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中國城市供應鏈戰略

第一節 中國城市供應鏈戰略概況

一、城市供應鏈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我國正處于一個空前發展的城市化進程階段,市場經濟的發展推動著城市經濟的高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我國內地有4個直轄市、286個地級市(333個地級行政單位)、368個縣級市(2853個縣級行政單位)。2013年我國內地總人口為13.6072億,其中城鎮人口53.7%、鄉村人口46.3%。未來20~30年,仍將有2億人口進城,城鎮化率將繼續提高近20%。

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規模的擴大對城市供應鏈系統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城市供應鏈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包括:

(1)城市作為工業集中地,供應鏈發展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2)城市供應鏈系統環境的優劣,是引進內外資的重要條件,是能否進入全球采購系統的重要條件;

(3)城市作為一個人口居住的集中地,供應鏈服務水平是人們生活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4)城市供應鏈的發展,可以起到對周邊城市的輻射作用,尤其對采購、銷售相關的供應鏈物流集聚作用較強;

(5)城市供應鏈發展是進出口貿易能否正常進行與加速發展的重要條件;

(6)城市供應鏈績效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城市綜合實力、競爭力、經濟效益;

(7)城市供應鏈的優化升級,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推動城市經濟發展,促進城市發展環境的改善,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二、基于基礎產業特色的城市供應鏈模式

由于自身資源稟賦和區域分工不同,各個城市的產業結構各不相同,相應的供應鏈發展模式也各具特色。

(一)以農產品供應鏈為主的城市供應鏈

我國大部分中小城市在發展初期都由農產品供應鏈的區域組織中心發展起來的。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是我國農業的主要產出品,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其生產和流通是農業現代化的組成部分。農產品供應鏈就是在農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從農業生產資料的采購到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最后到將農產品和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上、下游所有組織形成的網鏈結構。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還存在技術設施不完善、物流成本高、農產品物流企業服務能力不強、農產品供應鏈信息化水平較低、農產品供應鏈標準缺乏等諸多問題。我國主要的農產品供應鏈組織模式有四種:

1.以加工企業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

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供應鏈的核心,與上游種植戶,下游批發、零售企業簽訂長期購銷合同,就利潤分配、統一管理、風險共擔等方面內容達成一致。農產品加工企業整合生產與銷售信息,提供給農戶及銷售商,實現各環節信息協同。呼和浩特市有“中國乳都”之稱,擁有“伊利”“蒙牛”兩大國內知名乳業品牌,其供應鏈就是該種模式。

2.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

批發市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據調查,我國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流通的比率超過70%,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比例超過80%。農產品批發市場在供應鏈中處于核心地位,鏈接上游農戶或生產基地和下游的次級批發商、零售企業及消費者。該種模式下,批發市場為農產品消費和服務層的各成員提供交易信息和場所,集成供給和需求雙方信息,實現供應鏈成員信息共享。山東省壽光市、棲霞市就是該種供應鏈模式。

3.以零售企業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

在西方發達國家,農產品大多數在連鎖超市銷售,歐美等發達國家連鎖經營的生鮮食品占總消費的80%,美國和德國甚至高達95%。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超市等大型零售商一般采取集中大批量、多品種采購,超市一般擁有配送中心,其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向上游延伸,將生產環節與超市有效銜接,在配送中心進行產品的加工,減少上游流通環節,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向下游延伸,與消費者直接對接,使農產品直接進入零售市場,避免了流通過程中的損耗。超市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統一采購、統一加工、統一配送,有效降低流通成本。

我國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超標嚴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關注點。以零售商為中心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有利于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及促進農產品流通標準化的實施。在這種模式中零售商與農戶簽訂協議或自建生產基地,嚴格控制農產品質量,從源頭上解決農產品質量問題。武漢市的中百、中商、武商、仙桃富迪等企業都采用此種供應鏈模式。

4.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

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是農產品供應商和銷售商將其自營的一部分或全部的農產品物流活動委托給專業的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企業來實現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組織生產者把分散的農產品集中到物流企業的物流配送中心,然后由物流企業再統一配送到整條供應鏈下游的各個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是采購和配送的組織者,也是供需信息集中中心,在整條供應鏈中起到領導和協調的作用。

(二)以第二產業為特色的城市供應鏈

1.以制造企業為核心的工業供應鏈

以制造企業為核心的工業供應鏈,該種模式中生產企業擁有自己完整的供應鏈,對上游原材料供應節點企業、中間物流服務企業、下游產品銷售節點企業和貫穿整個鏈條的信息進行管理。德國的大型工業企業一般采用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 reference model)模型,該模型由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推薦,可優化企業當前的供應鏈。

2.以商貿企業為核心的工業供應鏈

在這種模式中,商貿企業作為整個供應鏈的核心企業,領導和管理整個供應鏈的運行。商貿企業直接面對消費者,可以及時掌握和分析復雜變化的市場需求,根據市場需求向上游生產制造企業做出訂單安排,使生產和銷售無縫銜接。臨沂市、溫州市等商貿城市主要發展該種供應鏈模式。

3.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核心的工業供應鏈

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核心的工業供應鏈就是生產商或者零售商同物流企業簽訂較為長期的合同,把整個物流環節外包的模式,即合同物流。該種模式主要為汽車、配件、工業產品等提供個性化物流增值服務,為客戶提供一個完整的、動態發展的可操作的物流供應鏈。

(三)以第三產業為特色的城市供應鏈

第三產業指不生產物質產品的行業,即服務業。目前,我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41%,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達到70%左右,紐約、倫敦等國際大都市的服務業比重達到90%左右。現代服務業已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增長最快的產業,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諸如IBM,已從提供產品轉變到提供產品和服務再到提供服務解決方案,以服務為主導的供應鏈蓬勃發展。在我國,服務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以生產性服務為主導的集成供應鏈,各參與者交易、交往的基礎是服務,雖然在服務供應鏈中也會存在大量的物質產品生產和制造活動,但這些活動只是價值創造和實現手段,價值實現的真正來源是服務以及差別化的服務體系。服務供應鏈區別于產品制造供應鏈的鏈條結構,是一種網絡拓撲結構,基于供需雙方不同視角,產生了嵌入式、鏈接式、拓展式、模塊式和產融結合式五類服務供應鏈創新模式。北京市、上海市等知識密集型城市采用此種供應鏈模式。

三、基于地緣經濟特色的城市供應鏈模式

國內外多數城市的供應鏈發展受其地緣經濟特色,包括區位交通條件及在國家或區域中的政治、經濟地位等的制約,發展模式也各不相同。

(一)基于地理區位的城市供應鏈

基于地理區位的城市利用自身的航空、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樞紐條件,通過綜合交通運輸系統的建設,延伸交通基礎設施的功能,構成物流基礎設施平臺,形成物流產業集聚和配套,構建集約化的產業發展模式。該類城市的供應鏈發展模式是通過綜合運輸服務系統、各類物流運輸場站設施構成的多層次、多元化的區域物流服務系統,建設強大的物流服務系統支撐環境與條件,發展區域供應鏈服務。鄭州市依托鐵路樞紐優勢發展此種供應鏈模式。

(二)基于區域經濟的城市供應鏈

該類城市的供應鏈,一方面主要依托區域的資源、經濟條件,通過構建區域綜合性物流中心為區域城市提供一體化供應鏈服務;另一方面主要根據城市在國家和區域中的政治、經濟地位,發展特色城市供應鏈,促進特色城市品牌的形成。

四、基于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城市供應鏈模式

城市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其經濟側重點各有差異,相應的城市供應鏈也各具特色。在城市發展初期,城市供應鏈主要滿足本地流通消費需求,供應鏈短且簡單。在城市發展中期,產業鏈特色形成后,城市供應鏈主要為擴大流通和增加集聚輻射能力服務,供應鏈長且復雜。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發展階段,城市供應鏈為跨國經濟和全球經濟服務,供應鏈向一體化、全球化方向發展。

(一)新興城市供應鏈

該階段城市發展的主要是基于產業基礎及滿足本地流通消費的經濟,相應的城市供應鏈也是基于城市的資源、產業基礎,為非經濟部類服務。在企業層面,供應鏈主要是企業內部功能的集成和企業內部的一體化管理,供應鏈短且簡單,鏈狀結構尚未形成。

(二)發展中期城市供應鏈

該階段城市發展的是擴大流通,增加集聚輻射能力的大流通,產業鏈特色顯現。相應的城市供應鏈也是基于城市產業基礎和區域經濟,為城市基本經濟部類服務。在企業層面,供應鏈發展成為由供應商、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等多個企業共同參與的鏈狀結構,供應鏈長且復雜。

(三)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發展階段供應鏈

由于現代技術革命,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制造業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全球化戰略成為指導各跨國公司利用全球資源,開發全球市場,追求全球效率的首選戰略。隨著全球制造的不斷發展,城市供應鏈向全球化、一體化方向發展。該階段城市供應鏈的全球化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通過引進大型跨國企業,鼓勵本地企業積極嵌入其全球制造和流通網絡中去,逐步發展成為跨國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二是培育企業構建企業自身主導的全球供應鏈,積極開展國際分工和產業結構調整。吉利汽車所在的杭州市即采用此種供應鏈模式。

五、城市供應鏈戰略發展趨勢

(一)基于大數據和移動互聯技術的城市供應鏈網協同

供應鏈可視化技術的發展,使銷售計劃與供應商信息、生產計劃等所需的大部分輸入信息已經可以從底層迅速傳遞到供應鏈上相關企業或部門,以及更多的數據直接來自最終用戶,一體化的集中供應鏈計劃將極大程度提高城市供應鏈系統的整體效率。城市商業供應鏈中的購買方和銷售方有關產品季節性、促銷活動以及新產品發布等信息的共享,將進一步強化此趨勢的發展,從而提高城市供應鏈體系中相關各方的效益,如更高的客戶服務水平、更快的響應速度以及更低的供應鏈成本和更集約的配送系統。

(二)決策分散化、服務個性化

供應鏈執行決策將變得日益分散化。隨著供應鏈從供應推動模式(面向庫存)發展到需求拉動模式(面向需求),成功地運作供應鏈需要四大關鍵因素:橫跨整個供應鏈的實時的可視性、對于供應和來源選擇的靈活性、針對終端客戶需求多變和訂交貨周期縮短的響應性、根據市場潮流和新型設計的快速的新產品上市。

(三)城市供應鏈流程管理、事件管理與跨部門協調能力顯著增強

對供應鏈效率的不斷追求將越來越強調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結構和方法,即集中計劃與分散執行相協調的模式。這對城市供應鏈的實時可視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須具備基于事件監控管理和快速反應的機制,優化城市配送車輛高度管理系統和城市配送中心布局,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迅速調整和補救。

更高的可視性和更易于訪問的實時信息,將大大提高供應鏈執行決策的預見性。供應鏈的實時可視性,以及與事件監控和管理系統的結合,將提高預見性決策的比例,最大程度地減少計劃外情形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或提高利用該事件所創造的機會。城市重大決策將越來越多地由跨部門協調配合解決。

(四)城市供應鏈更加智慧化與柔性化,交流與共享氛圍增強

在互聯網與物聯網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提倡智能型、柔性化的城市供應鏈組織生態鏈,要求城市供應鏈的管理對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人流等各種資源實現全程可視化優化,服務產品實現個性化定制化,要求城市供應鏈在發展模式上不斷創新,供應鏈組織與發展模式的創新往往帶來產業結構、空間布局、運作流程的巨大改變,有時甚至改變城市整體面貌。以前,城市供應鏈成員企業在企業文化、經營理念上存在差異,從而產生由企業邊界所形成的技術交流與共享的障礙。隨著城市供應鏈系統的融合,企業逐步認識到充分的技術合作和交流對于實現供應鏈雙贏目標的重要性,通過供應鏈成員企業間經常性的溝通,擴展原先只存在于企業員工之間的內部技術交流,實現各成員企業技術交流的集成和匯合,形成一種鼓勵技術交流與共享的城市供應鏈文化氛圍。

(五)城市政府相關部門要引導業界建立供應鏈學習培訓體系

供應鏈各成員企業擁有的是自己領域內的專業技術,雖然這些技術大多可以被其他合作企業通過技術交流中得到,但是像員工技能等卻不能通過這種方式得到共享。所以,城市公共部門引導行業內部及其行業之間建立完善的供應鏈學習培訓體系,不僅能夠使技術最大限度地在供應鏈中得到共享,而且有利于提高城市整個供應鏈網的穩定性,促進供應鏈合作共贏氛圍的形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资兴市| 九龙县| 兴文县| 双城市| 德兴市| 章丘市| 芜湖县| 牡丹江市| 乐安县| 兰考县| 高青县| 泽州县| 修文县| 渝中区| 连城县| 子洲县| 德格县| 永泰县| 陇西县| 上饶市| 峨眉山市| 满城县| 团风县| 台湾省| 禹州市| 格尔木市| 邹城市| 库车县| 大渡口区| 都匀市| 秭归县| 彭州市| 巴塘县| 陆良县| 平安县| 平凉市| 浮山县| 历史| 大同市| 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