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先無為,再作為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老子用比喻的方式向人們講述了“中空無用有大用”的道理。透過車輪的自然法則,便可以了解修身成就的要訣,即中空無物,任運于有無之間,虛懷無物,合眾輔而成大力。人之所以有禍害、有痛苦、有煩惱,就是因為“無所不為”,什么都想抓住。其實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才是上智。

無用之中有大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老子用比喻的方式向人們講述了“中空無用有大用”的道理。古代造車,車輪至關重要,車轂的中心支點是一個小圓孔,由此向外周延,共有30根支柱輻輳,外包一個大圓圈,便構成一個內外圓圈的大車輪。以這種30輻輳合而構成的車輪來講,沒有哪一根支柱算是車輪載力的重點,因為30根平均使力,根根都發揮了特定的功能而完成轉輪的效用,無所謂哪一根更重要。可是它的中心,卻是空無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無止境。

《莊子》一書中記載了一則有趣而寓意深刻的故事。講的就是大材小材、有用無用之間的微妙關系。

莊子行走于山中,看見一棵大樹被奉為社神,這棵樹大到可以蔭蔽幾千頭牛,樹干有數百尺粗。樹梢有山頭那么高,樹干幾丈以上才分生枝杈,很多枝杈都可以做成小船。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不去動手砍伐。問他們是什么原因,伐木人不屑一顧地說:“那是沒有用的散木。用它做船會沉,做棺材會很快腐爛,做器具就會毀壞,做門窗會流出汁液,做梁柱會生蛀蟲。就是因為一無是處,所以才能長得那么茂盛。”莊子說:“這棵樹就是因為不成材而能夠終享天年啊!”莊子走出山來,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興,叫童仆殺鵝款待他。童仆問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請問殺哪一只呢?”主人說:“殺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問莊子:“昨日遇見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終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鵝,因為不成材而被殺掉。先生你將怎樣看待呢?”莊子笑道:“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好像合于大道卻并非真正與大道相合,所以這樣不能免于拘束與勞累。假如能順應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樂也就不是這樣了。沒有贊譽,沒有詆毀,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跟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不愿偏滯于某一方面;時而進取,時而退縮,一切以順和作為度量,優游自得地生活在萬物的初始狀態,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會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勞累呢?這就是神農、黃帝的處世原則。至于說到萬物的真情、人類的傳習,就不是這樣的。有聚合也就有離析,有成功也就有毀敗;棱角銳利就會受到挫折,尊顯就會受到傾覆,有為就會受到虧損,賢能就會受到謀算,而無能也會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滯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們記住了,恐怕還只有歸向于自然吧!”

對于神木和那只不叫的鵝來說,無用便是全生的方法,力求無用,但是到頭來,無用對于他而言恰有大用。古人的智慧不能不讓人感嘆。《水滸傳》里的智多星吳用,名字取“無用”的諧音,為人卻是足智多謀,正是無用之大用,實在妙絕。

老子用車輪和容器的例子打比方,認為能夠承擔任重道遠的負載的車轂,之所以能夠活用不休,是因為有一個支持全體共力的中心圓孔,圓孔中空無物,因而能夠承載多方力量,輪轉無窮。這就是無用之用的大用,無為而無不為的要妙。

在這里,人們透過車輪的自然法則,便可以了解修身成就的要訣,即中空無物,任運于有無之間,虛懷無物,合眾輔而成大力。“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制作陶器,必須把泥土做成一個防范內外滲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間空空如也,才能使其在使用時,隨意裝載盛滿,達到效果。

漢惠帝即位的第二年,年老的相國蕭何病重。漢惠帝親自去探望,提及接替相國之職的人選,當惠帝提到曹參,原本對繼任人選不置可否的蕭何也點頭贊成。

曹參原本為大將,高祖封長子劉肥做齊王時,叫曹參做齊相。那時,天下初定,齊地百姓偽詐多變,加之多年戰爭的破壞,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曹參任用隱士蓋公的黃老學說,“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清靜無為,百姓安居。蕭何一死,漢惠帝馬上命令曹參進長安,接替做相國。曹參還是用清靜無為的辦法,一切按照蕭何已經規定的章程辦事,無所作為。惠帝對此有些不滿,便讓曹參的兒子曹纜去試探曹參。曹纜依據惠帝的叮囑詢問父親:“高祖歸了天,皇上那么年輕,國家大事全靠您來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問政事,長此下去,怎么能夠治理好天下呢?”曹參聞言大怒,叫仆人拿板子來,把兒子痛打了一頓。

第二天,曹參上朝時,惠帝問及此事,曹參問:“陛下跟高祖比,哪一個更英明?”漢惠帝說:“那還用說,我怎么能比得上先皇?”曹參說:“臣跟蕭相國比,哪一個更能干?”漢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說:“卿好像不如蕭相國。”曹參說:“陛下說的話都對。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蕭相國。高皇帝和蕭相國平定了天下,又給我們制定了一套規章。我們只要按照他們的規定繼續辦,不要失職就是了。”漢惠帝恍然大悟。

無用而有大用,無才更是大才,歷史上能將此演繹得恰到好處的人,必定都有一番作為。而漢代的曹參堪稱是個中翹楚。

所以說,許多時候,我們不必偏執地追求“有為”和“大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布衣隱士,似乎本身都無所作為,卻成就了大作為,就是因為他們諳熟了老莊“無用之才有大用”的處事之道。以虛無的胸懷做現實的事,包容一切功用,一切為我所用,才是道家所提倡真正的大用。

善爭者以不爭取勝

《莊子·山木》中說有一種名叫“意怠”的鳥,總是擠在鳥群中茍生,飛行時不敢在前邊,也不敢在后邊;飲食不爭先,只揀殘剩食物,所以它既不受鳥群以外的東西傷害,也不引起鳥群中的排斥,保身遠禍。倘若它要“意”不怠,肯定不會采取此種生存方式。

“不爭”在莊子這里,原意就是明哲保身,全身遠禍。人們今天借用它,反其意而用之,用做“大度”講,但同時我們也還要想到既謙下,又當仁不讓,順其自然,當柔則柔,該爭則爭。一味地“不爭”、謙下,并不可取。真正的不爭是為了更好地爭勝。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如何無爭?什么都不要。人之所以有禍害、有痛苦、有煩惱,就是因為想抓住點什么,既然一切都能舍棄,自然無爭。

清初,常熟三峰寺詩僧檗庵為虞山錢湘靈老人撰一對聯曰:名滿天下不曾出戶一步;言滿天下不曾出口一字。不怒自威,不言自重,不名自名,不爭乃爭,這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感悟,又是一種大智若愚的生活方式,是對道家文化的深層體驗和悟解,與西方那種以張揚自我、表現自我為中心的文化主旨迥然有別。

“誠全而歸之。”我們一面講要做個“不爭”的謙謙君子,一面也要提倡當仁不讓。有競爭意識的人都很善于利用各種機會,毛遂自薦、自我推銷,這就是當仁不讓。不過當仁不讓,不是空口白話,拿不出真招兒,在當仁不讓時,也需要策略化、藝術化。這就是道家真正的不爭智慧:不爭則已,爭則勝之。有一則寓言借小火苗的故事,講述了過于爭勝而自取滅亡的道理,很有啟發意義。

一團小火焰在溫熱的爐灰里隱隱地閃出幾絲紅光。它不想在瓦灰色的爐灰中無聲無息地熄滅,就盡量往爐灰的深處鉆,以減少身上能量的釋放。

到了吃飯的時間,人們又把一些干樹枝和劈柴塞進了漸漸冷卻的爐子里。

火柴一劃,盛著熱湯的生鐵鍋底下的干柴堆冒出了火焰,快要熄滅的小火焰又復活了。爐子里一下子又填進這么多干柴,火焰這下可高興了。它越燒越旺,把不流動的空氣漸漸地從爐子里趕出去。頑皮的火焰不停地逗著木柴玩耍,它淘氣地跳上跳下,燃燒得更加起勁了。

火舌頑強地穿透劈柴,噴射出許多焰火似的小星星。廚房里的暗影快活地跳起舞來,不停地在地上轉來轉去。調皮的火焰興高采烈地發出呼呼聲,它努力想穿過爐蓋跑出來。爐子很快就嗚嗚地響了起來,忽而活潑地吹幾聲口哨,忽而豪邁地發出一陣呼嘯,歌兒唱得和諧而動聽,使原來幽暗寒冷的廚房一下子變得既明亮又暖和了。

火焰看到劈柴已乖乖地聽從自己的指揮和調度,就得意忘形起來,狂妄自大的念頭漲滿了它的腦子,它不愿再待在爐子里,只覺得這地方太小又太擠,再也容不下它這個了不起的人物了。

于是,驕傲自大的火焰發出了吱吱的威脅聲,它把刺眼的小火星狠狠地射向爐膛四壁,企圖沖出那討厭的爐膛,到外面去展現一下自己的本事和才能。火焰東沖西撞,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縫隙,它興奮異常,趾高氣揚地向外沖去。

結果可想而知,狂妄自大的火焰化作一縷青煙,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可憐的火焰至死也不明白,離開了劈柴的幫助,它將一事無成。

有時,我們就像這火焰一樣,取得些許成就便狂妄自大起來,不自量力地認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殊不知,你能有這樣的成就集結了多少人的力量與智慧。離開了他們的幫扶與協助,任你有三頭六臂也斷然是無法成功的。遺憾的是,我們往往在遭受了失敗之后也無法明白這個道理。

其實,人生在世,爭的是什么?無非是兩樣東西,一是爭氣,一是爭利。爭氣,值得,但不可太盛;爭利,不值得,也為人瞧不起。要守得住“柔”,就得像古人說的那樣:“處利讓利,處名讓名。”名也好,利也罷,一切都不過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索性就做個“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好漢,該有多瀟灑。李白、陶淵明均系“愛酒不愛名”的古人,一個醉眼看世界,對酒當歌;一個是世外桃源,“不知有漢,何論魏晉”,與世無爭,自尋解脫。

所以說“不爭”是做人修身的原則之一,不爭乃爭正是競爭的最上乘境界。為人不可氣太盛,“老聃貴柔”,道家倡導“不爭”的“謙德”。并且用“意怠”的生存方式解釋這種“謙德”。如果大家都能做到“不爭”,在條件、名額、好處有限的情況下,事情就好辦得多。所以說,做人超脫一點,心胸開闊些,甚至甘愿承認自己是弱者,對自己并沒有實質的損失,還能避免無謂的爭斗,反而能在最重要的時刻取得勝利。所以,善爭者要做到“不爭”,唯有善于不爭的人才能爭得最后的勝出。

無言的教育更勝耳提面命

古代有位宰相的妻子非常重視兒子的前途發展,她每天不辭勞苦地勸告兒子要努力讀書,要有禮貌,要講信用,要忠于國君。而宰相早上離開家去上朝,晚上回來則博覽群書,處理政務。愛兒心切的夫人終于忍不住說:“你別只顧你的公務和書本,你也該好好地教化指點自己的兒子啊!”宰相眼不離書地說:“我時時刻刻都在教育兒子啊!言傳不如身教,身體力行,更能將自己所要講述的道理形象深刻地表達出來。”

確實,言教不如身教,與其耳提面命,不如學習宰相以無言的行動來達到教育的目的。所謂不言之教,一切盡在不言之中,又何必一字一句地點明?

而不言之教,正是道家所倡導的一種做人理念。圣人以不束縛、不歪曲、不干涉的無為態度來為人處事,以自己具體的無為的行動來影響教化人民,清靜無為,以德化民,不施酷法,不用苛政,正己化人,使人民不知不覺地處于渾厚的淳風之中。

老子所謂的“行不言之教”,說的就是萬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說不做,或做而后說,往往都是徒費唇舌而已。推崇道家、善學老子之教的司馬遷,在其自序中,便引用孔子之意說:“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老子認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為上智。不言之教的確是人生智慧的最高境界,卻很難做到。唐朝著名的詩人白居易,曾以一首七言絕句,諷喻老子: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其實,白居易的這首詩是打趣老子最為詼諧的一個,一語中的。老子既然推崇“不言之教”,為何又洋洋灑灑寫了《道德經》呢?關于此,還有一個有趣的記載。

老子原本為周朝效命,后見周王朝日趨衰敗,不可救藥,便抽身離去。他騎著一匹青牛,只身前往西域。要到西域去,必須經過一個關口,即函谷關,兩面兩座高聳入云的山峰對峙,中間有一條深險波折的羊腸小道。守關的長官叫關令尹喜,又叫令尹喜,是一個學識淵博、頗有見地之人。這日,他到城頭瞭望,見遼闊碧空中一團紫氣自東方冉冉而來,料定今日必會有圣人到來。果然,沒過多久,他在關上遠望,看見一個人騎著青牛緩緩而來,風度非凡,細看原來是名重一時的偉大思想家老子。

尹喜親自打開城樓上的大廳,請老子坐下,端茶倒水,忙個不停。老子不卑不亢地坐下,朝窗外一望,只見黃土平原延伸到天際,蒼蒼茫茫,沒有盡頭。函谷關地勢險要,路上人來車往,一目了然。尹喜恭敬地對老子說:“我仰慕您的道德學問,想拜您老為師。”老子道:“我已老了,腹中空空,沒有什么學問,怎么好意思開口教人呢?”尹喜見他推脫,便半開玩笑半正經地說:“您滿腹經綸,如果不留下些東西來,恐怕很難走出這個函谷關的。”老子知道無法推脫,便接過尹喜遞上的筆,一口氣在竹簡上洋洋灑灑寫下了五千個字,這就是后世稱為《老子》的一部書。因為這書上篇開卷談“道”,下篇首章談“德”,所以又稱《道德經》。老子之所以自著五千文,一方面由于關令的“脅迫”,另一方面也是知音難覓。尹喜拿起老子寫好的書稿,認真拜讀,最后決定放棄官職,與老子一同出走西域。

雖然這只是傳說,但也可以看出老子著書立說并非為了沽名釣譽。其實“不言之教”更多的是一種做人或者教育的方式,強調耳提面命式的說教,不如無聲的行動來得實在。多說無益,道理原本就在事理當中,我們過多的干涉和說教有時反而起到反作用,相比較之下,開頭故事中那位聰明的宰相倒是頗得了幾分老子不言之教的真意。

所謂言教不如身教,一句話包容了最最切實的道理。讓無言的真實的生活給人們最有益的教諭,這不比任何人為的刻意的說教來得更有效更容易讓人接受嘛。

無為而為才是最高明的管理

老子曾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將能力表露在外面是人的天性。但貌似強悍、威風凜凜的人并不是最有能力的,真正有本領的人懂得隱藏自己的實力,不會輕易將才藝外露,韜光養晦才是聰明人之所為。“大智若愚”,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有智謀的人保護自己的一種成事和處世計謀。

而放眼古今,懂得無為而為的人,更容易做成大事。尤其是那些處在領導位置上的人,對他們而言,不管理才是最高明的管理。漢高祖劉邦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平民皇帝漢高祖劉邦,表面看來,滿不在乎、大而化之,當他統一天下、登上帝位后,他曾坦白地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

天縱睿知應事事悟,時時醒,持守如一。許多人自以為做到了大智若愚,其實不過是流于表面,工于計巧,慣于矯飾,心好張揚,斤斤計較,精明干練,吃不得半點虧,外智而內愚。那些善于駕馭人才的人,善于不管理,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老子說“愛民治國,能無知乎”這個問題,驟然看來,矛盾且有趣。既然要愛民治國,肩挑天下大任,豈是無知無識的人所能做到的?歷史中所記載的黃帝或者堯、舜,都是標榜天縱神武睿知,或生而能言,或知周萬物,哪里有一個無知的人能完成愛民治國的重任?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明明無知卻自以為知道,是十分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里;正因為如此,他才沒有缺點。因為知道自己的短處,所以能夠看清他人的長處,利用他人之長而補己之短,讓自己更為強大。所以,真是天縱睿知的人,絕不輕用自己的知能來處理天下大事,即天縱睿知必須集思廣益、博采眾議,然后有所取裁。

“知不知”與老子思想學術中心的“為無為”異曲同工,所謂知者恰如不知者,能守道家清靜無為之道,以不管理為管理,才能領導多方,完成大業。

天縱睿知之人能成永世而不朽的功業,正因為他善于運用眾人的智慧而成其大智。三國時期的劉備就是一個天縱睿知、極懂管理的杰出代表。

劉備在當陽長坂坡摔阿斗,對子龍言:“豎子幾損我一員大將也!”這一句話換來趙云的萬死不辭。白帝城托孤,對諸葛亮痛哭:“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一句話讓諸葛孔明戰戰兢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劉備有識人之明,臨終之時,曾經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他基于長期的共事,對馬謖作出了中肯評價,不可大用并不是不用,又擔心諸葛亮因親近而任人失準,可謂高瞻遠矚,無奈諸葛亮不以為然,后痛失街亭。

劉備深明用人不疑的道理,對手下人推心置腹,對其盡心竭力,看似毫無主見,實則成竹在胸。劉備深明韜光養晦之道,大智若愚,一時騙盡天下英雄。煮酒論英雄,曹操笑言,“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謂一語中的。只是曹操過于自負,在劉備種菜澆花、心無大志的假象之下,掉以輕心,使得龍歸大海,鵬程萬里。

或許在許多人眼中劉備軟弱無能,只知痛哭流涕,成就蜀國千古功業的只是其手下的文臣武將,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羽、張飛、趙云、馬超等驍將,文有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的臥龍鳳雛。然而,劉備成就帝王霸業的關鍵卻在于他能夠一一收服這些清高孤傲、桀驁不馴的文武之士,讓其對自己甚至自己的兒子都肝腦涂地以求報答知遇之恩。將每個人放在合適的位置,各用其能,讓其各展所長,稱得上是用人的大智慧。

古語道:“大智者,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窮盡生靈之性,故其靈臺明朗,不蒙蔽其心,做事皆合乎道與義,不自夸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評他人之長短,通達事理,凡事逆來順受,不驕不餒,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樣。”喜好夸夸其談、才華外露,必然容易得罪于人;好批評他人長短,必然容易招人怨憤,這些都是智者竭力避免的事情。

因此,天縱睿知之人光華內藏,以愚鈍的表象遮蓋其內在的智慧,看似不為不管,其實正是最善于管理和作為的智者。所以,善于做事者,知以不為少為取勝,能夠事事悟,時時醒,持守如一,以清靜無為之智慧把握大局,這樣也就足夠了。

無為不等于沒主見

《莊子·齊物論》記載了一個故事。魍魎問影子:“先前你行走,現在又停下;以往你坐著,如今又站了起來。你怎么沒有自己獨立的操守呢?”影子回答說:“我是有所依憑才這樣的嗎?我所依憑的東西又有所依憑才這樣的嗎?我所依憑的東西難道像蛇的苉鱗和鳴蟬的翅膀嗎?我怎么知道因為什么緣故會是這樣?我又怎么知道因為什么緣故而不會是這樣?”

魍魎和影子都不能自己決定自己,所以只能跟著別人轉。一個人,如果像魍魎和影子一樣,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而是承受別人的支配,這個人就只是一個傀儡,恰如行尸走肉,不會獲得人生的成功。做人對于主要的問題自己把握,其他的稍微放任一些也無妨,但是一定要守住自己的主心骨,不要總是盲從于他人的意見,盲目聽從他人的意見終將導致一事無成。比如在管理上,對人們的意見只是參考。一個企業核心團隊人很少,這些人坐一起的時候,才把所有的意見匯總,提出建議,采取方案,事情才能解決。然后以這個為基礎,一個人說了算。否則幾個人都算,那還是沒有辦法運轉。

人們常說曾國藩善用黃老哲學,我們翻看清朝歷史,就會發現這話不假。曾國藩曾說過“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意思是只想著為自己一個人謀利益,那必然失敗,利益可共享而不可獨貪。一群人拿主意則等于沒有主意。所以現實中,他是個真正能把清凈不為運用自如的人,不會剛愎自用,也不會盲目隨大流,而是常常能夠聽取一群人的意見,然后和少數人商量,最后自己一個人拍板決定。這個才是無為而為的完整境界。否則一味跟著別人走,自己心中沒有個主見,那么最終只會什么事也做不成。就像下面這則寓言中繡花的鶴。

鶴拿起針線要在自己的白裙子上繡一朵花。

剛繡了幾針,孔雀過來問:“鶴妹你繡的什么花呀?”“我繡的是桃花,這樣能顯出我的嬌媚。”鶴羞澀地說。“咳,干什么要繡桃花哩?桃花是易落的花,不吉祥,還是繡月月紅吧,又大方又吉利!”鶴聽了孔雀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便把繡好的線拆了改繡月月紅。正繡得入神時,只聽錦雞在耳邊說道:“鶴姐,月月紅花瓣太少了,顯得有些單調,我看還是繡朵牡丹吧。牡丹是富貴花呀,顯得多么華貴!”

鶴又覺得錦雞說得對,便又把繡好的月月紅拆了,重新開始繡牡丹。

繡了一半,畫眉飛過來,在頭上驚叫道:“鶴姐,你愛在水塘里棲歇,應該繡荷花才是,為什么要去繡牡丹呢?這跟你的習性太不協調了,荷花是多么清淡素雅,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的多美呀!”鶴聽了,覺得也是,便把牡丹拆了改繡荷花……

每當鶴快繡好一朵花時,總有人提不同的建議。她繡了拆,拆了繡,最終還是沒有繡成任何花朵。

就像故事中的鶴一樣,很多人都有一種隨波逐流的從眾心理。這就導致在具體的實踐中,人們常常無法很好地把握無為的尺度,有時候反而因此隨大流,而沒有了自己的主見。所謂過猶不及,一味不為不問導致失去主心骨,這在道家看來,同樣也是不可取的。

我們許多人就是如此,做事的動機往往不是那么明確,看到別人怎么做自己也怎么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去行動,有時還把這個說成是清靜無為的處世哲學,尤其是在通往“成功”“幸福”“快樂”之類的道路上,一切似乎已經有了約定俗成的標準。其實,都是走入了誤區。而且,長此以往,人就會逐漸失去自我。所以,作為個體會和大多數有一個博弈過程。

道家智慧不僅提倡無為,同時也警諭我們,做人也不能丟掉自己的想法。否則,在謀事上面,我們就只能被牽著鼻子走,而且由于參者眾,所以力量更分散,使得本來可以很強大的一股勁,給分解掉了。我們看歷史上的朝代,凡開明盛世,不光是有大批有識之士能為國家作最好的參謀,更關鍵的是盛世的天子,往往能夠從善如流,但是又獨守本分。對于別人的意見作最合理的分析,講究聽,但是更講究統籌與變通。倘若是一個軟耳根皇帝,這個也聽,那個也聽,最后是成不了事的。

與其費力不討好,不如曉之以利害

詩里說的好,此時無聲勝有聲,有時候我們不說話或者少說話,反而對于一件事的解決更有助益。

道家講清靜無為,主張無為而無所不為,對于這種智慧的運用,西漢初年的幾位皇帝、臣子可謂是典范。而其中又以漢文帝和陸賈的那段往事最令人津津樂道。

與漢高祖同時起來反抗暴秦的趙佗,在劉邦當了皇帝之后,去了南方的廣州自封為南越王。畢竟是天高皇帝遠,漢高祖沒有辦法,公開承認了這個稱號,趙佗便成了真正的南越王。但是這個南越王野心不小,劉邦退位后,呂氏攝政。他認為呂氏對不起他,因此呂后一死,他自己覺得有資格當皇帝,于是窺伺漢室。

當時,漢朝為文帝天下。文帝知道這事情之后,覺得比較棘手,一時沒有什么辦法。主戰則吉兇難測,退讓又有損君威,萬般無奈之下,文帝就親自給趙佗寫信。

信的內容十分精彩,軟中帶硬,綿里藏針,文采飛揚,極富技巧。開篇先說客套話,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風趣地將之翻成白話:

“趙伯伯,你好,你很辛苦哦!很傷腦筋吧?我沒有什么了不起,不過他們硬要叫我坐上這個位子當皇帝,弄得我不能不當,現在我已經即位了。以前很少向你送禮,現在寄一只火腿,專程叫一個人代表我去看看你。”

注意,這樣一來,趙佗首先會覺得不好意思。文帝話中實際上暗示說,我這位子來得名正言順,趙佗你要有想法是師出無名。順便還說我沒有忘記你,強調你是我的大臣。

然后又對趙佗說:

“我已經準許了你的要求,調動了你所要求撤換兩位將軍中的一位。你在北方的家屬和同宗兄弟,我也已經派兵保護得好好的,并且派人修過了你祖先的墳墓。”

這話分量最重,表面上看來是安撫趙佗,實際上是在暗示說,你危險了,你的家人的安全,我能掌握,你要敢輕舉妄動,我就干掉你。

然后第三、第四段就講利害關系。趙佗也應該明白這層意義。最后一句“聽樂娛憂,存問鄰國”也很厲害,表面上是勸告趙佗說賞花留鳥,出國訪問,但是實際上是在暗示他不要想太多了,安穩點做你的王,否則小心我收拾你。通篇都是話里有話,讓人不能輕舉妄動。趙佗看到這信之后,立刻改主意了:這個文帝這么厲害,我斗不過他。我們翻出文帝給趙佗的信件一看,就會發現文帝的確很厲害,他暗示的手法用得真是爐火純青。

漢文帝為了解決趙佗的問題,僅僅通過一封信,不動一兵一卒,就消弭一場大戰于無形,拯救生靈無數。此一種制敵取勝之法堪稱將不戰而勝之法運用到自如境界的典范。

大人物之間的暗示,可化解戰亂于無形。這樣的大事也許我們平常人無法相比,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暗示也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說正面的勸告往往容易使人產生逆反心理,勸說不成,適得其反。這時不妨改變一下策略,另辟蹊徑,調換個方法來暗示他,從側面打開缺口,或許能事半功倍。所謂“東邊不亮西邊亮”。很多事情說得明白了,未必就會明了,反而是曲曲折折中方見光明。

文帝要是公開大講江山社稷,趙佗怕是聽不進去,但是一封滿含暗示的信件,卻讓他放棄了危險行動。

說話的技巧,暗示最難,這種讓別人跟著自己走的技巧,是很難學的。但是我們一旦學會就會受益無窮,因為大家都不喜歡被強迫。與其費力不討好,不如曉之以利,加以引導。

謹言慎行方無尤

東漢末年,曹操酷愛幼子曹植的才華,因此想廢了曹丕轉立曹植為世子。當曹操就這件事征求賈詡的意見時,賈詡卻一言不發。曹操十分疑惑:“你為什么不說話?”賈詡說:“我正在思量一件事!”曹操問:“什么事?”賈詡答:“我正在想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的事。”曹操聞言一笑,領會了賈詡的言外之意,也不再提廢立之事了。

賈詡此舉實在高明。長幼廢立之事,雖為國事也算家事,但是曹操問起,倘若不說曹操會不高興;說得深淺分寸不當,亦會引起曹操的不滿。賈詡繞了一圈,用袁紹的故事來點破其中的玄虛,曹操自然明白。這樣,賈詡既避免了指手畫腳的嫌疑,也起到了問有所答的妙處,實為上策。

說話就像是做人,說話的藝術,其實也是做人的藝術。《莊子·人間世》講,“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意思是告訴人們,風一來,平靜的水面就起波瀾,一句話說錯了,人與人之間就跳出問題來。正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一句話如刀之雙刃,口業十分重要。人的行為是事實,行動錯了,事情便很危險了。在這里,莊子將人的言與行的后果指示了出來,給人以啟發。

《增廣賢文》里面有這樣一句:“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句話作為中國人生存的金玉之言而被世代強調。逢人只說三分話,還有七分,不必對人說出,以免別人徹底掌握自己的“底細”。有的人也許認為,自己做人光明磊落,沒有什么見不得人的事,說三分話豈不是太過陰險了?沒有什么見不得人,是指你所做的事沒有什么可隱瞞的,并不是說非要盡情向別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他只說三分話,就能在社會中如魚得水、游刃有余。說話本來有三種限制,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你說三分真話,正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的反應;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真話,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長談,這叫做通達世故的人。

莊子在《莊子·人間世》中還借孔子的口論述了這樣一段人生哲理。他說:“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外交官傳達兩方面意見的時候,做翻譯官也一樣,‘傳其常情’,很正規,很平常,“無傳其溢言”,就是說過分的話不能傳,好壞都不能加一點,你能夠做到這樣,就能保全自己,也能夠完成使命。

這雖然是一段講外交官的修養,做外交的哲學,但也是告訴我們做人懂得謹言慎行,才能無尤少禍。俗話說嘴巴閉關,舌頭收箭,我們說謹言慎行,其實也是一種耐與恒的做人境界。

徐文遠是名門之后,他幼年跟隨父親被抓到了長安,那時候生活十分困難,難以自給。他勤奮好學,通讀經書,后來官居隋朝的國子博士,越王楊侗還請他擔任祭酒一職。隋朝末年,洛陽一帶發生了饑荒,徐文遠只好外出打柴維持生計,湊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請進了自己的軍隊。李密曾是徐文遠的學生,他請徐文遠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則率領手下兵士向他參拜行禮,請求他為自己效力。徐文遠對李密說:“如果將軍你決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險之際輔佐皇室,那我雖然年邁,仍然希望能為你盡心盡力。但如果你要學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難的時刻,趁機篡位奪權,那我這個年邁體衰之人就不能幫你什么了。”李密答謝說:“我敬聽您的教誨。”

后來李密戰敗,徐文遠歸屬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遠的學生,他見到徐文遠十分高興,賜給他錦衣玉食。徐文遠每次見到王世充,總要十分謙恭地對他行禮。有人問他:“聽說您對李密十分倨傲,對王世充卻恭敬萬分,這是為什么呢?”徐文遠回答說:“李密是個謙謙君子,所以像酈生對待劉邦那樣用狂傲的方式對待他,他也能夠接受;王世充卻是個陰險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會被他殺死,所以我必須小心謹慎地與他相處。我察看時機而采取相應的對策,難道不應該如此嗎?”等到王世充也歸順唐朝后,徐文遠又被任命為國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遠之所以能在五代隋唐之際的亂世保全自己,屢被重用,就是因為他在平時說話辦事能夠謹慎以待,不張揚不放縱。可謂深得道家做人的智慧。

有一篇文章叫《說話的溫度》,講述的也是這個道理。“急事,慢慢地說;大事,清楚地說;小事,幽默地說;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說;開心的事,看場合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別人的事,小心地說;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么說;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此段描述,與莊子的用意不謀而合。言語能夠引起風波,而行動會直接帶來結果,做人做事,需要懂得忍耐矜持、謹言慎行,有時不妨多聽聽別人是怎么說的,這樣自然能給自己免去不少禍患和麻煩。

老子有三寶,慈儉不為先

老子傳了三件法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在這里,慈,指內心深處純良與中正的外在表現;儉,指適中適可的行事方式;不敢為天下先,即具體應該如何去做。凡事從“我”著手,恰好解決問題即可,無需過多的形式與修飾,否則,便是冗余。不敢為天下先,即不違背“道”,做事符合“道”的準則,無論是事物內在的道還是外在的道。背“道”而馳,就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循“道”而行,也有一定的前提要求,即“不敢”的時候,不具備某種能力的時候,沒有認清某種“勢”的時候,就不要“螳臂當車”,為天下之先。

漢文帝極為推崇且深諳“黃老之道”,他是將老子的傳世三件寶真正身體力行的一代君主,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都逐一做到。

漢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詔書說:“一個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兒也一起逮捕辦罪呢?我不相信這種法令有什么好處,請你們商議一下改變的辦法。”大臣們一商量,按照漢文帝的意見,廢除了一人犯法、全家連坐的法令。后來的緹縈上書,廢除肉刑,更是文帝仁慈治天下的表現。臨淄太倉令淳于意因無心官場,辭官歸故成為一名郎中。一次,當地一位豪商的妻子生了病,請淳于意醫治,不料病人不治身亡,商人仗勢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狀,當地官吏判處其“肉刑”,將其押赴長安。淳于意的小女兒陪父前往長安,并托人寫了一封奏章傳入宮門,乞求皇帝廢除慘無人道的肉刑,自己甘愿沒為官奴替父贖罪。漢文帝看了信,召集群臣,說:“犯罪受罰,理當如此。但肉刑過于殘酷,不利于人改過自新,將之取締吧!”

呂祖謙曾說過:“凡四百年之漢,用之不窮者,皆文帝之所留也。”綜觀西漢文帝在位的言行政措,有一點特別突出,即“躬自儉約”,文帝敦樸節儉是臣民的表率。《史記·孝文本紀》中記載:文帝即位從政23年間,生活儉樸,身著粗袍;修建陵墓全用泥瓦,甚至連墓室裝飾也明令不準使用金、銀、銅、錫等貴重金屬;所寵愛的慎夫人,也隨文帝過著簡樸的生活,平時不著一般貴婦穿的拖地長裙,而是像勞動婦女那樣“衣不曳地”,所居住的室內帷帳全無雕龍繡鳳的紋飾。一次,漢文帝想在宮內修一座露臺,就向工匠打聽所需花費,當工匠告訴他修成需要百金時,漢文帝馬上感嘆:“這花費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啊。”于是放棄了原先的打算。

此外,文帝還經常攬過失于自身,他說:“我聽說天之道是禍自怨恨而起,福由行德而生,百官的不對,應該由我親身負責……我不英明,不能施德及遠,以致使邊疆的人們不得寧息。”漢文帝下罪己詔非常頻繁,無論天象異常或外患日亟,他都要罪己反省。后世許多人認為時為代王的劉恒在繼承帝位之前的謙虛不過是一場“不敢為天下先”的表演,即便如此,也是文帝將黃老之術運用嫻熟的表現吧。

漢文帝學習老子可謂抓住了其精髓所在,故能成為一代名主。后世帝王因此十分推崇于他,卻少有人能真正做到,更別說與之比肩了,反而不少人假冒為善,欺世盜名,比如晉武帝司馬炎就是其中一個。

晉武帝司馬炎謀權篡位當上了晉朝的開國皇帝,這位以欺詐起家、取天下于孤兒寡婦之手的君主在他在位的第四年做了一件事,竟然波及后世中國科技的發展,可謂影響深遠。

太醫司馬程阿諛諂媚,為討好皇帝,利用精工絕巧的手工藝,精心設計制作了一件“雉頭裘”,奉獻上去。司馬炎為標榜恭儉,將這件精巧的裘服在殿前燒毀,并下了詔書,認為“奇技、異服,典禮所禁”。機巧技藝、奇裝異服是傳統文化精神中所反對的,特敕令內外臣民,敢有再犯此禁令的,便是犯法。

我們讀中國的歷史,姑且不論司馬氏得天下是好是壞以及對司馬炎的個人道德和政治行為又作什么評價,但歷來對奇技淫巧、精密工業以及科技發展的嚴禁,大體都是效法司馬炎這一道命令的精神。因此,便使中國的學術思想,在工商科技發展上駐足不前,永遠停留在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的形態上。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曾用幾個場景便將乾隆皇帝效法司馬炎的虛偽之舉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獎賞一位身著補丁官服的虛偽官吏,標榜儉樸;他對西洋供奉的艦船模型不屑一顧……電視是在杜撰歷史,也是在重現歷史,許多封建帝王都是在老子傳世“三件寶”中學到了些皮毛,便自欺欺人。帝王治世之道,便是現代的領導藝術;古代的處世之道,如今依然有著不變的價值。

老子的三件寶經過了歷代的演繹,后人恐怕已找不出其原本的含義了,只有抓住關鍵,才能真正在老子的告誡中安守清凈,從容處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壶关县| 永宁县| 西宁市| 东乡县| 普安县| 南涧| 五大连池市| 眉山市| 彝良县| 嵩明县| 海伦市| 牙克石市| 梅州市| 安乡县| 蚌埠市| 左权县| 甘孜县| 霍林郭勒市| 金湖县| 湖北省| 垣曲县| 临湘市| 鱼台县| 太白县| 昌江| 东乡| 土默特右旗| 大石桥市| 灵山县| 马山县| 苏州市| 平果县| 扬州市| 高要市| 田林县| 信阳市| 文登市| 佛教| 鄯善县| 鹤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