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方法論與實踐
- 付曉巖
- 18字
- 2019-09-02 17:59:01
第2章 業務架構的作用及與IT架構的關系
2.1 業務架構的作用
業務架構的作用通常被認為是連接業務與IT的紐帶,用于實現業務需求到IT的順利傳導,對于TOGAF等企業架構理論來說,業務架構也承擔著將企業戰略落地的職責。任何方法其實都有一定的時代性,除了上述一般意義上的作用之外,在通向“數字化”時代的進程中,業務架構的獨特性在于幫助企業完成了深刻的“數字化”轉型,使企業通過信息技術將內部、業務與IT深刻地連接起來,成為高效的“數字化”企業。
1.傳統行業中的先行者已經實現了“數字化”
有人說,未來的企業都是科技公司,雖然就目前來講還為時尚早,但是,科技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很多傳統行業。讀者都知道BATJ(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是科技公司,其實星巴克也可以算是科技公司了。美國的星巴克門店,將近16%的收入是來自于其手機客戶端;星巴克自己的App有近1300萬的活躍用戶,星巴克內部已經將網頁、手機、社交媒體、網絡營銷、StarbucksCard、電子商務、Wi-Fi、星巴克數字網絡和新興的店內消費技術等,統一作為數字業務戰略。
近年頗受大眾關注的滴滴,在2016年就已經實現日產生數據超過50TB(相當于5萬部電影),每天規劃90億次路徑;據稱2017年全年累計提供出行服務74.3億次。
美團也是人工智能的“玩家”,其開發了服務快遞騎手的語音助手,支持騎手全程通過語音與系統進行溝通、確認,免除了手動操作,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以派單操作為例,語音系統會提示:“派單,從哪里到哪里,收到回復”,騎手只需回復:“收到”,系統即可確認派單。到了目的地附近時,騎手亦可以通過語音關鍵詞回復,直接撥打電話,從而省去了掏出手機這個動作。在電量過低的時候,系統會提醒騎手注意電量,騎行速度過快的時候也會提醒騎手放慢速度,到達顧客附近時還會自動提示顧客的地址。美團的語音助手不僅方便了快遞騎手,也使得快遞過程更加安全,減少了事故發生的幾率。
倒回十幾年前,恐怕沒有多少人真的相信零售、餐飲、出租車、外賣這些行業會與科技如此緊密相關,甚至會直接成為科技企業,而他們所用的技術也已經是大多數普通業務人員無法理解的了。這不僅僅是指技術原理無法理解,就連應用方式也都無法理解了,這是一個真實的“數字鴻溝”,其賦予了先行者“降維打擊”的能力。
2.后覺者如何啟動自身的“數字化”
很多人都清楚地認識到了科技的力量,心里也明白要應對技術推動的跨界競爭,那么后覺者應該怎么做呢?是簡單重復先行者的“套路”嗎?或者是高薪聘請一些技術人員?還是購買大廠的科技產品?這些雖然都是很有必要的,但正如交給你一把狙擊槍,不代表你已經成為一名合格的狙擊手一樣,你還需要內因的轉變,這種轉變才是最終促成自身數字化轉型的關鍵。
轉變當然不是讓所有人都去跨領域學習IT技術,全去當“技術能手”,而是轉變思維方式,架起一道跨越“數字鴻溝”的橋梁,這就是業務架構的核心作用。業務架構可以幫助業務人員整體化、結構化地思考問題,從業務和系統的整體視角,附帶一些對技術的基礎了解,如分層理念、服務化、微服務化等,去理解業務和技術;同時還能夠幫助技術人員理解、歸納業務人員的想法和目標,從而讓業務和技術能夠處于同一個語境之下,使用同一種“語言”工作。業務架構能夠讓“后覺者”從認知自身開始完成一場深刻的“數字化”轉型。
3.業務架構帶動深度融合
曾經的業務不用管技術怎么實現、技術能聽懂需求就足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深度融合的時代。深度融合代表互相深入理解,而這種理解首先需要從思維方式的轉變開始,通過建立業務架構,業務和技術都能向對方的領域多邁出一步。當然,這一步對業務人員的挑戰更大,但信息技術是這個時代的特征,在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就得具備這個時代的思維方式和基本技能,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就如同從農業時代的戰車到工業時代的坦克的變化一樣,無論是其戰術還是對操作者的技能要求,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構建業務架構的過程中,業務人員需要技術人員的大力協助來共同掌握這個方法,這不僅是一個通向理解的過程,更是一個達成信任的過程。此外,我們無法忽視的一點是,如果業務本身不能被很好地結構化、模塊化,那么技術人員也很難做出一個具有良好架構的系統,就算你是中臺的“鐵粉”,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培養業務人員的邏輯思維、架構意識,對于系統開發而言,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要努力讓業務“懂”技術。
有些技術人員會覺得應該讓業務人員只專注業務,但是不妨想一想,業務人員和技術人員在現實中的比例,你會發現,要是業務人員也能對技術的思維方式有所了解,那將會對技術的合理應用乃至創新產生多么大的推動力。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技術人員就好比是茶商,你可能想象不到,有多少現代人的喝茶習慣、茶葉知識都是拜茶商所賜,客戶對茶葉了解地越多興趣就會越濃,就更愿意嘗試不同的茶葉、茶具以及泡茶技法。很多消費者最終在知識、興趣上都遠超一般的茶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培養客戶,與客戶共同成長的案例吧。
4.來自銀行的聲音
大型商業銀行業務種類繁多、組織結構龐雜,每年的IT投入也是不菲的,他們更需要進行合理的“企業級”規劃以實現IT對業務發展的支持,應對來自互聯網企業的跨界競爭。
2017年6月25日,中國建設銀行宣布,該行完成歷時6年的“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明確稱其采用了企業級建模方法,形成了以“四個一(一套模型、一套IT架構、一套實施工藝和一套管理流程)”為特征的企業級工程實施方法,全面建立集團層面的流程模型、數據模型、產品模型和用戶體驗模型;2019年4月,中國工商銀行金融科技部總經理在《中國金融電腦》雜志上撰文稱,“中國工商銀行整合構建企業級業務架構”,“重構了適應新時期發展需要的業務架構視圖,重新規劃整合了28個領域的業務架構,形成了2300余個任務組件”,“通過強化業務架構的頂層設計和跨條線的協同聯動,為后續進一步打造更具新時代基因的智慧金融體系奠定基礎”。
這些銀行的應用能夠為企業級業務架構方法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性佐證和實現上的借鑒。
關于業務架構作用的討論,讀者可以進一步閱讀本書的附錄A,該篇附錄是筆者在進行企業級業務架構設計工作期間,閱讀馬漢的名著——《海軍戰略》的讀后感,也是對業務架構作用的一種思考。