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1],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2];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注釋】
[1]求則得之:出自《孟子·盡心上》:“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意思是,仁、義、禮、智,并不是從外面來歷練我的,而是我自己本來就有的。所以說,追求就能得到它,舍棄就會失去它。
[2]力求:極力追求。
【譯文】
我又進一步追問:“孟子曾說,心里有所求,就能夠得到,這種追求取決于自己。道德仁義,可以盡力去追求。至于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我要怎樣才可以求到呢?”
【解讀】
這段其實就是了凡先生對云谷禪師的話的進一步追問。
云谷禪師認為,人們想得到的一切的東西,都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追求而得到的,哪怕是想得到一個好的命運。這個道理讓了凡先生想到了孟子曾經說過的話。
這句話出自《孟子·盡心上》,原話是:“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想要得到就能得到,想要放棄便會失去,這種追求有益于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就在我自身。追求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卻決定于天命,這種追求無益于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是身外之物。
人和人是不同的,這里的不同包括所處的時代、外部的環境、家庭的背景、所受到的教育、內心的思想等等各個方面,所以有時候人們說出一句話的時候或許只有自己能夠理解這句話的真正的意思,其他人有其他的理解。對于孟子說的話,了凡先生當然也有自己的理解。不是說了凡先生對孟子的話理解出現了偏差,只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面對的東西以及自身的狀態不同導致認識不同而已。了凡先生認為,孟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假使我所追求的對象,在于我的內心,積極去追求便可以獲得,但如果“求在外者”,雖然有一定的方式,積極探求,但能否獲得就在于命運了。
總的來說,了凡先生還是堅持認為他的命運是天生就注定的,甚至連孟子的話都被他拿出來作為了理論根據。他認為,命中注定有的東西,那就一定會得到;命中注定沒有的東西,無論如何也是不會用有的,因此也不用去強求。人的一生中,離不開一些自身的東西,例如自身知識的積累、思想的修養、人生境界的追求等等,其實這就是所謂的精神世界;當然,人的一生還要伴隨著許多的身外之物,就比如說金錢富貴、名譽地位等等,也就是所謂的物質世界。人的一生最好的狀態就是無論精神世界還是物質世界都是飽滿的。
根據孟子所說的話,了凡先生認為精神世界是否飽滿在于自身,只要堅持追求,最終就一定能夠得到,畢竟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完善的,所以叫“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相對而言,了凡先生認為物質世界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并不是一個人一廂情愿地去追求就可以得到,而是要看命中到底有還是沒有。所以,“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總而言之,物質世界是否飽滿,那就要順其自然了,不能強求,那是靠命運決定的。
正因為這樣的理論,了凡先生覺得“道德仁義,可以力求”,但“功名富貴,如何求得?”了凡先生覺得他能否求到功名或富貴,是命里注定的。命里注定有就有,命里如果沒有,也求不來。
了凡先生將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分開,這并沒有什么不對,但他認為物質世界難以改變,是典型的宿命論觀點。云谷禪師想讓他明白,命中既定所有的一切,全都是前生所造的因,在今生應得的果報。但是靠他今生的努力,只要努力修行造福因,不僅精神世界,物質世界也能夠得到滿足。
對于任何人而言都是這樣,無論任何東西,只要內心想追求,努力改變,即使不能完全實現,也能夠造成變化,讓你更加接近你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