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任務二 高職生就業制度的歷史沿革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逐步出現了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這個新生事物。新的歷史時期,只培養研究型、學習型人才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已不能適應社會需要,以培養技術性人才為主的高等職業教育應運而生。對高職的定位,國家教委明確規定,是屬于在高中(包括初中教育基礎上的3+2小高職)階段教育基礎上進行的教育,是職業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層次。高職院校主要有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高等技術專科學校、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內設置的高等職業教育機構(二級學院)等,高職院校主要培養經濟建設所需要的、為生產第一線服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工藝型人才。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是由中等職業學校升格而來的。因而,要了解高職生就業制度的歷史沿革,必須先了解中職生的就業制度。

一、20世紀50年代—80年代畢業生統一分配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我國的中等專業學校是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并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創建的新型學校。1951年6月,教育部召開全國中專教育會議,提出了基本方針:培養大批具有一般文化、科學基本知識、掌握現代技術,身體健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中級技術人才;學生畢業后,由主管部門分配工作。后來,發現各部門分配缺少統籌和余缺調劑,造成人才積壓和浪費的問題。1964年,國務院下發文件,抽15%的名額由國家統一掌握,調劑余缺。1965年根據畢業生分配和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國家下發補充文件,規定畢業生既可分配當干部,亦可分配到集體所有制單位;分配到集體所有制單位的畢業生,應保留國有企業職工的身份;對拒不服從分配的畢業生,取消分配資格,五年內全民所有制單位不得錄用。由此,中專畢業生由國家統一分配的制度得到完善和充實。

從1971年起,采取推薦保送辦法,招生計劃代替分配計劃,總體上仍然是由國家統包統分。

20世紀80年代,仍然沿襲了50年代以來的辦法,學生培養費全部由國家承擔,畢業后由主管部門以指令性計劃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單位當干部或技術工人,畢業生工作有保障,但沒有選擇。

畢業生統一分配制度是與當時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配套的,曾經起過積極作用。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各行各業急需大批中等技術人才和管理干部的情況下,分配制度保證和支持了國民經濟建設的重點部門,加快了經濟發展的步伐,有利于實現人才供求平衡和人才資源在宏觀上的配置,保證了中專生充分就業,較好地避免了本來就有限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設備的浪費。由于畢業生“統包統分”制度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因此,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一制度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從經濟發展方面看。“統包統分”制度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對人才的需求;蓬勃發展的集體企業、鄉鎮企業、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將會因人才需求不能得到滿足而使其發展受到極大的影響。

②從人事制度方面來看。當前,企、事業單位在用人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權,可以挑選和聘用急需人才,也可以拒絕接受自己不需要的人員,政府機關也將全面實行國家公務員制度,通過法定考試,公平競爭、公開招聘公務員;顯然,“統包統分”與我國在干部人事制度、勞動人事制度方面正在積極推行和不斷完善的合同制、聘用制以及國家公務員制度都無法相適應。

③從學校改革來看。由于計劃的高度集中和執行上的行政手段,供需不能見面,學校被割斷了以招生和分配為“接口”的社會聯系,辦學沒有自由權,只能按照指令性計劃設置專業、招生、安排教學和分配,也不考慮是否招得進、分得出,培養質量和規格是否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等;學校沒有為生存而進取的壓力,沒有為提高和發展而努力的動力,辦學缺乏活力,嚴重制約了教學改革。

④從單位用人方面來看。由于主管部門在編制畢業生分配計劃時,只是按照單位的一般特點和專業的一般特點使其對接,用人單位無自主權,加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無市場競爭壓力,也無須考慮成本效益和人才效益,所以分多分少,分什么專業都接受。于是,造成所需的人才要不到、分不來,不需要的卻年年來;造成同類專業的人員大量過剩、機構臃腫、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人才資源浪費嚴重。

⑤從畢業生方面看。一方面,學生進了學校的門就是國家的人,上了中專就等于有了工作、有了職業,等著當國家干部,加上用人單位沒有擇優錄用的權利,學生之間沒有競爭,缺乏刻苦學習的壓力和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的動力,結果“60分萬歲”、混文憑的現象極易出現;另一方面,由于忽略了畢業生個人素質和特長,畢業生無權選擇與自己能力、愛好和預期收益相匹配的單位,畢業生即使按計劃分配到崗,其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也不能充分發揮,甚至出現用非所學、學非所用、大材小用以及因人才過剩導致的畢業生隱性失業的現象,而這反過來必定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積極性造成消極影響。

二、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新舊交替多種就業方式并存

1985年,中央做出《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后,各中專學校在完成國家招生計劃的同時,進行招收一定數額的委托和定向培養生及自費生的試點工作。在分配上采用不同的招生計劃,采取不同的就業方式,即對按國家任務招收的學生,畢業時學校根據國家計劃在一定范圍內安排就業;委托培養的畢業生按合同規定到委托單位就業;自費生畢業后既可以由學校推薦就業,也可自謀職業。1993年2月,國務院頒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對中專生與分配工作提出明確改革方向:一是改革非義務教育也由國家包下來的做法,逐步實行收費制度;二是改革畢業生“統包統分”和“包當干部”的就業制度,實行少數畢業生由國家安排就業,多數由學生“自主擇業”的制度。從此以后,在國家所有關于畢業生的文件中,“分配”二字就被“分配與就業”或“就業”所替代,這標志著新的觀念和體制的逐步形成。

三、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至今,就業制度逐步規范并走向自主擇業

1997年國家招生中,大多數學校按改革后的新體制運轉。根據國家教委的意見,除委托、定向培養生外,社會生(當時亦叫并軌生)實行在國家宏觀指導下,學校與用人單位供需見面、學校推薦、自主擇業的就業方式:畢業生的去向也由單純的全民所有制單位擴展到集體所有制企業、鄉鎮企業、三資企業、民營企業等,少數經學校推薦而無單位錄用的畢業生,回家庭所在地區自謀職業。由此,職業類院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開始進入第三個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市場經濟體制的大背景下,我國大部分一流中等職業學校升格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并于21世紀初有了自己的畢業生,在就業問題上,基本上全部遵循了當前“交費上學,自主選業,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的國家宏觀大就業政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照市| 南康市| 青州市| 建阳市| 昌宁县| 绥中县| 潍坊市| 慈利县| 杨浦区| 南涧| 太白县| 仪陇县| 康保县| 贵州省| 建阳市| 罗平县| 合肥市| 元阳县| 孝感市| 西安市| 建德市| 兴文县| 新丰县| 德昌县| 香格里拉县| 东乌珠穆沁旗| 响水县| 临江市| 饶河县| 都匀市| 军事| 休宁县| 闵行区| 衡东县| 黑河市| 邵东县| 民权县| 南京市| 买车| 南岸区| 武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