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控力:哈佛學生必修公開課
- 金圣榮
- 2198字
- 2019-09-30 13:23:07
4.用冷靜機智替代沖動
冷靜是一個人思想涵養和性格修養的體現。所謂的“冷靜”就是在急躁面前保持平和,在沖動面前保持冷靜,在侵害面前保持忍耐,在爭斗面前保持寬容,在鼓噪面前保持理智,在恐懼面前保持英勇,在困難面前保持堅定,在勝利面前保持謙遜。很多情況下,力量并不來自于權力,更不來自于盲動,而是來自于冷靜和智慧。莎士比亞說:“誰能夠在驚愕之中保持冷靜,在盛怒之下保持穩定,在激憤之間保持清醒,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冷”可降“熱”,“靜”能制“動”,一降一動,猶如一張一弛,能引起事物本質上的變化。
沖動的破壞力,往往會讓人付出慘痛的代價。所以,如何避免沖動的發生是每個人都應該關注的問題。
心理學研究認為,沖動往往產生于個體遭受挫折和傷害的時刻。因為遭遇到某種侮辱和不公,個體就會在激情時刻,做出過激行為,以泄內心的不滿和憤怒。泰斯認為,發泄是平息怒氣最差勁的方法,因為這樣會使情緒中樞興奮,讓人欲罷不能。犯罪學專家指出,遇事不冷靜,容易沖動的人,因其自我防御的方式很單一,所以往往只知道用暴力來對自我的不良情緒進行發泄。很早以前,弗洛伊德就提出過防御機制概念。在他看來,個體受到外界的強烈刺激后,往往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和罪惡感,這時,焦慮就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將一系列防御機制激活,以某種歪曲現實的方式來保護自我,使得自身的不安和痛苦得到緩解或解除。如一個小孩子,被媽媽打了一頓后,感到很委屈、很憤怒,但又不能對媽媽予以還擊,于是就將怒氣撒到別處,或是摔東西,或是朝著身邊的桌子踢過去,把對媽媽的怒氣轉移到身邊的物體上。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自我防御機制都能緩和或清除外界強烈刺激下產生的不安和痛苦。但還是存在一種合理的方式的。也就是說,當個體在面對可能遭遇的威脅和傷害時,如果能用另一種方式來處理所面對的問題,可能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每個人采取的自我防御方式各有不同,而同一個人在相似的情境下,也可能會采取不同的自我防御方式。總之,當可能會遭遇威脅和傷害時,如果自我能啟動其他防御方式,就會避免沖動的發生。
英國首相威爾遜,在一次演講中,遇到了這樣一件事:他在臺上的演講剛剛進行到一半,一個人在臺下打斷了他并朝他大喊“狗屎!垃圾!”
威爾遜雖然被打擾,而且是用這樣令他難堪的方式,但是他并沒有動怒、發火,與那個挑釁者發生正面的口水戰,而是機智地對著挑釁者不慌不忙地說:“這位先生,您少安毋躁,我馬上就會講到你所提出的關于環保的問題。”威爾遜的機智贏得了在場人士的熱烈掌聲。
同樣,身為英國首相的丘吉爾,也是一個善于用機智的方式處理突發狀況的人。有一次,丘吉爾在公開場合演講時,中途有人從臺下遞上了一張紙條,只見紙條上寫著“笨蛋”兩個字。對于這種可惡行徑,丘吉爾沒有表現出一絲不良的情緒,他很冷靜,因為他知道臺下有很多反對他的人,他們正等著看他出丑。所以,丘吉爾神情自若地對大家說:“我剛剛收到一封信,只是寫這封信的人只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卻忘記了寫內容。”
很多人在當眾受到挑釁和侮辱時,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上面的兩位總統卻能夠很好地把控住自己的情緒,沒有被挑釁和侮辱激怒,以致做出不該做的事,而是利用幽默的方式,機智地化解了一場尷尬。在弗洛伊德所提出的自我防御機制中,就包括幽默、升華這樣的防御機制。弗洛伊德認為,防御機制的使用往往是無意識的或至少部分是無意識的。但人們會做一些意識上的努力。
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生這樣一些事,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有的人就突然遭受到他人的侮辱和攻擊。通常,面對這種情況,很少有人能冷靜理智地去面對,所以大多數人都會無法抑制內心的沖動,立刻給予對方正面還擊,以泄心頭之恨。但沖突升級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薩洛維說:“聽憑情緒擺布的人,永遠無法指導自己的人生。”因一時沖動釀成大禍,對于人生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可見,遇事冷靜該有多么重要。所以,如果一個人在突然遭受威脅和傷害時,能夠多一份冷靜,采取機智的方式去面對,對問題的解決會更有利。
哈佛大學教授威廉·詹姆斯說,“過激行為是一種心理不成熟的表現,那是一種兒童智商,其心態是即刻滿足感。”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到18歲,通過對各類知識的學習,遇事時已經能夠保持冷靜的頭腦和平靜的心態。也就是說,這時人的心理已漸漸趨于成熟。但在成人世界中過激行為也是常見的,所以加強學習,提高為人處世的智慧對人們來說很重要。威爾遜和丘吉爾都是國際政壇上的優秀人物,他們在遭受外界刺激時,之所以能保持冷靜的頭腦,并用機智的方式回敬他人,與他們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是息息相關的。
一個具有很高智慧的人,在平常的狀態下,往往是謙和有禮、詼諧幽默的,遇到攻擊時,也能以巧妙的方式化危機為有利于自己的局面。所以,想要在遇到外界刺激時不沖動,首先,在平時要多學習知識和為人處世的技巧,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增加生命的活力,多與人交流溝通,不要過于封閉自己,這樣思維就會更活躍,遇到緊急問題時,就能夠有更強的應變能力。另外,受到外界強烈的刺激時,強迫自己冷靜思考3分鐘,問問自己這件事對自己真的很重要嗎?它勝過一切嗎?待情緒稍微好轉后,再決定怎樣做。這時,你可能會發現,這件事如果冷靜處理,會有和過激行為完全不同的結果。
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在危機時刻情感高于理性,所以才會在憤怒時,導致血液涌向手部,去攻擊對方。如此看來,加強各種修養,培養冷靜思考的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