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鏈國家戰略
- 丁俊發
- 6328字
- 2019-10-29 15:21:20
第四節 “中國制造2025”與中國產業升級
一、“中國制造2025”背景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18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2014年12月,“中國制造2025”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2015年3月5日,李克強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宏大計劃。2015年3月25日,李克強組織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制造2025”,實現制造業升級。也正是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2015年5月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
2015年6月15日,李克強先后考察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在考察中,李克強說:中國制造在國家綜合國力提升中功不可沒,但要看到,我們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總體還處于中低端水平。新形勢下,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不僅在一般消費品領域,更要在技術含量高的重大裝備等先進制造領域勇于爭先。2016年8月24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促進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增加“中國制造”有效供給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中國制造2025”是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國政府立足于國際產業變革大勢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根本目標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通過十年的努力,使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為到2045年將中國建成具有全球引領和影響力的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二、“中國制造2025”原則目標
(一)原則
1.市場主導,政府引導
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針對制約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加快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切實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部署,扎扎實實打基礎,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2.整體推進,重點突破
堅持制造業發展全國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明確創新發展方向,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推動制造業整體水平提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若干重大工程,實現率先突破。
3.自主發展,開放合作
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領域,著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條,形成自主發展能力。繼續擴大開放,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強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提升制造業開放發展水平。
(二)目標
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1.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
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2.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
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
3.第三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三、“中國制造2025”主要內容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提出了九大任務、十大重點領域和五大重點工程,是著眼于整個國際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大趨勢所制定的一個長期戰略性規劃,不僅要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穩定發展,還要在應對新技術革命的發展當中,實現高端化的跨越發展。
(一)九大任務
九大任務包括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新一輪工業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實現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在深度融合的過程中,一方面,從工業自身來說,要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另一方面,從工業環境來說,需要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二)十大重點領域
十大重點領域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1)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著力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不斷豐富知識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突破關系國家信息與網絡安全及電子整機產業發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國產芯片的應用適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裝及三維(3D)微組裝技術,提升封裝產業和測試的自主發展能力。形成關鍵制造裝備供貨能力。
(2)信息通信設備。掌握新型計算、高速互聯、先進存儲、體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術,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核心路由交換技術、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傳輸技術、“未來網絡”核心技術和體系架構,積極推動量子計算、神經網絡等發展。研發高端服務器、大容量存儲、新型路由交換、新型智能終端、新一代基站、網絡安全等設備,推動核心信息通信設備體系化發展與規模化應用。
(3)操作系統及工業軟件。開發安全領域操作系統等工業基礎軟件。突破智能設計與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聯與服務、工業大數據處理等高端工業軟件核心技術,開發自主可控的高端工業平臺軟件和重點領域應用軟件,建立完善工業軟件集成標準與安全測評體系。推進自主工業軟件體系化發展和產業化應用。
2.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1)高檔數控機床。開發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及集成制造系統。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為重點,開發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電機、軸承、光柵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應用軟件,加快實現產業化。加強用戶工藝驗證能力建設。
(2)機器人。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制造、國防軍工、化工、輕工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積極研發新產品,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塊化發展,擴大市場應用。突破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與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設計制造等技術瓶頸。
3.航空航天裝備
(1)航空裝備。加快大型飛機研制,適時啟動寬體客機研制,鼓勵國際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機;推進干支線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業化。突破高推重比、先進渦槳(軸)發動機及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技術,建立發動機自主發展工業體系。開發先進機載設備及系統,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產業鏈。
(2)航天裝備。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臺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帶互聯網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推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適度發展深空探測。推進航天技術轉化與空間技術應用。
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大力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推動深??臻g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綜合試驗、檢測與鑒定能力,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平。突破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模塊化設計制造核心技術。
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加快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應用,重點突破體系化安全保障、節能環保、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技術,研制先進可靠適用的產品和輕量化、模塊化、譜系化產品。研發新一代綠色智能、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圍繞系統全壽命周期,向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產業體系。
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掌握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7.電力裝備
推動大型高效超凈排放煤電機組產業化和示范應用,進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電機組、核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制造水平。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先進儲能裝置、智能電網用輸變電及用戶端設備發展。突破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高溫超導材料等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應用技術,形成產業化能力。
8.農機裝備
重點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育、耕、種、管、收、運、儲等主要生產過程使用的先進農機裝備,加快發展大型拖拉機及其復式作業機具、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高端農業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推進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
9.新材料
以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為發展重點,加快研發先進熔煉、凝固成型、氣相沉積、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制備關鍵技術和裝備,加強基礎研究和體系建設,突破產業化制備瓶頸。積極發展軍民共用特種新材料,加快技術雙向轉移轉化,促進新材料產業軍民融合發展。高度關注顛覆性新材料對傳統材料的影響,做好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戰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加快基礎材料升級換代。
10.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藥、中藥、生物技術藥物新產品,重點包括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新型疫苗、臨床優勢突出的創新中藥及個性化治療藥物。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實現生物3D打印、誘導多能干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
(三)五大重點工程
五大重點工程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
1.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程
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重點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人才培訓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業創新中心遴選、考核、管理的標準和程序。
到2020年,重點形成15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
2.智能制造工程
緊密圍繞重點制造領域關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用。支持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發智能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裝置并實現產業化。依托優勢企業,緊扣關鍵工序智能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供應鏈優化,建設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在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行業和企業中,分類實施流程制造、離散制造、智能裝備和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等試點示范及應用推廣。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搭建智能制造網絡系統平臺。
到2020年,制造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能化,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業強基工程
開展示范應用,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組織重點突破,針對重大工程和重點裝備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急需,支持優勢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強化平臺支撐,布局和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創建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完善重點產業技術基礎體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緩解,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等產業急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先進制造工藝得到推廣應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種標志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4.綠色制造工程
組織實施傳統制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開展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術產業化示范。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扎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專項。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
到2020年,建成千家綠色示范工廠和百家綠色示范園區,部分重化工行業能源資源消耗出現拐點,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制造體系基本建立。
5.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組織實施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能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能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等一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開發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重大裝備,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與工程化、產業化瓶頸,組織開展應用試點和示范,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搶占競爭制高點。
到2020年,上述領域實現自主研制及應用。到2025年,自主知識產權高端裝備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明顯下降,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