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情商課 哈佛智商課 哈佛財商課大全集
- 融智
- 1740字
- 2019-09-21 02:44:34
激發和移動
愛因斯坦曾進行過這樣一個“思考試驗”:他想象自己站在太陽表面,抓住一束太陽光,以光速在太空中旅行。他感覺自己在向宇宙邊緣飛去,但是到達旅程盡頭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回到了出發點。在無限的宇宙中沿直線走,怎么可能回到原來的起點呢?
于是他在太陽上換了一個位置,抓住另一束光駛向宇宙的邊緣,結果他再次回到了出發點。愛因斯坦并沒有因為這種想法不合邏輯就草率地進行否定,而是依照這個設想進行推理:如果在宇宙中沿一個方向走,總能回到起點,說明宇宙以某種形式發生彎曲,并且存在一個邊界。經過大量的試驗和分析之后,他提出了20世紀天文學最偉大的發現:宇宙是彎曲的,并且是有限的。
愛因斯坦的偉大發現源于一個不合邏輯的設想,在這個瘋狂的設想的激發之下他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與你所做的事不相關的另一個事物的激發下你想到了解決問題的好主意,這就是激發。
激發是神奇的思考工具,它是水平思考的最基本的一個方面。激發的意義在于脫離常規的思考路徑,開發出新的思路。
常規的思考模式是在一定的理由支持之下,我們才能提出的某種說法。通過激發我們可以先提出某個說法,然后再尋找它的價值。激發思考不需要理由,你可以提出一個看似荒謬的說法,然后從中找出能夠幫助你解決問題的有用的東西。你可以說出浮現在腦海中的任何事物,這類似于頭腦風暴法的做法。
我們的每一個想法都要建立在前邊的正確的想法之上,并根據一定的邏輯進行推導。這種垂直思考保證了最后的解決方案是有效的。在激發思考中,激發點憑空出現,沒有任何理由和依據。當我們由此推導出一個方案時,并不能保證它是有效的。這需要事后對我們得到的方案進行邏輯分析,經過事后分析顯現出來的價值和逐步推導得出的價值是一樣有用的。
愛德華·德·波諾博士用單詞Po來引出激發點,比如:
Po,知識是可以吃的。
Po,鮮花開在天花板上。
Po,我們可以在云中散步。
你可以從這幾個例子中看出來,Po出來的想法已經超出了常規假設的范圍。假設有一定的前提和目的,再大膽的假設也力圖達到合理。可是,激發通常顯得不合理,而且你從中看不出這種想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假設可以給我們指明一個思考方向,激發的意義在于把我們從常規的思考方向中拉出來,給我們提供獲得創意的一個中介。由激發點得出的創意也許與激發點完全不同。“知識是可以吃的”這個激發點并不是讓我們試著吃書,而是讓我們從這個點出發聯想到其他的思路,比如在面包和餅干上印字。
在化學試驗中,一種穩定的物質在催化劑、加熱等外界刺激作用下變成不穩定的化合物,最后變成一種新的穩定的物質。在思考中,激發的作用類似于此,通過引入不穩定性來促使我們達到新的穩定。
進行垂直思考時,我們處于一種穩定的狀態,只能沿著一個方向前進,不會想到其他的途徑。水平思考就是要求我們在思考模式之間進行轉換和抄近路。
如何從主干道轉移到側面路徑呢?這就需要激發技巧來發揮作用了。
如圖所示,虛線箭頭代表常規的思路;圓圈代表一個激發點,它存在于我們的常規思維模式之外,它可以使我們的思維跳出常規的思路;實線箭頭顯示了思路通過激發點從主干道“移動”到側面路徑的過程。
激發和移動是一個思考過程的兩個步驟。無論激發點多么奇特,如果沒有移動的過程,激發就不會發生任何作用,移動需要建立在激發的基礎之上。把思路從激發點引到側面路徑的過程,這是為激發尋找理由的過程。

移動是從激發點向前移動到一個新的有用的主意。這是一種積極的思維過程,完全不同于判斷。判斷思維力圖把我們的思路限制在經驗的路徑上,當出現不符合經驗的想法時,它就會進行簡單的否定,然后把我們的思路拉回主干道,判斷不允許我們出現“在云中散步”這種無厘頭的想法。移動的作用類似于六頂思考帽中的黃色思考帽,它從激發點中尋找積極的因素。我們可以把判斷看做巖石的邏輯,把移動看做水的邏輯。巖石巋然不動,是靜態的;水則是流動不定,是動態的。移動思考關心的不是一個想法的對錯,而是這個想法可以把我們引到哪里去。下面兩個圖顯示了判斷和移動的區別:

其實移動并不神秘,我們前邊提到的概念扇也是一個運用移動的過程。由主意移動到概念,再由概念移動到新的主意。在這里,移動是對激發的具體運用,把激發點和現實中的具體問題聯系起來,賦予激發一定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