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最喜歡講道理。不論識字不識字,讀書不讀書,大家都知道凡事要講道理,也就是講理。“你講理不講理?”是吵架和打架的序言。
從書本上說,道、理兩字可以概括兩三千年的文化思想。不但老子開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而且孔子也是開口“天下有道”,“天下無道”,閉口“道之不行也”,“大道之行也”,以至于“大學(xué)之道”,“生財有大道”。南齊劉勰作《文心雕龍》,開篇是《原道》。唐朝韓愈作《原道》,建立了“道統(tǒng)”。宋朝的哲學(xué)稱為“道學(xué)”,又稱為“理學(xué)”,講“萬事萬物莫不有理”。于是“道”、“理”并稱,成為“道理”。
稍微細(xì)看一下,“道”和“理”的流行又有先后之別??住⒚?、老、莊不大講“理”。從宋朝起,講“理”勝過了講“道”。分界線是在五代十國之時(當(dāng)時有位名人叫馮道)。這以后“道”便主要屬于“道家”,“道教”?!暗缹W(xué)”只沾點邊。“講道”“布道”在基督教會里?!爸v道理”也簡化為“講理”了。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進(jìn)來,佛“法”化進(jìn)了中國原來的道理。和尚早期也稱為“道人”。但“法”(達(dá)摩)始終沒有代替“道”和“理”。那時是變化的開始。大變化是在晚唐五代。這以后中國社會的許多方面便和以前有很大不同了。也許全部過程是從三國到五代,但那太長了?;蛘呖梢哉f,南北朝是一變,五代十國是二變??鬃诱f過:“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論語·雍也》)中國讀書人中流行的思想?yún)s是“道”一變,二變,至于“理”。這和不讀書人的思想也是相通的。天師道或五斗米道后來變?yōu)樘炖斫?。不過“道”字的勢派好像還是比“理”字大些?!疤嫣煨械馈?,“天道好還”,比“天理昭彰”通俗些。但是到末了,“理”字大占上風(fēng)。真理、理論、理智、理性等詞流行,“道”字不見了,“理”字也不是原來的了。
從什么時候起不講“道”甚至不大講原先的“道、理”了?我看是在清朝道光年代?!暗拦狻钡摹肮狻北臼枪廨x,變成了“精光”。清朝從滿族入關(guān)建立大帝國到“亡國”共有十個皇帝。一帝一個年號,很好記,是順(治)、康(熙)、雍(正)、乾(?。?、嘉(慶)和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道光正在中間、承上啟下,從講“道、理”到不講“道、理”。確切些說是在這以前,大家一直講了幾千年的大“道、理”,從這以后,越來越不講,也不愛聽那一套大道理了。
為什么道光年間起了變化?背景很容易說,是有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從遙遠(yuǎn)的歐洲,經(jīng)過印度,來了越來越多的鴉片,終于在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年)引起了東方天朝大國和西方蕞爾島國英吉利的一場大戰(zhàn)。天朝竟然糊里糊涂被打敗了。賠了大量的白銀還不算,又開了五個海邊口子,名為“通商口岸”?!翱诎丁鄙嫌小白饨纭钡貧w外國人管。還割讓出去一個小小的沒有幾戶人家的小島。這島當(dāng)時無名,現(xiàn)在大大有名,就是香港。這一仗打完了,全國上上下下都是鴉片煙,到處都是洋人加洋貨,還有洋書、洋學(xué)、洋思想。從前印度佛教進(jìn)來時的情況可不能和這時相比了。第二件是,在這以后不過十年,道光三十年(一八五〇年)爆發(fā)了標(biāo)榜上帝教的太平天國反對清朝以及孔子的長期內(nèi)戰(zhàn),少算是十幾年,多算有二十幾年。中間還夾著外國(英、法)軍隊打進(jìn)北京(一八六〇年)。從此,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加上阿彌陀佛,都化而為一個上帝。“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至圣先師”被指為“妖”。這一仗打得天昏地暗。太平天國亡了,但孫中山從洪(秀全)、楊(秀清)的傳說故事得到啟發(fā),將上古的“湯武革命”現(xiàn)代化。武昌起義,一仗就打掉了幾百年以至幾千年的皇帝。從此“革命”成為至高無上的好事。“造反”有了“理”,幾千年的大道理仿佛冰消瓦解了。
三國、六朝是初變,五代、十國是再變,“道光”是最后大變?!暗馈睆拇恕肮狻绷?。
是不是全都變了?從頭上的帽子到腳上的鞋子,從男人的辮子變光頭到女人的小腳變大腳,哪一樣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樣子?講的話,作的文,也大變了。我的生活于清朝的父親假如活過來,我敢說他聽不懂話,看不懂報,若是見了我寫的文章,一定會氣得再死過去??雌饋硎亲兊靡稽c不剩了。
然而,還是有許多人,讀書人和不讀書人,認(rèn)為并沒有變得徹底,甚至認(rèn)為變了軀殼還沒有變魂魄。這是為什么?“魂魄”是不是哲學(xué)、思想?
大約是蔡元培當(dāng)北京大學(xué)校長時才開辦了一個哲學(xué)系,開了一門從來沒有的“中國哲學(xué)史”的課。起先是一位陳老先生主講。據(jù)他的學(xué)生馮友蘭先生說,講了一年才講到周公。我問過他:周朝以前哪有那么多可講?馮先生說,陳老先生是從伏羲畫八卦講起的。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門“中國哲學(xué)史”講的是《易經(jīng)》,當(dāng)然再講一年也只能講到孔子了。這樣,蔡校長才從美國請了二十幾歲的胡適博士來講。他講的《中國哲學(xué)史》只有上卷。現(xiàn)在看來平平無奇,當(dāng)時卻是石破天驚,是第一部講中國的“哲學(xué)”的歷史書。哲學(xué)是個外國字的漢字譯名,所以孔、孟、老、莊全穿上了西裝,墨子也大講“邏輯”。以后有人擴大“哲學(xué)”講“思想”,于是出來了一本又一本的中國“思想”史。這許多“史”講來講去,大半出不了一部分書本史料。哲學(xué)固然是書本,思想也只在書本中見??墒菐浊陙碇袊酥薪^大多數(shù)都不識字,識幾個字也只寫信記賬,不大讀書。講中國不能把他們忘了。他們聽書、看戲、種地、打仗、做工、經(jīng)商,有的甚至做大官,當(dāng)皇帝。他們的思想是不是中國人的思想?和書本一樣不一樣?他們的思想在哪里呢?據(jù)說君臣、父子、夫婦的“倫常”是中國人的主導(dǎo)思想,可是從春秋起,甚至更早,就“弒君”不斷,“謀殺親夫”也代代都有,這是怎么回事?所以講哲學(xué)(外國字)也罷,講思想(中國化了的外國字)也罷,有兩套。一套是書本里的名家著作。這可能是頂子、尖子,也代表了不少普通人,因為這些名字名氣大,有人推廣,所以影響大,但信從的人未必普遍,推廣者也未必都照辦。另一套是書本里沒有專著的普通人的思想。他們有行動,也有言論,但不識字,或則不會寫書。然而,他們自己不寫書或者不能寫,別人會代他們寫,記下他們的事和話,也會提煉一下改頭換面寫成故事、小說、戲曲之類。這些東西本來是從不識字不讀書的人那里來的,所以一回去被他們知道了又傳播開來。也有高深著作包含他們的淺近思想。這一套思想史里不能說沒有哲學(xué),只是在“學(xué)案”式的書中還不大有地位。我希望有人能把兩套合一來研究并寫作中國哲學(xué)史或思想史(已有這樣作的,但仍以名家名派為主,未及全局)。
中國古代讀書人和外國古代的很不一樣。他們不像在古希臘、羅馬有城邦養(yǎng)活,又不像在中世紀(jì)歐洲有教會養(yǎng)活,也不是印度的婆羅門、沙門那樣可以靠供養(yǎng)或說乞食來生活,也不同于波斯、阿拉伯的有宗教維護(hù),所以盡管在教書、賣文(替人寫壽序、墓志銘等)之外,有些人可以放心做官和吃地租,但這是極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還是不能不為衣食住著想。當(dāng)官的也是“伴君如伴虎”,不做官又會受官府和惡霸的欺侮。他們的詩文仿佛高超自在,其實“樂天”在于“安命”。餓有餓的苦。飽有飽的愁。不“發(fā)憤”何必著作?這句話是太史公司馬遷的“一語破的”。那些應(yīng)考之作,應(yīng)酬之作,花前月下享樂之作,很少傳下來的。連清代幕僚的作品《秋水軒尺牘》也是牢騷居多。傳下來的詩文中往往是“香艷”實不“香”,“脫俗”未離“俗”。“黃連樹下彈琴”,苦中作樂而已。嵇康臨被斬還彈琴作《廣陵散》,是超脫嗎?真超脫便“尸解”而不作聲了。他的“作聲”抒發(fā)了萬千不作聲的人的嘆息。不作哀悼之詞往往是發(fā)哀悼之情。這一層道理近來漸漸有人說到,不過往往用外國話說,什么“集體無(非)意識”、“隱喻”之類,還沒有中國化。
不但文藝如此,哲學(xué)思想也一樣。中國古人讀書作書重實,這已成為常識。還應(yīng)當(dāng)說,不僅是虛中有實,而且是實中有虛。前者不必說,都知道,后者可以說是以實事表達(dá)思想,以語言表達(dá)語言所不能表達(dá)的“語言之外”的意思。這就是所謂“寓言十九”。不以實表虛而以虛表虛的比較少,如《老子》《公孫龍子》之類。這些書里也有實,不過可能是口傳,而記下來的就有骨無肉了。流傳廣遠(yuǎn)而悠久的都是有實事或有故事的書。孟子說的拔苗助長是一例?!读凶印防锏挠薰粕接质且焕?。
不妨談?wù)劇读凶印贰_@是道教的三大“真經(jīng)”之一,僅次于老子《道德經(jīng)》和莊子《南華經(jīng)》而稱為《沖虛至德真經(jīng)》??墒蔷靡臃虮炔簧侠?、莊,而到現(xiàn)代更受冷落。原因大概是這書被證明為后來的“偽作”,不是《漢書·藝文志》中著錄的原本,更不是《莊子》里說的那位“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的列御寇作所。編訂作注的張湛是晉人,所以有人以為可能是注者所作或編纂?!读凶印凡粚儆凇跋惹刂T子”,于是地位大降。其實這部書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思想的來龍去脈比書的流傳更為廣遠(yuǎn)。特色之一便是書中的寓言故事多,也就是以實說虛的多,類似《莊子》而又有不同。由此,不僅有濃厚的文學(xué)意味,而且有明顯的民間色彩。因為可能書出于魏、晉,內(nèi)有佛經(jīng)故事被“取為我用”,所以書又降低一格。實際上引用故事主要是繼承戰(zhàn)國諸子以來傳統(tǒng),而且和印度佛經(jīng)有一點大不相同。佛經(jīng)故事總是以故事來證明一條已說的道理,中國的,例如《列子》,卻常用故事來說明一條未說的道理。道理講不清楚,就來一段故事。認(rèn)為《列子》是思想和故事的雜燴也罷,較秦、漢書為晚出也罷,不應(yīng)當(dāng)抹殺這書表達(dá)了中國社會思想的意義。它不僅發(fā)揮了秦、漢以來以至魏、晉的社會思想,而且延續(xù)到以后,特別是在民間,并未斷絕,不僅是神仙理想。例如為報仇求三種快劍殺人不死的故事(《湯問》),是生動、幽默而有哲理的奇想,作為新武俠小說也可入上品。
再說說“道、理”。中國人思想習(xí)慣喜歡對偶?!暗?、理”好像沒有對立面,只有“無道”“無理”。實際上是有。那就是“勢”?!皠荨笔遣恢v道理的。賈誼《過秦論》末句說:秦亡是由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是“道、理”(仁、義)和“勢”并提之一例,但僅僅講了“形勢”之“勢”,未及其全部意義?!皠荨北硎疽环N不可抵御的力。《列子》講“道”,講“理”,也講到“勢”,但不以為主題。有一篇《力命》,開頭便是“力”與“命”的對話。將抽象的“力”和“命”人化,這和將“混沌”作為人一樣,是古來相對說比較少有的一種表達(dá)法。在這里仍然是以故事、對話表達(dá)抽象道理。這對話表明,“力”不一定能達(dá)到預(yù)期的結(jié)果?!懊笔歉牟坏粢舱f不清的。換句話說,人事講不出道理。這世界不合理。這世界是荒誕的。其中列舉了一系列不合理的公認(rèn)傳說作為事實來證明?!读凶印分v的道理是自然無為,矛盾無理,因為“自然”不講道理,努力常是白費,結(jié)果往往和預(yù)料相反。這也就是說,“勢”勝過了“理”。著名的愚公移山故事,在《列子》里只是證明愚勝過智,神也怕人愚笨得挖山不止?!傲Α逼鹆俗饔茫玫目墒潜糠ㄗ?。結(jié)果也不過是神把山搬到別處去堵別人的大門而已?!肚f子》的達(dá)觀顯露出不得已?!读凶印返摹白匀弧眹姲l(fā)出悲觀氣息?!独献印肥墙o特殊人講的哲學(xué)?!肚f子》是給讀書人講的哲學(xué)?!读凶印肥墙o平常人講的哲學(xué)。
對當(dāng)前的新著作都希望有不平常的信息,因為平常的說法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對古代的書想要知道的是古人的普通的思想,因為突出的名人的思想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列子》講的道理高不過老、莊。八篇書就篇名、篇首次序看,從天、黃帝、周穆王、仲尼(孔子)講到殷湯、力和命、楊朱。最后一篇題為《說符》,用故事、對話講道理。全書講了不少仿佛莫測高深的話,也講了很淺顯平常的事??傊珪痰氖恰笆拦省?。書中有一片悲觀厭世的氣氛,勝過莊子,勝過佛教,因為不以空言自慰,又沒有涅槃和報應(yīng)。托名子貢說“大哉死乎”(《天瑞》)的恐怕只此一家(《莊子·至樂》與此同而有異)。歌頌愚癡而以“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仲尼》)為理想的也許是以此書為首?!俺核摹?,“愚弄群猴”(《黃帝》)。“歧路亡羊”,嘆“道”多舛(《說符》)。勸杞人不要憂天憂地,表面上說天地可靠,骨子里說的是人逃不出天地以外。說天地會壞,不會壞,都不對(《天瑞》)。許多荒唐故事和荒誕話不過是指向人世的荒誕無理,講出沒有道理的道理,有“物理”無“人理”的學(xué)問。這可算是特別的世故教科書,是一兩千年前中國的卡夫卡。
中國講道理的古書很多,所講的道理已有不少書介紹、評論,但講的方式不大受到注意。講的什么,很重要。怎么講的,同樣重要。和別的國比較,中國方式中有幾點更著重。一是對話,二是寓言,三是反諷(指東話西,正言若反)?!读凶印防锩嫒呔闳?。這是雜燴,也就是“大路貨”。在這方面,它也夠得上一部“真經(jīng)”,一種“樣品”。
順其自然豈不是聽天由命?但“樂天知命”也仍有憂(《仲尼》)。承認(rèn)自然的威力又不免咕咕嘰嘰。無可奈何又有時不服氣。違反自然也出不了天地的包圍。我想,假如阿Q先生能成為哲學(xué)家,也著書講道理,很可能他的大著就是一部《列子》。
(一九八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