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產業結構調整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

回溯改革開放40年來,四大動力成就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改革紅利形成的制度激勵、要素紅利形成的成本優勢、全球化(WTO)帶來的國際分工與外部市場、后發優勢帶來低成本學習與模仿的技術進步。但是,任何動力都無法避免邊際減弱甚至消失的周期約束,經過40年的高速發展,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調整,經濟失衡的現象日益嚴重。

同樣,中國漸進式二元制改革所提供的效率動力也逐步衰弱,在經濟分工和發展模式上難以持續。一是國內的要素成本不斷攀升,巴薩效應逐步顯現;二是后發優勢急劇減弱,學習與模仿的紅利日益縮小;三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需求收斂,出口動力進一步塌縮;四是周期性的過量刺激對策造成貨幣超發、杠桿過度、產能過剩、金融泡沫高起。驅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幾大動力都在衰竭,中國經濟越來越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所以,除了要盡快解決去產能與“僵尸”、消減杠桿與債務、降低系統成本、提高產出效率之外,構建新的增長動力和發展模式,啟動新一輪增長周期,是擺在中國面前的重大議題。只有再一次的制度重構和路徑再造,才能打破過去40年發展周期的路徑依賴和轉型困局。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這就是說“供給側改革”在“十三五”是一場重頭戲。2015年12月18-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供給側改革提出要打組合拳,在需求與供給兩端發力,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標志著我國經濟增長模式和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正在發生重大改變。

講到供給側改革,必然要提到西方經濟學中的凱恩斯主義與供給學派。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發生嚴重經濟“滯脹”與物價通脹,凱恩斯主義政策失效,凱恩斯主義主張經濟發展的需求拉動,實施政府干預、加大投資、赤字財政、福利保障、溫和通脹、充分就業,但這種在需求不足時擴張,需求過多時緊縮的需求管理政策已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供應學派應運而生,供應學派從供應入手,以經濟主體為重點,以“供給能自動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為基準,主張通過改善與刺激供給來給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他們認為:放松管制、市場調節、減稅減負、創新驅動、有效供給才是唯一出路;經濟增長決定于生產要素的合理供給及有效利用,經濟發展的標志是供給的水平和能力,光在需求和分配上做文章是遠遠不夠的。美國里根總統時期就采納了供應學派理論,渡過了經濟滯脹的“鬼門關”。

不論西方經濟學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供求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供給與需求是經濟杠桿的兩端,政府在某些情況下通過擴大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抑或通過增加供給來拉動經濟增長,這是每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關鍵在于對經濟形勢的判斷與出手時機的把握。

第一,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與實際情況,我們強調靠消費、投資與進出口“三駕馬車”,即靠需求拉動,確保了經濟的高速與中高速增長,2001-2014年年均增長9.8%,現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進入新常態,究其原因,有全球經濟萎縮的原因,有中國經濟發展周期的原因,有政府主動調控的原因,更有經濟自身粗放式發展、供需錯位的結構性原因。所以,對今后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做出調整,對經濟發展動力做出新的判斷。

第二,中國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來促進消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消費仍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首要動力。但很明顯,有效需求不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1-2014年年均增長14.9%,而2014年只有12%。生產資料銷售總額2001-2014年年均增長14.76%,而2014年只有8.8%。基本建設投資2001-2014年年均增長22.4%,而2014年只有14.9%。有效需求不足,有消費本身的問題,但在某種意義上,反映的則是供給出了問題。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機后過度擴張,造成一些產業產能過剩;另一方面,需求在變,特別是居民的個性化需求(商品與服務)逐漸增加,但有效供給不足,供給適應不了需求結構的變化,所以必須在供給側發力。

第三,供給的核心本質就是一個生產函數,是為生產企業提供資金、土地、勞動力、服務、管理、技術等要素,確保需求方的供給,但實際情況是不少生產企業不能提供有效供給,卻占用了大量公共資源,造成資源錯配,而使許多能提供有效供給的生產企業短缺生產要素,造成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導致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高成本與低效率。

因此,從國民經濟全局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非常及時,也非常重要。要進一步推動行政制度性改革,給企業營造更加寬松的環境,調整與改善要素配置,讓人口與勞動、土地和資源、資本和金融、技術和創新、制度和管理一起發力,放松供給約束,解除供給抑制,提高供給效率,降低供給成本,特別是解決高稅收成本、高融資成本、高行政成本約束,通過刺激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內容

供給側改革的主戰場:一是工業,要提高產品供給的數量、質量與效率;二是服務業,要提高服務供給的數量、質量與效率;三是政府,要提高制度與要素供給的質量與效率。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描述“供給側改革”,那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含義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一)供給方式

供給側改革實質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給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產生、輸出、執行以及修正和調整方式,更好地與市場導向相協調,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說到底,供給側改革,就是按照市場導向的要求來規范政府的權力。離開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談供給側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無形之手,不僅不會有助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調整,也會損害已有的市場化改革成果。

(二)供給結構

從中國中央政府“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供給體系的供給效率和質量”等明確表示看,供給側改革就是以市場化為導向、以市場所需供給約束為標準的政府改革。從供給側改革的階段性任務看,無論是削平市場準入門檻、真正實現國民待遇均等化,還是降低壟斷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無論是降低融資成本、減稅讓利民眾,還是減少對土地、勞動、技術、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的供給限制,實際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內容。

(三)改革角度

從中國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給側改革可謂中國改革開放40年時間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多方面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供給約束,使產業、企業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為公共政策供給方的政府約束。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產業結構調整

中國的經濟結構存在很大的問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從短期來看,兩個產業的問題最嚴重:一個是房地產業;一個是服務業。對這兩個產業進行調整是短期內最能夠發揮作用的。房地產業背后是一個利益問題,它根本不是一個價格平均的問題,現在搞絕對化、“一刀切”就不行了,應該分類指導,區別對待。我國的服務行業正逐漸從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過渡,發展越來越依賴于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以知識和技術為主的、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型的服務行業發展會十分迅速。在這一背景下,以服務為主導的產業供應鏈發展成為典型。實踐證明,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服務業是增長最快的行業,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由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轉變,進而再向提供服務解決方案轉變,服務化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制造產業呈現出服務為主導的發展新趨勢。

從中長期來看,結構調整也是兩個產業:一個是制造業;一個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兩個產業對中長期增長有巨大意義。從制造業來說,我國現在僅僅是一個傳統制造業大國,而不是現代制造業強國。現在制造業市場被美國和歐盟這兩大經濟體瓜分。從未來增長角度來看,必須重視對現代制造業的發展,才能對傳統制造業進行轉型。許多傳統制造企業從銷售產品到銷售服務,通過服務創造差異化優勢,最終是通過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好的服務來吸引消費者。越來越多優秀的生產企業從“以生產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過渡,一方面,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最為明顯的是通信產品,某些信息產品也可以像制造業一樣進行批量生產;另一方面,制造業部門的功能也日趨服務化,以服務為導向的制造業還體現在越來越多的制造業務進行“外包”。

另外,一個中長期要發展的重要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七個方面。從中長期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是戰略性的又是新興的,在未來將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對中國經濟進行深度調整都離不開供應鏈管理,因為當今世界的產業發展需要站在供應鏈管理的高度來考慮,這是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實踐所驗證的。與傳統的管理模式不同,供應鏈管理包括從原材料采購到最終消費整個過程中上下游所發生的與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相關的所有活動。

以制造業為例,我國的制造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上面臨著“牛鞭效應”困境,這個現象在中國很普遍。這是結構性的問題,是供應鏈中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國的制造業處于全球產業鏈的末端,市場需求的一點變化,給我們帶來的擾動卻是放大的。這就要求我國的傳統制造業從重視產品轉向關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市場調研、產品研發、制造、營銷、服務。從而實現整個供應鏈的信息管理,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敏捷性與可視化。

為了克服資源約束、成本約束、需求約束,我國的制造企業必須對供應鏈進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協作,建立協同供應鏈,降低內外部供應鏈成本。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對采購、倉儲、運輸和配送等過程的有效規劃、控制與管理。供應鏈管理是中國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江县| 天水市| 铁力市| 柘荣县| 东莞市| 余干县| 余干县| 南京市| 元朗区| 浑源县| 宁德市| 浪卡子县| 城口县| 广宁县| 文化| 张掖市| 临武县| 许昌县| 庄河市| 务川| 凌海市| 仙桃市| 邳州市| 青河县| 恩平市| 南汇区| 涟源市| 道真| 景德镇市| 资讯 | 宁强县| 昂仁县| 保康县| 靖州| 东至县| 涡阳县| 得荣县| 堆龙德庆县| 慈溪市| 九龙坡区| 精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