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生就業與創新創業指導
- 楊聿敏
- 2541字
- 2019-10-14 14:54:06
任務三 在高職生中開展就業指導的必要性
一、學校深化教學改革,優化教育結構的需要
隨著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的深入,學校封閉式的、傳統的辦學模式受到較大沖擊,已不適應社會需求。“雙向選擇”不只是學生對工作的選擇、社會對學生的選擇,而且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學校“產品”的挑選,是社會對學校教學成果的實際檢驗。美國的一些高等院校的每年評比排名,都要把畢業生就業情況或就業率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因為來自社會的這一反饋,是對畢業生所在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學科建設、教學水平,以及理論教育、技能訓練、基本素質培養等一系列辦學質量的綜合評價。學校通過畢業生就業這一窗口與社會的聯系愈來愈多,而且聯系的廣度和密切程度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在現階段,培育學校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是高職院校的主要工作任務之一,學校只有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做好中介服務,才能受到社會的歡迎。同時,通過“供需見面”征求和了解社會對學校人才培養的反饋意見,充分發揮其全面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優勢,通過科學分析并根據歷屆畢業生的擇業成功率、就業職業分布、社會需求變化等情況,為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學科建設以及教師選擇、教師培訓等提出改進意見,不斷改進人才培養的質量,使培養的畢業生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學校才會有強勁的生命力。
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的需要
我國職業類院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是由國家統一分配,即“統包統分”。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需求,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就業形式已從“統包統分”轉向“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這必然使職業類院校學生的就業方式、方法隨之而發生深刻變化。畢業生對社會缺乏了解,對就業制度改革的有些規定和做法的認識和理解也有限。近年來,畢業生面對雙向選擇,一方面自我意識增強,具有一定的“風險意識”,迫切要求自主擇業;另一方面又對“雙向選擇”“公平競爭”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心理準備,當需要自己做出選擇時往往又束手無策、茫然失措。職業類院校畢業生分配工作部門(就業部門)職能的轉變,是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形勢的需要,同時也是自身工作的需要。職業院校只有主動開展就業指導,才能跟上改革的步伐,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
三、畢業生選擇職業、順利就業的需要
“自主擇業”的畢業生就業制度對高職生來講,意味著“鐵飯碗”被徹底砸破。學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自主選材,直接將畢業生和社會放在相互選擇的位置上,如何使這種選擇更充分、全面和合理,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實現人才與社會的最佳配置,充分發揮人才和社會兩方面的最大效能?就業指導在人才和社會之間將起著紐帶和橋梁的作用。就業指導一方面可以通過向有關企業、事業單位和機關單位發函,收集各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情況,為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另一方面可以把畢業生的政治思想表現、專業學習成績、愛好特長、健康狀況和獎懲情況隨時提供給用人單位查閱。
通過就業指導,能夠系統地向學生介紹就業環境、人才需求形勢、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等方面的信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引導學生開拓思路,提高認識,掌握可行的求職方法,擺正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正視就業現實,克服好高騖遠、急功近利的思想,實實在在地去實現個人目標,使學生能夠把擇業的愿望放到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去思考,從而幫助畢業生順利實現就業。
四、學生素質教育的需要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不斷完善,社會群體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對社會轉型更加敏感的一支文化層面的社會群體——高職畢業生的擇業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近的調查資料表明部分高職畢業生不再是一味地追求穩定的工作、豐厚的收入,而是更多地將社會責任與個人的發展結合起來,奮發有為,力爭奉獻于社會。但是,也有部分畢業生擇業時過多地考慮自己的志向,忽略了社會的需求,且敬業精神差、缺乏職業穩定性,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定位不準;還有一些畢業生擇業觀念陳舊,心理素質差,對挫折無積極主動的心理準備,在擇業過程中往往出現迷惘、焦急、抵御、畏懼等不良心理,甚至出現反社會情緒。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打破了“統一分配”的保護傘,畢業生由社會挑選已成為嚴峻的現實。社會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個問題已變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抽象且更具體、更復雜而又更簡單,“抽象”在于社會選擇人才的標準在任何時期、任何情況下都集中“德”與“才”兩個方面,要求德才兼備;“具體”在于每個用人單位,對“德”“才”都有十分具體的定義,“復雜”在于“德”與“才”既涉及“智商”又涉及“情商”,廣涉了思想、道德、專業、知識、技能、個人素質等許多方面;“簡單”又在于用人單位可以用十分簡單的方法確定“德”與“才”的衡量標準。新聞媒介曾經報道,幾名學生在參加一家公司面試時,因不會唱歌而被淘汰。畢業生似乎只有當用人單位用這些具體內容作為標準衡量應聘者時,他們才意識到這些素質的真正價值,而這方面的教育正是由就業指導工作來完成的。
應該看到,就業指導通過反饋職業需求、社會需求而發揮的教育作用不應僅限于即將走出校門的學生,還應包括廣大在校學生,使他們明確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對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個人素質等各方面的具體要求,社會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的需求情況,近年來其所學專業的求職競爭狀況及發展前景,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國家需要和個人愿望的關系,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的職業美德,把遠大理想與奉獻精神結合起來,引導他們走出擇業中盲目追求名利的陰影,消除不良的擇業心態,鼓勵他們到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就業指導工作是隨著教育體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入而產生的新生事物。對學校來講,畢業生怎么才能“產品”適銷對路;對用人單位來講,是需要什么樣的“產品”,選擇什么樣的人才;對政府主管部門來講,是進行人才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來講,是涉及千家萬戶和社會穩定的重要課題。高職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僅靠老師、學校和主管部門就能做好的。學校、用人單位、各級主管部門、學生及其家長都應該共同關心、支持、開發就業指導的功能,從而把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