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立命之學
【原文】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1]學醫,謂可以養生[2],可以濟人[3],且習一藝[4]以成名,爾父夙心[5]也。
【注釋】
[1]舉業:指應科舉考試,明清時專指八股文,這里指學業。
[2]養生:養活生命,這里意為養活家人。
[3]濟人:救濟別人。
[4]藝:技藝,技能。
[5]夙心:這里意為早年的心愿。夙:早,素有的,舊有的。
【譯文】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讓我放棄學業學習醫術。她說,學醫不僅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還可以救濟別人。醫術學得精湛,還可以憑借一身高超的醫術成為名醫,這是你父親早年的心愿。
【解讀】
袁了凡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本名袁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號學海,后改號為了凡,后人便以“了凡”來稱呼他。
每個人在小的時候都有夢想,了凡先生也是一樣的,他的夢想就是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走上仕途。但是,現實是殘酷的,了凡先生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父親的去世,讓了凡的生活發生了改變。
了凡先生的父親去世之后,他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這樣他們的生活就沒有了保障。因此,母親命令了凡放棄參加科舉考試的夢想,改行去學醫。在了凡先生的母親看來,讓了凡先生去學醫有三個好處:
第一,養生。這里所說的養生和我們現在所說的養生很不一樣。我們現在所說的養生,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主要作用其實是保健。而在本文中,了凡先生的母親所說的養生其實是指養家糊口。這一點很好理解,無論在什么時候,吃飯都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了凡先生的父親去世之后,他們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作為家里唯一的男人,了凡先生自然要負擔起賺錢養家的責任,而學醫恰恰是一個能夠賺錢的好方法。
相對學醫而言,去參加科舉考試不僅不能賺錢,反而要往里面搭錢。讀書不會有任何收入,而且讀書用的筆墨紙硯要花錢,進京或去外地考試的路費、食宿費也要花錢,這些花費對于生活已經陷入困境的了凡先生的家可謂是雪上加霜。為了能夠繼續生活下去,為了養家糊口,了凡先生的母親不得不命令他放棄科舉去學醫。
第二,濟人。濟人,就是幫助別人。人的一生中,都難免遇到傷病。一個人有了傷病,最需要的就是醫生的幫助。“懸壺濟世”就是這個道理,把別人的傷病治好,還病人一個健康的身體,這就是醫生濟世的途徑。
或許有人會說,考中科舉當上朝廷的官員之后不是一樣可以幫助別人嗎?沒錯,當官之后確實可以幫助別人,而且能夠幫助的人比醫生能幫助的要多。古人云:“不為良相,必為良醫”,意思就是說如果做不了宰相,就去做醫生。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醫生和宰相都是救人的,醫生在醫院,宰相在政府部門,都是為了“濟人”。
但是,想要考中科舉走入仕途,比學醫成為一名醫生要難很多。明朝的科舉制度層次結構森嚴,選拔制度非常嚴格。讀書人要經過多年的刻苦讀書,通過層層篩選,從平民到童生,從童生到舉人,再考取進士,最終高中狀元,獲得入仕資格。但成功者可謂萬里挑一,無數讀書人為之耗盡一生心血,皓首窮經也難圓其仕進之夢。相比較而言,學醫是養家糊口最有效的途徑。
第三,學醫是了凡父親的夙心。也就是說,讓了凡先生學醫是他父親的愿望。了凡先生的父親其實就是一名醫生,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子承父業,將自己的家學醫術傳揚下去。現在了凡先生的父親去世了,那么他的愿望就成為了遺愿。作為兒子去完成父親的遺愿,那是再好不過的。如果了凡能夠成為名醫,可以救治更多的人,他就會聲名遠揚。天下傳,人人夸,自然就是光宗耀祖了。
了凡先生聽從母親的安排,打算去學醫。一方面是因為母親說得很有道理,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了凡的孝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分為三個方面: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意思是:要照顧父母的身體,順從父母的心愿,完成父母的志向。了凡的母親讓他去學醫,說這是他父親的心愿,了凡先生答應并且去做,這便是做到了孝順三個方面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能夠養父母之志,便可稱為大孝之人。百善孝為先,了凡先生的孝順和善良,也為他后來的奇遇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