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1]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2]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3],宜無子者六。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4]。”
【注釋】
[1]生生:指事物的不斷產生、變化。
[2]矜惜:憐惜,珍惜。
[3]葆元毓神:保養元氣,安定心神。葆,保持。毓,養育。
[4]悉數:全部數出,完全列舉。
【譯文】
地上的污穢能衍生出很多生命,水太清澈卻常常不會有魚。我非常喜歡潔凈,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一種緣故。和氣才能孕育萬物,我非常容易生氣,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二種緣故。仁愛,是生命的根本,殘忍是不能生養的根本;我只知道愛惜自己的名節,不肯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三種緣故。言論太多容易傷氣,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四種緣故。我喜歡喝酒,過度消耗精神,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五種緣故。我喜歡整夜不眠長坐,沒有保養元氣,安定心神,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六種緣故。其他的過失和罪惡還有很多,無法全都說完。
【解讀】
云谷禪師讓了凡先生反思的第二個問題是了凡先生這輩子到底應不應該有兒子。前面就已經說過了,古人對后代這個問題看得是十分重要的,在古代,有兒子是每個人最大的愿望之一,因為這樣是對自己的祖先有個交代,同樣的也是對自己有了一個交代,沒有誰會覺得自己不應該有孩子。
但是了凡先生在被云谷禪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回答說他這輩子不應該有孩子。對于這個回答,了凡先生給出了自己的原因。
第一點:“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意思是說大地雖然臟亂,卻能夠生長萬物;而水很清澈的地方卻沒有魚的存在。了凡先生過分地喜歡清潔,這是他不應該有兒子的第一點原因。
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大地的確是臟亂博雜的,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能生長出植物,生長出五谷雜糧,因為所有的東西都能夠給植物的生長提供養分,如果大地是干干凈凈的,那么萬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等東西又從哪里來呢?難道萬物的生長什么都不需要嗎?清澈的水域一般也沒有魚的存在,這就更簡單了,因為清澈的水中缺乏魚生存所需要的養料。《漢書·東方朔傳》有句名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說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于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于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
然而了凡先生確實一個過分喜歡清潔的人,而且他喜歡清潔超過了那個度,這時候就像魚兒不能存在清水中一樣,沒有人能夠忍受他這個問題,因此才說這是他命中注定不該有兒子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點:“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意思是說天地之間也需要一個和氣的自然環境才能孕育萬物。而了凡先生不但不和氣,并且還非常容易生氣,這是他沒有兒子的第二種原因。
自古以來,和氣是一個家庭上下興旺的根本。所謂“家和萬事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個家庭的和睦需要這個家庭中的所有成員去共同努力。但是了凡先生卻不是一個和氣的人,相反他是一個暴躁易怒的人,有一點點的不順心就要發怒。想一想,天地之間都是需要一個和氣的自然環境才能容得下萬物的生長,了凡先生這樣的脾氣根本都容不下別人,所以他不宜有子。
第三點:“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意思是說仁愛是生命的根本,殘忍是不能生養的根本;然而了凡先生只知道愛惜自己的名節,不肯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這是他沒有兒子的第三種緣故。
仁愛是萬物生長的根本,就比如說上天為萬物生長提供了陽光雨露一樣;殘忍刻薄會導致萬物不能生根,就比如說如果上天不為萬物提供陽光雨露的話,萬物是不可能生長的。這是一個很明確的道理,對于這個道理了凡先生自己也很理解。但實際上,了凡先生愛惜名節,不懂得去成全別人。
第四點:“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意思是說說話太多就容易傷氣,而傷氣就會導致身體不好,這是了凡先生沒有兒子的第四種緣故。
“多言耗氣”是一種養生理論,是在唐代的時候由藥圣孫思邈提出來的。我國民間也有諺語:“寧做螞蟻腿,勿學麻雀嘴。”宋人陳直在一部關于養生的書中,將“少言語,內養氣”排在首位,可見其重要性。《論語》中也說:“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少言語,不僅是一個重要的養生原則,更是一種修養。了凡先生愛說話,喜歡評論是非,這對于內氣的養護是非常不適宜的,內氣的養護不足,外在的身體就不好,這是他沒有兒子的第四個因素。
第五點:“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意思是說了凡先生還喜歡喝酒,這是他不應該有兒子的第五點原因。
我國從古以來就有著悠久的酒文化。古往今來,很多仁人志士都是酒中豪杰。例如唐代的大詩人、詩仙李白就曾留下過“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和“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樣的句子。但是飲酒雖好,喝多了卻很容易傷害身體。對于飲酒,孔子認為應該根據自己的酒量適可而止。《論語》中就有“惟酒無量,不及亂”的說法;佛教更是有酒戒,而且還是大戒之一。由此可見飲酒對身體的傷害。然而了凡先生不僅喜歡喝酒,還喜歡過量地喝酒,這樣一來,酒精就傷害了他身體的元氣,而人的生命是離不開精氣神的,元氣的損傷必然會造成身體上的傷害,這是了凡先生沒有兒子的第五個原因。
第六點:“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意思就是說了凡先生經常徹夜不眠,不懂得保護自己的精氣神,這是他不應該有兒子的第六個原因。
良好的睡眠可以使人的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消除身體的疲勞,恢復體力。對于這一點來說,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能體會得到。但是,了凡先生喜歡徹夜長坐,身體和大腦得不到正常的調整和休息,日積月累,必然導致身體健康狀況不佳。他沒有用心保養自己的身體,這就是導致他不應該有兒子的第六個原因。
從以上種種原因看來,了凡先生很誠實,對自身的認識也是十分全面,很具備佛家所說的慧根。佛門講“懺除業障”,只有真心懺悔,才可以把自身的業障除去。能夠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種種缺點,這叫“開悟”。覺悟以后又能把所有的缺點改正過來,這叫“修行”。倘若連自己有什么不足都不知道,那該從哪里修起呢?“修”是修正,“行”是錯誤的行為,把錯誤的思想、行為修改過來,這就叫“修行”。所以修正行為最關鍵的,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錯誤行為。
經過云谷禪師的提點,了凡先生很清楚地總結了自身的不足之處。他誠心地懺悔,把自己所有的毛病都坦誠地說出來,毫無隱瞞。這是了凡先生掌握自己的命運、改變自己命運的一小步,也是后來他能夠改造自己命運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