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自控力:哈佛學生必修公開課作者名: 金圣榮本章字數: 2301字更新時間: 2019-09-30 13:23:07
3.別讓憤怒成為禍水
常言道:“沖動是魔鬼,憤怒是禍水。”眾所周知,人在憤怒時,很容易沖動,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雖然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但憤怒總是會在某種情況下自然地發生。心理學研究表明,憤怒源于兩個“不滿”,一個是對自己的事情不滿,另一個則是對他人及其事情的不滿。對自己的事情不滿表現為內心躁動,對他人及其事情的不滿則會表現為沖動發火。醫學研究發現,怒氣的刺激,會使人的交感神經異常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從而引起身體的一系列變化,諸如肌肉緊張度增加、鼻孔開大、橫眉張目等,這表明個體已經進入臨戰準備狀態。這時,當事者的每根神經都是緊繃的,它們調動著身體里所有的能量儲備,因此,一旦發生實際沖突,就會爆發出比平時大得多的能量。
心理學研究認為,憤怒的心理過程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不經理性的思考,這其中包含認知能力低下,或缺乏知識和對真理的認識。
(2)激動的感情——情緒的過度膨脹,致使憤怒情緒難以控制地爆發。
(3)外在攻擊行為,對他人進行攻擊,從語言攻擊發展到肢體攻擊,甚至拿起武器攻擊。
對象的正確與否更加重要,錯誤的憤怒對象會使無辜者受傷害,繼而使這種憤怒如無形的傳染病一樣,讓更多的無辜者受連累。正確的憤怒對象,會將人們引至問題解決的方向。
對于憤怒究竟從何而來,心理學者的觀點并不一致。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情緒經驗來自于早期的嬰兒生活經驗,與其照顧者(一般是母親)有極大關系。在嬰兒的體驗中,有好的經驗,也有不好的經驗。好的經驗是諸如母親溫暖的身體接觸,以及母親的哺育,嬰兒會因為這些好的經驗而獲得滿足的好的感覺;不好的經驗是諸如母親不在身邊、饑餓、尿濕等。這兩種經驗是嬰兒喜與怒形成的基礎。嬰兒期的自我為保持心理平衡,于是將好與不好的經驗分開,認同“好”的我,分裂壞的“非我”,然后將其投射到外在世界。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如果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過分固執于這個階段,就會排斥憤怒,不承認它存在的合理性,對憤怒無法接納。因此每當遇到憤怒的情境時,就會將自身的情緒轉嫁于他人,即遷怒于人,以說明憤怒不是來自自我本身,而是來自他人,這就是一種投射的過程。如下面這個例子:
約翰在公司遭到主管的訓斥,心里很窩火,回到家吃晚餐時,狠狠地批評了妻子做的飯菜沒滋味,以發泄心中的怒火。妻子對丈夫沒來由的批評非常生氣,于是,憤怒之下打了正在一邊玩游戲的兒子,讓他回房間寫作業,孩子覺得很委屈,可是又沒地方發泄,于是就朝著自己的小貓狠狠地踢了一腳。
在這個案例中,約翰不愿意承認自己的憤怒來自于被主管的呵斥(這表示自己要負起一些責任),而是在回到家后指責妻子做的飯菜不好吃(妻子成為他情緒的代罪羔羊),并把引起自己不滿情緒的原因轉移到與這件事情不相干的事情上。
從心理學研究視角看,社會上的很多重刑犯,往往將自己犯的錯歸咎于社會環境,就源于嬰兒早期的生活經驗,也就是沒有將那一時期的不好經驗內化至自我。
對于憤怒來源于嬰兒生活經驗一說,有些心理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過分強調人生早期的經驗會忽略人類通過后天學習知識使人格獲得的修正和發展。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朱利安·泰普強調,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對孩子后天的成長極其重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為其提供身心健康成長的環境,這樣有助于其人格的建立。心理學研究認為,在不傷害到孩子本身及他人的情況下,允許孩子對憤怒自由表達,讓其通過師長的接納,來接納自己。
另外一些心理學研究者認為,人之所以憤怒而攻擊他人,是因為在生活中遭受到了挫折。這一理論的依據來自于小白鼠實驗:
在一個籠子里有很多只小白鼠,實驗者對這些白鼠進行隨機電擊(施以挫折經驗),然后對它們的行為表現進行詳細觀察并將之記錄下來。實驗者發現小白鼠的性情發生了很大改變,它們的睡眠時間縮短,它們搶食物、活動量變大、性情急躁、互相撕咬的頻率增加。
根據這一實驗,研究者推論人類的行為也遵循類似的原理,即在遇到挫折、失敗等情況時,性情就會變得急躁、容易憤怒,以致對錯誤對象進行攻擊。
人類從眾多的研究中發現,很多時候,人的憤怒來自于對生活中的不滿及挫折,當憤怒無法控制時,就會在沖動之下做出極具攻擊和破壞性的行為。所以,哈佛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一定要找出憤怒情緒產生的原因,并想辦法使其得到合理的解決,以降低沖動造成的傷害。
制止憤怒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合理宣泄。研究者發現,當一個人處于憤怒狀態時,適當地發泄一通,可以減緩內心的壓力與緊張情緒。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憤怒可以維護一個人的自尊。而事實上,當憤怒者找到合理的宣泄口后,也能及時地讓激情降下溫來,避免沖動行為的發生。
(2)學會忘記公正。人們之所以憤怒,是因為有時過于在乎是否受到了公正的待遇。所以,不要事事求公平,認為社會應該是公正的,要明白這個世界存在著很多不公正的現象。如果能這樣思考,就不會因過分計較而產生憤怒情緒。
(3)發現自己內心有不滿的情緒時,要隨時說出來,否則會因為情緒郁積到無法承受而突然爆發。
(4)學會寬容。告訴自己寬容不是懦弱,謹記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
(5)轉移憤怒。可以練習擊打沙袋,養成跑步等運動習慣,讓內心的不良情緒在運動中慢慢消失。
(6)尋求幫助。當內心長期處于焦躁、想發火的狀態時,如果自己無法使它緩解,可以去看心理醫生,醫生會根據你的情況對癥下藥,讓你慢慢平息心頭的怒火。
心理學研究表明,憤怒的存在是一種正常現象,如果能合理地處理這種情緒,它就不會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如果處理不當,一旦憤怒爆發,人就會做出沖動的行為。所以,對憤怒要有正確的認知,并學會化解它。這樣,它就不會成為禍水,不會讓人因憤怒而沖動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