子都想著如何把這個方案弄好。她到處查資料,虛心向別人請教。3天后,她雖然眼睛布滿了血絲,但還是準時把設計方案交給了老板,得到了老板的肯定。
后來,老板告訴她:“我知道給你的時間很緊,但我們必須盡快把設計方案做出來。如果當初你不主動去完成這個工作,我可能會把你辭掉。你表現得非常出色,我最欣賞你這種工作認真、積極的人。”
因做事積極主動、工作認真,現在文杰已經成為公司的紅人。老板不但提升了她,還將她的薪水漲了3倍。把“辦不到”這三個字常常掛在嘴邊,其實是在處處為自己尋找借口。事實上,世上之事,不怕辦不到,只怕拿借口來取代方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你勤奮、肯干,積極尋找問題的答案,而非一味地給自己找借口、推脫責任,你就會品嘗到成果所帶來的喜悅感。
很多人遇到困難不知道去努力解決,而只是想到找借口推卸責任,這樣的人很難成為優秀的人。許多成功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勤奮。在這個世界上,勤奮的人面對問題善于主動找方法,勤奮的人拒絕借口說“辦不到”,勤奮的人最易走向成功。
橫跨曼哈頓和布魯克林之間河流的布魯克林大橋是個地地道道的機械工程奇跡。1883年,富有創造精神的工程師約翰·羅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著手這座雄偉大橋的設計,然而,橋梁專家們卻勸他趁早放棄這個“天方夜譚”般的計劃。
羅布林的兒子,華盛頓·羅布林,一個很有前途的工程師,確信大橋可以建成。父子倆構思著建橋的方案,琢磨著如何克服種種困難和障礙。他們設法說服銀行家投資該項目,之后,他們懷著不可遏止的激情和無比旺盛的精力組織工程隊,開始建造他們夢想中的大橋。然而在大橋開工僅幾個月后,施工現場就發生了災難性的事故。約翰·羅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華盛頓的大腦嚴重受傷,無法講話,也不能走路了。誰都以為這項工程會因此而泡湯,因為只有羅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這座大橋建成。然而,盡管華盛頓·羅布林喪失了活動和說話的能力,但他的思維還同以往一樣敏捷。
一天,他躺在病床上,忽然想出一種和別人進行交流的方式。他唯一能動的是一根手指,于是他就用那根手指敲擊他妻子的手臂,通過這種密碼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設計和意圖轉達給仍在建橋的工程師們。整整13年,華盛頓就這樣用一根手指發號施令,直到雄偉壯觀的布魯克林大橋最終建成。
“辦不到”是許多人最容易尋找的借口,它體現出了一個人所具有的自卑感和怯懦性,這種缺乏自信的人能否做出出色的事情呢?答案恐怕只有一個:“只要有這個借口存在,他永遠不可能出色。”只要一個人拒絕說“辦不到”,他就會顯出與別人不同的工作精神和態度,從而成就出色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